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检测阳性的散发型克-雅病患者8例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刘媛媛 靳玮 +2 位作者 臧卫周 李书剑 张杰文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252-1260,共9页
目的报道8例散发型克-雅病(sCJD)患者的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RT-QuIC)检测结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诊断为临床很可能的sCJD, 且送RT-QuIC检测的患者的住院病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 目的报道8例散发型克-雅病(sCJD)患者的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RT-QuIC)检测结果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南省人民医院2018年1月至2021年5月诊断为临床很可能的sCJD, 且送RT-QuIC检测的患者的住院病历。收集患者一般资料(性别、年龄、首发症状、主要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脑电图、脑脊液 14-3-3 蛋白、朊蛋白基因、皮肤组织RT-QuIC、自身免疫性脑炎和副肿瘤综合征相关抗体]检查结果, 并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 记录其存活情况。根据脑电图、14-3-3蛋白、病程长短、MRI结果对患者进行分组, 比较组间RT-QuIC结果中荧光达峰时间和荧光峰值的差异。结果入组8例患者, 其中7例患者为亚急性起病, 1例慢性起病。主要的临床症状和体征有进行性认知下降(8/8)、锥体束征(5/8)、走路不稳(4/8)、精神行为异常(4/8)、肌阵挛(4/8)、无动性缄默(4/8)、头晕(3/8)、肢体抖动(2/8)、构音障碍(2/8)、视幻觉(1/8)、视力下降(1/8)。所有患者脑电图检查结果均异常, 其中 5 例可见典型的周期性尖慢复合波(PSWCs)。7例患者头颅MRI弥散加权成像示大脑皮质和(或)基底节的异常高信号, 其中6例累及双侧基底节。8例患者中2例脑脊液14-3-3蛋白阳性;全部患者RT-QuIC检测结果均为阳性;随访结果显示4例患者死亡。RT-QuIC荧光达峰时间在PSWCs阳性组[(7.617±2.164)h]及MRI总评分高组[(7.600±1.907)h]比PSWCs阴性组[(10.602±2.247)h, t=2.84, P=0.010]及MRI总评分低组[(9.760±2.457)h, t=2.26, P=0.032]更短。结论 RT-QuIC检测是早期诊断sCJD的可靠方法。RT-QuIC结果与脑电图出现PSWCs和MRI受累程度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亚综合征 脑电描记术 磁共振成像 实时震动诱导蛋白扩增 周期性尖慢复合波
原文传递
宁夏地区一遗传性视网膜色素变性五代家系基因型和临床表型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容维宁 张芳霞 +2 位作者 刘雅妮 雷博 盛迅伦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675-679,共5页
目的研究宁夏地区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5代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家系调查研究。收集1个adRP家系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病史资料,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抽取3例患者和1名正常家系成员及300名正常对照... 目的研究宁夏地区1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adRP)5代家系患者的致病基因突变及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家系调查研究。收集1个adRP家系患者及其家系成员病史资料,进行详细的眼科检查,抽取3例患者和1名正常家系成员及300名正常对照者外周静脉血,提取DNA,运用全外显子测序(WES)芯片进行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运用PCR和直接测序在家庭成员和正常对照组中进行验证,最终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并对临床表型和基因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通过WES技术和优化的生物信息学分析技术证实,PRPF 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该家系患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5~6岁发病,均以夜盲为首发症状;病情进展较为迅速,视功能均严重受损,同时合并后囊下白内障,眼底和视网膜电图(ERG)均呈现典型的RP改变。结论PRPF 31基因的c.C1048T(p.Q350X)无义突变为该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该突变在中国人群中首次报道,该突变可引起的临床表型包括发病年龄早、病情进展较为迅速、合并后囊下白内障及视功能严重受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视网膜色素变性 基因型 临床表型
下载PDF
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先天性静止性夜盲一家系CACNA1F基因突变分析
3
作者 李冠峰 周钟强 +6 位作者 唐贺 魏圆梦 彭海鹰 史平玲 梁迎娟 孙先桃 卢跃兵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60-864,共5页
