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Molchan图表法的流体监测井水位地震预测效能检验 被引量:2
1
作者 鲁明贵 谷洪彪 +2 位作者 巩浩波 张文旭 迟宝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0-211,共12页
为了探究水位异常和地震之间潜在的对应关系以及监测井水位的地震预测效能,通过差分法和水位固体潮加卸载比法对德阳井、剑川井、佐署井和门源井水位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Molchan图表法对4口监测井水位的不同预测期和不同块体发生的地震... 为了探究水位异常和地震之间潜在的对应关系以及监测井水位的地震预测效能,通过差分法和水位固体潮加卸载比法对德阳井、剑川井、佐署井和门源井水位数据进行处理,并采用Molchan图表法对4口监测井水位的不同预测期和不同块体发生的地震进行预测效能检验。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处理后的Molchan图表法检测效能结果相似;4口监测井水位在180 d内均有较好的预测效能,均对不同范围中强地震有一定预测效能,并且预测效能受板块内构造分布情况影响,对构造发育的区域预测效能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位 水位异常识别 Molchan图表法 预测效能
下载PDF
云南会泽井水位对2014年鲁甸M_(S)6.5地震同震响应过程模拟 被引量:2
2
作者 魏海滨 谷洪彪 +1 位作者 孔慧敏 迟宝明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29-339,共11页
为定量刻画地壳应力-应变改变、含水层孔压扰动及井孔水位变化之间的耦合过程,促进对近场地震水位同震响应机制的理解,利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获得鲁甸地区(200×200)km^(2)范围内,2014年鲁甸M;6.5地震造成的同震静态应变场分布... 为定量刻画地壳应力-应变改变、含水层孔压扰动及井孔水位变化之间的耦合过程,促进对近场地震水位同震响应机制的理解,利用多场耦合数值模拟方法,获得鲁甸地区(200×200)km^(2)范围内,2014年鲁甸M;6.5地震造成的同震静态应变场分布、孔压演化规律及会泽井水位响应曲线,并以渗透系数、杨氏模量及孔隙度为变量,设计6组不同模拟情景对影响研究区孔压演化的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鲁甸地震造成的同震静态应变场沿断层两侧呈四象限分布,应变场极值点分布在断层北段两侧,远离断层体应变数值逐渐减小;(2)地震造成研究区含水层孔压扰动在50 d内恢复至震前稳定值,孔压的扩散时间受渗透系数及杨氏模量的影响;(3)模拟所得会泽井水位受地震影响瞬时上升0.45 m,并在震后50 d内恢复至震前水位,水位变化趋势为阶升之后缓慢恢复,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变化趋势相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泽井 鲁甸地震 井水位 同震响应 数值模拟
下载PDF
井水位对地震波响应的小型振动台试验方案设计
3
作者 翟泽宇 谷洪彪 +1 位作者 魏海滨 徐邑荣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第22期28-30,共3页
以井水位对地震的响应现象为研究背景,基于以往振动台模型试验较多关注建筑抗震能力及土体变形等问题,又限于大型振动台试验的不确定性及难控制性,本次对孔隙介质承压含水层进行了小型振动台模型渗流试验方案设计研究。根据试验目的和要... 以井水位对地震的响应现象为研究背景,基于以往振动台模型试验较多关注建筑抗震能力及土体变形等问题,又限于大型振动台试验的不确定性及难控制性,本次对孔隙介质承压含水层进行了小型振动台模型渗流试验方案设计研究。根据试验目的和要求,首先确定井-含水层系统的物理模型及对应承压含水层结构、岩性及材料,同时对测压水管、加速度、孔压传感器布置方案和台面输入地震波的选取及加载工况进行了具体阐述。本文对实验室尺度地震波-孔隙介质含水层相互作用对井水位影响研究给出基准模型奠定基础,并对揭示自然状况下井水位地震波响应机理提供较为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水位 振动台实验 同震响应 地震波
下载PDF
基于井水位潮汐效应反演含水层参数的程序改进
4
作者 魏海滨 谷洪彪 +2 位作者 翟泽宇 朱柏正 徐邑荣 《科学技术创新》 2021年第22期34-37,共4页
针对基于井水位潮汐效应反演含水层参数的传统方法操作步骤繁琐且易出错的问题,本文通过Matlab程序控制流程,调用各个功能模块对传统方法的不同业务进行处理,实现了一键运行即可得到含水层的参数。同时利用改进程序对孔隙、裂隙两种介... 针对基于井水位潮汐效应反演含水层参数的传统方法操作步骤繁琐且易出错的问题,本文通过Matlab程序控制流程,调用各个功能模块对传统方法的不同业务进行处理,实现了一键运行即可得到含水层的参数。同时利用改进程序对孔隙、裂隙两种介质的井水位数据进行处理,所得结果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相比误差在可接受范围内,说明本次改进程序可行且在不降低传统方法计算精度的前提下,简化了操作步骤,为科研人员提供了极大便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体潮效应 含水层参数 MATLAB 程序改进
下载PDF
同一地震多个震源机制中心解的确定 被引量:94
5
