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22篇文章
< 1 2 8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波特假说、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对中东部地区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212
1
作者 王国印 王动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0-112,共13页
"波特假说"主张积极的环保政策,它认为严格而恰当的环保政策能够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效益可冲抵甚而超过环保成本,从而确保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我国中东部地区1999-2007年有关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波特假... "波特假说"主张积极的环保政策,它认为严格而恰当的环保政策能够刺激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其创新效益可冲抵甚而超过环保成本,从而确保或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对我国中东部地区1999-2007年有关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波特假说"在较落后的中部地区得不到支持,而在较发达的东部地区则得到了很好的支持。根据这一具有对比性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一个新的角度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假说做出合理解释,并在差异分析基础上提出统筹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特假说 环境规制 技术创新 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下载PDF
巩义市农村居民点空间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202
2
作者 海贝贝 李小建 许家伟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257-2269,共13页
综合运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 综合运用GIS技术、景观指数定量分析方法以及空间统计方法,分析河南省巩义市1990-2010年农村居民点规模结构、空间分布、形态结构的演变特征,探索地形因素、区位因素以及社会经济因素对农村居民点发展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快速城镇化背景下,巩义市农村居民点规模扩张明显,集约用地程度较低;居民点斑块形态趋于规则,规划管理效果已开始有初步体现;聚落斑块空间分布聚集特征明显,呈现大斑块低密度分布与小斑块高密度分布格局;但巩义市农村聚落近20年来整体空间格局变化不大,只是局部集中趋势进一步增加,不仅在平原与丘陵地区具有集中趋势,在其之外的经济快速发展地区的集中趋势亦较为明显。居住空间格局变化与自然条件有关,但在时间与空间的微观层面上区位条件、社会经济因素具有更大的影响。本文对农村居民点的空间布局调整具有一定的政策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格局 演变 巩义
原文传递
财政分权、地方政府竞争与FDI的增长效应 被引量:188
3
作者 王文剑 仉建涛 覃成林 《管理世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3-22,共10页
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与西方联邦国家的不同,财政分权导致中国各个地方政府围绕经济指标为追求政绩而进行锦标赛式的竞争。财政分权程度越大,地方政府竞争辖区外流动性要素的程度就越大。以对FDI的竞争为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 中国的财政分权体制与西方联邦国家的不同,财政分权导致中国各个地方政府围绕经济指标为追求政绩而进行锦标赛式的竞争。财政分权程度越大,地方政府竞争辖区外流动性要素的程度就越大。以对FDI的竞争为例,由于各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地方政府是一种全方位的深层次竞争,中西部地区仅在税收优惠和增加财政支出方面具有明显效果。进一步的实证结果表明,财政分权导致的地方政府对FDI的激烈竞争,在东中部地区不利于FDI发挥增长效应,在西部地区则得出相反的结果。本文认为应及时改革现行的财政分权制度和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激励机制,才能更好地发挥FDI的增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分权 地方政府竞争 FDI
原文传递
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 被引量:167
4
作者 乔家君 李小建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2-16,共5页
中国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豫皖交界处,1978年前大体位于安徽省西部,1978年后几乎全部分布于河南省东南部;1952~2000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呈"士"字型态势发展;近50年来总移动趋势为由北向南,总移动距离为173.14km;每年移动距离... 中国经济重心主要分布在豫皖交界处,1978年前大体位于安徽省西部,1978年后几乎全部分布于河南省东南部;1952~2000年间经济重心移动轨迹呈"士"字型态势发展;近50年来总移动趋势为由北向南,总移动距离为173.14km;每年移动距离和方向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政策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重心 移动路径 中国
下载PDF
变革中的西方经济地理学:制度、文化、关系与尺度转向 被引量:114
5
作者 苗长虹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68-76,共9页
