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女性文学的现代性 被引量:88
1
作者 刘思谦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89-100,共12页
女性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应忽略的部分。本文以女性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梳理界定了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现代性及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这三种形态,并从中国女性探寻建构自身的主体性价值这个角度,概括出“... 女性文学是20世纪中国文学的一个重要的不应忽略的部分。本文以女性人文主义的价值立场梳理界定了女性文学概念内涵的现代性及女性文学、妇女文学、女性主义文学这三种形态,并从中国女性探寻建构自身的主体性价值这个角度,概括出“人———女人———个人”这一发展中的内在理路。鉴于女性文学批评建构自己的批评理论的必要性,作者在结语部分展示了以女性人文主义思想作为女性文学批评的理论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妇女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 现代性
下载PDF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 被引量:60
2
作者 刘思谦 《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6,共6页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命名在研究界表现出难堪的失语状态,现有的几种女性文学概念共同的问题是忽略了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内涵。只有在人类历史由传统的母系制到父权制再到近现代由传统的封建父权社会向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 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命名在研究界表现出难堪的失语状态,现有的几种女性文学概念共同的问题是忽略了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历史性与现代性内涵。只有在人类历史由传统的母系制到父权制再到近现代由传统的封建父权社会向现代自由民主社会的转型过程中,才有可能出现属于女性自己的文学。这是一个女性主体在文学中由长期缺席、不在场到逐渐出席、在场的过程。把女性主体性作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基本内涵,并把五四新文化运动中诞生的以人的发现、女性的发现为精神血脉的五四女作家群的出现,作为我国女性文学的开端,而把这之前由晚明开始直到晚清和民国初期具有朦胧的人文主义觉醒的女诗人们的创作作为中国女性文学的一个长长的序幕,是本文基本的女性文学观。同时,女性主体性作为女性文学这个概念的核心,同时也是女性文学研究运用性别视角阐释文本意义的一种必要的价值尺度和价值支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历史性 现代性 主体性
下载PDF
性别理论与女性文学研究的学科化 被引量:47
3
作者 刘思谦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9-19,共11页
关键词 性别理论 女性文学研究 学科化 女性主义 社会性别论 女权文化 接受美学
下载PDF
图像增殖与文学的当前危机 被引量:53
4
作者 金惠敏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167-178,共12页
电子媒介的到来是个不争的事实 ,它的时代征候是图像增殖。这对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甚至也可以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学危机。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 ,二是瓦解了文学赖以存在的... 电子媒介的到来是个不争的事实 ,它的时代征候是图像增殖。这对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文学和文学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冲击 ,甚至也可以说形成了不可忽视的文学危机。其具体表现主要有二 :一是重组了文学的审美构成 ,二是瓦解了文学赖以存在的深度主体。新媒介拟像一方面抽掉了文学对现实的指涉 ,另一方面又现实地为资本主义商品语法所操纵和榨取。文学要摆脱当前的危机 ,就必须恢复其现实感 ,戳穿媒介拟像或阿尔都塞所谓之意识形态的欺骗性外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媒介 图像增殖 文学理论 审美意识 意识形态
原文传递
汉语方言先时助词“着”的来源 被引量:45
5
作者 杨永龙 《语言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共7页
本文通过方言资料和历史语料两方面的考察分析认为,汉语方言中表示先时、相当于“再说”的助词“着”不是源于“再说”的合音,而是由唐代以后表示祈使的“着”演化而来。
关键词 汉语方言 助词 “着” 再说 来源
下载PDF
副词“还”的主观性 被引量:47
6
