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河南省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 被引量:12
1
作者 王铁良 周玲 +6 位作者 司敬沛 尚兵 郝学飞 许超 张军锋 张玲 汪红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30-33,共4页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小麦品质和质量安全,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相关规定,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包装、贮运和建立生... 为了进一步提高河南省小麦品质和质量安全,根据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的相关规定,结合生产实践制定了绿色食品小麦标准化种植生产技术规程,包括产地环境、品种选择、整地、施肥、播种、田间管理、病虫草害防治、收获、包装、贮运和建立生产档案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南省 绿色食品 小麦 标准化种植 技术规程
下载PDF
常见水果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产物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6
2
作者 吴绪金 安莉 +7 位作者 马婧玮 秦冬梅 李萌 李通 马欢 周娟 许海康 汪红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01-206,219,共7页
[目的]研究莲雾、山楂、柿子和杏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物的转化情况,相同施药措施下4种水果中残留量的差异性分析,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长期膳食摄入评估模型对使用过螺虫乙酯的4种水果... [目的]研究莲雾、山楂、柿子和杏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物的转化情况,相同施药措施下4种水果中残留量的差异性分析,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方法]采用SPSS软件对检测结果进行差异性分析,运用长期膳食摄入评估模型对使用过螺虫乙酯的4种水果进行膳食摄入评估。[结果]莲雾、山楂(果肉)、山楂(全果)、柿子、杏(果肉)和杏(全果)中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残留量分别为0.05~0.15、0.052~8.12、0.042~6.72、0.050~1.89、0.050~0.36、0.050~0.36 mg/kg,监测定义残留量分别为0.022~0.11、0.022~7.11、0.018~5.88、0.020~1.55、0.020~0.20、0.049~0.31 mg/kg。莲雾、山楂、柿子中主要代谢物是酮基-羟基、烯醇和单-羟基,杏中是烯醇-葡萄糖苷、酮基-羟基和烯醇。相同施药措施下,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和监测定义残留量在部分水果之间存在差异。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物之和残留量的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21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56%左右。[结论]按本试验的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间隔期进行施药,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虫乙酯 主要代谢产物 膳食摄入评估
原文传递
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在金银花上的残留行为及膳食风险评估 被引量:5
3
作者 王俊晓 安莉 +6 位作者 马欢 许海康 马婧玮 汪红 吴绪金 杨静 李萌 《现代农药》 CAS 2022年第4期43-47,共5页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在金银花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测,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0.005~0.2 mg/L范围内,金银花(鲜/干)... 为评价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SC)在金银花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对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残留情况进行检测,并进行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0.005~0.2 mg/L范围内,金银花(鲜/干)中吡唑醚菌酯的质量浓度与其峰面积之间均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鲜)和(干)上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108%和76%~80%,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1.3%~1.4%和0.9%~2.4%,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吡唑醚菌酯在金银花上的消解动态均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半衰期为2.1~4.3 d,最终残留量为≤0.21 mg/kg;普通人群对吡唑醚菌酯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NEDI)为1.4229 mg/(kg bw),占日允许摄入量的75.29%。以上结果说明,施用250 mg/kg 25%吡唑醚菌酯SC对一般消费人群产生的膳食暴露风险在可接受范围内。本研究结果可为制定金银花中的吡唑醚菌酯残留限量标准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银花 吡唑醚菌酯 残留 消解动态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食荚豌豆和豌豆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残留和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被引量:5
4
作者 宋彦 肖涛 +9 位作者 汪红 马婧玮 吴绪金 王铁良 李萌 李通 马欢 周娟 许海康 安莉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636-645,共10页