198 0年代以来 ,在社会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 ,西方经济地理学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期 ,无论是研究的主要论题 ,还是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以及表述的方式与风格 ,均经历并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与上... 198 0年代以来 ,在社会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 ,西方经济地理学开始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急剧变动时期 ,无论是研究的主要论题 ,还是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以及表述的方式与风格 ,均经历并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与上一世纪 5 0— 6 0年代的“计量和理论革命”和 70— 80年代的“马克思主义转向”相比 ,这次变革不仅发生在方法论和认识论层面 ,而且许多也发生在本体论层面 ,它使西方经济地理学的视角走向了高度的多样化和复杂化。本文在分析这次变革的起点 :马克思主义转向及其批判的基础上 ,从制度转向、文化转向、关系转向、尺度转向 4个相互交织的方面 ,系统勾勒了西方经济地理学理论视角变动的主线 ,讨论了这些视角变动的方向、成因、意义和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经济地理学 制度转向 文化转向 关系转向 尺度转向
下载PDF
当代中国底层社会“以身抗争”的效度和限度分析 一个“艾滋村民”抗争维权的启示 被引量:130
6
作者 王洪伟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15-234,共20页
通过对鄂豫两省艾滋疫情高发区"艾滋村民"1抗争的考察,笔者提出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求助于外的"合法抗争"和求助于内的"以身抗争",一起形成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具有解释力、却... 通过对鄂豫两省艾滋疫情高发区"艾滋村民"1抗争的考察,笔者提出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两种社会学逻辑:求助于外的"合法抗争"和求助于内的"以身抗争",一起形成了当代中国底层社会抗争的具有解释力、却又不同逻辑的社会学分析框架。本文考察了"以身抗争"模式的形成机理和运转规则,发现中国底层农民抗争的"非政治性"、"弱组织性"和"具体利益性"取向,"有组织"的政治抗争乃至革命性转化是不太可能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层研究 艾滋村民 以身抗争 以法抗争
下载PDF
中国农业地理集聚格局演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117
7
作者 李二玲 庞安超 朱纪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85-898,共14页
通过对1981~2008年12类农作物种植重心、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的计算,探讨了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种植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及演化路径,并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种植业整体上... 通过对1981~2008年12类农作物种植重心、基尼系数、空间自相关和专业化指数的计算,探讨了中国(不包括港、澳、台地区)种植业的空间集聚格局及演化路径,并从演化经济地理视角构建分析框架探讨其演化机制。结果显示:(1)中国种植业整体上空间集聚程度逐渐增大,区域专业化和多样化程度逐步加强。(2)与制造业地理集聚总体呈现"南下东进"不同,种植业地理集聚逐步"南下西进",从东部省份向中西部省份转移,东北地区的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也是重要的集聚地,而昔日鱼米之乡的优势已逐渐下降。(3)农业地理集聚格局的演变经历了由自然集聚向社会集聚进而形成完善的农业生产体系的过程,其中,自然集聚的作用日益减少,而社会集聚作用逐步增加。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等社会变异步伐的加快,也将进一步推进农业的地理集聚和空间重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地理集聚 农业集群 演化经济地理 中国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人地协调与空间协调 被引量:118
8
作者 李小建 文玉钊 +1 位作者 李元征 杨慧敏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10,共10页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 从经济地理学视角提出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关键问题:从人地关系视角研判人类活动与资源环境持续作用形成的共处关系;从空间异质视角审视流域不同区域的联系及其相应的空间协调状况。在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生态先天脆弱的前提下,对地市级人类活动施压、资源环境承压及两者关系相对分级评价结果表明:新世纪以来黄河流域多数地区的人地关系类型保持不变,近1/5的地区趋于紧张;2017年高度紧张、轻度紧张的区域占21.18%,基本协调的区域占38.82%。从人地关系调控的客观条件看,黄河流域受到生态先天脆弱性与经济发展迫切需求的双重压力。经济发展的资源瓶颈与路径依赖问题对人地关系基本协调甚至相对宽松的地区形成挑战,居民生活水平提高诉求的实现将会进一步加重人类活动施压强度,使人地关系趋于紧张。研究建议,应深入把握不同类型地区的人地关系,进行针对性处理。黄河流域的城市空间联系特征映射了流域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和流域空间结构的特殊性,应着力加强流域内部联系,迈向更高质量的区域合作。建议采用以大城市为中心面向周边的放射状开发开放新模式,以此驱动流域空间结构重塑与助推空间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 人地协调 空间协调 黄河流域 人地关系 城市网络 生态脆弱
原文传递
城镇化水平与城镇化质量协调度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109
9
作者 李江苏 王晓蕊 +1 位作者 苗长虹 刘佳骏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70-77,共8页
