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不同地理来源谷瘟病菌rDNA-IGS序列分析 被引量:8
1
作者 任世龙 白辉 +4 位作者 董立 董志平 全建章 李志勇 邢继红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05-312,共8页
由谷瘟病菌引起的谷瘟病是我国谷子的主要病害之一,谷瘟病发生可造成谷子大量减产。为了研究谷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本研究对64个谷瘟病菌的r DNA-IGS序列进行扩增检测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谷瘟病菌之间IGS序列的长度存在着明... 由谷瘟病菌引起的谷瘟病是我国谷子的主要病害之一,谷瘟病发生可造成谷子大量减产。为了研究谷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和进化关系,本研究对64个谷瘟病菌的r DNA-IGS序列进行扩增检测和测序分析,结果表明,谷瘟病菌之间IGS序列的长度存在着明显的多态性。进一步序列分析发现,IGS序列中重复单元(GGGGGTGCAGGGTA和CATTTTT)的重复次数的不同是造成序列长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并且发现IGS基因序列具有寄主特异性。采用最大似然法对所获得的IGS序列进行系统发育树分析,将谷瘟病菌划分为3个谱系。谷瘟病菌遗传分化明显,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分析表明影响谷瘟病菌IGS基因遗传分化的环境因素主要为寄主因素。研究结果为今后深入研究谷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谷瘟病菌 基因间隔区 多态性
原文传递
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型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6
2
作者 任世龙 白辉 +4 位作者 王永芳 全建章 董志平 李志勇 邢继红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079-1088,共10页
【目的】鉴定不同地区谷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所含无毒基因的类型,确定无毒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及变异情况,为深入研究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北方谷子主产区不同区域内采集并分离76个谷瘟病菌的单孢菌... 【目的】鉴定不同地区谷瘟病菌(Magnaporthe oryzae)所含无毒基因的类型,确定无毒基因在菌株中的分布及变异情况,为深入研究谷瘟病菌无毒基因变异机制提供参考。【方法】从中国北方谷子主产区不同区域内采集并分离76个谷瘟病菌的单孢菌株,提取其基因组DNA,根据目前已成功克隆的稻瘟病菌的7个无毒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及电泳检测,并对部分菌株的无毒基因进行测序分析。【结果】在76个谷瘟病菌中,无毒基因ACE1、Avr-pita、Avr1-CO39和Avr Piz-t的扩增率为100%,无毒基因Avr-pik、Avr-pia和Avr-pii的扩增率分别为63.2%、42.1%和21.1%。在谷瘟病菌菌株P11和P34中,Avr1-CO39的扩增条带较预期片段大490 bp,测序结果发现菌株P11和P34中的Avr1-CO39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均在启动子区插入了490 bp核苷酸,该插入序列与non-LTR retrotransposon:Mg-SINE的相似度达99.16%。Avr-pita的测序结果发现,谷瘟病菌菌株中的Avr-pita基因序列变异较为丰富,其变异形式主要为单核苷酸的变异,包括单碱基的插入、缺失及多位点的SNP。Avr-pia的变异类型主要为整个无毒基因的缺失,经测序验证等位基因序列分为4种类型。Avr-pia-A与参考序列(AB498873.1)一致,包含10个菌株;Avr-pia-B包含20个菌株,在-116、-109和-16 bp处分别存在C/T、G/T和C/A变异,但与参考序列的CDS区序列相同;Avr-pia-C仅包含菌株P10,在+150 bp处存在T/G变异,但为同义突变;Avr-pia-D仅包含菌株P18,在+212 bp位点处存在C/T变异,导致该变异位点由编码苏氨酸突变为编码异亮氨酸。谷瘟病菌Avr-pii包含3种等位基因类型。Avr-pii-A型与参考序列(AB498874.1)一致,共包含14个菌株;Avr-pii-B型和Avr-pii-C型分别在+139和+64 bp处存在A/G变异,核苷酸的变异导致该位点由编码苏氨酸改为丙氨酸。Avr-pii-B型和Avr-pii-C型变异均为首次报道。单元型分析表明,AG2包含23个菌株,占供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子 谷瘟病菌 无毒基因 变异
下载PDF
谷子锈菌巢式PCR检测体系的建立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楠 李志勇 +4 位作者 董立 白辉 朱彦彬 全建章 董志平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438-442,共5页
由粟单胞锈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引起的谷子锈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可在短期内大面积流行,通常导致减产10%-30%。谷子锈病病原菌usetariae—italicae.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柄锈菌科(Puccin... 由粟单胞锈菌(Uromyces setariae-italicae)引起的谷子锈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真菌性病害,该病可在短期内大面积流行,通常导致减产10%-30%。谷子锈病病原菌usetariae—italicae.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柄锈菌科(Pucciniaceae)、单胞锈菌属(Uromyces),是一种多孢型转主寄生真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柄锈菌 PCR检测 谷子 真菌性病害 担子菌亚门 寄生真菌 病原菌
原文传递
谷瘟病菌无毒基因AVR1-CO39序列变异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2