目的研究食荚豌豆和豌豆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物的转化情况,施药措施与残留量的相关性,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方法样品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加乙腈提取, N-丙基乙二胺和石墨化碳黑净化,离心,上清液过滤膜后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 目的研究食荚豌豆和豌豆中螺虫乙酯主要代谢物的转化情况,施药措施与残留量的相关性,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方法样品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加乙腈提取, N-丙基乙二胺和石墨化碳黑净化,离心,上清液过滤膜后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对施用过螺虫乙酯的食荚豌豆和豌豆样品进行检测分析及膳食摄入评估。结果食荚豌豆和豌豆中螺虫乙酯及其4个主要代谢物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2%~113%和84%~108%,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1.0%~11.3%和1.7%~19%,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1 mg/kg。食荚豌豆中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残留量为0.05~0.58mg/kg,监测定义残留量为0.02~0.55mg/kg;豌豆中螺虫乙酯风险评估定义残留量为0.05~0.11 mg/kg,监测定义残留量为0.02~0.090 mg/kg。食荚豌豆中主要代谢物是酮基-羟基和烯醇,豌豆中是烯醇。螺虫乙酯及其代谢物在食荚豌豆中的残留量与施药次数和施药剂量呈正相关,与采收间隔期呈负相关。螺虫乙酯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191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07%左右。结论按本研究的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间隔期进行施药,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虫乙酯 主要代谢产物 膳食摄入评估 食荚豌豆 豌豆 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山药中噻唑膦和阿维菌素的残留检测及膳食风险评估
5
作者 王俊晓 安莉 +5 位作者 马欢 朱会丽 贺素霞 郭鑫 吴绪金 李萌 《现代农药》 CAS 2023年第3期73-77,共5页
为评价噻唑膦和阿维菌素在山药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山药中噻唑膦和阿维菌素残留量,并运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膦和阿维菌素在山... 为评价噻唑膦和阿维菌素在山药上使用的安全性,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分析山药中噻唑膦和阿维菌素残留量,并运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表明,在0.01~1 mg/kg添加水平下,噻唑膦和阿维菌素在山药上的平均回收率分别为87%~110%和80%~89%,相对标准偏差分别为0.6%~5.5%和1.0%~2.6%,山药中噻唑膦和阿维菌素最终残留量均小于0.01 mg/kg。噻唑膦施药有效剂量为3000 g/hm^(2);阿维菌素施药有效剂量为375 g/hm^(2),于播种前施药1次并在收获期采收山药,噻唑膦和阿维菌素的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分别是0.047、0.059 mg,风险商分别为18.7%、93.4%,说明其对一般消费人群是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药 噻唑膦 阿维菌素 残留量检测 膳食风险评估
下载PDF
QuECh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山楂中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物残留 被引量:4
6
作者 羊河 李萌 +2 位作者 安莉 吴绪金 姚永生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0期8041-8048,共8页
目的建立QuECh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同时测定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中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QuEChERS... 目的建立QuEChERS结合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HPLC-MS/MS)同时测定山楂(Crataegus pinnatifida Bunge.)中螺虫乙酯及其4种代谢物残留的分析方法。方法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样品经过1%乙酸-乙腈涡旋振荡提取及氯化钠盐析作用后,使用石墨化碳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GCB)和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净化,经色谱柱分离,0.1%甲酸水溶液-乙腈流动相梯度洗脱。多重反应监测模式下,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基质匹配标准溶液的外标法定量。结果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在0.005~0.500 mg/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r^(2)大于0.98,最低检测浓度为0.01 mg/kg。当添加水平为0.01、0.10、1.00 mg/kg时,山楂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的平均回收率为83%~106%,相对标准偏差(relative standard deviations,RSDs)为0.6%~11.0%。结论该方法操作简单快捷、反应灵敏、重现性好,符合NY/T 788—2018《农作物中农药残留试验准则》的要求,适用于测定山楂中螺虫乙酯及其代谢产物残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虫乙酯 代谢物 山楂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下载PDF
5种果蔬中嘧菌酯残留量检测及膳食摄入风险评估 被引量:2
7
作者 吴绪金 李萌 +8 位作者 马婧玮 汪红 秦曙 李晓红 周娟 李通 马欢 许海康 安莉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38-443,共6页
