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R血管成像Hosoya评分对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血管压迫程度的量化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王冰 刘好文 +4 位作者 任士卿 张丽霞 孙为民 马晓辉 张敏 《中华放射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1037-1040,共4页
目的对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面神经根部血管压迫的程度进行量化研究,评价Hosoya评分在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改良。方法对20例正常人及36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脑干部位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 M... 目的对面肌痉挛(hemifacial spasm,HFS)患者面神经根部血管压迫的程度进行量化研究,评价Hosoya评分在面肌痉挛病因诊断中的价值并对其进行改良。方法对20例正常人及36例偏侧面肌痉挛患者进行脑干部位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TOF MRA)检查,采用Hosoya评分及改良Hosoya评分对轴面、冠状面原始图像面神经根部的血管压迫进行量化评分,对改良Hosoya评分≥1.5分的27例患者进行血管减压治疗。术后复查MR血管成像(MRA),并重新进行改良Hosoya评分。结果20例正常人Hosoya评分,仅有3例为1.0分,无一例≥1.5分,判断为无血管压迫;36例HFS患者中,患侧Hosoya评分≥1.5分者27例,阳性率81.8%,按改良Hosoya评分,患侧≥1.5分者33例,阳性率91.7%;有6例小血管骑跨在面神经根部,Hosoya评分无法评价,通过改良的Hosoya评分方可确定量化;患者手术前后改良Hosoya评分经秩和(等级分组)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27.192,P<0.001)。结论Hosoya评分能对面肌痉挛患者面神经出脑干处的血管压迫情况进行量化,但对小血管压迫有一定局限性,改良Hosoya评分可以弥补这一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面痉挛 局部缺血 损伤严重度评分 磁共振成像 MR血管成像 偏侧面肌痉挛 量化评分 病因诊断 压迫程度 面神经根部
原文传递
糖调节受损与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7
2
作者 刘俊艳 魏娟红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糖调节受损(IGR)的发病率,并研究 IGR 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简称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非糖尿病且空腹血糖水平(FPG)<7.0 mmol/L 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程3周... 目的观察非糖尿病缺血性卒中患者糖调节受损(IGR)的发病率,并研究 IGR 与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简称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相关性。方法以非糖尿病且空腹血糖水平(FPG)<7.0 mmol/L 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病程3周至半年)。依据经颅多普勒超声和头颅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将被研究者分为狭窄组(大血管病变组)与非狭窄组(小血管病变组);依据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F),5.6 mmol/L≤FPG<7.0 mmol/L 和(或)7.8 mmol/L≤OGTT2 h 血糖<11.1 mmol/L 者诊断为 IGR,OGTT 2 h 血糖≥11.1mmol/L 者诊断为糖尿病。结果 (1)160例缺血性卒中患者中 IGR 及糖尿病的患病率分别为35.6%(57/160)和21.8%(35/160);其中狭窄组为40.9%(45/110)和26.3%(29/110),非狭窄组为24.0%(12/50)和12.0%(6/50),两组比较前者明显高于后者(P=0.038,0.042);(2)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 OGTT 2 h 血糖、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缺血性卒中家族史为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OR=1.362、0.149、7.518,P=0.019、0.003、0.002)。结论经 OGTT 发现,IGR 在缺血性卒中患者中普遍存在,尤其伴有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者更为常见。而 OGTT 2 h 血糖是 IGR 患者导致颅内外动脉闭塞性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糖代谢障碍 颅内动脉硬化 动脉闭塞性疾病 糖调节
原文传递
进行性脑灰质萎缩(Alper病)——附一家系4例报告
3
作者 郭玉璞 郭重 +4 位作者 刘好文 王铭维 段宏伟 高淑芳 任海涛 《现代神经疾病杂志》 2001年第1期15-19,共5页
一家系4兄妹,3人均在6~8岁发生腹泻、抽搐。16~20岁出现亚急性头痛、失明、皮层盲、抽搐发作、智能衰退,进行性加重6~8个月因衰竭而死亡。头颅CT扫描显示,双侧枕、颞叶低密度病变;大脑病理学特点为全脑灰质层状神经细胞变性脱失、星... 一家系4兄妹,3人均在6~8岁发生腹泻、抽搐。16~20岁出现亚急性头痛、失明、皮层盲、抽搐发作、智能衰退,进行性加重6~8个月因衰竭而死亡。头颅CT扫描显示,双侧枕、颞叶低密度病变;大脑病理学特点为全脑灰质层状神经细胞变性脱失、星形细胞增生,呈海绵状脑灰质萎缩,但白质受累较轻,不累及基底节、丘脑、脑干和小脑。1例存活者,临床检查:身材矮小,弓形足,左侧轮替指鼻试验反应差;肌肉活组织检查可见大量不整红边纤维和异常线粒体。根据临床神经病理学特点该病症属于进行性脑灰质萎缩Alper病;而肌肉病理学特征则归于线粒体脑肌病。推测晚发型Alper病可能是线粒体脑肌病的一种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漫性脑硬化 线粒体脑肌病 病理学 系谱
下载PDF
呼吸机使用中脂肪栓塞综合征1例并文献复习
4
作者 李亚华 田凤军 +1 位作者 王金成 任士卿 《临床荟萃》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栓塞 胆固醇 呼吸 人工 骨折 闭合性
下载PDF
丁苯酞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对照Ⅲ期临床试验 被引量:160
5
作者 朱以诚 崔丽英 +42 位作者 高山 樊东升 李继梅 牛俊英 詹青 秦新月 郑荣远 陈康宁 周华东 曾进胜 彭凯润 张兆辉 卢祖能 章军建 刘煜敏 张朝东 曲方 曹秉振 徐运 吴江 王宝军 杨期明 冯连元 胡兴越 潘小平 迟兆富 毕建忠 丁新生 柯开富 王为珍 董万利 孙红斌 李玲 王伟 董强 何俐 贾建平 陈应柱 刘俊艳 彭斌 倪俊 贺佳 马修强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3-118,共6页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552例起病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 目的 观察丁苯酞注射液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阳性药物平行对照Ⅲ期临床研究.共入组552例起病48 h内,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为 6~25分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其中丁苯酞注射液组和奥扎格雷钠注射液组分别为370例和182例.结果 丁苯酞组治疗前、治疗后第8天和第15天的NIHSS总评分分别为8.64±3.03、6.45±3.88和4.71±3.90,Barthel指数分别为45.42±20.82、55.60±25.64和65.39±26.85,治疗后第15天NIHSS评分及Barthel指数与治疗前评分的差值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ilcoxon秩和检验方法,z=2.21,经P=0.027; z=2.50,P=0.012),在调整治疗前的NIHSS评分和既往有症状的卒中发生次数后,该差异仍存在,丁苯酞组优于奥扎格雷钠组.治疗后第15天丁苯酞组有效率显著高于奥扎格雷钠组(OR=1.67,95%CI科1.15~2.42).丁苯酞组和奥扎格雷钠组不良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两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sher 确切概率法,2.74%与4.44%,P=0.34).结论 丁苯酞注射液用于治疗急性脑梗死是有效和安全的,在第15天静脉给药结束时,其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注射液.临床试验注册 中国临床试验注册中心(ChiCTR-TRC-090004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苯呋喃类 随机对照试验
