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9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淮麦区冬小麦超高产栽培的理论与实践 被引量:218
1
作者 于振文 田奇卓 +6 位作者 潘庆民 岳寿松 王东 段藏禄 段玲玲 王志军 牛运生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577-585,共9页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 根据黄淮麦区的生态特点 ,研究了冬小麦超高产 (hm2 产 90 0 0 kg籽粒 )栽培的理论与技术。结果指出 ,于土肥水条件良好的高产麦田 ,在建立合理群体结构的基础上 ,小麦开花至成熟阶段的干物质积累和分配与植株生育后期早衰的矛盾 ,是高产 (hm2 产 6 0 0 0~ 75 0 0 kg籽粒 )向超高产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揭示了高产条件下小麦的衰老规律 ,划分衰老阶段 ,探索出延长缓衰期、缩短速衰期、保持较长的光合速率高值持续期 ,生物产量和经济系数同步提高的小麦由高产达到超高产的途径。研究出包括建立具有超高产潜力的两种类型品种的合理的群体结构和产量结构 ,氮肥后移 ,根据超高产麦田需肥特点施用氮、磷、钾、硫元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淮麦区 冬小麦 超高产栽培 栽培技术
下载PDF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土壤性状及夏玉米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134
2
作者 付国占 李潮海 +4 位作者 王俊忠 王振林 曹鸿鸣 焦念元 陈明灿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52-56,共5页
采用田间和小面积模拟降水试验的方法,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田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与深松相结合,可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状... 采用田间和小面积模拟降水试验的方法,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田的土壤物理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与深松相结合,可平衡和改善耕层土壤温度状况,在土壤温度较低时具有保温作用,在土壤温度较高时具有降温作用;可以增加土壤的蓄水和保水能力,模拟降水后24h测定1m土层含水量比免耕不盖多26.1mm,全生育期平均耕层土壤含水量比免耕不覆盖高9.37%;土壤通透性也得到改善;最终水分利用效率比免耕不盖提高25.2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耕作方式 土壤物理性状 夏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叶片衰老代谢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9
3
作者 付国占 李潮海 +4 位作者 王俊忠 王振林 曹鸿鸣 焦念元 王小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5-160,共6页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播种行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的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的玉米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MAD含量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 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播种行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的夏玉米开花后叶片衰老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和深松耕作的玉米叶片SOD和POD活性提高、MAD含量降低、叶绿素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高、降解速度慢,维持了叶片后期较高的生理功能.最终开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和玉米籽粒产量表现为:覆盖显著高于不覆盖,深松显著高于翻耕和免耕,残茬覆盖与深松结合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耕作方式 夏玉米 衰老代谢 籽粒产量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土壤酶活性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71
4
作者 李春霞 陈阜 +3 位作者 王俊忠 李友军 付国占 陈明灿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68-70,共3页
为研究土壤酶活性在不同耕作措施下随作物生长的动态变化,于小麦、玉米生育期内测定了关键生育时期各处理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作物的生长,秸秆不还田深翻、秸秆还田深翻、秸秆还田旋耕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磷... 为研究土壤酶活性在不同耕作措施下随作物生长的动态变化,于小麦、玉米生育期内测定了关键生育时期各处理的土壤酶活性,结果表明:随着作物的生长,秸秆不还田深翻、秸秆还田深翻、秸秆还田旋耕处理的过氧化氢酶活性均呈先升后降趋势;磷酸酶活性在小麦生育期内呈现先降后升的趋势,而在玉米生育期内则呈上升趋势;转化酶活性在小麦生育期内呈上升趋势,而在玉米生育期内则表现为先升后降。深耕秸秆还田处理和旋耕秸秆还田处理能提高磷酸酶和转化酶活性,过氧化氢酶活性在作物同一关键生育期内,各处理间没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酶 活性 小麦 玉米 秸秆还田