[目的]研究葱、姜、萝卜、萝卜叶、豇豆和甜瓜中嘧菌酯残留检测方法,分析5种果蔬中残留量差异,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方法]样品中嘧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 [目的]研究葱、姜、萝卜、萝卜叶、豇豆和甜瓜中嘧菌酯残留检测方法,分析5种果蔬中残留量差异,并对最终残留量进行长期膳食摄入和急性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方法]样品中嘧菌酯采用QuEChERS前处理方法进行提取,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极杆串联质谱法检测,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23分析5种果蔬中残留量差异,运用膳食摄入风险评估模型进行急性膳食摄入和长期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葱、姜、萝卜、萝卜叶、豇豆和甜瓜中嘧菌酯残留量分别为<0.01、<0.01~0.14、<0.01、0.030~3.27、<0.01~0.028、<0.01~0.053 mg/kg,普通人群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1.56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82.63%左右。葱、姜、萝卜、萝卜叶、豇豆和甜瓜中嘧菌酯的国家估算短期摄入量分别为0.0000240、0.000144、0.000244、0.0134、0.0001886、0.001995 mg/kg b.w.,占急性参考剂量百分比分别为0.12%、0.72%、1.22%、67%、0.943%和9.98%。[结论]按该试验的施药方式进行施药时,最终残留量差异与作物种类相关,试验果蔬中嘧菌酯的残留量对一般人群健康风险在可接受的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嘧菌酯 残留量检测 膳食摄入评估
原文传递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主要谷物和油料作物中氯虫苯甲酰胺的残留 被引量:19
8
作者 马婧玮 马欢 +5 位作者 安莉 吴家锴 汪红 祁玉峰 陈寅 吴绪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9-134,共6页
采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主要谷物和油料作物产品(糙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 采用QuEChERS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主要谷物和油料作物产品(糙米、小麦、玉米和大豆)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样品经乙腈-水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化,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在0.005~0.5 mg/L范围内,不同样品基质中氯虫苯甲酰胺的峰面积与其相应的质量浓度间均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检出限(LOD)为0.001 mg/L。在0.02、0.05、0.1和0.5 mg/kg添加水平下,氯虫苯甲酰胺在4种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在89%~114%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3%~11%(n=5)之间,4种基质中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2 mg/kg。该方法适用于主要谷物和油料作物产品中氯虫苯甲酰胺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氯虫苯甲酰胺 谷物 油料作物 残留
下载PDF
QuEChERS/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小麦中萎锈灵残留量 被引量:10
9
作者 马婧玮 周玲 +5 位作者 叶融 张军锋 李通 俎建英 周娟 吴绪金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5-41,共7页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QuEChERS)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快速检测小麦植株、小麦粒和土壤中萎锈灵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 采用基质固相分散技术(QuEChERS)为样品前处理方法,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快速检测小麦植株、小麦粒和土壤中萎锈灵残留量的分析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及盐析处理后,用N-丙基乙二胺(PSA)和石墨化碳黑(GCB)固相萃取填料净化,HPLC-MS/MS、多反应监测模式(MRM)下测定.基质标准曲线外标法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在0.005—0.5mg·L-1浓度范围内,不同基质中萎锈灵均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98),在0.02、0.2、1mg·kg-1添加水平下,萎锈灵在不同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介于77.5%—109.7%,相对标准偏差(RSD)介于1.7%—9.9%,检出限(LOD)为0.5μg·L-1,方法的最低检测浓度(LOQ)均为0.02mg·kg-1.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分析时间短,灵敏度、准确度和精密度均符合农药残留检测要求,适用于小麦样品中萎锈灵残留量的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萎锈灵 QUECHERS 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小麦 残留
下载PDF
吡蚜酮在棉叶和土壤中消解动态分析及棉子中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7
10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刘丹黎 李通 汪红 马欢 张军锋 余新华 《农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506-509,共4页
[目的]评价吡蚜酮在棉叶、土壤上的消解趋势,土壤及棉子上残留水平。[方法]通过建立的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乙腈定容的前处理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的仪器方法,研究了棉叶和土壤中吡蚜酮的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 [目的]评价吡蚜酮在棉叶、土壤上的消解趋势,土壤及棉子上残留水平。[方法]通过建立的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乙腈定容的前处理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的仪器方法,研究了棉叶和土壤中吡蚜酮的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了膳食摄入风险评估。[结果]吡蚜酮在棉子、棉叶和土壤空白样品添加的平均回收率在75%~95%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1.5%~8.9%之间,土壤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为0.01 mg/kg,棉叶和棉子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均为0.05 mg/kg。棉叶中吡蚜酮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在1.5~2.2 d之间,土壤中残留消解半衰期为1.1~1.8 d。按试验方式进行施药及采样后,棉子中吡蚜酮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05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0.032 mg/kg。[结论]吡蚜酮的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为0.065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3.45%左右,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蚜酮 棉花 最终残留量 动态分析 膳食摄入 风险评估
