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利多卡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苏飞 陈博文 +2 位作者 李向男 刘佳琦 陈扬 《疑难病杂志》 CAS 2021年第12期1252-1256,1262,共6页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19年2-5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进行。将5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和利多卡因组(2%利多卡因...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及脑保护作用机制。方法实验于2019年2-5月于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实验室进行。将54只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AH组和利多卡因组(2%利多卡因0.1 ml,经枕大池注入)各18只,采用枕大池注血法复制SAH模型。分别在造模后3 d、5 d和7 d,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和凋亡情况,测量基底动脉管径周长和管壁厚度。造模后7 d,试剂盒测定脑脊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丙二醛(MDA)、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Western Blot测定脑组织中p-p38MAPK/p38MAPK和p-eNOS/eNOS蛋白表达。结果利多卡因注射后第3d、5d和7d,SAH组大鼠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均小于假手术组,基底动脉壁厚度和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高于假手术组(P<0.05);利多卡因组基底动脉内径周长大于SAH组,基底动脉壁厚度和海马组织细胞凋亡率低于SAH组(P<0.05)。利多卡因注射后第7d,SAH组大鼠脑脊液SOD、GSH-Px和NO水平低于假手术组,MDA和ET-1水平高于假手术组,脑组织p-p38MAPK/p38MAPK蛋白表达高于假手术组,p-eNOS/eNOS蛋白表达低于假手术组(P<0.05);利多卡因组脑脊液SOD、GSH-Px和NO水平高于SAH组,MDA和ET-1水平低于SAH组,脑组织p-p38MAPK/p38MAPK蛋白表达低于SAH组,p-eNOS/eNOS蛋白表达高于SAH组(P<0.05)。结论利多卡因可能通过抑制p38MAPK/eNOS的磷酸化,调节血管收缩因子表达,抑制SAH大鼠CVS的发生,减轻脑组织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利多卡因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大鼠
下载PDF
脑脉利颗粒联合去骨瓣减压术在治疗大面积脑梗死患者中的疗效分析
2
作者 苏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全文版)医药卫生》 2022年第3期74-77,共4页
针对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而言,同时实施去骨瓣减压术与脑脉利颗粒的具体情况。方法:从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时间段内在我院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的80例患者作为样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人。对... 针对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的患者而言,同时实施去骨瓣减压术与脑脉利颗粒的具体情况。方法:从本院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时间段内在我院确诊为大面积脑梗死的80例患者作为样本,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人。对照组对象的治疗方案为去骨瓣减压术,观察组对象则在这一基础上接受脑脉利颗粒进行联合给药,对双方对象的治疗情况、并发症发生率和接受干预前后的其它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对象接受干预后的临床治疗效果要更好,且并发症发生率更低,观察组治疗后的各项指标水平均要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后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大面积脑梗死患者的临床治疗而言,在给予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基础上加入脑脉利颗粒的效果较好,该方案的可行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脑脉利颗粒 神经功能 生活质量 去骨瓣减压术
下载PDF
血尿酸水平与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被引量:15
3
作者 宋冰冰 王佩 +1 位作者 祖赛 孟凡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17期2564-2566,共3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S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86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本信息、生化检查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数据。依据SUA...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尿酸(SUA)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6月在承德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T2DM患者86例,采集患者入院时的基本信息、生化检查指标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等数据。依据SUA结果分为正常尿酸组(33例)与高尿酸血症组(53例)。结果高尿酸血症组体质量指数、吸烟史、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胆固醇、IMT、同型半胱氨酸高于正常尿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体质量指数、SUA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是T2DM患者CAS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T2DM患者SUA水平与CAS呈明显的相关性。临床可通过早期检测SUA水平,并给予相关干预,预防或延缓CAS及相关性疾病的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血尿酸 颈动脉粥样硬化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下载PDF
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分析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的调控作用 被引量:12
4
