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侧裂池引流及颅内压监测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李锐锋 古金震 郭金利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2期228-229,共2页
目的:通过比较侧裂池引流及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观察,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治疗sTBI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对GCS评分3~8分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分组,分为侧裂池引流及颅内压(ICP)监测组(A组)和侧脑室引流及颅内压... 目的:通过比较侧裂池引流及侧脑室引流治疗重型颅脑损伤(sTBI)的临床观察,旨在探索一种新的治疗sTBI的方法。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对GCS评分3~8分的颅脑损伤病人进行分组,分为侧裂池引流及颅内压(ICP)监测组(A组)和侧脑室引流及颅内压监测组(B组),统计两组病人的死亡率、脑积水及脑梗塞的发生率、手术率、穿刺针道及手术切口的感染率。结果:6个月后病人GOS评分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侧裂池引流对闭合性sTBI sTBI病人的预后有重要作用,侧裂池引流及颅内压监测是闭合性sTBI病人治疗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裂池引流及颅内压监测 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
下载PDF
脑外伤颅骨修补术后脑积水2例 被引量:1
2
作者 李锐锋 刘志刚 +1 位作者 古金震 李百灵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7年第12期117-118,共2页
1病例简介病例1患者,男,29岁,主因头部外伤后意识障碍入院。入院诊断:左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继发脑疝。急诊行左侧额颞顶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片减压术,术后患者浅昏迷状态,四肢均可见不自主活动,术后1个月患者出现右侧额颞顶硬膜下积液,行... 1病例简介病例1患者,男,29岁,主因头部外伤后意识障碍入院。入院诊断:左侧额颞顶硬膜下血肿继发脑疝。急诊行左侧额颞顶开颅血肿清除去骨片减压术,术后患者浅昏迷状态,四肢均可见不自主活动,术后1个月患者出现右侧额颞顶硬膜下积液,行硬膜下积液外引流后积液复发,后行右侧额颞顶硬膜下积液-腹腔分流术,术后3个月修补术前复查头颅CT提示右侧额颞顶硬膜下积液消失,行左侧额颞顶颅骨修补术,术后第2日患者意识状态较修补术前明显变差,肢体活动减少、大小便障碍,动态复查头颅CT提示:左侧额颞顶颅骨修补术后改变;脑室系统进行性扩大,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诊断:颅骨修补术后脑积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颅脑外伤 脑积水 颅骨修补
下载PDF
96例微创清除颅内血肿的治疗体会
3
作者 李锐锋 古金震 田宝刚 《中国医药导刊》 2011年第3期409-410,共2页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软通道技术与硬通道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硬通道组(47例)行硬通道微创穿刺技术治疗,软通道组(49例)行软通道微创穿刺技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 目的:比较高血压脑出血颅内血肿微创穿刺软通道技术与硬通道技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96例,随机分为两组,硬通道组(47例)行硬通道微创穿刺技术治疗,软通道组(49例)行软通道微创穿刺技术治疗,对比治疗效果。结果:两组临床效果与3个月日常生活能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这两种方法都可用于高血压性脑出血的微创治疗,治疗效果无显著差异,但各有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通道 硬通道 微创治疗 高血压性脑出血
下载PDF
侧裂静脉分型在额颞叶颅脑损伤开颅术中的意义
4
作者 李锐锋 古金震 +1 位作者 刘志刚 李百灵 《中国医刊》 CAS 2020年第9期988-990,共3页
目的观察侧裂静脉分型在额颞叶颅脑损伤开颅术中的意义及治疗策略选择。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8年7月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9例接受额颞叶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侧裂静脉的分型及损伤程度,并通过这些特征采用适当... 目的观察侧裂静脉分型在额颞叶颅脑损伤开颅术中的意义及治疗策略选择。方法选择2010年7月至2018年7月河北省迁安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9例接受额颞叶颅脑损伤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观察其侧裂静脉的分型及损伤程度,并通过这些特征采用适当的内减压治疗措施。结果69例患者均无须二次手术。侧裂引流分为优势型及劣势型。对于侧裂静脉引流优势型患者,侧裂静脉损伤严重的,采用额颞叶内减压术;侧裂静脉损伤较轻的,保护好侧裂静脉。结论术中详细观察和分析侧裂静脉分型及损伤程度,采用适当的内减压治疗可以减少二次手术机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颞叶颅脑损伤 侧裂静脉分型 内减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