下载PDF
玉米秸秆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与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研究进展 被引量:71
5
作者 蒋向 任洪志 贺德先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569-574,共6页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机理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总结和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含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以及下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 为给玉米秸秆还田技术的机理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参考,总结和分析了该技术的研究进展。秸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状、土壤水分含量、土壤有机质和矿质营养含量、土壤微生物和土壤酶活性,以及下茬小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籽粒品质及麦田病虫害均有影响。未来该技术应增强增产机理、量化技术及配套技术方面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秸秆还田 土壤理化性状 生长发育 籽粒产量
下载PDF
后期高温对冬小麦根系及地上部衰老的影响 被引量:57
6
作者 郭天财 王晨阳 +3 位作者 朱云集 王化岑 李九星 周继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957-962,共6页
本文研究了后期高温处理对冬小麦根系及地上部活性代氧代谢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使小麦根系及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产物MPA含量增加,质膜相对透性增大。在高温处理过程中,根系和叶片SOD及POD酶活性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升高而后... 本文研究了后期高温处理对冬小麦根系及地上部活性代氧代谢及生理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高温处理使小麦根系及叶片的膜脂过氧化产物MPA含量增加,质膜相对透性增大。在高温处理过程中,根系和叶片SOD及POD酶活性的变化均表现为先升高而后下降的趋势,但叶片SOD和POD活性下降较早,其下降幅度亦大于根系,表明地上部受高温影响较大。小麦根系及叶片的膜脂过氧化水平与SOD和POD酶活性的变化有密切关系,随叶片SOD和POD酶活性下降,膜脂过氧化加剧,细胞质膜相对透性增大,当根系SOD、POD酶活性下降时,细胞质膜结构遭严重破坏,生理功能明显衰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小麦 高温胁迫 植株衰老 生理特性
下载PDF
不同施肥方式对超高产夏玉米叶绿素荧光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被引量:49
7
作者 王俊忠 张超男 +3 位作者 赵会杰 李付立 杨亚军 马培芳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79-483,共5页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超高产夏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SOD活性、细胞膜稳定性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种沟施肥+拔节期追氮+大喇叭口期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叶片的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 Fm)、PSⅡ量子效率(φP...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施肥方式下超高产夏玉米叶片叶绿素荧光参数、SOD活性、细胞膜稳定性及产量性状。结果表明,"种沟施肥+拔节期追氮+大喇叭口期追氮"有利于提高玉米叶片的PSⅡ原初光化学效率(Fv/ Fm)、PSⅡ量子效率(φPSII)和光化学猝灭系数(qP),降低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种沟施肥+拔节期追氮+大喇叭口期追氮"和控释肥这两种施肥方式对提高叶片叶绿素含量和SOD活性,降低MDA含量和相对电导率的效果较好。控释肥对提高玉米子粒千粒重的效应较大,"种沟施肥+拔节期追氮+大喇叭口期追氮"显著提高玉米子粒产量。为了获得高产,应采用"种沟施肥+拔节期追氮+大喇叭口期追氮"的施肥方式,而控释肥则有利于简化施肥作业,提高劳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方式 夏玉米 叶绿素荧光参数 产量
下载PDF
花后短期高温胁迫对小麦叶片光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0
8
作者 王晨阳 郭天财 +4 位作者 阎耀礼 朱云集 夏国军 王化岑 周继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88-91,共4页
关键词 开花后期 高温胁迫 小麦 叶片 光合性能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小麦根系主要生态效应的研究 被引量:25
9
