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VAP技术检测脂蛋白残粒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浓度对颈动脉斑块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3
1
作者 张晶梅 彭红兵 +9 位作者 李国锋 苏珍珍 李萍 王自兴 丁方 王占科 邹继华 徐炜烽 杨俊 王惠民 《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704-710,共7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脂蛋白残粒(RLP)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P)浓度以及小而密LDL颗粒(sd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方法选择邢台市第三医院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46... 目的探讨外周血脂蛋白残粒(RLP)和低密度脂蛋白颗粒(LDL-P)浓度以及小而密LDL颗粒(sd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的价值。方法选择邢台市第三医院2020年1月到2021年6月行颈动脉斑块超声检查人群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超声结果分为颈动脉斑块组(146例)和无颈动脉斑块组(对照组,149例)。采用垂直密度梯度离心全自动血脂谱检测(VAP)技术分离相测定2组空腹血清RLP、LDL-P及sdLDL-P等血脂亚组分浓度,采用均相法检测各组空腹甘油三酯(TG)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等血脂指标,分析2组检验指标变化以及各检验指标的颈动脉斑块诊断真阳性率、诊断真阴性率、诊断假阳性率和诊断假阴性率。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及其曲线下面积(AUC)评估各检验指标对颈动脉斑块的临床诊断价值。结果颈动脉斑块组RLP、LDL-P和sdLDL-P水平[分别为(1.07±0.36)mmol/L、(1300±370)nmol/L、(435±139)nmol/L]均高于对照组[分别为(0.59±0.17)mmol/L、(781±215)nmol/L、(156±59)nmol/L;P均<0.01];血清RLP和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真阳性率[78.08%(114/146),81.51%(119/146)]和真阴性率[84.56%(126/149),86.58%(129/149)]均高于TG[58.90%(86/146),43.62%(65/149)]和LDL-C[59.59%(87/146),46.98%(70/149)],血清RLP和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假阳性率[15.44%(23/149),13.42%(20/149)]和假阴性率[21.92%(32/146),18.49%(27/146)]均低于TG[56.38%(84/149),41.10%(60/146)]和LDL-C[53.02%(79/149),40.41%(59/146)](P均<0.01);血清RLP、LDL-P和sdLDL-P诊断颈动脉斑块AUC值(分别为0.890、0.902、0.973)均大于TG(0.682)和LDL-C(0.712),RLP和sdLDL-P联合诊断颈动脉斑块AUC值(0.977)大于RLP(0.890)和sdLDL-P(0.973)(P均<0.01)。结论血清RLP、LDL-P和sdLDL-P等脂蛋白亚组分可作为颈动脉斑块的检验指标,其诊断价值优于TG和LDL-C;血脂蛋白亚组分联合诊断效果优于单项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斑块 脂蛋白类 LDL LDL颗粒 sdLDL颗粒 临床实验室技术
原文传递
血清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对慢性肾衰竭患者的预后价值 被引量:1
2
作者 梁栋 田学芝 +1 位作者 张晶梅 王登正 《中华肾病研究电子杂志》 2023年第1期8-12,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PA)及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变化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诊疗的150例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健康组)。随访2年后根据患...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CRF)患者的血清前白蛋白(PA)及白蛋白/球蛋白(A/G)比值变化及其预后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于我院接受诊疗的150例C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组),并以15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健康组)。随访2年后根据患者预后情况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ELISA检测血清PA水平及A/G比值,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CR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使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血清PA水平和A/G比值对CR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健康组的血清PA水平和A/G比值显著高于研究组(P<0.05),PA水平与A/G比值呈现正相关(r=0.772,P<0.001)。随访结果发现150例CRF患者存活118例(78.67%),死亡32例(21.33%)。存活组的血清PA水平和A/G比值显著高于死亡组(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PA水平、A/G比值降低是影响CR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A水平、A/G比值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11、0.697,二者联合的AUC为0.892,显著高于PA、A/G单独的AUC面积(均P<0.001)。结论CRF患者的血清PA水平与A/G比值显著降低,并与患者预后相关联,二者联合检测可增强对CRF患者的预后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肾衰竭 前白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比值 预后
原文传递
论口服地屈孕酮片联合中药组方治疗子宫内膜息肉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预防 被引量:1
3
作者 肖茂翠 李红艳 +1 位作者 梁栋 王瑞萍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4期35-38,共4页