作者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4718-4728,共11页
一个地震发生后,根据不同方法和资料可以求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采用的方法和选择资料不同,得到的震源机制会有一定差别.为解决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确定一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后续分析的需求,首先推导了表示两个震源机制差别的最... 一个地震发生后,根据不同方法和资料可以求出地震的震源机制解.由于采用的方法和选择资料不同,得到的震源机制会有一定差别.为解决在多个震源机制解中确定一个合适的震源机制解进行后续分析的需求,首先推导了表示两个震源机制差别的最小空间旋转角,采用示例验证了最小空间旋转角表达了两个震源机制的差别.为找到一个与多个震源机制差别的平方和最小的震源机制,将待定震源机制与所有震源机制的最小空间旋转角的平方和作为目标函数,并且将非线性的最小空间旋转角的平方和线性化,采用Levenberg-Marquardt方法给出了求解方法.根据这种方法,给出了2008年汶川地震和2018年新疆精河地震的中心震源机制解.该方法为在多个已经求出的震源机制中确定中心解,从而进行其他诸如应力触发、地球动力学分析等提供了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差别 最小空间旋转角 几个震源机制的中心解
下载PDF
震源机制与应力体系关系模拟研究 被引量:56
6
作者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281-2296,共16页
为理解震源机制和所作用的应力张量之间的关系,模拟了东西向挤压、垂直向拉张的挤压应力体系,南北向挤压、东西向拉张的走滑应力体系和垂直向挤压、东西向拉张的拉张应力体系所产生震源机制及其剪应力和正应力的表现.结果表明:挤压应力... 为理解震源机制和所作用的应力张量之间的关系,模拟了东西向挤压、垂直向拉张的挤压应力体系,南北向挤压、东西向拉张的走滑应力体系和垂直向挤压、东西向拉张的拉张应力体系所产生震源机制及其剪应力和正应力的表现.结果表明:挤压应力体系可以产生逆断型、走滑型和逆走滑型的震源机制,并随着应力形因子R的增大,逆断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减小,而走滑型和逆走滑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增加;走滑应力体系兼有各种类型的震源机制,随着R值的增大,正断型和正走滑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减小,而逆断型和逆走滑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增加;拉张应力体系兼有正断型、走滑型和正走滑型震源机制,随着R值的增加,正断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增加,而走滑型和正走滑型震源机制数目逐渐减小.挤压应力体系在震源机制节面上的最大剪应力分布在R=0时沿倾角45°分布,随着R值增大至1,逐渐演变为沿着以(0°,90°)和(180°,90°)为中心的圆弧分布;拉张应力体系的最大剪应力分布则随着R值自0增大至1,最大剪应力自以(0°,90°)和(180°,90°)为中心的圆弧分布逐渐演变为沿倾角45°分布;走滑应力体系则随着R值自0增大至1,最大剪应力自以(0°,90°)和(180°,90°)为中心的圆弧分布逐渐演变为以(90°,90°)为中心的圆弧分布.三种应力体系所表现的震源机制P,T轴分布呈现复杂多样性:R越小,震源机制的T轴分布在拉张主应力周围的区域范围越小,而P轴分布在挤压轴周围的区域范围越大,R=0.5时两者分布区域范围均衡,R超过0.5时越接近1,震源机制的P轴分布在挤压主应力周围的区域范围越小,而T轴分布在拉张轴附近的区域范围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力体系 震源机制 应力形因子 模拟
下载PDF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的同震地表破裂特征 被引量:15
7
作者 梁宽 何仲太 +2 位作者 姜文亮 李永生 刘泽民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56-278,共23页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体破裂区位置,并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开展野外地表破裂调查工作,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精确分布位置、破裂长度、破裂特征、同震位错量等关键信息。根据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结果可知,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由位于NWW向冷龙岭断裂西段和近EW向托莱山断裂东端的2段破裂带组成,走向分别为291°和86.9°,延伸长度分别约为26km和3.5km。地表破裂主要是由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和震陷等多类型破裂呈雁列状组合而成,总体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局部兼有逆冲性质,最大同震左旋位错为2.77m。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InSAR反演的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模型、余震精定位等结果,确定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在深部的交会位置,主要发震构造是冷龙岭断裂的西段(走向为112°,倾角为88°),其西侧的托莱山断裂东端同时发生破裂。1986年M_(S)6.4地震、2016年M_(S)6.4地震以及2022年M_(S)6.9地震皆发生于冷龙岭断裂的西段,短时间内发生的3次6级以上强震,说明该地区仍为应力和形变积累区域,仍具有发生特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2年1月8日青海门源M_(S)6.9地震 地表破裂带 发震构造 冷龙岭断裂 托莱山断裂
