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研究活跃期行分娩镇痛,腰2~3间隙和腰3~4间隙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行椎管内药物分娩镇痛的产妇(产程在活跃期)100例,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腰2~3间隙穿刺向上置管行硬膜外镇痛,观察组腰...目的研究活跃期行分娩镇痛,腰2~3间隙和腰3~4间隙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行椎管内药物分娩镇痛的产妇(产程在活跃期)100例,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腰2~3间隙穿刺向上置管行硬膜外镇痛,观察组腰3~4间隙穿刺向上置管行硬膜外镇痛。比较2组产妇生产过程中VAS达2分的时间,下肢阻滞程度,疼痛满意度,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宫缩、胎心,新生儿的评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硬膜外首次注药至出现无痛宫缩(VAS≤3分)时间为(9.16±2.25)min,对照组为(16.37±3.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硬膜外首次注药至产妇自评VAS≤2分的时间为(11.40±2.20)min,对照组为(21.34±2.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疼痛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1例产妇出现下肢运动阻滞感觉,仅对照组出现下肢轻微麻木2例。观察组产妇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例需要给予快速补液和阿托品升压、提高心率;观察组产妇均生命体征平稳,未给予特殊处理。观察组第二产程、产后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宫缩、胎心均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率分别为78%(39/50)、22%(11/50)和70%(35/50),对照组分别为76%(38/50)、24%(12/50)和72%(36/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新生儿评分比较,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应用分娩镇痛后均无尿潴留、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情况发生。结论在产妇分娩活跃期给予腰3~4间隙穿刺向上置管行硬膜外镇痛相较于腰2~3间隙穿刺向上置管效果更佳,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产妇痛苦,具有临�展开更多
目的:分析剖宫产中运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及注、停药时机选择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O11-2O12年本院产科收治的需行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24O 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 a、观察组 b、观察...目的:分析剖宫产中运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及注、停药时机选择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O11-2O12年本院产科收治的需行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24O 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 a、观察组 b、观察组 c 和对照组,每组6O 例。观察组 a 在为宫口开大〈3cm 且产妇开始伴有疼痛时进行镇痛干预,当宫口开至8cm 时停止给药;观察组 b 在宫口开大至3-4cm 时进行镇痛干预,当宫口开至8cm 时停止给药;治疗组 c 的宫口开至同观察组 b 时行镇痛分娩,并且于宫口开全时停药;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阵痛措施。4组患者分别从镇痛效果,潜伏期时间、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3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O5);观察组3组产妇与对照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组3组潜伏期时间、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以及第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O5);观察组3组潜伏期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组3组与对照组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第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组 c 在第二产程时间与观察组 a、b 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 a、b 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O5);观察组3组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O. O5)。结论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疗效肯定,对产程进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合理掌握其注、停药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的生产质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研究活跃期行分娩镇痛,腰2~3间隙和腰3~4间隙行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医院行椎管内药物分娩镇痛的产妇(产程在活跃期)100例,分为对照组(50例)与观察组(50例)。对照组腰2~3间隙穿刺向上置管行硬膜外镇痛,观察组腰3~4间隙穿刺向上置管行硬膜外镇痛。比较2组产妇生产过程中VAS达2分的时间,下肢阻滞程度,疼痛满意度,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宫缩、胎心,新生儿的评分,不良反应及并发症。结果观察组硬膜外首次注药至出现无痛宫缩(VAS≤3分)时间为(9.16±2.25)min,对照组为(16.37±3.03)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硬膜外首次注药至产妇自评VAS≤2分的时间为(11.40±2.20)min,对照组为(21.34±2.12)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疼痛满意度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无1例产妇出现下肢运动阻滞感觉,仅对照组出现下肢轻微麻木2例。观察组产妇的心率、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波动幅度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5例需要给予快速补液和阿托品升压、提高心率;观察组产妇均生命体征平稳,未给予特殊处理。观察组第二产程、产后出血量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宫缩、胎心均正常,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自然分娩率、剖宫产率、催产素使用率分别为78%(39/50)、22%(11/50)和70%(35/50),对照组分别为76%(38/50)、24%(12/50)和72%(36/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间新生儿评分比较,1 min和5 min Apgar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应用分娩镇痛后均无尿潴留、恶心呕吐、呼吸抑制、皮肤瘙痒等情况发生。结论在产妇分娩活跃期给予腰3~4间隙穿刺向上置管行硬膜外镇痛相较于腰2~3间隙穿刺向上置管效果更佳,可有效提高镇痛效果,减少产妇痛苦,具有临�
文摘目的:分析剖宫产中运用蛛网膜下腔阻滞(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对产程的影响及注、停药时机选择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选取2O11-2O12年本院产科收治的需行剖宫产分娩的初产妇24O 例,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观察组 a、观察组 b、观察组 c 和对照组,每组6O 例。观察组 a 在为宫口开大〈3cm 且产妇开始伴有疼痛时进行镇痛干预,当宫口开至8cm 时停止给药;观察组 b 在宫口开大至3-4cm 时进行镇痛干预,当宫口开至8cm 时停止给药;治疗组 c 的宫口开至同观察组 b 时行镇痛分娩,并且于宫口开全时停药;对照组不采取任何阵痛措施。4组患者分别从镇痛效果,潜伏期时间、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第一产程时间、第二产程时间、第三产程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3组产妇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O5);观察组3组产妇与对照组镇痛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组3组潜伏期时间、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以及第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O5);观察组3组潜伏期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组3组与对照组活跃期时间、宫口扩张速度、第一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组 c 在第二产程时间与观察组 a、b 及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O. O5);观察 a、b 与对照组第二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O. O5);观察组3组与对照组第三产程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O. O5)。结论脊麻-硬膜外联合镇痛疗效肯定,对产程进展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合理掌握其注、停药时机,可以有效地提高产妇的生产质量,具有较好的推广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