在回顾已有城镇化质量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新近的城镇化质量分段函数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2001—2010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动态评价,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 在回顾已有城镇化质量以及协调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城镇化质量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新近的城镇化质量分段函数评价模型,对河南省18地市2001—2010年的城镇化质量进行动态评价,采用协调度模型对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状况进行评价,主要结论为:1各地市城镇化质量指数总体呈现上升态势,其主要原因是经济发展指数和基础设施指数的持续增长,而生活质量指数、社会发展指数、城乡统筹指数和生态环境指数波动变率较大,反映出城镇化质量"重形式轻内涵"。2各地市的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处于稳步上升态势,至2007年,河南省所有地市全部摆脱弱度失调,进入不同层次的协调发展阶段。3各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协调度的地域差异较大。郑州、洛阳、平顶山、鹤壁、焦作、三门峡、济源七地市城镇化水平与质量的协调度较高,商丘、周口、驻马店、濮阳等地市协调度较低。4当前河南省城镇化水平与质量整体协调水平较低。高度协调、中度协调、低度协调、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分别为1、6、7、4,低度协调和弱度协调的地市数量占全省地市数量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城镇化水平 城镇化质量 协调度 河南省
原文传递
金融地理学理论视角及中国金融地理研究 被引量:94
10
作者 李小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721-725,730,共6页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 基于对国际文献和中国实际的了解和思考,从金融机构的空间结构、空间发展过程以及金融机构与环境的关系等方面分析了金融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理论问题包括地理存在论、金融变化的区域经济影响观点、区域金融系统演化模式、金融地理的路径依赖、金融全球化与地方关系等;在此基础上,从环境对金融地理影响、全球化与区域金融系统、行政格局与金融体系、金融系统与区域发展、金融企业地理5方面提出中国金融地理研究的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地理学理论 金融地理学研究内容 中国金融地理
下载PDF
农区专业村的形成与演化机理研究 被引量:104
11
作者 李小建 罗庆 樊新生 《中国软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1-80,共10页
本文在对专业村的概念以及在农区发展中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村成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和演化机理进行剖析,认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是专业村形成的核心因素;村庄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传统习惯和经济基础决定着专业村的发展方向;... 本文在对专业村的概念以及在农区发展中作用分析的基础上,对专业村成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形成和演化机理进行剖析,认为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农户是专业村形成的核心因素;村庄的地理区位、资源禀赋、传统习惯和经济基础决定着专业村的发展方向;政府推进、市场、技术和宏观经济环境决定专业村的数量和规模;模仿创新、网络联系、规模经济和分工经济作为专业村形成与演化的机理,始终贯穿于专业村的发展过程之中。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文章对专业村的培育提出了参考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业村 影响因素 演化机理 农区发展
下载PDF
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以河南巩义市为例 被引量:95
12
作者 李君 李小建 《资源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95-1204,共10页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对农村地域景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户居... 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对农村地域景观变化具有重要影响。本文应用GIS空间分析以及景观指数的定量分析方法,以河南巩义市为研究区域,分析了综合区域环境影响下的农村居民点空间分布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随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农户居住用地总面积及相应的占地比重有较大幅度增加;②现有农村居民点分布扩展表现出规模集中化和局部分散化并存的现象;③外部调控因素对聚居斑块的作用力度不断增强,农户聚居空间形态逐步向规则化的方向发展;④农村居民点空间扩展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利、居住环境条件差的区域逐渐向地势相对平缓、交通基础设施相对优越、经济发展环境较好地方集中,表现出较为明显的区位集中指向。规模化、集约化和空间区位的合理化应是今后农村居民点整合发展的主要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空间分布 区域环境 巩义市
原文传递
基于GIS的区域景观生态风险分析——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为例 被引量:93
13
作者 李谢辉 李景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99-903,共5页