下载PDF
2021年云南漾濞M_(S)6.4地震序列发震构造及其与2013年洱源、2017年漾濞地震的异同 被引量:11
8
作者 崔华伟 郑建常 +6 位作者 万永革 程宇豪 杨帆 孙庆山 赵瑞 许鑫 柴光斌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20-636,共17页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发生M_(S)6.4地震.为深入了解该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发震构造特征,探讨其与2013年洱源与2017年漾濞地震发震构造及背景的异同,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观测报告,使用双差方法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从全球矩... 2021年5月21日云南漾濞发生M_(S)6.4地震.为深入了解该地震的发震断层及发震构造特征,探讨其与2013年洱源与2017年漾濞地震发震构造及背景的异同,本文基于中国地震台网中心的观测报告,使用双差方法对漾濞地震序列进行重定位,并从全球矩心矩张量(GCMT)和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搜集了9个震源机制解计算了震源区构造应力场,初步得到如下结论:(1)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呈NW-SE向展布且SE端余震数量多于NW端,余震区地壳应力不均匀释放,致使5.0级及以上地震周边余震稀少;4个5.0级及以上地震初始破裂深度大于矩心深度,推测发震断层是从断裂底部向浅部破裂.(2)发震断裂是维西—乔后—巍山断裂西南侧的未知断裂F2、F3,其走向NW-SE、倾向SW、倾角近垂直,具有右旋走滑特征.其中F2贯穿整个地震序列,长约30 km,F3主要发育在中南段,长约11 km,两条发震断层相交于地震丛集中间位置.(3)震源区构造应力场是走滑的应力机制,呈SSE向(174.57°)低倾伏角(18.79°)挤压,及SWW向(-93.65°)近水平(5.21°)拉张状态.震源区的发震构造受川滇块体与滇南块体形成的右旋走滑边界控制.(4)这3个地震均发生在川滇块体右旋走滑西南边界形成的走滑应力机制作用背景下.2013年洱源地震可能更多的受控于局部构造的垂向差异运动;2017年漾濞地震仅受到川滇块体西南边界的右旋走滑作用;2021年漾濞地震则主要受控于川滇块体西南边界的右旋走滑运动,还存在少量局部构造垂向差异运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漾濞M_(S)6.4地震 双差重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发震构造异同
下载PDF
基于新浪微博数据的云南漾濞6.4级地震舆情时空特征及情感分析 被引量:11
9
作者 刘耀辉 刘婉婷 +3 位作者 张文焯 魏本勇 郑国强 靳奉祥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68-178,共11页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分析、处置和引导,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和稳定社会情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以云南大理漾濞县6.4级地震为例,对震后24 h微博文本、发布时间、地理位置三方面进行信息提取与挖... 震后对网络舆情信息的监控、分析、处置和引导,对于相关部门开展震灾应急救援和稳定社会情绪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研究基于新浪微博数据,以云南大理漾濞县6.4级地震为例,对震后24 h微博文本、发布时间、地理位置三方面进行信息提取与挖掘,研究本次地震的舆情时间、空间分布和情感极性分布特征,并结合震后时间序列,交叉分析微博热搜词条对舆情产生的影响,挖掘微博舆情与时间、用户所在地以及当前热点事件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发博数主要集中在云南和四川;中东部地区网络舆情信息传播量也较大,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在舆情情感上,积极情绪占总体数量的67.16%,中性情绪占总体的6.24%,消极情绪占总体的26.60%。在震后24 h内,本次地震舆情初期表现出的多为积极情绪;中期由于伤亡情况的披露,消极情绪有上涨趋势,但很快趋于稳定;末期由于其他热点问题的影响,消极情绪大幅上涨。本文研究结果可为新时期地震震后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置提供借鉴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浪微博 云南漾濞地震 时空特征 舆情分析 情感分析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地壳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2