目的确定1个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经临床、基因检查确诊的一个汉族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CSNB家系中1例患者及其父母、兄... 目的确定1个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先天性静止性夜盲(CSNB)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21年2月于河南省人民医院经临床、基因检查确诊的一个汉族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CSNB家系中1例患者及其父母、兄长纳入研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家族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色觉、眼底彩色照相、全视野视网膜电图(ERG)、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采集受试者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全基因组DNA。受检者基因组DNA进行文库构建、聚合全外显子探针进行捕获。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先证者(Ⅱ2)双眼BCVA均为0.4;色觉检查不能辨认红色。眼底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双眼黄斑区视网膜厚度轻度变薄。全视野ERG检查,双眼暗适应3.0刺激下ERG b波振幅明显降低,呈负波形。先证者母亲(Ⅰ2)双眼BCVA、色觉、眼底彩色照相、频域OCT检查均正常。全视野ERG检查,双眼各反应振幅轻度降低,暗适应震荡电位振幅明显降低。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先证者(Ⅱ2)电压依赖钙离子通道α1F亚基基因(CACNA1F基因)第14号外显子存在c.1761dupC半合子突变。蛋白序列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在多个物种中均高度保守;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显示,CACNA1F基因c.1761dupC(pY588fs)其后发生移码突变,在第10位变成终止密码子在蛋白质保守区出现翻译终止。根据美国医学遗传学和基因组学学会标准和指南,该突变判断为可能致病性变异。先证者母亲(Ⅰ2)为该位点突变携带者。先证者父亲、兄长临床及基因检测结果均未见异常。结论CACNA1F基因c.1761dupC是该Schubert-Bornschein型不完全型CSNB家系致病的突变位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盲 眼疾病 遗传性 CACNA1F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Usher综合征2型一家系USH2A基因新突变
4
作者 程萌 杨鸽 +2 位作者 雷博 刘宇莹 金学民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68-271,共4页
目的 定位1个Usher综合征2型(USH2)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1个USH2家系3代7名成员纳入研究.其中,患者2例、健康成员5名.2例患者均为男性.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光相干断层扫描... 目的 定位1个Usher综合征2型(USH2)家系的致病基因突变.方法 1个USH2家系3代7名成员纳入研究.其中,患者2例、健康成员5名.2例患者均为男性.所有受试者均行最佳矫正视力、裂隙灯显微镜、间接检眼镜、全视野视网膜电图、光相干断层扫描、视野检查.采集所有受试者外周静脉血3 ml,提取基因组DNA.选择136个遗传性视网膜疾病致病基因作为目标基因;将提取的DNA采用高通量测序并与数据库对比,确定候选致病基因突变位点.聚合酶链反应和直接测序法在家系成员及100名正常对照者中进行验证,确定致病性突变位点.结果 DNA测序发现,2例患者均携带USH2A基因第27号外显子c.5459T>C(p.M1820T)、第7号外显子c.1190T>A(p.I397K)、第5号外显子c.802G>A(p.G268R)3个杂合性错义突变,其中c.5459T>C和c.1190T>A为新发现突变.患者表型正常的父亲、母亲分别为c.1190T>A(p.I397K)错义突变携带者和c.5459T>C(p.M1820T)和c.802G>A(p.G268R)复合杂合突变携带者.根据基因检测结果表明该家系的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其余表型正常的家系成员和正常对照者均未同时检测到这3个突变位点.突变在该家系中呈现共分离状态.结论 USH2A基因杂合性错义突变c.5459T>C(p.M1820T)、c.1190T>A(p.I397K)、c.802G>A(p.G268R)是该家系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sher综合征/遗传学 Usher综合征/病因学 基因 突变 序列分析
原文传递
六个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筛查及表型分析
5
作者 李杰 邢亚斯 +2 位作者 栗占荣 路小楠 戴淑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36-540,共5页
目的观察分析6个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类型及表型特征。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6个无血缘关系家系中6例白化病先证者和20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6例先证者中,临床表型符合眼皮肤白化病(OCA)特征5例,符合眼白化病(OA)特征1例。采... 目的观察分析6个白化病家系的致病基因类型及表型特征。 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6个无血缘关系家系中6例白化病先证者和20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6例先证者中,临床表型符合眼皮肤白化病(OCA)特征5例,符合眼白化病(OA)特征1例。采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运用全外显子组或Sanger测序技术进行致病基因筛查,重点分析白化病相关基因变异并分析其临床特征。 结果测序分析于4个家系中发现6个高致病突变,包括2个常染色体隐性复杂合突变[TYR(c.1037-7T>A,c.925c.926insC)、OCA2(c.2359G>A,c.587T>C)]和2个X染色体杂合突变[GPR143(c.11C>G)、GPR143(c.333G>A)];其中5个为新发突变。所有突变均由Sanger测序证实,分别代表了OCA1型、OCA2型以及OA1型3种亚型。其中一家系临床表型符合OCA特征,分子遗传学证实为OA1型;其余家系临床诊断与遗传学诊断符合。 结论6个白化病家系中4个家系具有6个高致病基因突变,分别代表OCA1型、OCA2型以及OA1型3种亚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化病 眼皮肤/遗传学 GPRl43基因 杂合子 突变
