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微针经皮导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皮肤磨削术中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6
1
作者 郭华 李明清 郭庆梅 《医学综述》 2019年第18期3732-3736,共5页
目的 分析微针经皮导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皮肤磨削术中的镇痛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收治的92例皮肤磨削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复方利多卡因... 目的 分析微针经皮导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皮肤磨削术中的镇痛作用。方法 选择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收治的92例皮肤磨削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行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观察组行滚轮微针联合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局部麻醉。对比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麻醉前、术中、术后1h的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变化,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评级]、疼痛伴随症状(出汗、喊叫、拒绝手术主述)、皮肤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发红、青紫、瘙痒、破损、感染)以及麻醉满意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5.7%(44/46)比78.3%(36/46)](P<0.05)。观察组麻醉前、术中、术后1h心率和血氧饱和度无明显变化(P>0.05);对照组麻醉前、术中、术后1h心率和血氧饱和度呈下降趋势(P<0.05),两组各指标组间、组间和时点间交互作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时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VAS评分低于对照组[(1.5±0.3)分比(4.2±0.7)分],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级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疼痛伴随症状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2%(1/46)比15.2%(7/46)](P<0.05)。观察组麻醉总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95.7%(44/46)比78.3%(36/46)](P<0.05)。结论 微针经皮导入复方利多卡因乳膏在皮肤磨削术麻醉中的效果显著,可显著提升镇痛效果,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患者对麻醉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磨削术 微针 复方利多卡因乳膏 镇痛作用
下载PDF
微针经皮导入局部麻醉药物在微整形表面麻醉中的镇痛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郭华 郭庆梅 李明清 《医学综述》 2019年第21期4330-4334,共5页
目的观察微针经皮导入局部麻醉药物在微整形表面麻醉中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3-9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就诊的微整形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成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复方利... 目的观察微针经皮导入局部麻醉药物在微整形表面麻醉中的镇痛作用。方法选取2018年3-9月在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就诊的微整形患者60例,所有患者均为初次手术成年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均使用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行表面麻醉,治疗前均进行术区皮肤清洁消毒,对照组采用直接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行皮肤表面麻醉,试验组患者首先使用500μm滚轮微针在术区皮肤滚动(均滚动两个来回),随后涂抹复方利多卡因乳膏行皮肤表面麻醉。比较两组患者的镇痛效果,Kuttner量表评分、Frankl依从性量表评分、Houpt行为量表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分,以及初次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满意率以及治疗前后患者皮肤情况和治疗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镇痛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0%(30/30)比80.0%(24/30)](P<0.05)。试验组Kuttner量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Frankl依从性量表和Houpt行为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V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价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患者初次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试验组6例出现皮肤发红症状,均在术后12 h内消失;对照组均未出现皮肤发红,两组患者均无皮肤破损和感染现象。结论微针经皮导入局部麻醉药物在表面麻醉中具有较好的镇痛作用,可明显提高术中患者的舒适度、配合度与耐受度,且患者的初次手术成功率和手术满意率均较高,术后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整形 微针经皮导入 局部麻醉药物 镇痛作用
下载PDF
滚轮微针预处理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下面部色斑治疗中患者个体反应的影响观察 被引量:5
3
作者 郭华 郭庆梅 李明清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19期2125-2127,共3页
