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头穴丛刺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疗效 被引量:5
1
作者 豁银成 秦小永 +6 位作者 孙洋洋 郑伟莉 王慧玲 曹亚永 宋金萍 王俊伏 熊冠宇 《中国实用医刊》 2018年第18期11-12,16,共3页
目的分析头穴丛刺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对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并指导其对患侧肢体运动采用意识支配。分别于治疗前后和随访时观察患者rugl-Meyer运动... 目的分析头穴丛刺运动疗法对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疗效。方法对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基础治疗上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并指导其对患侧肢体运动采用意识支配。分别于治疗前后和随访时观察患者r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和Barthel指数的变化,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改善进行客观评价。结果治疗前后患者FMA和Barthel指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运动疗法治疗急性脑梗死运动障碍的疗效非常显著,其可有效改善患者肢体功能障碍,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针 丛刺 脑梗死 运动障碍
原文传递
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孟晓凤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0年第8期1288-1289,共2页
目的:探究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掷币法分组,对照组53例予以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54例采用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椎-基底动脉供血... 目的:探究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107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掷币法分组,对照组53例予以常规针灸治疗,观察组54例采用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疗效及椎-基底动脉供血状况。结果:观察组SV、DV及症状及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RI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联合刺络放血疗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液供应及微循环,缓解临床症状,值得临床推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敏灸 刺络放血 椎动脉型颈椎病 椎-基底动脉供血
下载PDF
头部穴域丛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3
3
作者 孙洋洋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第5期8-9,共2页
脑卒中是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常因脑血管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引发脑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发病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来我科采用头部穴域丛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 脑卒中是突发性脑血管疾病,常因脑血管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引发脑功能障碍,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发病患者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丧失,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甚至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近年来我科采用头部穴域丛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穴丛刺 脑卒中 肢体功能障碍 穴域
下载PDF
调质降压丸联合针刺治疗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50例 被引量:1
4
作者 熊冠宇 张曼曼 +1 位作者 秦小永 侯全云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第6期50-51,共2页
目的:观察调质降压丸联合针刺治疗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双侧风池、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丰隆),每日1次。联合组在针刺组的治... 目的:观察调质降压丸联合针刺治疗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100例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针刺组给予针刺治疗(双侧风池、曲池、足三里、三阴交、太冲、太溪、丰隆),每日1次。联合组在针刺组的治疗基础上给予调质降压丸,每次9 g,分早晚2次口服。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P<0.05),联合组的降压幅度更大(P<0.05)。结论:调质降压丸联合针刺治疗痰瘀互结型原发性高血压优于单纯针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高血压 调质降压丸 针刺 痰瘀互结
下载PDF
针刺配合中药治疗黄褐斑36例临床观察
5
作者 熊冠宇 秦小永 +1 位作者 高会彦 侯全云 《中国民间疗法》 2018年第11期49-50,共2页
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沉着型皮肤病,多呈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一般较清楚,无自觉症状,色斑深浅与季节、日晒、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紧张、熬夜、劳累可加重临床症状。中青... 黄褐斑也称“肝斑”,为面部的黄褐色或深褐色色素沉着型皮肤病,多呈对称蝶形分布于颊部,也可累及眶周、前额、上唇和鼻部,边缘一般较清楚,无自觉症状,色斑深浅与季节、日晒、内分泌因素有关。精神紧张、熬夜、劳累可加重临床症状。中青年女性多见,主要原因是由于血中雌激素水平升高[1]。同时,黄褐斑发病还与妊娠、长期口服避孕药、月经紊乱等有关。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其他慢性病,如结核、癌症、慢性酒精中毒、肾病、肝病等,或涂擦不适当的化妆品及日光过度暴晒可加重黄褐斑,男女均可患病,但女性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中药 黄褐斑 临床观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