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1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椎间孔入路与经后方入路椎间融合术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
作者 丁文元 张剑刚 +3 位作者 申勇 郭金库 安志辉 杨少坤 《中国骨科临床与基础研究杂志》 2011年第1期11-17,共7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切除上、下关节突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PLIF和TLI... 目的回顾性研究经后方入路椎体间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和切除上、下关节突的经椎间孔入路椎体间融合术(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TLIF)治疗腰椎失稳症的疗效及并发症情况。方法采用PLIF和TLIF治疗2004年1月至2008年1月本院收治的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患者78例,其中PLIF31例,TLIF47例。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平均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按Suk标准)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对两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及椎间孔高度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78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4.5年,平均3.5年。所有患者均获椎间骨性融合。对两组卧床时间、Nakai评分优良率、融合时间、同时间点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两组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末次随访时的椎间隙高度和椎间孔高度均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TLIF和PLIF治疗退变性腰椎失稳症效果良好;与PLIF相比,TLIF操作简单,出血量小,并发症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 关节不稳定性 脊柱融合术 经后方入路 经椎间孔入路
下载PDF
单、双侧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 被引量:97
2
作者 申勇 刘法敬 +1 位作者 张英泽 任虎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2-206,共5页
目的:探讨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97例(1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经单侧或双侧椎... 目的:探讨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行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08年11月在我院行PKP治疗的97例(140个椎体)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术中经单侧或双侧椎弓根途径进行分组。单侧组均为单侧穿刺骨水泥注射过椎体中线者,共58例85个椎体,男13例,女45例,平均年龄65.3岁,单椎体36例,两椎体17例,三椎体5例。双侧组39例55个椎体,男5例,女34例,平均年龄67.1岁,单椎体24例,两椎体14例,三椎体1例。观察患者手术前后VAS评分变化、椎体平均高度、局部Cobb角改善及近远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单侧组手术时间45±16min,骨水泥注入量3.1±1.7ml;双侧组手术时间62±27min,骨水泥注入量4.2±2.1ml,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及末次随访时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椎体平均高度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显著恢复(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单侧组骨水泥渗漏及邻近椎体再骨折的发生率为14.12%,双侧组为16.36%,差异亦无显著性(P>0.05)。结论:经单侧椎弓根途径穿刺骨水泥过椎体中线注射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可取得双侧穿刺同样满意的临床效果,且具有手术时间短、骨水泥渗漏率低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 椎体压缩性骨折 临床疗效
下载PDF
早期直腿抬高训练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病人康复的影响 被引量:97
3
作者 何丽英 赵金彩 +1 位作者 魏杰 韩向真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05年第4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腰椎间盘突出症 直腿抬高训练 病人康复 早期 髓核摘除术 神经根粘连 2000年 治疗方法 评价标准 手术疗效 康复训练 术后病人 多发病 常见病
原文传递
我国大陆地区甲状腺结节患病率Meta分析 被引量:91
4
作者 霍立双 刘丰雨 +3 位作者 高琛 杨晓燕 袁胜芳 赵占胜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2期138-141,205,共5页
目的通过Meta分析了解我国大陆地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估算患病率,并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亚组分... 目的通过Meta分析了解我国大陆地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方法检索中国知网、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及万方数据库中关于甲状腺结节患病率的相关文献。采用Stata 12.0软件进行数据合并估算患病率,并对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等因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共纳入68个研究,研究总样本量为560 87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190 228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我国大陆地区甲状腺结节患病率为32%[95%CI 30%~34%],其中男性患病率为26%,女性患病率为39%。结论健康体检中甲状腺结节的总检出率偏高,且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高于男性。文化程度越高,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越高,不同省份中河北、辽宁、北京地区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偏高。尿碘水平较低是甲状腺结节的危险因素,肥胖、糖代谢异常也与甲状腺结节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患病率 META分析
下载PDF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5
5