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为例,通过计算各景观格局指数,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利用地统计学的Kriging方法和GIS软件,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采样和空间插值,得到了基于景观结构的生态风险分布图。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分类,... 以渭河下游河流沿线区域2000年的土地利用图为例,通过计算各景观格局指数,引入生态风险指数,利用地统计学的Kriging方法和GIS软件,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采样和空间插值,得到了基于景观结构的生态风险分布图。通过对生态风险指数进行分类,将整个区域划分为低风险区、较低风险区、中等风险区、较高风险区和高风险区5类。结果表明:高风险区主要位于由北向南的黄河水域区、自东向西流经研究区的渭河部分主河道区和大荔县沙苑农场的沙区。低风险区主要位于西安市城区、秦岭北坡海拔1300 m以上的山区和大荔县沙苑农场境内的林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理信息系统 土地利用 区域景观 生态风险 KRIGING方法 渭河 陕西省
原文传递
全球-地方联结与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为例 被引量:81
14
作者 苗长虹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25-434,共10页
以产业区理论、管制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生产体系与社会生产体制、制度与协调机制、地方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四位一体”的学习型产业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为案... 以产业区理论、管制理论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为基础,以学习创新为核心,构建了一个融生产体系与社会生产体制、制度与协调机制、地方生产网络、全球生产网络“四位一体”的学习型产业区分析框架;运用该框架,以河南许昌发制品产业集群为案例,研究了全球—地方网络联结的方式、动态及其对技术学习的影响。研究发现,通过全球与地方生产网络的建构和有机联结,传统产业集群的技术学习是可以从“低端道路”迈向“高端道路”的,发展学习型产业区应作为我国经济发展与技术创新的一项重大战略和政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地方联结 产业集群 学习型产业区 技术学习 发制品产业
下载PDF
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分析——以河南省为例 被引量:78
15
作者 高更和 李小建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70-273,共4页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 产业结构变动是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采用多部门经济模型和基于统计角度的GDP产业结构贡献度测算方法,以河南省为例,分析了1994—2003年10年来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发现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空间差异明显,地区产业结构变动差异较大,各地产业结构调整进展不一。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经济增长率降低是结构调整的基本动力之一,而结构调整又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影响产业结构变动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的主要因素是区域产业结构政策和产业投资政策,人均GDP、年均GDP则与其不相关或弱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结构变动 区域经济增长 贡献 空间分析
下载PDF
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知识多中心的演化过程与机理 被引量:83
16
作者 马海涛 黄晓东 李迎成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97-2314,共18页
基于1990-2016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所收录的科研论文合著数据,借助基尼系数测度属性和功能多中心性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知识多中心性及其知识网络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 基于1990-2016年"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所收录的科研论文合著数据,借助基尼系数测度属性和功能多中心性的方法,对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知识多中心性及其知识网络的演化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1)伴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知识生产总量的持续增长,其多中心性程度呈现出阶段性、阶梯式提升的特征,分别经历了波动、增长和分化的发展阶段,港澳回归后的2000-2010年间是多中心性快速增长的重要阶段。(2)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在区域、国家和全球尺度上的功能多中心性程度随着尺度增加逐级递减,进一步证实了功能多中心性的尺度规律性;而且发现了多中心在演化中的尺度敏感性,全球尺度上的多中心性会存在不确定的峰值,而区域尺度上的多中心性可能会持续增加。(3)城市群多中心的演化是受制度接近、地理接近和等级接近影响,在研究人员移动、科研单位联动和政府政策推动及其行动主体间的相互作用下实现的,多中心程度的增加有助于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构建科研协同创新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性 城市群 粤港澳大湾区 知识城市 科学合作 协同创新 一国两制
原文传递
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态势分析 被引量:78
17
作者 李敏纳 蔡舒 覃成林 《经济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79-383,419,共6页