4
作者 任世龙 白辉 +4 位作者 王永芳 全建章 董志平 李志勇 邢继红 《植物病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748-757,共10页
谷瘟病是谷子上毁灭性病害之一,为了探讨不同地区谷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 171株谷瘟病菌的无毒基因AVR1-CO39进行扩增测序,并利用ClustalX2.0和DnaSP5.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1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 谷瘟病是谷子上毁灭性病害之一,为了探讨不同地区谷瘟病菌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 171株谷瘟病菌的无毒基因AVR1-CO39进行扩增测序,并利用ClustalX2.0和DnaSP5.0软件对测序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71株谷瘟病菌单孢菌株AVR1-CO39的CDS编码区共有40个多态性位点,依据序列之间的核苷酸差异划分为37个单倍型,H1型为绝对优势单倍型。我国11个省份谷瘟病菌群体的AVR1-CO39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态性,由于存在较为频繁的基因交流,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遗传分化。种群内部的遗传分化是谷瘟病菌遗传分化的主要方式,错配分布检测结果显示进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群体扩张,并且谷瘟病菌的聚类与地理来源没有显著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谷瘟病菌无毒基因AVR1-CO39具有较高的变异性,以H1为核心单倍型在不断地变异衍生出新的等位基因类型,并且这种变异衍生趋势并不受地理隔离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谷子抗病品种选育,揭示谷瘟病菌无毒基因与谷子抗病基因之间的互作机制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瘟病菌 谷子 AVR1-CO39 单倍型 遗传多样性
原文传递
Cre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of a Male Sterility Mutant in Panicum miliaceum
5
作者 李海权 相金英 +4 位作者 韩玉翠 降彦苗 耿玲玲 程汝宏 刘国庆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7年第7期1187-1191,1231,共6页
Hetero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rop varieties with high-yielding, good-quality and biotic/abiotic stresses while male sterile line de- velopment is the key step to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Hetero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new crop varieties with high-yielding, good-quality and biotic/abiotic stresses while male sterile line de- velopment is the key step to determine the success of heterosis utilization. A male sterile mutant, M207A was created in proso millet (Panicum mi/iaceurn, 2n=4x=36) for the first time using 60Co-y ray mutagenesis. Fertility identification and genetic analysis were carried out to characterize the mutant for its possible use for hetero- sis utilization in proso millet. First the sterility was investigated using both field sur- vey and indoor pollen microscopy identification. Then Pollinated by normal fertile proso millet cultivars, F1 and F2 populations from the mutant were obtained. Mean- while primary genetic analysis was also conducted using above populations in dif- ferent experimental sites, seasons and year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ale sterile plant exhibited closed glumes, browning and dry anthers with few normal pollens. The sterility was stable and sterility rate was above 95% on average. The segregation ratio of fertile to sterile plants was 35:1 in the fertile selfing F2 popula- tion indicating that the mutant was a genic male sterility belonging to a pollen-less type controlled by a single recessive gene. The creation of the mutant, M207A can play a key role for heterosis utilization in proso mille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nicum mi/iaceum Radiation mutagenesis Male sterile mutant Genetic analysis Hoterosis utilization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