10
作者 王晓山 冯向东 赵英萍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610-619,共10页
基于标量断层类型值,对京津冀地区及邻区2187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为主,P轴优势方位为NEE—EW和SWW—EW向;采用MSATSI软件包反演该区1°×1°网格的精细地壳应力... 基于标量断层类型值,对京津冀地区及邻区2187个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进行分类,统计结果显示研究区震源机制类型以走滑断层和正断层为主,P轴优势方位为NEE—EW和SWW—EW向;采用MSATSI软件包反演该区1°×1°网格的精细地壳应力场,结果表明:最大主压应力轴最优解的优势方向为NEE—EW向,与P轴优势方位一致;所有网格的相对应力大小R值均小于0.5,表明京津冀地区应力状态偏拉张性质,而且最小主压应力轴的不确定度变化范围相对稳定,表明现今京津冀地区地壳应力场处于一个相对统一的NNW—SSE向的拉张作用控制下。39°N以北地区最大主压应力轴方位最优解显示一定角度的偏转,同时最大、中等、最小主压应力轴最优解推断的应力状态由西向东存在一个正断层—走滑断层—正断层的转换过程;而39°N以南地区的现今构造应力场保持稳定,最优主压应力轴呈NEE—SWW向,大部分网格应力状态显示走滑型。构造应力场的反演结果与活动构造、GPS主应变方向和剪切波分裂的快波偏振方向等相关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津冀地区 震源机制 应力张量阻尼反演 地壳应力场
下载PDF
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揭示的断层几何形状及滑动特性 被引量:8
11
作者 万永革 黄少华 +2 位作者 王福昌 许英才 余海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2796-2810,共15页
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的发生为周围断裂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为研究门源地震序列所在的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形状,本研究首先搜集了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的地震观测资料,对地震事件进行双差精定位,获得了765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然后采用... 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的发生为周围断裂特性研究提供了新的资料.为研究门源地震序列所在的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形状,本研究首先搜集了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的地震观测资料,对地震事件进行双差精定位,获得了765个精定位地震事件,然后采用本研究改进的基于模糊聚类的断层面形状确定方法得到了冷龙岭断裂、托莱山断裂及北冷龙岭断裂的走向和倾角.为进一步研究这些断层的滑动性质,本研究搜集了发生在冷龙岭断裂和托莱山断裂及其邻区的中强地震震源机制,求解了该地区的走滑兼逆冲的构造应力场,区域应力场结果可以理解为青藏高原东北缘的东北向扩展所致.将求解得到的构造应力场投影到冷龙岭和托莱山断裂上,发现这两条断裂均表现为走滑兼逆冲的地质活动.另外2022年门源地震序列有少量事件发生在北冷龙岭断裂,为检验这些事件是否为2022年门源地震破裂所触发,求解了2022年门源地震在北冷龙岭断裂上的库伦破裂应力变化,发现2022年门源地震促进了北冷龙岭上地震的产生.这些研究对认识该地区的断裂活动特性和地震动力学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差重定位 模糊聚类 断层面估计 断层滑动特性 地震应力触发
下载PDF
2013年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及震源区构造应力场特征分析 被引量:11
12
作者 戴盈磊 万永革 +2 位作者 孔祥雪 王承伟 索锐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570-580,共11页