作者 王佩 李迎 +1 位作者 任红 冯锐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6期625-627,637,共4页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单核细... 目的探讨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cerebral ischemic stroke,AIS)的临床疗效及其对血清炎症因子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acrophage migration inhibitory factor,MIF)、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及单核细胞比率(monocyte proportion,MONO%)的调控作用。方法选择120例AIS患者,随机分为联合组(n=60)和阿托伐他汀组(n=60)。2组均给予AIS常规治疗。联合组给予黄连素(300mg,3次/d)+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阿托伐他汀组给予阿托伐他汀(40mg,每晚1次)。对2组治疗前后血清MIF、IL-6、MONO%水平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以及治疗90d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比较。结果治疗前2组MIF、IL-6和MONO%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2组MIF、IL-6和MONO%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MIF、IL-6和MONO%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d,2组NIHSS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且联合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P<0.05);治疗90d,联合组mRS评分明显低于阿托伐他汀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MIF、IL-6、MONO%与NIHSS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AIS治疗中,黄连素联合阿托伐他汀可显著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改善短期预后,并显著降低AIS急性期血清炎症因子MIF、IL-6、MONO%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黄连素 白细胞介素6 细胞迁移分析
下载PDF
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王佩 韩静 +3 位作者 张唯 魏书艳 卢丹丹 王京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5年第7期750-754,共5页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 目的观察纳洛酮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16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改善循环、营养神经、抗血小板聚集及调脂等治疗;纳洛酮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2.4mg+0.9%NaCl 250mL静脉滴注,1次/d,连续应用14d。均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4d抽取卧位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VEGF、bFGF的水平;均在入院治疗前和治疗后14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纳洛酮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4d2组NIHSS评分均有下降,但纳洛酮组NIHS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4d2组VEGF水平均增加,但纳洛酮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14d对照组bFGF的水平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但纳洛酮组bFGF水平明显增加(P<0.01);NIHSS评分与VEGF、bFGF表达呈负相关,即VEGF、bFGF表达水平越高,NIHSS分值越低。结论纳洛酮可以通过显著增加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bFGF表达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纳洛酮 血管新生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2
下载PDF
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TAC、MDA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8
6
作者 卢丹丹 王佩 +3 位作者 万莉 侯岚 李轩 张唯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11期1248-1252,共5页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尿酸、TAC、MDA水平。记录住院14d时改良Ranki...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尿酸水平与总抗氧化能力(total antioxidant capacity,TAC)、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及临床预后的相关性。方法收集162例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检测血清尿酸、TAC、MDA水平。记录住院14d时改良Rankin评分(mRS>2分定义为预后不良,mRS≤2分为预后良好)。结果转归不良组糖尿病病史、既往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ient ischemic stroke,TIA)病史发生率高于转归良好组,基线舒张压、尿酸、TAC、三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低于转归良好组,MDA和空腹血糖水平高于转归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卒中或TIA病史、MDA是缺血性脑卒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尿酸、高密度脂蛋白、TAC是预后的保护因素。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尿酸水平与TAC和预后呈正相关,与MDA呈负相关。结论尿酸水平较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应激水平较低,临床预后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卒中 尿酸 总抗氧化能力 丙二醛
下载PDF
小檗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的影响 被引量:6
7
作者 柴美静 王佩 +4 位作者 杨凡 李迎 卢丹丹 王欢 李红闪 《医药导报》 CAS 2017年第6期650-653,共4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盐酸小檗碱0.3 g,每日...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的影响。方法 9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6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基础治疗上加用盐酸小檗碱0.3 g,每日3次,连续口服14 d。均在入院治疗前和治疗后7,14 d抽取卧位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血清中ox-LDL、MMP-9的水平;均在入院治疗前以及治疗后7,14 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量表(mR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后7,14 d,两组患者NIHSS评分及mRS评分明显改善(P<0.01),治疗组改善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中oxLDL水平及MMP-9水平较治疗前均降低(P<0.01),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檗碱能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ox-LDL、MMP-9水平,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檗碱 脑梗死 急性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基质金属蛋白酶-9
下载PDF
