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li1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对胃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
作者 杨冬野 焦洋 +3 位作者 檀碧波 杜志坚 胡晓杰 刘飞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Gli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9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T-q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li1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 目的:探讨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阐明Gli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方法:收集95例胃癌患者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RT-qPCR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li1mRNA表达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胃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Gli1蛋白表达水平。以人胃癌细胞株MKN28、BGC823和SGC7901为研究对象,胃永生化上皮细胞株GES-1作为对照,RT-qPCR法检测各细胞株中Gli1mRNA表达水平。将Gli1-siRNA转染BGC823细胞后,实验分为对照组、con-siRNA组和Gli1-siRNA组;RT-qPCR法检测各组细胞中Gli1mRNA表达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Transwell小室检测细胞迁移能力,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各组细胞P27、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胃癌组织中Gli1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癌旁组织(t=27.606,P<0.01;χ2=54.782,P<0.01)。在GES-1、MKN28、SGC7901和BGC823细胞中Gli1m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6.341,P<0.01)。Gli1-siRNA组Gli1m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on-siRNA组(F=48.322,P<0.01)。Gli1-siRNA组胃癌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和con-siRNA组(F=54.428,P<0.01)。Gli1-siRNA组胃癌细胞的迁移数低于对照组和con-siRNA组(F=257.788,P<0.01)。与对照组比较,con-siRNA组细胞中P27、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siRNA组比较,Gli1-siRNA组细胞中P27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t=-3.776,P=0.020),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t=3.479,P=0.025;t=5.487,P=0.005)。结论:Gli1在胃癌组织表达水平高于癌旁组织,抑制Gli1基因的表达能抑制胃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 胃肿瘤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下载PDF
Krüppel样转录因子12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4
2
作者 焦洋 杨冬野 +3 位作者 杨晶 刘飞 康喜荣 张建生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04-1208,共5页
目的:检测Krüppel样转录因子12(KLF12)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收集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选择体检正常者100人作为对照组... 目的:检测Krüppel样转录因子12(KLF12)蛋白在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和血清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20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病例组),收集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组织的石蜡标本,选择体检正常者100人作为对照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直肠癌组织和癌旁肠组织中KLF12、nm23、周期素E1(CyclinE1)、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和MMP-9蛋白的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手术前和术后1个月时患者血清中KLF12水平并检测对照组受试者血清中KLF12水平。结果:结直肠癌组织中KLF12、CyclinE1、MMP-2和MMP-9蛋白阳性表达率高于癌旁组织(χ2=66.155,52.795,64.515,52.632;P<0.001),nm23蛋白阳性表达率低于癌旁组织(χ2=13.019,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结直肠癌组织中KLF12蛋白与MMP-2和MMP-9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396 3,P<0.001;r=0.326 4,P<0.001),与nm23蛋白表达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227 3,P=0.013)。病例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前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的最佳cut-off值为3.795μg·L^(-1),曲线下面积为0.834,其对诊断结直肠癌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60.8%和94.0%。病例组结直肠癌患者手术后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降低,但仍高于对照组(t=2.708,P=0.007);结直肠癌组织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与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406 9,P<0.001)。淋巴结转移程度为N3的(N3组)患者血清中KLF12水平最高,N0组患者最低(F=21.731,P<0.001)。结论:KLF12蛋白可能参与了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检测患者血清中KLF12蛋白表达水平可能对判断病情和预测淋巴结转移有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Krüppel样转录因子12 侵袭 转移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肿瘤组织中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3