采用HASH方法计算得到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为12.85°,倾角为89.42°,滑动角为175.83°。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为13.16°,倾角为88.64°,滑动角为171.01&... 采用HASH方法计算得到辽宁灯塔M5.1地震震源机制解:节面Ⅰ走向为12.85°,倾角为89.42°,滑动角为175.83°。结合不同震源机制结果确定了本次地震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为13.16°,倾角为88.64°,滑动角为171.01°;节面Ⅱ走向为103.38°,倾角为81.01°,滑动角为1.37°。为进一步研究本次地震的孕育背景和发生条件,收集2001—2013年辽宁地区128个M_(L)2.5~4.8地震的震源机制解资料,反演该地区构造应力场,模拟在其作用下产生的各种震源机制及相对剪应力和相对正应力的分布情况。结果表明:辽宁地区在主压应力轴为NEE向,主张应力轴为NNW向的走滑构造应力体系作用下,经过一段时间的应力积累,在剪应力最大区域、沿应力场最优节面发生破裂,从而发生灯塔M5.1地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塔M5.1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构造应力场 剪应力 辽宁地区
下载PDF
断裂带震源机制节面聚类确定断裂带产状方法及在2021年漾濞地震序列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3
作者 万永革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637-648,共12页
一条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破裂面通常与断裂带形状接近,同一地震破裂带上大量震源机制节面中应该有集中于断层面形状的一个集合,求出此集合的节面中心就可以得到断裂带的几何形状.根据这个原理,本研究给出了震源机制节面之间距离的方法,... 一条断裂带上发生地震的破裂面通常与断裂带形状接近,同一地震破裂带上大量震源机制节面中应该有集中于断层面形状的一个集合,求出此集合的节面中心就可以得到断裂带的几何形状.根据这个原理,本研究给出了震源机制节面之间距离的方法,将带有噪声、基于密度的空间聚类方法(DBSCAN)应用于震源机制的节面聚类分析,并应用于2021年云南漾濞地震序列的震源机制数据中,得到两簇节面中心与地震序列的空间密度线性分布较为一致的分支断层,两个分支断裂的走向分别为317.41°和119.42°,置信区间为312.26°~322.55°和118.79°~120.05°,倾角为87.04°和85.73°,置信区间为83.19°~89.55°和80.16°~89.01°.该研究提供了独立于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资料、地质资料等之外的确定断裂带形状分布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裂带形状 震源机制 节面定量差别 有噪声数据的密度聚类分析 2021漾濞地震序列
下载PDF
云南及邻区地壳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9
14
作者 盛书中 胡晓辉 +6 位作者 王晓山 万永革 李红星 李振月 田宵 王向腾 张苏祥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3252-3267,共16页
地壳应力场对探讨区域构造动力过程和形变机制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云南及邻区精确的构造应力场以及确定先前研究中存在差异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本研究首先在搜集研究区已有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使用gCAP方法反演了近年来发生的地震震源机制... 地壳应力场对探讨区域构造动力过程和形变机制有重要意义.为了获得云南及邻区精确的构造应力场以及确定先前研究中存在差异地区的构造应力场,本研究首先在搜集研究区已有震源机制解的基础上,使用gCAP方法反演了近年来发生的地震震源机制解,共获得研究区震源机制解1302个;其次,在应力场反演时,提出了定量设置反演网格大小的方法,并删除阻尼和无阻尼反演应力场结果性质存在差异的网格.最终,基于大量震源机制解资料获得研究区精确的应力场:(1)云南及邻区震源机制解类型以走滑型为主,遍布整个研究区,逆走滑和逆冲型地震集中分布在云南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区,正断型和正走滑型地震较少,主要分布在滇西和滇西北地区;研究区震源机制解的多样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研究区构造活动和应力场的空间差异性.(2)云南及邻区整体应力场表现为:主压应力轴方位迹线呈以西北角为中心的扇形分布,主张应力轴方位迹线呈以西北角为中心的弧形分布,总体上反映青藏高原物质向东南的运移作用对研究区应力场具有控制作用.(3)研究区应力场类型以走滑型为主,局部地区出现逆冲和拉张型应力场,所得结果与前人应力场研究结果总体上一致.(4)腾冲火山区地壳应力场为走滑型,与腾冲地区断裂以走滑型为主相一致,一定程度上揭示出现今火山活动对浅部地壳应力场的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及邻区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腾冲火山区
下载PDF
基于遥感影像的建筑抗震能力分析——以张家口万全区为例 被引量:9
15
作者 李姜 张合 +1 位作者 刘志辉 许冲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71-380,共10页