原文传递
烯效唑在棉花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被引量:8
11
作者 马婧玮 李通 +3 位作者 周玲 张军锋 周娟 吴绪金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74-380,共7页
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 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 建立了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残留的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HPLCMS/MS)检测方法,并运用该方法对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残留消解规律进行了研究。样品用乙腈-水提取,经Cleanert NH_2固相萃取柱净化,电喷雾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HPLCMS/MS检测,外标法定量。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棉籽和土壤中的平均添加回收率在74%~101%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在1.2%~10%之间(n=5)。烯效唑在3种基质中的检出限(LOD)均为0.01 ng,定量限(LOQ)均为0.01 mg/kg。该方法准确、灵敏、简单,适用于棉花样品中烯效唑残留的检测。田间试验结果表明:烯效唑在棉花叶片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4.2~5.0 d及15.8~19.7 d;于收获期采样,烯效唑在棉籽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为<0.01 mg/kg和<0.02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烯效唑 棉花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下载PDF
棉花植株和棉田土壤中氟节胺消解动态分析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7
12
作者 吴绪金 汪红 +4 位作者 张军锋 马欢 周娟 王铁良 李通 《棉花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39-45,共7页
为了对氟节胺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2年2地的残留试验,研究棉子、棉叶和土壤中氟节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 为了对氟节胺在棉花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2年2地的残留试验,研究棉子、棉叶和土壤中氟节胺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棉子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氟节胺在棉子、棉叶和土壤中对照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3-25%~98.28%,相对标准偏差为1.68%~9.93%,在土壤、棉叶及棉子中的最低检测限(质量分数)分别为O.05、0.05和0.1mg·kg-1.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氟节胺在棉花上的残留分析要求。氟节胺在棉叶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0.81~3.7d、5.4~8.7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及采样间隔期.氟节胺在棉子及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质量分数)分别为≤O.54mg·kg-1和≤0.81mg·k-1氟节胺普通人群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5.19×10-5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01%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一定的采收间隔期内,施药剂量对氟节胺在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有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节胺 棉花 残留 消解动态分析 膳食摄入评估
下载PDF
除虫脲在棉叶和土壤中消解动态分析及棉子中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4
13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刘丹黎 李通 汪红 马欢 周玲 张军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790-795,共6页
目的评价除虫脲在棉叶、土壤中的消解趋势和土壤及棉子中的残留水平。方法棉叶、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同时对2014年和2015年除虫脲在河南和北京两... 目的评价除虫脲在棉叶、土壤中的消解趋势和土壤及棉子中的残留水平。方法棉叶、土壤样品经乙腈提取、氯化钠盐析、弗罗里硅土固相萃取柱净化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光电二极管阵列检测器检测;同时对2014年和2015年除虫脲在河南和北京两地棉叶及土壤中的残留消解动态进行分析并对棉子中的最终残留量进行膳食摄入评估。结果除虫脲在棉子、棉叶和土壤空白样品添加的平均回收率在79%~103%之间,相对标准偏差在3%~15%之间,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1 mg/kg。棉叶中除虫脲的残留消解半衰期在5.0~8.6 d之间,土壤中残留消解半衰期在3.8~14 d之间。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及采样后,棉子中除虫脲的最终残留量低于0.1 mg/kg,土壤中的残留量低于0.19 mg/kg。结论除虫脲普通人群的国家估计每日摄入量是0.873229mg/kg·bw,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9.3%左右,认为对一般人群健康不会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虫脲 棉花 残留消解动态分析 膳食摄入评估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环丙唑醇残留消解动态及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3
