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草莓枯萎病拮抗细菌的筛选及其防治效果 被引量:8
1
作者 宋新娜 梅凤珍 +3 位作者 李香风 朱英波 史凤玉 刘建斌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53-661,共9页
为防控草莓枯萎病,本研究通过测定生物量、初筛、复筛和相容性试验,筛选出生长速度较快且抑菌效果良好的菌株SA-1和SV-2,经形态观察、Biolog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 为防控草莓枯萎病,本研究通过测定生物量、初筛、复筛和相容性试验,筛选出生长速度较快且抑菌效果良好的菌株SA-1和SV-2,经形态观察、Biolog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解淀粉芽胞杆菌Bacillusamyloliquefaciens。盆栽试验评价了菌株SA-1和SV-2发酵液单一使用及联合使用对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及对草莓植株促生和相关酶活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SA-1和SV-2发酵液联合使用比单一使用具有更好的生防效果,灌根40d后防治效果为71.33%,过氧化氢酶活性显著增强,丙二醛含量明显减少,在草莓枯萎病生物防治中有一定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枯萎病 生物防治 芽胞杆菌
下载PDF
葡萄灰霉病生防芽胞杆菌的筛选与防效评价 被引量:6
2
作者 付莉媛 蔡瑞杰 +4 位作者 冯志敏 宋新娜 朱英波 史凤玉 刘建斌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40-446,共7页
本研究从新疆、山东及河北等地区采集的健康葡萄根际土壤中分离生防菌,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葡萄叶片和果实上的离体抑菌试验,筛选获得4株生防菌BF1-1、BF2-1、BF3-1和BF4-1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 本研究从新疆、山东及河北等地区采集的健康葡萄根际土壤中分离生防菌,以葡萄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为靶标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葡萄叶片和果实上的离体抑菌试验,筛选获得4株生防菌BF1-1、BF2-1、BF3-1和BF4-1具有较好的拮抗作用,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分别鉴定为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解淀粉芽胞杆菌B.amyloliquefaciens、枯草芽胞杆菌B.subtilis和蜡样芽胞杆菌B.cereus;4株生防菌所制成的生物菌肥,对葡萄灰霉病的田间防效可达到66.50%~85.68%,具有开发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灰霉病 生物防治 芽胞杆菌 防效评价
下载PDF
生防菌Y26的鉴定、发酵优化及其杀线虫活性测定 被引量:1
3
作者 梅凤珍 周明超 +4 位作者 杨丹 李香风 孔令安 刘建斌 史凤玉 《中国生物防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4-434,共11页
为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本实验室前期从黄瓜根际土壤分离出的一株细菌Y26,测定其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经发酵液处理后的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为95.12%,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为83.51%,故菌株Y26可作为根结线虫生防菌资源;通过形态学观... 为防治黄瓜根结线虫病,本实验室前期从黄瓜根际土壤分离出的一株细菌Y26,测定其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的生物活性,经发酵液处理后的根结线虫校正死亡率为95.12%,卵孵化的相对抑制率为83.51%,故菌株Y26可作为根结线虫生防菌资源;通过形态学观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鉴定菌株Y26为短小芽胞杆菌Bacillus pumilus;通过Plackett-Burma法和响应面分析试验得到菌株Y26发酵优化的条件是:玉米粉2.14%,豆饼粉3%,K_(2)HPO_(4)0.57%,MgSO_(4)·7H_(2)O 0.21%,种龄12 h,pH为7.2,接种量2%,培养温度28℃,装瓶量为50 mL/250 mL,发酵优化后,菌液中芽胞浓度提高25.69%,10%发酵液对根结线虫的校正死亡率从优化前的78.03%提高到93.32%。研究结果表明,经发酵优化后的Y26菌液杀线虫活性显著提高,可作为杀线生物菌剂开发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结线虫 短小芽胞杆菌 鉴定 发酵条件优化
下载PDF
厨余尾液对叶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4
作者 何鑫 靳广城 +2 位作者 罗月彤 陈敬娜 吴舒 《河北环境工程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71-76,共6页