作者 张宝胜 《语言科学》 2003年第5期71-76,共6页
本文通过句重音对比,发现表示“继续”、“持续”义的副词“还”在不负载句重音时,除了表示“继续”、“持续”的意义外,还具有主观性:说话人认为该命题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事实。“还”的主观性只发生在一般命题句,而不发生在常理命题... 本文通过句重音对比,发现表示“继续”、“持续”义的副词“还”在不负载句重音时,除了表示“继续”、“持续”的意义外,还具有主观性:说话人认为该命题是一个不应该发生的事实。“还”的主观性只发生在一般命题句,而不发生在常理命题句。本文讨论的主观性用法的“还”,不仅陈述命题,而且表明看法,这也是加大句子的信息量:元语增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句重音 主观性 常理命题 元语增量
下载PDF
句尾语气词“吗”的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44
7
作者 杨永龙 《语言科学》 2003年第1期29-38,共10页
本文探讨了"吗"的语法化过程,认为"吗"是在"VP无"格式中语法化的,整个过程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一是"无"语义泛化,与句法功能的扩展有关;一是"VP无"句式的主观化,与表达功能的扩展有关。
关键词 语法化 语义泛化 主观化 功能扩展 语气词
下载PDF
从主体性到主体间性——对西方哲学发展史的一个后现代性考察 被引量:33
8
作者 金惠敏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47-59,共13页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 “subject”一词在西方语境中有两层意思 :“主体”与“主观”。现代性主体哲学正是通过“主观”而建立了“主体” ,从而对他者在各种意义上的霸权。与此相应 ,2 0世纪对主体哲学的拯救或批判就有了两条思路 :一是海德格尔—伽达默尔的以反方法论为旗的反认识论的“本体论转向” ,一是拉康的精神分析和法国后结构主义对作为实体存在的绝对“主体”的解构。从以上两层意义的内在勾连中展开对“subject”的西方哲学史考察 ,可以看出 :“主体”是“主观”的产物 ,“主体间性”是“主观”的认识论哲学的最高成就 ,但同时“主体间性”在胡塞尔那里的终于失败 ,则意味着我们必须修正现代认识论或者在它之外另辟蹊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方哲学 主体哲学 主体间性 他者间性 自我意识 先验自我
下载PDF
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 被引量:44
9
作者 张雪平 《世界汉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49-462,共14页
"非现实"是和"现实"相对的一种情态范畴。现代汉语表达非现实情态意义的句子有十多种,这些句子虽然语义复杂,但因其共有的非现实性特征而聚合为一类。本文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和原型理论,根据各种非现实句所属认知... "非现实"是和"现实"相对的一种情态范畴。现代汉语表达非现实情态意义的句子有十多种,这些句子虽然语义复杂,但因其共有的非现实性特征而聚合为一类。本文采用语义特征分析法和原型理论,根据各种非现实句所属认知域及其非现实性特征的异同,构建了现代汉语非现实句的语义系统,从而初步建立了汉语非现实范畴的语义系统:这是一个从认识域(包括推断和推测两类)到时间域(包括限时和泛时两类)的连续统。研究结果表明,各种非现实句(包括分句)因非现实性强弱的不同而有典型和非典型之别,汉语非现实情态范畴是一种原型范畴。文中还从否定句的双重语义性质角度解释了其在现实/非现实系统中的归属分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现实 情态范畴 非现实句 语义系统 原型范畴
原文传递
非现实句和现实句的句法差异 被引量:40
10
作者 张雪平 《语言教学与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25-32,共8页
"现实"和"非现实"是一对情态范畴。各种非现实句的非现实性强弱不同,形成了从认识层面到时间层面的一个连续统。非现实句和现实句是对立的两种句型,在句法上存在一系列差异,非现实性强的非现实句与现实句句法对立... "现实"和"非现实"是一对情态范畴。各种非现实句的非现实性强弱不同,形成了从认识层面到时间层面的一个连续统。非现实句和现实句是对立的两种句型,在句法上存在一系列差异,非现实性强的非现实句与现实句句法对立明显。本文从形式上证明了现代汉语非现实范畴是一种典型范畴,也是一种语义语法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现实句 现实句 非现实范畴 典型范畴 语义语法范畴
原文传递
英雄主义主题与“新写实小说” 被引量:36
11
作者 孙先科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4期54-60,共7页
当代文学中英雄主义的底蕴由社会理想主义到个性主义再到个人主义的变化轨迹,显示出“精神滑坡”的现象。“新写实小说”从文本到精神都变成了一部消解精神生存的通俗性大文本,与“十七年文学”和1987年以前的“新时期文学”在文... 当代文学中英雄主义的底蕴由社会理想主义到个性主义再到个人主义的变化轨迹,显示出“精神滑坡”的现象。“新写实小说”从文本到精神都变成了一部消解精神生存的通俗性大文本,与“十七年文学”和1987年以前的“新时期文学”在文化精神上呈现出明显而尖锐的裂痕,而其对理想主义的厌弃和对激情与浪漫的拒绝造成了写作中的某种“贫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写实小说 理想主义与英雄主义 社会理想主义 世俗性 个性主义 张承志小说 当代文学 新时期文学 史铁生 日常性