作者 马元喜 王晨阳 周继泽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1994年第1期12-18,共7页
通过小麦根系对土壤水分、施肥深度和气温变化等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小麦根系生长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低于60%,明显受抑制,在小麦抽穗开花期,根系生理活性对土壤水分的反应最明显;气温变化通过植株生长,会... 通过小麦根系对土壤水分、施肥深度和气温变化等生态效应的研究表明:小麦根系生长的适宜土壤相对含水量为70%~80%,低于60%,明显受抑制,在小麦抽穗开花期,根系生理活性对土壤水分的反应最明显;气温变化通过植株生长,会引起根系迅速地反应出来。根系对秋、冬季和春季温度变化的反应有显著区别;土层施肥可使根系早期生长健壮,利于壮苗,深层施肥可促使下层根量增多。用 ̄(32)P示踪试验证明,在一些分蘖死亡的情况下,其基部着生的根仍继续保持着生活能力,而且对整个植株同样起着根的应有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根系 生态效应
下载PDF
残茬覆盖与耕作方式对夏玉米光合产物生产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30
10
作者 付国占 李潮海 +4 位作者 王俊忠 王振林 曹鸿鸣 焦念元 陈明灿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62-66,共5页
通过大田试验,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2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光合产物的生产、积累和分配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比不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系数增加7 02%,总光合势增加7 07%,全生... 通过大田试验,对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2种条件下,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3种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光合产物的生产、积累和分配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残茬覆盖比不覆盖全生育期平均叶面积系数增加7 02%,总光合势增加7 07%,全生育期平均净同化率增加2 97%,单株干物质积累量增加9 36%,经济系数增加1 57%,最终单位面积子粒产量增加10 4%,达极显著水平。深松分别比翻耕和免耕全生育期平均面积系数高3 43%和5 70%,总光合势高2 73%和5 66%,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高2 94%和6 74%,经济系数高0 90%和1 53%,最终子粒产量增加3 92%和5 95%,差异极显著。覆盖加深松产量比不覆盖免耕高15 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耕作方式 夏玉米 光合产物生产 干物质分配
下载PDF
水稻颖花伤流量与群体质量的关系 被引量:22
11
作者 赵全志 黄丕生 +2 位作者 凌启鸿 高尔明 董家胜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9-12,共4页
在大田条件下 ,对水稻茎基伤流量、穗颈伤流量与产量库及群体质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颖花穗颈伤流量与粒叶比、抽穗至成熟期积累的干物量关系密切 ,颖花茎基伤流量与实粒数 /cm2 (叶 )、粒重 /cm2 (叶 )关系密切。
关键词 水稻 颖花 伤流量 群体质量
下载PDF
轮耕对麦田土壤容重和小麦根系发育的影响 被引量:31
12
作者 蒋向 贺德先 +2 位作者 任洪志 刘清瑞 胡敏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711-715,共5页
为给小麦生产中的合理轮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轮耕麦田土壤容重及小麦根系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连续旋耕3年相比,旋耕2年后深耕处理降低了15~25cm土层土壤容重,对表层土壤容重影响相对较小,增加了不同层次土壤根... 为给小麦生产中的合理轮耕提供参考依据,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了轮耕麦田土壤容重及小麦根系发育的变化。结果表明,与连续旋耕3年相比,旋耕2年后深耕处理降低了15~25cm土层土壤容重,对表层土壤容重影响相对较小,增加了不同层次土壤根量、生育中后期15~20cm土壤单株次生根数和根系活力。说明在黄淮平原当前普遍采用一年两熟种植制度和作物秸秆通过旋耕还田的耕作方式下,采取旋耕2年后深耕对于改善麦田土壤条件、促进小麦根系生长发育更为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轮耕 土壤容重 根系发育
下载PDF
华北残茬覆盖不同土壤耕作方式夏玉米生长分析 被引量:28
13
作者 付国占 王俊忠 +4 位作者 李潮海 曹鸿鸣 王振林 焦念元 李春霞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2-15,21,共5页
对华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处理及其与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三种土壤耕作方式结合条件下,夏玉米光合产物生产、积累、分配和籽粒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残茬覆盖结合深松耕作具有良好效果,其叶... 对华北小麦玉米一年两熟地区,小麦机械收获后残茬覆盖与不覆盖两种处理及其与免耕、翻耕和间隔深松三种土壤耕作方式结合条件下,夏玉米光合产物生产、积累、分配和籽粒产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残茬覆盖结合深松耕作具有良好效果,其叶面积系数、叶片光合速率、干物质积累量及向籽粒的分配比例分别比不覆盖免耕高13.37%、45.83%、16.97%和3.09%,最终产量显著高于其它处理,比不覆盖免耕高15.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茬覆盖 耕作方式 夏玉米 生长