据震害统计,房屋抗震能力是影响灾害的主要因素,抗震能力一般由房屋抗震设防水平、结构类型、建造年代和房屋层数等因素决定,通过对房屋抗震能力的综合评定,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地震灾害对策。本文通过遥感影像实现房屋基本信息的快速... 据震害统计,房屋抗震能力是影响灾害的主要因素,抗震能力一般由房屋抗震设防水平、结构类型、建造年代和房屋层数等因素决定,通过对房屋抗震能力的综合评定,以便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地震灾害对策。本文通过遥感影像实现房屋基本信息的快速提取,提高房屋结构类型获取的便捷性,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和可靠度,并利用抽样调查得到张家口万全区房屋建造年代和层数分布特点,结合当地抗震设防水平,建立房屋抗震能力指数指标体系,阐述房屋抗震能力现状,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风险普查、风险区划等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农村民居 抗震能力指数 抗震设防
下载PDF
一种GOA优化SOM神经网络的VP型倾斜仪故障智能诊断方法 被引量:4
16
作者 庞聪 马武刚 +4 位作者 李查玮 龚燕民 刘晓磊 江勇 廖成旺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22-326,共5页
提出一种VP型倾斜仪故障智能诊断方法。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将归一化故障信号分解为6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分别计算其近似熵,构建EMD多尺度近似熵输入矩阵;结合蝗虫优化算法(GOA)对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的参数进行优化,将得到... 提出一种VP型倾斜仪故障智能诊断方法。利用经验模态分解(EMD)将归一化故障信号分解为6个本征模态函数(IMF),分别计算其近似熵,构建EMD多尺度近似熵输入矩阵;结合蝗虫优化算法(GOA)对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神经网络的参数进行优化,将得到的GOA最优值嵌入到SOM模型中,组建GOA-SOM诊断模型。应用诊断测试集得到诊断目标的聚类标签值,将其与训练集的聚类标签以及真实故障类型进行比对,得到故障诊断结果。结果证明,GOA-SOM模型在100次随机抽样条件下的诊断正确率均值和标准差分别为99.329 7%、1.218 8,优于传统诊断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仪故障诊断 经验模态分解 蝗虫优化算法 自组织特征映射神经网络 多尺度近似熵
下载PDF
综合震源机制解法反演湖南地区构造应力场的初步结果 被引量:10
17
作者 田优平 唐红亮 +4 位作者 康承旭 万永革 黄骥超 姚海东 佘旭明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080-4096,共17页
基于435个地震的1580条P波数据,通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根据地震与网格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来确定P波符号的权重,反演得到了湖南地区0.2°×0.2°的二维构造应力场.相较以往利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直接... 基于435个地震的1580条P波数据,通过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根据地震与网格点之间的距离不一样来确定P波符号的权重,反演得到了湖南地区0.2°×0.2°的二维构造应力场.相较以往利用震源机制求解应力场的方法,该方法不仅能直接采用P波初动资料反演应力场而略去计算震源机制的中间步骤,而且能够尽可能多地使用本地区小震P波数据对应力场方向进行限定.初步研究结果表明:湖南地区综合震源机制解总体分布特点为逆断型和不确定型;P轴倾角近水平,方位具有一定的分区性,总体上呈NWW-SEE向;T轴倾角偏高,方位在局部地区变化较大,统一性相对较差;湖南地区整体上受NWW向的挤压应力,对该区的活动断裂具有一定的控制,这或许也是该区地震多发生于郴州、娄邵、湘西州所构成的NW向空间条带的主要原因之一;湖南地区主要受菲律宾海板块NWW向的推挤作用,其次才受太平洋板块向西俯冲的影响,西面虽受印度洋与欧亚板块的水平碰撞,但由于碰撞主要引起青藏高原向东扩张,同时又受到云贵高原的阻隔,其影响至本区已大为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湖南 构造应力场 P波初动符号 综合震源机制解方法
下载PDF
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10
18
作者 冯淦 万永革 +1 位作者 许鑫 李枭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4562-4571,共10页