作者 申勇 任虎 +4 位作者 张英泽 智新力 丁文元 徐佳欣 杨大龙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27-31,共5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2月-2008年10月,采用PKP治疗OVCF71例171个椎体。...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steoporotic vertebral body compression fracture,OVCF)中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方法2005年2月-2008年10月,采用PKP治疗OVCF71例171个椎体。其中男16例,女55例;年龄52~91岁,平均71.5岁。病程1~11个月,平均5.7个月。其中单个椎体19例,2个椎体21例,3个椎体20例,3个以上椎体11例。术前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OVCF。根据骨折椎体内MRI信号变化分型,新鲜型86个椎体,亚新鲜型85个椎体。患者均无脊髓和神经根受损症状及体征。术中单个椎体骨水泥注入量1.5~6.5mL,平均4.6mL。通过观察患者手术前后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Cobb角、视觉疼痛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Oswesty功能评分变化评估手术疗效。根据患者术后是否发生骨水泥渗漏分为渗漏组和非渗漏组,并分析发生骨水泥渗漏的相关因素。结果患者均完全耐受手术,术中未发生神经、脊髓损伤以及球囊破裂。71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8个月,平均14个月。有4例(5.63%)术后3d内发生肺部并发症,均给予对症治疗,3例症状缓解,1例治愈;6例(8.45%)9个椎体术后出现继发椎体压缩骨折,无明显不适,未予处理。术后3d及末次随访时患者VAS评分、Oswesty功能评分、Cobb角及前中柱椎体平均高度均较术前明显改善(P<0.05),术后3d和末次随访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7个椎体(9.94%)发生骨水泥渗漏(渗漏组),其中7个椎体向椎旁漏出,6个椎体在椎间隙漏出,3个椎体沿椎弓根进针途径外渗,1个椎体在椎管内少量渗漏;余154个椎体为非渗漏组。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术前椎体前中柱平均高度、骨水泥注入量及有无椎体周壁破坏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术前Cobb角、骨折新鲜度、椎体操作部位及手术入路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骨水泥渗漏 相关因素分析
原文传递
胸腰椎骨折椎弓根内固定术后失败原因探讨 被引量:64
6
作者 张英泽 李宝俊 +4 位作者 张奇 申勇 丁文元 吴昊天 吴文娟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11,共5页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松动、脱落和断裂的危险因素,并分析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且定期随访至少2年的胸腰椎骨折后路固定术患者625例,男401例,女224例;年龄15--58岁,平均32.8...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发生内固定松动、脱落和断裂的危险因素,并分析防治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6年1月收治且定期随访至少2年的胸腰椎骨折后路固定术患者625例,男401例,女224例;年龄15--58岁,平均32.8岁。植骨融合者389例,未植骨融合者236例。分析625例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和临床住院病历,两者结合判断内固定松动、脱落和断裂的发生情况。结果共21例椎弓根内固定治疗失败,失败率为3.36%。内固定失败者包括胸腰段14例,腰段7例。其中椎弓根螺钉断裂者15例,连接杆断裂者1例,内固定松动者3例,螺帽脱落者2例。内固定失败平均时间1.97年。植骨融合者失败率为1.03%,未植骨融合者失败率为7.2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2,P〈0.05)。结论胸腰椎骨折后路内固定术后失败多见于胸腰段骨折者。术中有效植骨可降低内固定失败发生率,爆裂骨折内固定应尽量联合椎间和横突间植骨。骨折术后系统全面的康复治疗、避免过早重体力劳动对避免内固定失败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骨折 内固定器 治疗失败
原文传递
颈3椎板切除单开门成形术对颈椎轴性症状的影响 被引量:50
7
作者 张为 陈百成 +4 位作者 申勇 董玉昌 丁文元 李宝俊 姚晓光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544-548,共5页
目的对传统C3~7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探讨C3切除、C4~7成形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是否相对于传统的椎板成形术能有效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接受C3椎板切除的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44例颈椎病患者作为... 目的对传统C3~7椎板成形术进行改良,探讨C3切除、C4~7成形的改良椎板成形术是否相对于传统的椎板成形术能有效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方法2002年3月至2005年3月,接受C3椎板切除的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44例颈椎病患者作为试验组(A组),平均随访时间为18个月(12~27个月);同期接受传统椎板成形术并获得完整随访的5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B组),平均随访时间为27个月(12~40个月)。对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JOA评分、颈椎曲度指数、颈椎活动度及轴性症状严重程度进行比较评估。结果JOA评分恢复率,A组患者为59.2%±11.3%,B组患者为60.1%±19.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术后有明显轴性症状患者的比例为22.7%,B组为5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2.1%±1.6%,B组患者术后颈椎曲度指数丢失6.4%±3.2%,两组患者手术前后颈椎曲度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4.6°±4.0°,B组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丢失11.6°±7.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3椎板切除的椎板成形术在获得良好神经减压效果的同时,可以维持颈半棘肌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减少对颈椎后伸机制的破坏,从而降低术后颈椎轴性症状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颈椎 椎板切除术
原文传递
踝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及治疗进展 被引量:47
8
作者 武继伟 马雷 +1 位作者 王晖 夏志勇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608-612,共5页
创伤性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是关节及周围组织受到创伤后,引起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进而软骨下骨、滑膜、关节囊及周围肌肉韧带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最后出现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踝关节PTOA是由创伤引起的以... 创伤性关节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PTOA)是关节及周围组织受到创伤后,引起关节软骨变性、破坏,进而软骨下骨、滑膜、关节囊及周围肌肉韧带出现一系列并发症,最后出现关节功能障碍的一种疾病。踝关节PTOA是由创伤引起的以踝关节软骨退化、变性和继发的软骨增生、骨化为主要病理变化,以关节疼痛、活动功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疾病[1],是踝关节骨折或关节不稳定最常见的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踝关节 治疗 综述文献
下载PDF