原文传递
游记的文体要素与游记文体的形成 被引量:30
12
作者 王立群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155-160,共6页
游踪、景观、情感是游记文体的三大文体要素,它们演进的程度与表达的详略,直接关系到游记文体的形成与游记文类的划分。游踪演进的缓慢导致柳宗元“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重大文体缺陷。重游踪,重地理记载,是地学游记的重要文体特... 游踪、景观、情感是游记文体的三大文体要素,它们演进的程度与表达的详略,直接关系到游记文体的形成与游记文类的划分。游踪演进的缓慢导致柳宗元“永州八记”为代表的山水游记重大文体缺陷。重游踪,重地理记载,是地学游记的重要文体特征。重客观之景与重主观之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永州八记” 直接关系 山水游记 文体特征 游踪 柳宗元 表现型 演进 情感 记载 文学
原文传递
一个族群的诗歌记忆——论吉狄马加的诗 被引量:32
13
作者 耿占春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85-91,共7页
在当代语境中,少数族群诗人和作家的写作具有一种深刻的自传性,一种人类学与民族志意义。少数族群写作的自传性与民族志内涵,有待文化批评和文化诗学的认知。尤其在社会空间、生活经验与文化表征日益趋同的情况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 在当代语境中,少数族群诗人和作家的写作具有一种深刻的自传性,一种人类学与民族志意义。少数族群写作的自传性与民族志内涵,有待文化批评和文化诗学的认知。尤其在社会空间、生活经验与文化表征日益趋同的情况下,不同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冲突都在持续增加。吉狄马加的诗既置身于汉语写作的场域,又植根于彝族经书、神话、民间故事的地方传统,在文本上体现出现代诗与民间谣曲、民族史诗片段的混合风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少数族群 吉狄马加 诗歌 记忆 汉语写作 文化诗学 民间故事 民族志
原文传递
接受与流变: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 被引量:31
14
作者 李伟昉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50-166,共17页
在近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这是其他众多外来作家难以比拟的,从而构成了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被接受的独特性。社会政治诉求与学术学理探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莎士比亚在中国被接受的方式、价值与意... 在近现代中国,对莎士比亚的接受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变化过程,这是其他众多外来作家难以比拟的,从而构成了莎士比亚在近现代中国被接受的独特性。社会政治诉求与学术学理探究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揭示了莎士比亚在中国被接受的方式、价值与意义,也显示出接受者不同的心态。受到特定历史语境的制约与影响,居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政治诉求层面的接受,使莎士比亚的现实主义价值和意义发挥得淋漓尽致,而学术学理探究层面的莎士比亚研究则显得比较薄弱。对这段文学史进行客观的评述、理性的思考,把握其接受的内在规律,不仅可让我们在今后的跨文化传播和接受中多一份理性自觉,而且对于文学批评价值的坚守、问题意识和责任感的提升,都具有重要的借鉴和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莎士比亚 跨文化接受 现实主义
原文传递
索绪尔“符号学”设想的缘起和意图 被引量:31
15
作者 屠友祥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CSSCI 2005年第5期34-42,共9页
符号学研究符号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活力,索绪尔把握了各个符号系统的共同点──社会性,从而把握住了语言符号的本质。语言符号的本质在言说的整体语言中最充分地表现出来,由此确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说的整体语言。反过来,我们若... 符号学研究符号及其在人类社会中的活力,索绪尔把握了各个符号系统的共同点──社会性,从而把握住了语言符号的本质。语言符号的本质在言说的整体语言中最充分地表现出来,由此确定语言学研究的对象———言说的整体语言。反过来,我们若要研究符号学,也必须从符号的主要系统──言说的整体语言着手,才可明晓符号学的基本问题。可见,索绪尔重视符号学,意在进行语言学研究对象的界定。语言符号的任意性这一首要真理,只有在符号创制出来以与概念相对应的一刹那,才是首要真理。一旦成为社会事实,任意性就无足轻重了,因为它与符号学系统攸关的社会事实不相干,而社会事实的核心就是对社会产物的被动接受。索绪尔一方面奉任意性为第一原则,另一方面,又以为它并不真正存在,只是一个想像而已,因为语言永远是一种既存、已在的状态,我们面对或身处的是社会事实。因此,符号对其所表示的概念而言,是任意的;对使用符号的语言社会而言,却是强制的。两者都是由集体决定的,这充分说明语言符号的本质是社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符号学 言说的整体语言 文字(书写的整体语言) 社会性 任意性 价值