原文传递
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致病基因突变检测
6
作者 李杰 高韶晖 +2 位作者 邢亚斯 路小楠 戴淑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48-853,共6页
目的确定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7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经临床及基因检查确诊的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1例患儿(先证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采集其病史及家族史,绘制... 目的确定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的致病基因。方法回顾性临床研究。2019年7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经临床及基因检查确诊的后节小眼畸形-视网膜色素变性一家系1例患儿(先证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采集其病史及家族史,绘制家系图谱;并行视力、视野、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视网膜电图(ERG)检查。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妹妹的外周静脉血,提取全基因组DNA。应用全外显子测序技术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检测基因突变位点。对可疑致病突变位点通过Sanger进行验证,并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确定基因突变位点的致病性。结果先证者10月龄时父母发现其视力差。至3岁时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0.3、0.4。眼前节未见异常。双眼极高度远视。眼轴长度分别为14.47、15.78 mm。双眼视盘偏小、潮红;黄斑区可见皱襞,未见明显色素紊乱。ERG检查,双眼视杆细胞反应、最大混合反应轻-中度降低,单闪视锥反应、30 Hz闪烁反应中-重度降低。全外显子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膜型卷曲相关蛋白(MFRP)基因第4、13外显子上分别存在c.363delC/p.Thr121Thrfs*16、c.1627C>T/p.Gln543Stop,37的复合杂合突变。前者为移码突变,编码16个氨基酸后终止;后者为无义突变,截断了37个氨基酸。两者均属于基因功能失活突变。生物信息学分析提示高致病性,并符合家系共分离。先证者母亲、妹妹携带c.363delC,父亲携带c.1627C>T。结论MFRP基因c.363delC/p.Thr121Thrfs*16、c.1627C>T/p.Gln543Stop,37复合杂合突变可能是本家系的致病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眼 色素性视网膜炎 MFRP基因突变
原文传递
YAP1基因新发致病性变异致孤立性眼组织缺损一家系
7
作者 李杰 郭晓红 +2 位作者 邢亚斯 路小楠 戴淑真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544-548,共5页
目的确定并观察1个孤立性眼组织缺损(MAC)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MAC一家系1例患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家族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 目的确定并观察1个孤立性眼组织缺损(MAC)家系的致病基因变异与临床表型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2019年5月至2022年5月于河南省立眼科医院就诊的MAC一家系1例患者和3名家系成员纳入研究。详细询问患者病史和家族史,并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裂隙灯显微镜、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光相干断层扫描(OCT)、B型超声检查以及眼轴长度(AL)测量。采集先证者及其父母、兄长的外周静脉血行Trio全外显子组测序,进行致病基因筛查;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验证相关变异。同时观察患者眼部及全身临床特征。结果先证者男,首次就诊时3岁。双眼眼球水平钟摆样震颤。竖椭圆形小角膜(水平直径约8.0 mm);虹膜下方缺损,呈"锁孔"状。首次就诊时(3岁)屈光度:右眼-4.00 DS/-0.50 DC×105°,左眼-3.50 DS/-1.25 DC×80°;随访3年后(6岁)屈光度及BCVA:右眼-6.50 DS/-2.00 DC×110°→0.05,左眼-6.00 DS/-1.50 DC×80°→0.2。AL:4岁10个月,右眼、左眼分别为24.62、23.92 mm;5岁7个月,右眼、左眼分别为25.24、24.36 mm.B型超声检查,双眼眼球组织缺损。超广角眼底彩色照相检查,包括视盘的下方脉络膜广泛缺损。OCT检查,双眼视盘形态结构异常,周围可见片状脉络膜缺损,缺损区神经上皮结构紊乱、变薄;左眼可见神经上皮劈裂。先证者父母及兄长表型正常。全外显子组测序结果显示,先证者YAP1基因6~9号外显子存在一个新的杂合缺失变异:YAP1,chr11:102080247-102100671,NM_001130145,loss1(EXON:6-9);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为致病变异。父母及兄长为野生型。结论发现并证实YAP1基因6~9号外显子杂合缺失为本家系的致病变异;可引起眼前节发育异常、脉络膜缺损、轴性近视加深,缺损累及黄斑与视网膜劈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立性眼组织缺损 YAP1基因 基因型 表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