JOA评分量化诊断系统在腰椎术后个性化护理方案制定中的意义 被引量:41
9
作者 何丽英 魏洁 刘俊英 《河北医药》 CAS 2010年第12期1640-1641,共2页
关键词 JOA评分 腰椎后路手术 个性化护理
下载PDF
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37
10
作者 张文武 申勇 +4 位作者 姚晓光 张英泽 丁文元 马树伟 伍鹏欢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87-492,共6页
[目的]通过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与短节段固定术式的对比研究,探讨长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8年1月一2011年12月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61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 [目的]通过胸腰椎骨折后路长节段椎弓根螺钉固定术式与短节段固定术式的对比研究,探讨长节段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总结2008年1月一2011年12月采用后路长节段固定与后路短节段固定治疗的61例胸腰椎单椎体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记为长节段组(24例)和短节段组(37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内固定失败率等指标。神经功能采用ASIA分级评定。[结果]长节段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显著高于短节段组(P〈0.05)。随访14~32个月,平均20.2个月。两组患者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分级、VAS评分及ODI指数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比、矢状面Cobb角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两组间术后即刻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末次随访时长节段组伤椎前缘高度比及矢状面Cobb角优于短节段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短节段组内固定失败5例,长节段组未发现内固定失败病例。[结论]后路长、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均可获得满意疗效,长节段固定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较短节段明显增加,但在维持伤椎高度恢复、后凸畸形矫正方面,远期效果优于短节段固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骨折 内固定 融合术 长节段 短节段
原文传递
细胞因子IL-1a、IL-6、TNF-a、MMP3与颈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6
11
作者 杜伟 申勇 +2 位作者 李宝俊 刘法敬 张鑫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59-262,共4页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颈椎间盘退变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椎间盘组织取自46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颈椎MRI及术中椎间盘突出情况分为两组:退变组(24例)和突出组(22例)。对照组椎间盘组织取自15例无颈椎病病...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在颈椎间盘退变机制中的作用及其与神经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实验组椎间盘组织取自46例颈椎病患者,根据术前颈椎MRI及术中椎间盘突出情况分为两组:退变组(24例)和突出组(22例)。对照组椎间盘组织取自15例无颈椎病病史的颈椎外伤患者。根据颈椎病患者术前JOA评分分为三组:轻度组(17例),中度组(15例)和重度组(14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分别检测不同退变程度颈椎间盘中IL-1a、IL-6、TNF-a和MMP3的表达水平。[结果]对照组、退变组和突出组三组之间比较,IL-1a、IL-6、TNF-a和MMP3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颈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趋势;轻度组、中度组和重度组三组之间比较,MMP3、TNF-a的表达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表达水平与JOA评分呈负相关趋势。[结论]IL-1、IL-6、TNF-a和MMP3与颈椎间盘退变密切相关,其表达水平与椎间盘退变呈正相关趋势;TNF-a与神经功能有关,可能在神经损伤中起主导作用;MMP3与椎间盘突出有关,对TNF-a的神经功能损伤可能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因子 颈椎间盘 酶联免疫吸附法 JOA评分
原文传递
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再手术治疗 被引量:33
12
作者 申勇 杨大龙 +3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董玉昌 杜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探讨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31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15分法)、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 目的:探讨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对31例采用上述方法治疗的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前及术后随访时JOA评分(15分法)、术后患者主观满意度分级及影像学结果评价手术效果,并分析其并发症。结果:31例平均手术时间150±2.3min,平均出血量620±5.6ml。平均随访40个月,手术前后JOA评分有显著差异(P<0.05),JOA评分临床改善率为84.09%,患者主观满意度优良率为87.10%,骨性融合率为97.18%。并发症包括6例硬膜撕破,1例一过性单侧神经根麻痹,1例假关节形成。结论:椎管彻底减压、后路cage椎间融合、椎弓根系统内固定治疗复发性腰椎间盘突出症效果满意,无严重并发症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椎间融合 腰椎间盘突出症 复发 椎间融合器 再手术
下载PDF
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3
13
作者 任虎 申勇 +5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杨大龙 徐佳欣 刘法敬 赵金彩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7-51,共5页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0月于我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节段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 目的:探讨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椎体高度恢复的相关因素。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0月于我院因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行单节段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的43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分别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有无外伤史、术前椎体压缩程度、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折类型、骨密度、手术入路途径、骨水泥剂量及有无侧凸畸形等相关因素,观察患者术后压缩椎体高度恢复情况,应用双变量回归分析及t检验行单因素分析,应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行多因素分析,研究各因素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相互关系。