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博物馆、纪念馆对青少年教育作用的调查报告 被引量:5
1
作者 王学敏 《中国博物馆》 1997年第3期83-88,共6页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本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共中央制定了《爱国主义实施纲要》,1991年中宣部六部委又下发了《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要求博物馆、... 为了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本世纪九十年代初中共中央制定了《爱国主义实施纲要》,1991年中宣部六部委又下发了《关于充分运用文物进行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通知》,强调要对全党和全国人民特别是青少年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并要求博物馆、纪念馆要利用文物优势对青少年进行教育。几年来河南省的博物馆和纪念馆根据中央的指示精神,充分利用博物馆的文物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博物馆 纪念馆 青少年教育 八路军办事处 河南省 毛泽东 爱国主义教育 陈列展览 生平事迹 精神文明建设
下载PDF
古为今用——李乃庆先生访谈录
2
作者 王祖友 李乃庆 《世界文学评论(高教版)》 2024年第2期5-8,共4页
李乃庆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淡泊名利、志向高远,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和爱国精神。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李先生坦言文化历史意识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其小说创作从现实题材转向历史题材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铭记先贤、弘扬中华... 李乃庆先生是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他淡泊名利、志向高远,具有浓厚的家乡情结和爱国精神。回顾自己的成长历程,李先生坦言文化历史意识形成是个漫长的过程,其小说创作从现实题材转向历史题材离不开自己的生活经历,以及铭记先贤、弘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和美德、增强文化自信的使命担当。李老师写的关于淮阳故事的历史小说《秦楚情仇》上下卷、《符氏三皇后》及“廉吏三部曲”《汲黯传》《黄霸传》《张咏传》,立意是古为今用、弘扬主旋律,践行了他的“作家要用作品担起社会责任”的创作理念,体现出高度社会责任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李乃庆 文化历史意识 历史小说 古为今用
下载PDF
博物馆融入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与未来展望——以河南博物院为例
3
作者 张得水 贺传凯 《艺术博物馆》 2023年第3期5-11,共7页
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发展,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参与者、塑造者。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发展史,见证了博物馆融入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博物馆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博物馆的“成长”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未... 博物馆服务于社会发展,是美好生活的见证者、参与者、塑造者。河南博物院近百年的发展史,见证了博物馆融入美好生活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博物馆全面融入社会生活的发展趋势。随着社会发展,博物馆的“成长”也必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未来可期,新时代的博物馆将在科技赋能、打破边界、共建共享中,进一步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赋能美好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博物馆 社会 美好生活 河南博物院
原文传递
淅川楚国青铜铸造工艺和奇谲浪漫的装饰艺术
4
作者 齐延光 《新疆艺术(汉文)》 2019年第3期131-135,共5页
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淅川县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了二百余座楚国遗址墓葬,其中下寺楚墓出土有大型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玉器... 20世纪70年代以来,河南文物考古工作者在淅川县丹江库区沿线的下寺、和尚岭、徐家岭、七女冢、杨河、毛坪、吉岗、文坎、东沟、长岭等古墓地抢救性考古发掘了二百余座楚国遗址墓葬,其中下寺楚墓出土有大型青铜礼器、车马器、兵器、玉器、金箔、骨贝等七千余件,青铜器中“王子午”列鼎器形硕大,铸造精美,纹饰繁缛;云纹铜禁构思巧妙,造型奇特,最早使用了失蜡法铸造工艺,均属稀世珍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工艺 青铜礼器 装饰艺术 楚国 20世纪70年代 浪漫 考古工作者 考古发掘
下载PDF
贾松海书画作品选
5
作者 贾松海 《资源导刊》 2010年第3期I0001-I0001,共1页
贾松海,号拜石。1962年生,河南临颖人。先后毕业于郑州地质学校、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任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自幼喜欢书画,坚持自学成才。野外地质生活的磨练和博物馆艺术生活的积累,为艺术... 贾松海,号拜石。1962年生,河南临颖人。先后毕业于郑州地质学校、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任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古生物研究室主任。自幼喜欢书画,坚持自学成才。野外地质生活的磨练和博物馆艺术生活的积累,为艺术创作奠定了基础。师宗李可染画风,十几年以传统笔墨写现代山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书画 作品选 中国地质大学 地质博物馆 艺术创作 自学成才 野外地质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