为促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并减少厌氧发酵对环境的污染,采用好氧发酵工艺制备厨余尾液,以叶用甘薯为材料,设置不同厨余尾液和化肥用量,探究厨余尾液对叶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适量厨余尾液可以提高叶片蛋白质... 为促进厨余垃圾资源化利用,并减少厌氧发酵对环境的污染,采用好氧发酵工艺制备厨余尾液,以叶用甘薯为材料,设置不同厨余尾液和化肥用量,探究厨余尾液对叶用甘薯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化肥减量配施适量厨余尾液可以提高叶片蛋白质、黄酮和多酚含量,改善其品质;提高叶用甘薯的株高和产量,其中,A4处理组的叶用甘薯的株高和产量最高,A5处理组的蛋白质和黄酮含量最高,A4处理组次之,A3处理组的叶用甘薯叶片多酚含量最高。厨余尾液对叶用甘薯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有负面影响,对VC和亚硝酸盐含量没有影响。化肥减量20%+全程厨余尾液浇灌可以有效提高叶用甘薯产量并改善用甘薯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厨余尾液 叶用甘薯 好氧菌 微生物分解
下载PDF
埃洛石纳米管对铜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的影响
5
作者 王敬营 王佳旭 +1 位作者 陈丽娜 王秀平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8-34,共7页
在水培条件下设置3个铜(Cu)处理[20 mg/L Cu^(2+)(20Cu)、50 mg/L Cu^(2+)(50Cu)和100 mg/L Cu^(2+)(100Cu)],研究外源添加50 mg/L埃洛石纳米管(HNTs)对Cu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气孔大小、叶绿体色素含量、根系氧化损伤、植株内Cu^(2+)... 在水培条件下设置3个铜(Cu)处理[20 mg/L Cu^(2+)(20Cu)、50 mg/L Cu^(2+)(50Cu)和100 mg/L Cu^(2+)(100Cu)],研究外源添加50 mg/L埃洛石纳米管(HNTs)对Cu胁迫下小麦幼苗生长、气孔大小、叶绿体色素含量、根系氧化损伤、植株内Cu^(2+)含量的影响,以期为HNTs缓解重金属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外源添加HNTs显著提高了Cu胁迫下小麦幼苗的株高、根长,20Cu+HNTs、50Cu+HNTs、100Cu+HNTs处理株高分别提高了13.10%、26.45%、28.30%,根长分别提高了62.87%、56.68%、92.34%;外源添加HNTs显著提高了Cu胁迫下小麦幼苗干、鲜质量,叶绿素、类胡萝卜素含量,根系活力,降低了根系氧化损伤程度,其中,叶绿素a含量分别提高了34.34%、18.09%、54.76%,叶绿素b含量分别提高了44.83%、25.93%、43.75%,根系活力分别提高了38.16%、339.48%、453.56%;与100Cu处理相比,100Cu+HNTs处理小麦幼苗根系、叶片中Cu^(2+)含量分别降低了19.18%、37.02%。综上,外源添加HNTs能够降低小麦幼苗中Cu^(2+)含量,缓解重金属Cu对小麦幼苗的毒性,促进其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埃洛石纳米管 铜胁迫 生长发育 缓解
下载PDF
苹果锈果类病毒(ASSVd)的种群及遗传变异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杜亚杰 张煜泓 +2 位作者 李世访 朱英波 张志想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03-110,共8页
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苹果锈果病,是限制我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ASSVd全球种群的组成及遗传变异仍缺乏足够的了解。为此,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212条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变异分析以... 苹果锈果类病毒apple scar skin viroid(ASSVd)引起苹果锈果病,是限制我国苹果生产的重要因素之一。然而,目前对ASSVd全球种群的组成及遗传变异仍缺乏足够的了解。为此,本研究对GenBank中登录的212条基因组序列进行了比较、变异分析以及系统发育分析。确认ASSVd的种群符合准种模式,由165种序列相似但不相同的变体组成。以来自我国苹果的MW315909和MW302328为代表的两种变体的数量最多,是主流变体。依据参考序列(NC001340)分析碱基变异,发现碱基变异偏好于某种碱基,并且偏好于基因组上的一些特定位点。变异不仅发生在基因组二级结构的左末端区、致病区、中央区,也发生在可变区和右末端区。值得指出的是,基因组上有4个区域极少发生变异,为保守区。其中的两个保守区(末端保守区和中央保守区)是已知的,而在可变区与右末端区交界处的两个保守区是新发现的,它们对ASSVd的复制和移动可能具有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不仅有助于掌握ASSVd的发生及流行,而且为研发RT-PCR/qPCR检测技术提供了参考,为研究ASSVd与寄主的相互作用提供了线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 类病毒 种群 遗传变异 变异
下载PDF
不同类型甘薯品种淀粉粒度及分布比较
7
作者 孙江婷 李向岭 +3 位作者 王健 吴舒 高任远 韩金玲 《天津农业科学》 CAS 2023年第9期17-24,共8页
为探索影响甘薯块根淀粉粒大小和分布的遗传因素,选取有亲子关系、有共同父本或母本、同一育种单位放任授粉和集团杂交的品种等多类型、多种遗传关系的品种组合,共13个甘薯品种为材料,比较块根中淀粉粒体积、表面积、数目等分布,分析各... 为探索影响甘薯块根淀粉粒大小和分布的遗传因素,选取有亲子关系、有共同父本或母本、同一育种单位放任授粉和集团杂交的品种等多类型、多种遗传关系的品种组合,共13个甘薯品种为材料,比较块根中淀粉粒体积、表面积、数目等分布,分析各甘薯品种块根淀粉粒分布趋势、分布比例的差异。结果表明:甘薯块根淀粉粒体积分布图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粒径15.17~19.90μm处;淀粉粒表面积分布图呈双峰曲线,第2个峰值高于第1个,第1个峰值在1.32~1.51μm粒径范围内,第2个峰值在13.25~15.17μm粒径范围内;谷值大部分出现在粒径5.12μm处;淀粉粒数目随淀粉粒粒径的增大而减少,其分布图呈反比例函数曲线。不同品种间淀粉粒分布受遗传背景的影响,具有相同父本或母本的甘薯品种淀粉粒粒径范围一致,淀粉粒分布曲线相似,各峰值均在同一粒径处。具有亲子关系的品种,子代与母本的淀粉粒体积分布和表面积分布相似度更高,峰值都处于同一粒径处,仅峰值高低存在差异,而子代与父本淀粉粒体积分布和表面积分布峰值出现的区域和峰值均不同。综上所述,淀粉粒粒径的分布主要受亲本影响,尤其母本影响较大,在育种中进行亲本选配时应根据育种目标进行亲本选择,尤其注重母本品种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品种 淀粉粒 粒度分布