下载PDF
“很”的语法化过程 被引量:22
16
作者 王静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年第4期557-560,共4页
先秦到唐宋,"很"一直用作形容词。中古至今"很"与"狠"同用。元明以后"很 狠+形容词"结构中,二者的地位渐渐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语意上"很 狠+形容词"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法上偏重于形... 先秦到唐宋,"很"一直用作形容词。中古至今"很"与"狠"同用。元明以后"很 狠+形容词"结构中,二者的地位渐渐出现了不平衡现象。语意上"很 狠+形容词"以形容词为中心,语法上偏重于形容词作谓语,"很 狠"有了修饰色彩,作状语。到了清代,"很 狠"作程度副词的用法已大大多于形容词用法。此后,"很 狠"又分别用"很"和"狠"表示,"狠"用作形容词,"很"用作程度副词。现代汉语里,程度副词"很"又进一步虚化为表语气的副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很” 动词 形容词 程度副词 语气副词
下载PDF
从“形+数量”到“数量+形”——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 被引量:28
17
作者 杨永龙 《中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99-513,575,共15页
本文探讨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注意到:1)上古、中古汉语只有(A)"形+数量"没有(B)"数量+形";B式初见于唐诗,大多还可以看作连谓结构,同时已发展为典型的空间量构式;宋元明清时期B式进一步发展,A式逐渐萎缩。2)... 本文探讨汉语空间量构式的历时变化,注意到:1)上古、中古汉语只有(A)"形+数量"没有(B)"数量+形";B式初见于唐诗,大多还可以看作连谓结构,同时已发展为典型的空间量构式;宋元明清时期B式进一步发展,A式逐渐萎缩。2)典型的B式是名词性偏正结构,是通过重新分析从唐诗中糅合的连谓结构语法化而来。3)B式能够语法化并最终趋于取代A式,与相关构式(数量名结构、平比句)历史演变的类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形+数量”“数量+形”空间量 构式 构式语法化
原文传递
从形象到拟像 被引量:23
18
作者 金惠敏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58-162,共5页
关键词 形象 国际学术界 审美化 图像转向 传统文人 泛化 新术语
原文传递
女性文学:女性·妇女·女性主义·女性文学批评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思谦 《南方文坛》 1998年第2期15-17,共3页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字面上把女性文学理解为一种按性别分类的性别文学,就像青年文学按年龄分类,西部文学按地域分类,女性文学不过是特别标出作家性别的一种性别方言罢了。果真如此,女性文学不仅失去了它起码的理论意义,而... 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总是习惯于从字面上把女性文学理解为一种按性别分类的性别文学,就像青年文学按年龄分类,西部文学按地域分类,女性文学不过是特别标出作家性别的一种性别方言罢了。果真如此,女性文学不仅失去了它起码的理论意义,而且可能起到强化女人“第二性”位置的作用,使生而为女人者感觉到某种看不见也说不出的以宽容面目出现的性别歧视。这就是为什么一些女作家拒绝认同女性文学这一命名的心理原因。而且越是自信心和独立意识强对两性不平等有深刻体验的女作家越是拒绝把自己归入女性文学命下。她们说:“我只卖文,不卖女”(丁玲),“女性是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文学 女性主义文学 妇女文学 女性文学研究 女性人文主义 女性文学批评 女作家 性别意识 性别文学 五四新文化运动
原文传递
女性“缺席”的判决 论《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塑造 被引量:22
20
作者 张红霞 《明清小说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67-77,共11页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从凡间女人、天上女神到下界女妖,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主观态度。这些女性形象,是在现实女性“缺席”的情况下,任由作者按其男权观念进行塑造的,她们的言行都是作者意识的反映,她们的道路也都是作者为其... 《西游记》中的女性形象,从凡间女人、天上女神到下界女妖,都鲜明地体现了作者对女性的主观态度。这些女性形象,是在现实女性“缺席”的情况下,任由作者按其男权观念进行塑造的,她们的言行都是作者意识的反映,她们的道路也都是作者为其特意设计的,她们是作者头脑中不同类型的女性模型在作品中的显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游记》 女性形象 男权思想 小说 艺术风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