作者 杨冬野 焦洋 +2 位作者 胡晓杰 杜志坚 刘飞 《中华普通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68-70,共3页
目的探讨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oma—associatedoncogene1,Glil)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行根治性手术的95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手术组,手术后确诊复发转移的40例患者作为复发组,同时选... 目的探讨胶质瘤相关癌基因1(glioma—associatedoncogene1,Glil)在胃癌患者外周血与肿瘤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经病理确诊行根治性手术的95例胃癌患者作为胃癌手术组,手术后确诊复发转移的40例患者作为复发组,同时选取正常人50例作为对照组。用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肿瘤组织中Glil表达,ELISA方法检测各组外周血中Glil的含量。结果胃癌手术组术前外周血中Glil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9.21±1.37)ng/ml比(0.79±0.18)ng/ml,t=43.193,P〈0.001];手术后1个月时Glil的水平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22,P=0.472);复发组外周血Glil的水平为(14.37±2.74)ng/ml,高于手术组术前水平(t=14.575,P〈0.001)。手术组肿瘤组织中Glil水平比正常胃黏膜高(t=33.47l,P〈0.001);复发组肿瘤组织中Glil水平为(14.374-2.74)ng/ml高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808,P〈0.001)。结论Glil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和肿瘤组织中表达升高,检测外周血和肿瘤组织Glil水平可预测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基因 复发 肿瘤标记物 生物学
原文传递
Krupple样转录因子12在结直肠癌组织表达及其与肿瘤上皮-间充质转化的关系
4
作者 焦洋 杨冬野 +3 位作者 杨晶 刘飞 康喜荣 张建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07-210,共4页
目的探讨Krüpple样转录因子12(KLF12)参与结直肠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5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肿瘤与癌旁肠黏膜组织中KLF12及E-钙黏素(E-cadherin)、N-钙黏素(N-cadherin)、波形蛋白... 目的探讨Krüpple样转录因子12(KLF12)参与结直肠癌上皮-间充质转化(EMT)的机制。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85例结直肠癌手术患者肿瘤与癌旁肠黏膜组织中KLF12及E-钙黏素(E-cadherin)、N-钙黏素(N-cadherin)、波形蛋白(Vimentin)、Snail蛋白表达,患者均有完整的临床及随访资料。合成KLF12-小干扰RNA(siRNA)转染结肠癌细胞株HT29;噻唑蓝(MTT)法检测细胞活性;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小室实验检测细胞迁移及侵袭能力;荧光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各基因的mRNA和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结直肠癌组织中KLF12、N-cadherin、Vimentin、Snail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癌旁肠黏膜,而E-cadherin在肿瘤组织中的阳性率低于癌旁肠黏膜(χ^=43.724、26.145、35.788、10.985、59.225,P=0.000)。KLF12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肿瘤浸润程度较深(χ^=7.773,P=0.005)。KLF12蛋白阳性表达的患者生存率低于阴性者(χ^=8.724,P=0.003)。各结肠癌细胞株中,HT29的KLF12蛋白表达最强(P=0.000)。抑制HT29细胞KLF12表达后细胞的活性及迁移和侵袭能力明显减弱(F=22.541、15.002、21.908,P=0.000);抑制HT29细胞KLF12表达后N-cadherin、Snail表达减弱,E-cadherin表达增强(P=0.000)。结论KLF12通过参与了肿瘤的EMT过程来促进结直肠癌的侵袭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ruppel样转录因子12 结直肠癌 上皮-间充质转化 侵袭 转移 预后
原文传递
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5
5
作者 刘娜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8年第6期785-788,共4页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研究组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经济学结果... 