下载PDF
pH响应型克菌丹递送载体的制备及其对禾谷镰刀菌的抗菌活性
8
作者 王佳旭 王敬营 +1 位作者 于秀敏 王秀平 《植物学研究》 2023年第3期130-141,共12页
传统农药制剂存在实际利用率低的问题,农药精准控释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论文制备了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HMSNs/H)装载克菌丹(Captan, Cap/C)并用壳聚糖(Chitosan, Chi)包覆作为克菌丹的递... 传统农药制剂存在实际利用率低的问题,农药精准控释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论文制备了中空介孔二氧化硅(Hollow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HMSNs/H)装载克菌丹(Captan, Cap/C)并用壳聚糖(Chitosan, Chi)包覆作为克菌丹的递送体系,并研究了其对禾谷镰刀菌(Gibberella zeae (Schwein.) Petch)的杀菌活性。通过一锅法制备了装载克菌丹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并用壳聚糖对已经装载克菌丹的中空介孔二氧化硅进行包覆,使其具有pH响应功能。C/H@Chi粒径在250 nm左右,电位−18.64 mv。C/H@Chi在不同pH值(5.0, 6.0, 7.0)条件下,均表现出较好缓释性能。此外,C/H@Chi对禾谷镰刀菌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活性,室内毒力测定试验表明Cap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是2.21 mg/L,C/H@Chi对禾谷镰刀菌菌丝生长抑制的EC50是1.08 mg/L。安全性试验证明C/H@Chi对植物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空介孔二氧化硅 克菌丹 壳聚糖 纳米农药 PH响应
下载PDF
不同种群鸭跖草种子性状分析
9
作者 马馨乐 李哲 +3 位作者 韩华越 曹鹏瑞 魏存禹 杨娟 《杂草学报》 2024年第3期1-10,共10页
为了探寻控制鸭跖草种子性状的最佳环境条件,2016年以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湖北和贵州8个省份46个鸭跖草种群的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长度、宽度、厚度和百粒重等形态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 为了探寻控制鸭跖草种子性状的最佳环境条件,2016年以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江苏、浙江、湖北和贵州8个省份46个鸭跖草种群的种子为试验材料,测定其长度、宽度、厚度和百粒重等形态指标。采用相关性分析法、聚类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确定鸭跖草种子的形态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鸭跖草对不同地区和气候环境的适应性,将其划分成2个不同类群,并阐明分类群与环境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总结鸭跖草对环境的适应规律。结果表明,鸭跖草种群间种子性状之间变异系数存在差异,其中百粒重的变化最大,达17.8%。种子长度与种子宽度、百粒重,种子宽度与种子厚度、百粒重,种子厚度与百粒重之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经度、纬度和用药历史与种子形态特征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年均降水量和年均气温与种子形态特征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说明鸭跖草种子的形态特征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较强。这46个种群可以划分成2个类群,即第一类群共有8个种群,主要来自我国南方地区,种子较小,近圆形;第二类群共有38个种群,主要来自我国北方地区,种子相对较大,近椭圆形。可见,我国鸭跖草种子形状存在“南方小、北方大”的地理差异。本研究结果为通过调节种子库大小的方式防控鸭跖草奠定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跖草 种子 形态特征 多样性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生物学特性研究
10
作者 张娜娜 栗佳宁 +4 位作者 郭思柔 王建华 温晓蕾 冯丽娜 齐慧霞 《河北果树》 2023年第3期18-19,25,共3页
本试验主要对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板栗内腐病防控技术奠定基础。结... 本试验主要对引起板栗内腐病的层出镰孢菌(Fusarium proliferatum)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研究了不同培养基、碳源、氮源、pH、温度及光照条件对层出镰孢菌菌丝生长的影响,了解其生物学特性,为进一步研究板栗内腐病防控技术奠定基础。结果表明:培养病原菌至第6 d时,板栗栗仁培养基最适宜其菌丝的生长;最适合菌丝生长的碳源是木糖醇,氮源以硝酸钾为最佳;pH为8时最利于菌丝生长;最适宜菌丝生长的温度为25℃;在全光照的条件下可以促进菌丝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板栗内腐病 层出镰孢菌 生物学特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