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旨在以清醒兔反复短阵心肌缺血(RBMI)模型,观察RBMI对局部心肌的影响。每24h缺血3分钟,连续10次,结果并不致心肌超微结构的明显改变及心电图的累积性损伤变化,但可致局部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01,X±SD)及线粒体横截面...本文旨在以清醒兔反复短阵心肌缺血(RBMI)模型,观察RBMI对局部心肌的影响。每24h缺血3分钟,连续10次,结果并不致心肌超微结构的明显改变及心电图的累积性损伤变化,但可致局部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01,X±SD)及线粒体横截面积增大(0.5302±0.1060 VS 0.5923±0.1305(μm^2),P<0.05);经历RBMI的动物在再次4h心肌缺血中的死亡率(1/9VS 9/17,P<0.001,卡方检验)、Q波出现的频率、梗塞范围(IS)(33.23±2.82 VS 56.61±8.01,坏死区/缺血区%,P<0.001)及ST段的抬高量均明显低于单纯4h缺血组,而两组血浆NAGase活性则明显增加,但组间比较并无差别。上述表明,RBMI不仅对兔心肌无累积性损伤,却能减少心肌严重缺血时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开放或重建有关;线粒体横截面积增大在其中的意义也值得重视。展开更多
文摘本文旨在以清醒兔反复短阵心肌缺血(RBMI)模型,观察RBMI对局部心肌的影响。每24h缺血3分钟,连续10次,结果并不致心肌超微结构的明显改变及心电图的累积性损伤变化,但可致局部心肌毛细血管密度增加(P<0.001,X±SD)及线粒体横截面积增大(0.5302±0.1060 VS 0.5923±0.1305(μm^2),P<0.05);经历RBMI的动物在再次4h心肌缺血中的死亡率(1/9VS 9/17,P<0.001,卡方检验)、Q波出现的频率、梗塞范围(IS)(33.23±2.82 VS 56.61±8.01,坏死区/缺血区%,P<0.001)及ST段的抬高量均明显低于单纯4h缺血组,而两组血浆NAGase活性则明显增加,但组间比较并无差别。上述表明,RBMI不仅对兔心肌无累积性损伤,却能减少心肌严重缺血时的损伤,其机制可能与侧支循环的开放或重建有关;线粒体横截面积增大在其中的意义也值得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