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刺槐次生种源遗传差异及其选择评价
被引量:25
- 1
-
-
作者
顾万春
王全元
张英脱
周之和
刘德安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河北省漳河林场
河南省原阳林场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磴口实验局
-
出处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0-75,共6页
-
文摘
本文报道了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 Lin)9个次生种源在原阳、磁县、磴口造林试验的8年结果。首次证实刺槐次生种源(群体)间存在遗传差异。通过观察值x_(ijh)线性可加模型分解,比较了次生种源主效(α_i)、地点主效(β_j)和交互作用效应[(αβ)_(ij)]剖析G×E互作,评定生产力,并用互作效应方差值(X_(PB)~2)及其相对变异(CV_(PB))评价种源适应性。被选择的优良次生种源,可在中原、华北、河套等地立地条件相同的地区进行推广,材积的相对增益分别达13.0%、11.7%和18.5%以上。
-
关键词
刺槐
次生种源
遗传差异
选择
-
Keywords
Robinia pseudoacacia
secondary provenance
genetic difference
G×E
-
分类号
S792.27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
-
题名沙兰杨短轮伐期定向培育中小径材的研究
被引量:1
- 2
-
-
作者
朱灵益
王葆芳
王朝智
-
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林业研究所
河北省邯郸地区漳河林场
-
出处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6期550-555,共6页
-
文摘
短轮伐期的研究工作,首先由美国杨格于1944年提出,1970年美国、加拿大开始杨树短轮伐期试验,70年代中后期又有许多国家开展这项工作。我国于1978年在河北省邯郸地区漳河林场开始探索该项工作,从80年代开始各省(区)建立速生丰产林基地,1989年全国营造速生丰产林33万ha。我们于1978年在漳河林场进行了沙兰杨短、中短两种轮伐期试验。一、试验区自然概况河北省漳河林场位于北纬36°19′,东经114°24′,属暖温带大陆性半湿润季风气候区,
-
关键词
沙兰杨
短轮伐期
定向培育
-
Keywords
Short-rotation
Directive cultivation
Natural regeneration by shoots
-
分类号
S792.119
[农业科学—林木遗传育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