目的比较雷贝拉唑与泮托拉唑治疗消化性溃疡出血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9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采用雷贝拉唑治疗,研究组采用泮托拉唑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药物经济学结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虽高于研究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腹痛评分、烧灼感评分及反酸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血浆黏度及红细胞沉降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药物经济学分析,研究组患者的成本-效果比及价格敏感性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应用泮托拉唑治疗的效果同雷贝拉唑较为接近,在临床应用过程当中,需要结合患者条件,综合考虑药物经济学因素,选用合理、科学的用药方案,在保证疗效的基础上控制治疗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雷贝拉唑 泮托拉唑 消化性溃疡 出血 成本-效果分析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瘦素诱导的人肝星状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穆华 张哲 +1 位作者 梁传栋 刘娜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9期2620-2624,共5页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瘦素诱导的LX2人肝星状细胞(HSC-LX2)活化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SC-LX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瘦素刺激组和卡维地洛低、中、高浓度组(5、10、20μmol/L),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加入0.1 g/L的瘦... 目的:研究卡维地洛对瘦素诱导的LX2人肝星状细胞(HSC-LX2)活化增殖的影响及机制。方法:取对数生长期的HSC-LX2细胞分为空白对照组、瘦素刺激组和卡维地洛低、中、高浓度组(5、10、20μmol/L),除空白对照组外,其余各组均加入0.1 g/L的瘦素及相应浓度的卡维地洛作用24 h。采用MTT法检测细胞的光密度(OD)值,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凋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法检测细胞中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瘦素及瘦素受体m RNA表达;Western blot法检测磷酸化Janus激酶2(p-JAK2)、磷酸化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p-STAT3)蛋白表达。结果: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瘦素刺激组细胞的OD值增加、凋亡率降低、G_0/G_1期细胞减少(P<0.05);α-SMA、TIMP-1、瘦素、瘦素受体m RNA表达和p-JAK2、p-STAT3蛋白表达均增强(P<0.05)。与瘦素刺激组比较,卡维地洛各浓度组细胞的OD值减小、凋亡率升高、细胞主要阻滞在G_0/G_1期(P<0.05);α-SMA、TIMP-1、瘦素、瘦素受体m RNA表达和p-JAK2、p-STAT3蛋白表达均减弱(P<0.05),且呈浓度依赖性(P<0.05)。结论:卡维地洛能够抑制瘦素诱导的HSC-LX2细胞的活化增殖,促进HSC-LX2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与下调瘦素、瘦素受体基因表达并阻断瘦素诱导的细胞内JAK2/STAT3信号通路激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卡维地洛 人肝星状细胞 增殖 凋亡 瘦素 JANUS激酶2 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下载PDF
卡维地洛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脂联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刘娜 梁传栋 +1 位作者 刘英姣 陈涛 《中国实用医药》 2017年第13期193-196,共4页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20只)。采用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应用蛋白质印迹...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NAFLD)大鼠脂联素表达的影响。方法 4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10只)和治疗组(20只)。采用高脂饮食建立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HE染色观察大鼠肝脏病理学变化;应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法)检测卡维地洛对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大鼠模型肝组织脂联素蛋白表达的影响;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对其m RNA表达的作用。结果三组病理学检查:(1)大体形态:对照组肝脏呈鲜红色,表面光滑有光泽,边缘规则锐利,质地软;模型组肝脏体积增大,边缘变钝,切面油腻状;治疗组肝脏与模型组相比油腻状减轻,边缘较清晰,指压有弹性。(2)组织学变化:对照组大鼠肝组织切片HE染色肝索排列整齐,肝细胞无变性坏死,结构完整;模型组大鼠肝组织切片可见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性,脂质沉积,空泡变性,排列紊乱,局部见纤维组织增生,汇管区炎症明显;治疗组肝脏病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轻度至中度脂肪变为主,肝细胞形态大致正常,肝内脂肪滴减少。治疗组4周与8周的脂肪变及炎症活动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模型组大鼠肝组织脂联素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明显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59±0.12)VS(1.28±0.11),t=-13.404,P<0.01];卡维地洛治疗4周组和8周组脂联素表达明显升高,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24±0.13)VS(0.59±0.12),t=11.618,P<0.01;(1.39±0.11)VS(0.59±0.12),t=15.541,P<0.01]。模型组脂联素m RNA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0.72±0.06)VS(1.00±0.08),t=-8.854,P<0.01];卡维地洛治疗4周组和8周组脂联素m RNA表达明显高于模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34±0.09)VS(0.72±0.06),t=18.126,P<0.01;(1.97±0.08)VS(0.72±0.06),t=39.528,P<0.01]。结论卡维地洛能明显改善NAFLD大鼠肝脏病变程度,同时使肝脏表达脂联素升高,从而为非酒精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肝病 卡维地洛 脂联素 大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