下载PDF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思考与秸秆多途径利用商榷 被引量:23
14
作者 靳海洋 蒋向 +1 位作者 杨习文 贺德先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9期142-147,共6页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秸秆处理方式和培肥地力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随着秸秆产量的不断增加,连年秸秆直接全量还田导致的问题凸显。为了给作物秸秆科学利用途径的选择提供有益参考,笔者梳理与权衡... 作物秸秆直接还田是当前农业生产中常见的一种秸秆处理方式和培肥地力措施,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实践意义,随着秸秆产量的不断增加,连年秸秆直接全量还田导致的问题凸显。为了给作物秸秆科学利用途径的选择提供有益参考,笔者梳理与权衡了作物秸秆直接还田的正负效应,思考与讨论了连年秸秆直接全量还田实践下秸秆腐解不完全存在的潜在隐患,总结了作物秸秆的多途径利用方式和技术,并对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作物秸秆利用方向进行了展望。分析认为:长期秸秆直接全量还田致使土壤中积聚大量未腐解的有机物质,成为农田生态系统的负担,最终可能会超出农田的最大承载力,破坏农田生态系统平衡。因此,生产上应在保证土壤地力持续提升的秸秆还田量基础上,因地制宜多领域综合利用作物秸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玉米 秸秆还田 潜在问题 秸秆利用途径
下载PDF
土壤耕作技术对小麦出苗质量、根系功能及粒重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申冠宇 杨习文 +5 位作者 周苏玫 梅晶晶 陈旭 彭宏扬 蒋向 贺德先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2042-2055,共14页
【目的】针对黄淮平原农作区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严重影响麦苗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索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以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方法】2016—2018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 【目的】针对黄淮平原农作区一年两熟条件下玉米秸秆还田严重影响麦苗质量的突出问题,探索适宜的土壤耕作技术以提高小麦幼苗质量,最终提高产量。【方法】2016—2018年连续2年,在河南省新郑市辛店镇黄岗村开展田间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将翻耕、耙、镇压3个因素组合配套实施8个处理,分别为深翻耕+旋耕(DT+RT;DT:30cm,RT:15cm)、深翻耕+耙(DT+H)、深翻耕+旋耕+镇压(DT+RT+C)、深翻耕+耙+镇压(DT+H+C)、旋耕(RT)、旋耕+耙(RT+H)、旋耕+镇压(RT+C)、旋耕+耙+镇压(RT+H+C)。对小麦出苗率及幼苗质量进行调查,并在越冬期、返青期、拔节期、抽穗期、灌浆期、蜡熟期对根系进行调查分析,分别在灌浆期对小麦籽粒性状、收获后对小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小麦播种后20d,不同土壤耕作处理间幼苗质量差异显著。旋耕后出苗整齐度高于深翻耕,而深翻耕后出苗率、基本苗数和株高高于旋耕。相同耕、镇压因素处理下,耙后出苗率增幅为1.0%—5.7%,相同耕、耙因素处理下,镇压后出苗率增幅为0.06%—8.3%;同时深翻耕后,极少出现缺苗、断垄,RT处理缺苗、断垄的累计长度最高,两年平均为55cm。从越冬期到蜡熟期,不同土壤耕作处理的根系活力均呈现“高-低-高-低”的变化趋势,DT+H+C处理最高;在越冬期和拔节期,镇压和耙处理后,与无镇压、耙处理相比,根系活力均提高。单株次生根数目在抽穗期达到最大,DT+H+C处理最高,两年最高值分别为45.2条与40.2条;与无耙处理相比,耙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4.8%,与无镇压处理相比,镇压处理后,单株次生根数目最高增加12.2%。花后5—10d,DT+H+C和RT+H+C处理的籽粒灌浆速率增长幅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开花后20d达到峰值,其中DT+H+C处理籽粒灌浆速率比其他处理高1.0%—19.4%,达显著水平。灌浆期籽粒千粒重,在花后0—15d,DT+H+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土壤耕作技术 出苗质量 单株次生根数 根系活力 灌浆速率 籽粒产量
下载PDF
追氮时期对优质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10
16
作者 毛凤梧 赵会杰 段藏禄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1期19-20,共2页
研究结果表明 ,追氮时期和方法对小麦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明显调节效应 ,在相同的施氮量条件下 ,推迟追肥时期和灌浆期喷施氮素可以增强生育后期的氮素代谢转化能力 。
关键词 小麦 追氮时期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河南省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试验示范效果分析 被引量:19