结果:术后椎体高度恢复率为(39±17)%。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的病程、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折类型、骨密度及有无腰椎侧凸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有一定的相关性(P<0.05),而患者的年龄、性别、术前矢状面Cobb角、骨水泥剂量及手术途径与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术后椎体高度恢复情况的主要因素,其标准化偏回归系数分别为-0.622、-0.283、0.131。结论:患者术前椎体压缩程度、骨密度及骨折类型是影响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的主要因素,观察患者的这些指标有助于预测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椎体高度恢复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椎体高度恢复 相关因素
下载PDF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30
14
作者 姚晓光 申勇 +3 位作者 张英泽 丁文元 董玉昌 张为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910-914,共5页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共有1196例患者行PLIF手术,其中29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状性DVT,对术后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合并... 目的:探讨后路腰椎椎间融合(PLIF)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因素。方法:2004年1月~2007年1月我院共有1196例患者行PLIF手术,其中29例患者术后1个月内并发症状性DVT,对术后并发DVT组和未并发DVT组患者的年龄、体重、合并症、术前凝血四项、D-二聚体、固定融合节段数、手术时间、输血情况、麻醉方式、术后卧床时间、术后双下肢主被动功能锻炼情况、术后抗血栓药物应用情况进行Logistic多变量回归分析,探讨DVT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高龄、肥胖、合并症、术前凝血功能亢进、D-二聚体增高、双节段以上固定融合、手术时间长、全身麻醉、输血及术后卧床时间长是PLIF手术后发生DVT的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4.075、7.803、46.176、0.101、0.082、5.219、9.628、0.121、5.068和5.199(P<0.05);硬膜外麻醉、术后双下肢主被动功能锻炼及术后抗血栓药物应用可使术后发生DVT的风险降低,其OR值分别为0.121、0.114和0.093(P<0.05)。结论:PLIF术后早期并发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应通过加大保护因素的作用来预防DVT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路腰椎椎间融合 深静脉血栓形成 相关因素
下载PDF
经皮椎体成形术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疗效对比 被引量:30
15
作者 王峰 雷涛 +7 位作者 苗德超 王鹏 社伟 王林峰 张迪 丁文元 张为 申勇 《中华老年骨科与康复电子杂志》 2017年第3期143-149,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行PVP或PKP治疗的重度OVCF 57例,根据手术方式... 目的对比分析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与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PKP)治疗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2012年9月至2015年9月行PVP或PKP治疗的重度OVCF 57例,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PVP组(n=31)和PKP组(n=26)。随访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局部Cobb角、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的变化以及骨水泥渗漏、邻近椎体骨折等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手术均顺利完成,57例患者均获完整随访,随访时间12~20个月,平均(16.1±2.3)个月。PVP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30±3)min,少于PKP组的(37±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3,P<0.05)。两组患者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及局部Cobb角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VP组:F=260.639,F=276.357,F=20.783,P<0.01;PKP组:F=162.701,F=196.772,F=83.591,P<0.01)。PKP组患者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伤椎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084,P<0.01),PVP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与术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术后1 d及末次随访时VAS、ODI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KP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及局部Cobb角改善均优于PV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发生骨水泥渗漏15例(26.3%),无肺栓塞、脊髓神经损伤发生。随访期间共5例(8.8%)患者继发邻近椎体骨折。两组骨水泥渗漏率及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对于重度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PVP与PKP均可显著缓解患者疼痛症状;PKP具有较好的复位和矫正后凸畸形的效果,但手术时间较长;PKP在骨水泥渗漏率、邻近椎体骨折发生率上相对于PVP未表现出明显的优越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椎体成形术 椎体后凸成形术 骨质疏松症 骨折 压缩性
原文传递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治疗的护理进展 被引量:30
16
作者 赵红伟 欧阳一雪 赵书娥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9期1108-1112,共5页
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是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或刺激神经根、马尾神经等表现出的一种临床综合征。占腰腿痛患者的10%~15%,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1]。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增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关键词 椎间盘移位 外科手术 护理 综述文献
下载PDF