目的观察滚轮微针预处理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下面部色斑治疗中患者个体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收治的100例面部色斑患者,根据麻醉前是否应用滚轮微针进行预处理将其分为对照组与... 目的观察滚轮微针预处理对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下面部色斑治疗中患者个体反应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河北工程大学附属医院整形科收治的100例面部色斑患者,根据麻醉前是否应用滚轮微针进行预处理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于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下进行激光治疗,试验组先以滚轮微针进行预处理,再于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下进行激光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个体反应(躁动、呼吸抑制、皮肤过敏)、疼痛程度(VAS评分)、舒适程度(Kuttner评分)、合作程度(Frankl评分)、耐受行为(Houpt评分)以及镇痛效果。结果试验组患者的个体反应发生率(6.0%)低于对照组(2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VAS评分、Kuttner评分(1.53±0.36分、1.08±0.33分)均低于对照组(4.25±0.79分、3.11±0.65分),Frankl评分、Houpt评分(3.35±0.68分、5.17±0.95分)均高于对照组(2.71±0.45分、3.51±0.8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镇痛效果的优良率(98.0%)高于对照组(84.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滚轮微针预处理在利多卡因乳膏表面麻醉下面部色斑治疗患者中的镇痛效果显著,可明显减轻患者的个体反应与疼痛程度,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术中的舒适度、合作程度及耐受行为,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色斑 滚轮微针 利多卡因乳膏 表面麻醉 个体反应
下载PDF
围手术期高血压病患者健康教育的临床观察
4
作者 安静 《河北中医》 2010年第10期1572-1573,共2页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日益增多,需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同步增加。因此,围手术期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006-01—2007-12,笔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围手术期高血压病100例进行健康教育,并与常规护理100...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高血压病患者日益增多,需行手术治疗的高血压病患者同步增加。因此,围手术期高血压病患者的健康教育具有重要意义。2006-01—2007-12,笔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针对围手术期高血压病100例进行健康教育,并与常规护理100例对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间期 高血压 护理 健康教育
下载PDF
帽状腱膜下筋膜瓣加植皮Ⅰ期修复头皮大面积缺损伴颅骨外露 被引量:9
5
作者 袁好军 安静 +3 位作者 孙宇航 卓雷 胡振峰 郭华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4年第7期526-528,共3页
各种致伤因素造成的头皮软组织大面积缺损伴颅骨外露创面修复始终是整形外科难点之一。我科于2013年12月采用帽状腱膜下筋膜瓣加植皮成功Ⅰ期修复头皮大面积缺损伴颅骨外露1例,报道如下。
关键词 头皮大面积缺损 颅骨外露 Ⅰ期修复 帽状腱膜 筋膜瓣 植皮 整形外科 创面修复
下载PDF
牙周植骨法修复联合烤瓷夹板式联冠治疗牙周骨缺损的效果 被引量:8
6
作者 常谨 刘硕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9期1238-1240,共3页
目的:研究牙周骨缺损牙周病应用烤瓷夹板式联冠联合牙周植骨法修复与单纯烤瓷夹板式联冠法修复后患者基牙牙周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00例牙周骨缺损牙周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修复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 目的:研究牙周骨缺损牙周病应用烤瓷夹板式联冠联合牙周植骨法修复与单纯烤瓷夹板式联冠法修复后患者基牙牙周的改变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00例牙周骨缺损牙周病患者临床资料,依据修复方式将其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应用单纯烤瓷夹板式联冠法修复。研究组应用烤瓷夹板式联冠联合牙周植骨法修复。当夹板戴入后对2组0、3、6个月基牙龈沟液予以采集,对比分析白介素1β的水平与变化,以及附着丧失情况。结果:经修复后2组患者龈沟液中白介素1β水平均随时间延长明显降低(P〈0.01),研究组白介素1β在3个月和6个月下降幅度均大于对照组(P〈0.05~P〈0.01)。经修复后2组患者基牙探诊的深度及附着丧失均随时间延长呈下降趋势(P〈0.05~P〈0.01),在3个月和6个月时间点研究组下降程度均大于对照组(P〈0.01),并且研究组在3个月和6个月2项指标均低于0个月(P〈0.01)。结论:牙周骨缺损牙周病应用烤瓷夹板式联冠联合牙周植骨法修复与单纯烤瓷夹板式联冠法修复相较,更有利于维持及促进基牙健康,近期效果显著,应予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周病 白介素1Β 夹板式固定义齿 牙周夹板 牙周植骨 口腔材料
下载PDF
VEGF在不同皮肤扩张方式中表达的意义 被引量:4
7
作者 常谨 刘国林 +2 位作者 刘硕 石培凯 董福生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2年第10期1770-1773,共4页