17
作者 张灿 李付立 陈彦杞 《中国农技推广》 2022年第3期40-42,68,共4页
玉米和大豆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农业产品,既是重要的食物需要,又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和工业的加工原料。然而,玉米和大豆是同季旱粮作物,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将永远无法满足玉米和大豆净作用地需求[1]。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短缺决... 玉米和大豆是我国农业产业发展中重要的农业产品,既是重要的食物需要,又是畜牧业的优质饲料和工业的加工原料。然而,玉米和大豆是同季旱粮作物,我国有限的耕地资源将永远无法满足玉米和大豆净作用地需求[1]。人口众多、耕地资源短缺决定了我国农业必须走高产出、可持续发展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优质饲料 旱粮作物 玉米和大豆 加工原料 资源短缺 可持续发展道路 带状复合种植 耕地资源
原文传递
花后喷施外源物质对小麦激素含量及源库的调节效应 被引量:16
18
作者 史瑞青 谢惠玲 +1 位作者 李鹏坤 张慧琴 《河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22-126,共5页
研究不同粒型小麦品种花后叶面喷施GA3,6-BA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N-P-K营养液(以下称外源物质),对小麦激素含量及源库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喷施GA3,6-BA,N-P-K营养液后,旗叶和子粒中内源GA3的含量增加,ABA的含量降低;大粒品系兰考8679... 研究不同粒型小麦品种花后叶面喷施GA3,6-BA等植物生长调节物质及N-P-K营养液(以下称外源物质),对小麦激素含量及源库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喷施GA3,6-BA,N-P-K营养液后,旗叶和子粒中内源GA3的含量增加,ABA的含量降低;大粒品系兰考8679花前物质转运率提高,花后物质积累量增加.温麦4号花前转运率降低,花后物质积累量增加;处理后大粒品系兰考8679子粒灌浆即表现出差异,中粒品种温麦4号处理后差异不明显,到灌浆盛期差异才表现出来;喷GA3和N-P-K营养液后兰考8679产量增幅最大,GA3和N-P-K之间差异不明显,喷6-BA次之,与对照相比差异显著.温麦4号喷GA3产量最高,N-P-K营养液次之,喷6-BA和对照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外源物质 激素含量 源库调节
下载PDF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探索与思考 被引量:12
19
作者 平西栓 张锴 郁继华 《中国农技推广》 2019年第1期9-12,15,共5页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适配"和"助推"作用。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建... 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是农业科学研究体系和实践应用体系之间相互联系的纽带,是现代农业技术体系的延伸和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支撑,在农业科研与生产实践之间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适配"和"助推"作用。我国在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现代意义上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并根据时代发展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面对新时期农业科学研究和农业产业发展,现有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需要适应形势任务变化做出进一步调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技术推广 体系改革 体制机制 思考
原文传递
玉米主要数量性状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王爱琴 黄世全 戴保威 《种子》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68-70,共3页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16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60个杂交组合的13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穗重、百粒重、穗粗、穗长、株高、穗三叶面积... 采用不完全双列杂交遗传设计对16个玉米自交系及其组配的60个杂交组合的13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了遗传相关和通径分析。相关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粒重的遗传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单株穗重、百粒重、穗粗、穗长、株高、穗三叶面积、秃尖长、穗位、出籽率、穗行数、行粒数。而通径分析得出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对重要性依次为:单株穗重、出籽率、穗长、穗粗、穗三叶面积、株高、穗行数、秃尖长、百粒重、穗位、行粒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米自交系 不完全双列杂交 遗传相关 通径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