在测度经济空间分异程度和识别经济空间组织型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1990—2006年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态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主要表现为流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日趋加剧的经济分异,目前东部经济空间已现多核心—边缘结构,... 在测度经济空间分异程度和识别经济空间组织型式的基础上系统分析1990—2006年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的态势。结果表明: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主要表现为流域东部与中西部之间日趋加剧的经济分异,目前东部经济空间已现多核心—边缘结构,呈现一定程度的较高水平的均衡化趋势,而中西部经济增长水平总体较低,经济空间中只有少量增长极和增长轴;随着我国对外开放向内陆深入推进,黄河流域中西部内内蒙古和河南的相对经济实力增强,其他省区的相对经济实力减弱,中西部经济空间格局越来越不均衡。由此推断,1990年以来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与流域内改革开放进程的差异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空间分异 黄河流域 经济空间组织型式 改革开放
原文传递
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的网络演化分析——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 被引量:74
18
作者 李二玲 李小建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738-750,共13页
本文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比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衍生网络与现阶段的情感网络、咨询网络和合作网络,探讨了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中网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 本文以河南省虞城县南庄村钢卷尺产业集群为例,基于企业问卷调查数据,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通过对比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衍生网络与现阶段的情感网络、咨询网络和合作网络,探讨了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中网络的形成和演化过程。研究发现相对于偏重技术联系的发达地区高技术集群来说,欠发达农区传统制造业集群网络的形成和演化更具有内生性和自组织规律。在集群成长和网络演进的过程中,集群网络中的核心关系受农村社区聚落环境的影响,并随农区企业规模、地位和能力的改变而演变。依此集群网络的形成和演化经历4个阶段,即家族或泛家族网络阶段、内部分工生产网络阶段、本地创新网络阶段和全球供应链网络阶段,各类型网络在集群发展的不同阶段起着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演化 网络 中国中部农区 钢卷尺集群 社会网络分析
原文传递
国内外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评述 被引量:65
19
作者 李君 李小建 《人文地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23-27,共5页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点的外在特征和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演化与变迁,居住地点的选址和布局最能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在城市居住区位研究方面已经形成大量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点... 随着人类经济社会的发展,居民点的外在特征和空间结构也在不断的演化与变迁,居住地点的选址和布局最能反映出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与作用机制。目前国内外在城市居住区位研究方面已经形成大量研究成果,相比之下,农村居民点相关研究还存在一定滞后。文章从居民点区位影响因素、区位演变、居民点分布和等级结构四方面对国外相关研究进行了评述,梳理了国内农村居民点区位研究的相关内容,在此基础上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和总结,并对今后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居民点 区位选择 区位演变
下载PDF
河南区域经济增长俱乐部趋同研究 被引量:61
20
作者 覃成林 唐永 《地理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548-556,共9页
1990-2004年,河南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了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4个趋同俱乐部。高收入和低收入趋同俱乐部的稳定性最大且连片扩张,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和空间结构的两极分化日趋增强。总体上,一个区域的“邻居区域环境”对其... 1990-2004年,河南区域经济增长形成了高收入、中高收入、中低收入和低收入4个趋同俱乐部。高收入和低收入趋同俱乐部的稳定性最大且连片扩张,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和空间结构的两极分化日趋增强。总体上,一个区域的“邻居区域环境”对其经济增长及其向何种趋同俱乐部转移有规律性的影响。低收入区域的经济增长及其向中低收入趋同俱乐部转移的概率与其邻居区域的经济增长水平正相关。中低收入区域更倾向于向低收入趋同俱乐部转移。对于中高收入区域,与经济增长水平越高的区域为邻,其向高收入趋同俱乐部转移的概率越大;反之,与经济增长水平越低的区域为邻,其向中低收入趋同俱乐部转移概率也越大。高收入区域的经济增长及稳定性受邻居区域的影响比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经济增长趋同 俱乐部趋同 马尔可夫链 空间马尔可夫链 河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