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 |
刘思谦
|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88
|
|
2
|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
刘思谦
|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60
|
|
3
|
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 |
刘思谦
|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3 |
47
|
|
4
|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
金惠敏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53
|
|
5
|
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 |
杨永龙
|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2 |
45
|
|
6
|
副词“还”的主观性 |
张宝胜
|
《语言科学》
|
2003 |
47
|
|
7
|
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 |
杨永龙
|
《语言科学》
|
2003 |
44
|
|
8
|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 |
金惠敏
|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3
|
|
9
|
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 |
张雪平
|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2 |
44
|
|
10
|
非现实句和现实句的句法差异 |
张雪平
|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9 |
40
|
|
11
|
英雄主义主题与“新写实小说” |
孙先科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1998 |
36
|
|
12
|
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 |
王立群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30
|
|
13
|
一个族群的诗歌记忆——论吉狄马加的诗 |
耿占春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8 |
32
|
|
14
|
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 |
李伟昉
|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31
|
|
15
|
索绪尔“符号学”设想的缘起和意图 |
屠友祥
|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
2005 |
31
|
|
16
|
“很”的语法化过程 |
王静
|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03 |
22
|
|
17
|
从“形+数量”到“数量+形”——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 |
杨永龙
|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
2011 |
28
|
|
18
|
从形象到拟像 |
金惠敏
|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
2005 |
23
|
|
19
|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批评 |
刘思谦
|
《南方文坛》
|
1998 |
18
|
|
20
|
女性“缺席”的判决 论《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
张红霞
|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
2004 |
2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