为了探讨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基于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在震中附近主要断层面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破裂应力加载区主要集中在东昆仑... 为了探讨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对后续地震的影响,基于2021年青海玛多M_(S)7.4地震的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在震中附近主要断层面上产生的同震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库仑破裂应力加载区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东段西部、玛多—甘德断裂中段、昆仑山口—江错断裂西段,而库仑破裂应力影区主要集中在东昆仑断裂中段东部、昆仑山口—江错断裂东段、玛多—甘德断裂西段、达日断裂.其次,本文计算了该地震对周围地区造成的水平面应力变化及位移场.位移场的水平分量表明震中西南和东北两侧物质向震中汇聚,而震中东南和西北两侧物质向外流出,从位移场的垂直分量来看,震中西南和东北两侧表现出明显的隆升,而在震中东南和西北两侧表现出明显的沉降.水平面应力在震中的北东\|南西两侧(东昆仑—柴达木断块东侧和巴颜喀拉断块西侧)增加(拉张),而在震中的北西\|南东两侧(东昆仑—柴达木断块西部和巴颜喀拉断块东部)降低(压缩),在昆仑山口—江错断裂段附近,水平面最小主应力近NW向,水平面最大主应力近SW向,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该区域构造应力场(SW向挤压,NW向拉张),结合位移场说明该次地震是在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应力释放.从整体来看,水平面最小主应力和水平面最大主应力的方向分布类似于磁场线的分布,并且两者互相垂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1玛多地震 库仑应力 水平应力 周围断层
下载PDF
2018年帕卢M_(W)7.6地震震源及苏拉威西地区构造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8
19
作者 崔华伟 万永革 +2 位作者 王晓山 黄骥超 靳志同 《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2657-2674,共18页
为分析帕卢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基于1976年1月至2018年4月全球CMT目录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帕卢地震震源区及苏拉威西地区构造应力场,得到以下初步认识:赤道0°两侧南、北区域的应力场呈现出整... 为分析帕卢地震的发震构造及构造应力场特征,基于1976年1月至2018年4月全球CMT目录的震源机制解,反演了2018年9月28日印度尼西亚帕卢地震震源区及苏拉威西地区构造应力场,得到以下初步认识:赤道0°两侧南、北区域的应力场呈现出整体的一致性和局部的不均匀性,北部是以向北倾伏的低倾伏角挤压和向南倾伏的高倾伏角拉张作用为主;南部是近水平的NNW-EW向挤压及低倾伏角的近N-S向拉张的应力状态.摆堆易逆冲推挤及西里伯斯海阻挡导致北部地区的应力场显示俯冲带的特征,也导致北苏拉和马纳都块体的应力场出现差异性.在班达海自东向西的挤压及西部马卡萨盆地的阻挡作用下,南部地区呈现出近E-W向的挤压状态,并沿着NNE-SSW向呈现出地壳物质的构造逃逸现象.深部地幔物质上涌致使苏拉威西中部的R值偏小,形成活火山.受到桑吉双俯冲带和麦纳哈撒海沟的推挤及火山喷发作用,东部交汇区的应力场呈较大倾伏角的拉张为主及R值复杂突变.西部交汇地区的应力场是走滑为主兼有正断应力机制,该应力场有益于此次地震的触发及超剪切波破裂现象的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卢地震 苏拉威西地区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R值 天然地震
原文传递
2023年12月18日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震源机制及其对周围区域的应力影响 被引量:3
20
作者 王润妍 万永革 +1 位作者 宋泽尧 关兆萱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75-184,共10页
为研究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应力影响,本文首先根据各个机构和学者提供的震源机制数据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59.08°,倾角40.57°,滑动角112.46°;节面Ⅱ:走向310.52°,倾角53... 为研究2023年甘肃积石山6.2级地震对周围地区的应力影响,本文首先根据各个机构和学者提供的震源机制数据确定了本次地震的震源机制中心解。节面Ⅰ:走向159.08°,倾角40.57°,滑动角112.46°;节面Ⅱ:走向310.52°,倾角53.05°,滑动角71.88°。此次地震为逆冲型地震。将当地的应力体系投影到震源机制中心解的两个节面上,得到相对剪应力分别为0.797和0.951,可以看出该地震是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的一次正常能量释放。拉脊山北缘断裂呈NNW走向,SWW倾向,倾角为45°~55°,与震源机制中心解的节面Ⅰ较为一致,判断拉脊山北缘断裂为此次地震发震断裂。基于该地震破裂模型及均匀弹性半空间模型,计算此次地震对周边地区产生的同震位移场及应变场。体应变在震中呈现拉张,距离震中较远的东北和西南两侧呈现轻微拉张,震中周边呈现压缩,东侧压缩表现更为突出。水平位移场表现为在震中西北侧和小部分东南侧的物质向外涌出,而东北侧和西南侧的物质涌入震中;与水平位移场相对应,垂直位移场在震中表现为隆升,而四周表现为略微沉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23年积石山6.2级地震 震源机制中心解 位移场 应变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