14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4 位作者 张军锋 汪红 施烈焰 周娟 李通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7-344,共8页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 为评价环丙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通过建立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对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样品中环丙唑醇的残留量进行检测,研究了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环丙唑醇的残留及其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空白样品中的添加回收率为79.2%~95.6%,相对标准偏差为1.9%~10.0%,最小检出量为8.2×10?12 g,在小麦籽粒、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 mg·kg?1,乙腈提取、氮磷检测器检测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环丙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0年和2011年,河南省、黑龙江省和江苏省3地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0~5.5 d、18.1~34.5 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环丙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0.415 mg·kg?1。采收间隔期为14 d和21 d时,不同施药次数、施药剂量和采收间隔期,环丙唑醇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差异均不显著;采收间隔期为7 d,有效成分108 g?hm-2施药2次与有效成分162 g?hm-2施药3次时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残留量之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普通人群环丙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为0.000 109 9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0.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丙唑醇 施用方法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半衰期 膳食摄入评估
下载PDF
小麦和土壤中烯唑醇残留消解动态分析及残留量膳食摄入评估 被引量:3
15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黎妍妍 周玲 汪红 李业东 张军锋 李萌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16年第7期108-113,共6页
为对烯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烯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烯唑醇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 为对烯唑醇在小麦生产上应用的安全性进行评价,通过建立烯唑醇在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的前处理和检测方法,对其进行定量分析;通过两年三地的残留试验,研究小麦籽粒、植株和土壤中烯唑醇的残留及消解动态,并对小麦中的残留量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烯唑醇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及土壤空白添加平均回收率为75%~98%,相对标准偏差为1.5%~3.5%,其最小检出量为1.0×10-13 g,在小麦籽粒、小麦植株及土壤中的最低检测浓度均为0.05mg·kg-1,该方法重现性好,准确度、精密度高,可满足烯唑醇在小麦上的残留分析要求。2014和2015年,河南、黑龙江和江苏三地烯唑醇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2.3~10.0d、13.0~16.0d;不同施药次数、施药量及采样间隔,烯唑醇在小麦籽粒中的最终残留量均小于等于0.18mg·kg-1。普通人群烯唑醇的国家估算每日摄入量是0.203 3 mg,占日允许摄入量的64.55%左右,按本试验方式进行施药,通常不会对一般人群健康产生不可接受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残留 消解动态 半衰期 膳食摄入评估 健康
下载PDF
氟环唑在小麦及土壤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英文)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绪金 马婧玮 +5 位作者 汪红 周玲 李通 安莉 吴家锴 张军锋 《农药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474-481,共8页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 为了评价氟环唑在小麦生产上使用的残留安全性,建立了气相色谱-电子捕获检测器检测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及土壤中残留的分析方法,并对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及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水平为0.01、0.1和2 mg/kg(小麦籽粒和土壤)和0.01、0.1和10 mg/kg(小麦植株)下,氟环唑的回收率为82%~93%,相对标准偏差为3.0%~9.7%。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小麦籽粒和土壤中的定量限均为0.01 mg/kg。氟环唑在小麦植株和土壤中的消解半衰期分别为3.5~8.4和10~30 d。当以有效成分112.5 g/hm^2的剂量施药2次、采收间隔期为21 d时,小麦籽粒中氟环唑的残留量为<0.05 mg/kg,低于中国制定的小麦中氟环唑的最大残留限量值(0.05 mg/kg)。建议氟环唑在小麦上使用时最大剂量为有效成分112.5 g/hm^2,施药2次,安全间隔期为21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氟环唑 小麦 土壤 残留 消解动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