目的:探讨VEGF在不同皮肤扩张方式中的表达与扩张皮瓣中新生血管的形成关系,建立适合于临床的最佳的皮肤扩张方式。方法:选用6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大组,随机将动物按不同扩张方式分为5组:A组(反复快速扩张组)、B组(快速扩张组)、C... 目的:探讨VEGF在不同皮肤扩张方式中的表达与扩张皮瓣中新生血管的形成关系,建立适合于临床的最佳的皮肤扩张方式。方法:选用6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5大组,随机将动物按不同扩张方式分为5组:A组(反复快速扩张组)、B组(快速扩张组)、C组(常规扩张组)、D组(植入不扩组)、E组(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扩张皮瓣中VEGF的表达情况。结果:在维持1周,A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B组和C组(P<0.05),B组与C组差异不明显(P>0.05);在维持2、3、4周A组与B组、C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维持6周,A组的VEGF表达与B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维持6周的A组和B组的VEGF表达明显高于维持4周的C组(P<0.05)。结论:反复快速皮肤扩张可明显提高扩张皮瓣中VEGF的合成与分泌,促进血管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扩张术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
下载PDF
不同修复方式下颌磨牙根纵裂半切术后疗效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硕 常谨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5年第10期1366-1368,共3页
目的:分析下颌磨牙不同方式半切术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半切术治疗的122例患者(134颗)临床资料,依据修复方式将其分为单端全冠组(26颗)、单端固定桥组(50颗)和双端固定桥组(58颗),对3种修复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 目的:分析下颌磨牙不同方式半切术修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实施半切术治疗的122例患者(134颗)临床资料,依据修复方式将其分为单端全冠组(26颗)、单端固定桥组(50颗)和双端固定桥组(58颗),对3种修复方式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修复后对患者实施6个月和12个月的随访,显示3种修复治疗的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施24个月的随访发现,单端固定桥组和双端固定桥组修复治疗的成功率均显著高于单端全冠组(P〈0.01).3组实施半切术后患者牙周袋的深度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1),单端全冠组术后24个月和单端固定桥组术后12个月及24个月根分叉牙槽嵴比均高于术前(P〈0.05~P〈0.01),而双端固定桥组根分叉牙槽嵴比术前与术后不同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实施半切术前,需对牙纵裂及尖周炎、牙周炎及根折、器械分离等进行判断,当病变仅涉及到一个根时,可将牙根及相连部分的牙体冠部一并切除,当病变为根分叉以及患牙出现髓室底穿,确定牙根周组织仍呈健康状态,可实施半切牙体,将近远中根予以保留,并依据2个双尖牙的形状实施单冠以及联冠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根切除术 修复方式 单端全冠 固定桥
下载PDF
不同扩张方式对皮肤组织结构和回缩率的影响 被引量:1
9
作者 常谨 刘硕 +2 位作者 徐殿国 董福生 杨健 《北京口腔医学》 CAS 2012年第5期257-259,共3页
目的研究反复快速扩张、单纯快速扩张及常规张对皮肤组织结构和回缩率的影响,以探讨适合于临床的最佳皮肤扩张方式。方法用兔制备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单纯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植入不扩组(D组)... 目的研究反复快速扩张、单纯快速扩张及常规张对皮肤组织结构和回缩率的影响,以探讨适合于临床的最佳皮肤扩张方式。方法用兔制备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单纯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植入不扩组(D组)和正常对照组(E组),扩张后分别维持1周、2周、3周、4周和6周,光镜下观察扩张皮肤组织结构的变化,分格测量法计算回缩率。结果 A、C两组在不同维持期的组织学表现较接近,表现为表皮层厚度增加,胶原纤维断裂较少。B组在维持2周过程中有大量胶原纤维断裂,且表皮层厚度增加不明显。A、B及C组维持4周时,组织结构基本恢复至正常。D组与E组的组织学表现近似。A、B、C及D组在相同扩张维持期,回缩率均高于E组。A、B、C组回缩率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A、C组与B组比较,维持1、2、3和4周,回缩率均下降。A组与C组比较,维持1和2周,回缩率增加。结论采用反复快速扩张方式,能获取与常规扩张相同回缩率及质量的皮肤,并可缩短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扩张术 光镜 回缩率
下载PDF
不同皮肤扩张方式对皮瓣的超微结构和回缩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常谨 刘硕 +3 位作者 徐殿国 董福生 任贵云 杨健 《现代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2年第5期322-325,共4页
目的研究反复快速扩张、单纯快速扩张及常规扩张对皮瓣的超微结构和回缩率的影响,以探讨适合于临床的最佳皮肤扩张方式。方法用兔制备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单纯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植入不扩组(D... 目的研究反复快速扩张、单纯快速扩张及常规扩张对皮瓣的超微结构和回缩率的影响,以探讨适合于临床的最佳皮肤扩张方式。方法用兔制备动物模型,随机将动物分为反复快速扩张组(A组)、单纯快速扩张组(B组)、常规扩张组(C组)、植入不扩组(D组)和正常对照组(E组),扩张后分别维持1周、2周、3周、4周以及6周,透射电镜下观察扩张皮瓣超微结构的变化,分格测量法计算回缩率。结果透射电镜观察:维持扩张1周后,A、B、C三组的基底细胞胞质可见少量的表面张力细丝,基底膜部分断裂,成纤维细胞胞质内,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线粒体数量明显增加,A组的细胞功能最为活跃;维持扩张4周后,A、B、C三组基底膜基本恢复,成纤维细胞胞质内,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大部分嵴或膜融合。回缩率比较:A、B、C及D组在相同扩张维持期,回缩率均高于E组;A、B、C组回缩率随时间延长均呈下降趋势;A、C组与B组比较,维持1、2、3和4周,回缩率均下降;A组与C组比较,维持1和2周,回缩率增加。结论采用反复快速扩张方式,能获取回缩率及质量相同的皮瓣,并可缩短疗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物实验 皮肤扩张术 透射电镜 回缩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