探讨口服地屈孕酮片联合中药组方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P)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预防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108例E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4)两组... 探讨口服地屈孕酮片联合中药组方治疗子宫内膜息肉(EP)的疗效及术后复发的预防研究。方法 选取2020年12月至2022年1月于河北省退役军人总医院行宫腔镜电切术治疗的108例EP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54)和对照组(n=54)两组。对照组给予口服地屈孕酮片进行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地屈孕酮片加中药方剂(桃仁、红花、川芎、柴胡、桂枝、枳壳、陈皮各10g,赤芍、白芍、益母草、败酱草、大血藤、当归、元胡、川牛膝、茯苓各15g,甘草6g)治疗。对比两组月经周期等中医症候评分、子宫内膜厚度、月经血量、血清性激素水平变化、复发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术后1个月,两组的月经周期等中医症候积分、子宫内膜厚度改善情况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3、6个月,观察组的月经周期等中医症候积分改善情况较对照组好,子宫内膜厚度较对照组小,月经血量较对照组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3、6个月,观察组与对照组之间的性激素变化比较无较大差异(P>0.05);观察组的复发率和不良反应总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口服地屈孕酮片联合中药组方治疗EP具有较好的疗效,可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和术后月经量、子宫内膜厚度,且对对性激素影响较小,术后复发具有一定的预防作用,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屈孕酮片 中药 子宫内膜息肉 术后复发
下载PDF
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浆ox-LDL-C与氧化应激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张晶梅 苏珍珍 +4 位作者 徐秀芬 王占武 李青影 武入英 王占科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5期1863-1867,共5页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C)与氧化应激相关性,并探讨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邢台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6例(单纯... 目的研究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氧化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x-LDL-C)与氧化应激相关性,并探讨糖尿病患者易发生动脉粥样硬化的可能机制。方法选取2019年6月1日至2022年7月1日邢台市第三医院内分泌科收治的糖尿病患者156例(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170例(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组)作为研究对象,另选取同期来该院体检的健康者179例作为健康对照组。测定各组血清ox-L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小而密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sdLDL-C)、超氧化酶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等指标,计算ox-LDL-C/LDL-C和ox-LDL-C/sdLDL-C,分析3组间各检测指标变化,以及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ox-LDL-C、ox-LDL-C/LDL-C和ox-LDL-C/sdLDL-C与SOD活力和MDA之间相关性。结果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组和单纯糖尿病组抽烟率和酗酒率及高血压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组高血压率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组和单纯糖尿病组血清ox-LDL-C、LDL-C、ox-LDL-C/LDL-C、sdLDL-C、ox-LDL-C/sdLDL-C和MDA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纯糖尿病组和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组患者血清ox-LDL-C、ox-LDL-C/LDL-C、ox-LDL-C/sdLDL-C与SOD活力呈负相关(r=-0.534、-0.446、-0.720,P<0.05);与MDA呈正相关(r=0.606、0.494、0.819,P<0.05)。结论糖尿病合并颈动脉斑块患者血清ox-LDL-C、ox-LDL-C/sdLDL-C和ox-LDL-C/LDL-C明显升高,可能与糖尿病患者存在氧化应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颈动脉斑块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氧化应激 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脑血管疾病
下载PDF
血清1-磷酸鞘氨醇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有一定预测价值
5
作者 梁栋 田学芝 +1 位作者 张晶梅 王登正 《内科急危重症杂志》 2024年第3期239-242,277,共5页
目的:探讨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法选取入院24 h内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老年ACI患者223例,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内膜增厚组(72例)和斑块组(151... 目的:探讨血清1-磷酸鞘氨醇(S1P)水平对老年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形成的预测价值。方法:采用横断面法选取入院24 h内接受颈部血管超声检查的老年ACI患者223例,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内膜增厚组(72例)和斑块组(151例),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70例作为对照组。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S1P水平,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S1P与老年ACI患者CAS斑块形成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S1P对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年龄、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清S1P水平与CAS斑块的形成有关(P均<0.05)。斑块组S1P水平显著高于内膜增厚组[(712.63±132.34)ng/mL vs.(656.86±130.58)ng/mL,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显示,S1P是影响CAS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OR>1,P<0.05)。ROC曲线显示,当S1P截断值为685 ng/mL时,曲线下面积为0.97(95%CI:0.970~0.980,P=0.001),敏感度为95.8%,特异性为89.4%。结论:血清S1P水平是老年ACI患者CAS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1-磷酸鞘氨醇 急性脑梗死 颈动脉粥样硬化 老年