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多节段颈椎病生理曲度及疗效的远期观察 被引量:30
17
作者 苗洁 申勇 +4 位作者 王林峰 李冠军 葛志强 仝超 步振英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978-981,共4页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 [目的]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行颈椎后路手术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后纵韧带骨化(ossification ofposterior longitudinal ligament,OPLL)患者的颈椎曲率变化、JOA评分改善率以及颈肩轴性痛VAS评分改善率,比较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对改善颈椎曲度、神经功能及轴性症状的远期影响。[方法]根据手术方式分三组:A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29例,B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术23例,C组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26例,记录术前、术后的颈椎曲度、JOA评分及轴性症状等。[结果]JOA评分改善率:3组患者术后与术前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C组最高。颈椎曲度改善率:C组最好,A组次之,B组最差。并发症发生情况:在轴性症状上,3组的VAS评分两两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最高,A组次之,C组最低。[结论]采用颈椎后路三种手术方式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合并OPLL均能达到良好的疗效。颈椎后路全椎板切除侧块螺钉内固定术可有效改善神经功能,恢复和保持颈椎曲度,降低轴性症状及C5神经根麻痹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后纵韧带骨化 颈椎后路手术 生理曲度 临床疗效
原文传递
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前路、后路手术的疗效比较与选择策略 被引量:28
18
作者 雷涛 申勇 +3 位作者 王林峰 丁文元 张为 张迪 《中华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17-122,共6页
目的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与选择策略。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手术治疗59例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41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5.7岁。2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 目的探讨前路和后路手术治疗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的疗效与选择策略。方法2007年1月至2011年5月,手术治疗59例节段型严重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41例,女18例;年龄43-73岁,平均55.7岁。24例行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35例行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整体和节段曲度变化、并发症等情况;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分(JapaneseOrthopaedicAssociationScores,JOA)评估手术前后的神经功能并计算改善率。结果所有患者随访12-18个月,平均15.4个月。前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33±1.09)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3.63±0.82)分,改善率为65.16%±7.50%;后路手术组患者JOA评分术前平均为(7.20±1.05)分,末次随访时平均为(12.23±1.11)分,改善率为51.46%±9.6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手术部位的节段曲度术后即刻均较术前明显增加,前路手术组为5.38°±1.14°,后路手术组为3.89°±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时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前路手术组为20.83%,后路手术组为51.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骨化范围在3个节段以内的严重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前路手术能直接去除压迫,神经功能恢复良好,并有效地恢复颈椎曲度,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低;后路手术在减压同时应用侧块螺钉内固定,能较好地维持减压节段的曲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骨化 后纵韧带 脊柱融合术
原文传递
颈椎椎板成形术后颈部轴性症状的影响因素及防治 被引量:27
19
作者 曹俊明 申勇 +1 位作者 杨大龙 杨柳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1期1629-1631,1649,共4页
关键词 椎板成形术 轴性症状 颈椎疾患 后颈部 单开门椎管扩大 防治 术后伤口疼痛 疗效持久
下载PDF
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次序的选择 被引量:23
20
作者 吴华荣 魏运栋 +2 位作者 吴占勇 申勇 彭祥平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11-114,共4页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次序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7例,女18例,先行颈椎前路减压再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手术19例(A组),先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再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26... 目的:探讨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手术次序选择的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45例重症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男27例,女18例,先行颈椎前路减压再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手术19例(A组),先行颈椎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再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26例(B组)。术前、术后均采用JOA评分法进行评分,根据JOA评分改善率评价两组治疗效果的优良率。结果:术中A组1例因前路手术使椎管前方骨化组织进一步挤压脊髓组织致患者截瘫;2例因前路手术致压物切除不彻底,术后患者症状无明显改善。B组1例术后出现C5脊神经根麻痹,颈椎前路减压后逐渐恢复。术后随访9 ̄38个月,平均20.4个月。两组优良率分别为69.23%(B组)、42.10%(A组),B组患者手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A组。结论:前后路联合手术治疗重症脊髓型颈椎病应先行后路椎管扩大成形再行前路减压融合,手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少,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病 重症 手术 治疗结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