小檗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应激及神经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柴美静 李轩 +3 位作者 杨凡 李红闪 王佩 赵婧 《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17年第3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 目的:探讨小檗碱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丙二醛(MDA)、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及神经功能的影响。方法:纳入11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5例和对照组55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盐酸小檗碱片口服,治疗周期为14 d。于治疗前及治疗7 d、14 d后检测患者的血清MDA、GSH-Px水平,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结果:治疗7 d、14 d后,两组患者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7 d、14 d后,两组患者的血清MDA水平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0.05),GSH-Px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且治疗组患者的血清MD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GSH-Px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檗碱能明显改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小檗碱 丙二醛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原文传递
老年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及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魏书艳 王佩 +4 位作者 杨凡 赵婧 冯锐 万莉 候岚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8年第8期540-542,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及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L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55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LI分为LI组81例和非LI组469例。... 目的探讨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及程度与腔隙性脑梗死(LI)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2017年7月我科收治的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550例,根据患者是否发生LI分为LI组81例和非LI组469例。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并对其进行头颅CT和MRI检查,对其动脉狭窄程度进行评估;对两组患者行脑血管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确定患者病灶狭窄范围。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及程度与LI发生的相关性。结果LI组椎动脉开口狭窄发生率及高血压患者比例明显高于非LI组(P〈0.05),颈内动脉起始段狭窄发生率明显低于非LI组(P〈0.05);LI组Ⅰ级、Ⅱ级狭窄患者比例均明显低于非LI组(P〈0.05),Ⅲ级、Ⅳ级狭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非LI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LI发生率与老年颈内动脉颅内段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范围、程度及高血压病史密切相关(P〈0.05)。结论老年患者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狭窄范围及程度与LI发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脑梗死 颈内动脉颅内段 大脑中动脉 狭窄 相关性
原文传递
大鼠骨髓基质细胞的体外培养和定向诱导 被引量:1
10
作者 魏书艳 李育臣 +3 位作者 王宇 张唯 王佩 贾战斗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52-255,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性及其定向诱导分化能力。方法从大鼠双侧股骨中分离获取MSCs,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传代于塑料培养皿中,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点,MTT法测定绘制传代骨髓间...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基质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的体外培养生物学特性及其定向诱导分化能力。方法从大鼠双侧股骨中分离获取MSCs,体外培养扩增纯化后传代于塑料培养皿中,相差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学特点,MTT法测定绘制传代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生长曲线,经成骨诱导液,20%新生牛血清(fetal bovineserum,FBS),10mmol/L β-甘油磷酸钠,8~10mmol/L地塞米松,50mg/L维生素C,神经细胞诱导液,0.06mg/L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20%FBS。对传至3~5代的细胞进行体外诱导分化,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对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结果大鼠MSCs在体外培养中具有增殖、分化潜能,可分化为软骨细胞、神经细胞等。结论 MSCs可在体外大量扩增,具有较强的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在适宜的诱导分化条件下,可诱导为神经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细胞 细胞培养技术 大鼠
下载PDF
纳洛酮对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 被引量:2
11
作者 韩静 魏书艳 +3 位作者 侯岚 万莉 李轩 王佩 《中外医疗》 2015年第2期120-122,共3页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的急性脑梗死72 h内入院,经头颅CT或MRI证实符合临床表现及相应影像学改变的80例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对照组依据其发病情... 目的探讨纳洛酮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侧支循环建立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2月—2014年4月的急性脑梗死72 h内入院,经头颅CT或MRI证实符合临床表现及相应影像学改变的80例患者,采用完全随机分组分为对照组和纳洛酮组。对照组依据其发病情况、并发疾病等给予抗血小板聚集药、调脂、扩血管、活血化瘀中药及脑保护药物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纳洛酮2.4 mg+5%葡萄糖250 m L(糖尿病患者用9%Na Cl 250 m L)静点1次/d,连续应用7 d。两组研究对象分别于入院第1天、7天时抽取卧位静脉血,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 FGF)的水平;均在入院第1天、7天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治疗7 d后,纳洛酮组较对照治疗更能显著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纳洛酮组VEGF、b FGF水平均增高,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中b FGF水平呈略下降趋势(P>0.05),更能佐证纳洛酮可促进血清b FGF的高表达。结论纳洛酮作为一种新型的脑保护剂可以通过显著增加脑梗死患者血清中VEGF、b FGF的表达来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血液供应状态,减轻残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纳洛酮 VEGF BFGF 侧支循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