下载PDF
益气活血散治疗老年性颈动脉斑块临床护理探讨
6
作者 武入英 梁栋 +2 位作者 张楠 李青影 张晶梅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11期120-123,共4页
老年性颈动脉斑块可以采用益气活血散治疗方式,本文主要对这种治疗方式展开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分析该种中医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影响作用,以及实际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 老年性颈动脉斑块可以采用益气活血散治疗方式,本文主要对这种治疗方式展开相应的探讨和研究,分析该种中医治疗方式对于患者的影响作用,以及实际应用价值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患者7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采用益气活血散治疗,每组患者35例。对两组患者的治疗过程及治疗前后的具体情况进行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病情的具体变化情况和改善作用,观察在不同治疗方式的干预下患者在康复上所产生的差异,并以此为依据进行治疗方式实际应用价值探究。结果 观察组患者各项指标情况的改善更加明显,效果显著,IMT和斑块积分减低幅度更大。结论 益气活血散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能够在临床治疗中发挥较为良好的优势,对于颈动脉硬化患者的治疗作用更加有效,能够对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斑块体积等起到降低和缩小的作用,进而可以对颈动脉硬化形成预防的作用,对患者起到保障效果,使病情得到控制,防止病情继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粥样硬化 中药干预 临床研究
下载PDF
老年人群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分析
7
作者 张晶梅 梁栋 +2 位作者 王占武 张秀婷 武入英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2年第12期97-100,共4页
探讨老年人群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年龄60岁以上的体检者130例,结结合颈动脉有无斑块进行分组,分为有斑块组(65例)与无斑块组(65例),对两组研究对象从年... 探讨老年人群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在我院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年龄60岁以上的体检者130例,结结合颈动脉有无斑块进行分组,分为有斑块组(65例)与无斑块组(65例),对两组研究对象从年龄、血压、血脂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和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综合各项血脂指标,探讨老年人群血脂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相关性。结果 两组年龄、收缩压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而舒张压与血脂水平四项两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二项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及收缩压进入回归方程,而血脂水平四项指标均被剔除。血脂水平四项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均小于0.6(P均>0.05),对斑块形成没有预测价值。结论 老年人群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其年龄和收缩压有直接关系,与血脂水平情况无关,血脂水平对颈动脉有无斑抉形成没有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群 颈动脉斑块 血脂 动脉粥样硬化
下载PDF
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血脂组分的变化及意义研究
8
作者 李萍 《家庭生活指南(下旬刊)》 2020年第12期167-168,共2页
研究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血脂组分的具体变化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于本院急诊科收治的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选取 80 例,根据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划分为对照组(无颈动脉斑块)与观察组(颈动脉斑... 研究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斑块形成过程中血脂组分的具体变化情况与临床意义。方法:于本院急诊科收治的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选取 80 例,根据颈动脉斑块形成情况划分为对照组(无颈动脉斑块)与观察组(颈动脉斑块),针对相关数据实施回顾性分析,从血液黏度指标、血脂组分展开分析。结果:对照组患者血液黏度(1.52±0.32)mPa?s,全血高切黏度(5.23±0.45)mPa?s,全血低切黏度(10.15±0.92)mPa?s;TC(5.53±1.29)mmol/L,HDL-C(1.25±0.67)mmol/L,LDL-C(3.22±1.02)mmol/L,TG(0.88±0.11)mmol/L;观察组患者血液黏度(1.83±0.33)mPa?s,全血高切黏度(6.38±0.56)mPa?s,全血低切黏度(12.54±1.22)mPa?s;TC(6.25±1.19)mmol/L,HDL-C(0.33±0.04)mmol/L,LDL-C(3.78±1.01)mmol/L,TG(1.14±0.76)mmol/L,两组数据相比,差异明显(P < 0.05)。结论: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与血脂组分的变化具备相关性,其中血液黏度以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指标具有显著的导向价值。糖尿病患者可从降血脂方面抑制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缺血性脑血管病 颈动脉斑块 血脂组分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