原文传递
性病患者心理状态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5
6
作者 孙文贞 扬力 +1 位作者 尹建奇 李晓娥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 调查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相关因素问卷进行测评及相关分析。结果 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 6 6 .7%及 6 5 .0 %,其发生与患者的病程、疾病的种类... 目的 调查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 采用Zung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相关因素问卷进行测评及相关分析。结果 性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 6 6 .7%及 6 5 .0 %,其发生与患者的病程、疾病的种类、初次就诊情况、性病知识来源、治疗情况及躯体症状密切相关。结论 性病患者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 ,规范治疗同时给予心理干预则有助于性病患者的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传播疾病 焦虑 抑郁 心理状态 相关因素分析
下载PDF
应用环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诊断腕管综合征 被引量:7
7
作者 王冰 车峰远 +2 位作者 任士卿 刘好文 邸旭辉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2004年第3期143-144,共2页
目的 探讨应用环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 ,SCV)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方法。方法 对 18例 ( 2 6手 )腕部感觉动作电位潜伏期正常的患者 ,行顺向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测定环指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CV ,中指正中... 目的 探讨应用环指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sensorynerveconductionvelocity ,SCV)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方法。方法 对 18例 ( 2 6手 )腕部感觉动作电位潜伏期正常的患者 ,行顺向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测定 ,测定环指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CV ,中指正中神经SCV ,对其结果进行比较 ,并与 15例正常人 ( 3 0手 )作对照。结果 中指正中神经SCV的异常率为 5 0 % ,环指正中神经与尺神经SCV差值的异常率为 84.6%。刺激 6例 ( 9手 )患者环指后在正中神经腕部可记录到双峰波 ,对照组则未见。结论 在腕管综合征肌电图的诊断中 ,比较正中神经和尺神经SCV的差值是早期诊断腕管综合征的敏感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诊断 正中神经 腕管综合征 感觉神经传导速度 尺神经 异常率 中指 结论 差值 方法
原文传递
三磷酸胞苷二钠对脑缺血大鼠海马CA_3区突触体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8
作者 郭瑞芳 李英平 +1 位作者 李育臣 王洪芳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29-531,共3页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 CA3 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及其三磷酸胞苷二钠对其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取 SD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脑缺血后自然恢复组、药物干预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 ,应用免疫组...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 CA3 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及其三磷酸胞苷二钠对其干预的影响。方法 选取 SD大鼠 60只 ,随机分为脑缺血后自然恢复组、药物干预组和假手术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海马 CA3 区突触体素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后自然恢复组大鼠突触体素的表达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0 .0 1) ;但 7~ 2 1d突触体素的表达逐渐上调 (P<0 .0 1)。应用三磷酸胞苷二钠干预后 ,突触体素表达与自然恢复组相比明显升高。结论 脑缺血损伤后海马 CA3 区突触体素表达减少 ,但机体自身存在着神经元的修复和再生 ;三磷酸胞苷二钠可上调突触体素的表达 ,具有促进缺血神经元的修复、再生及突触重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磷酸胞苷二钠 脑缺血 大鼠 海马 CA3区 突触体素 表达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_3区突触体素动态表达
9
作者 郭瑞芳 李英平 +1 位作者 李育臣 王洪芳 《解剖科学进展》 CAS 2003年第4期311-314,共4页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CA3 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以及神经修复的可塑性。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 ,每组又分为术后 7、14、2 1、30天 4个时间点 (n =5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后海马CA3 区突触体素的动态表达以及神经修复的可塑性。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SD大鼠 4 0只 ,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 ,每组又分为术后 7、14、2 1、30天 4个时间点 (n =5 )。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海马CA3 区突触体素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后各时间段突触体素阳性反应物表达的光密度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P <0 .0 1) ;缺血后 7天至 2 1天突触体素表达逐渐回升 (P <0 .0 1) ,缺血后 30天又下降 ,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 突触体素可作为海马CA3 区神经元功能和损伤修复的标示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海马 CA3区突触体素 动态表达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大鼠海马CA_3区BDNF的动态表达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瑞芳 李英平 李育臣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39-141,共3页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海马 CA3区 BDNF的动态表达以及神经修复的可塑性。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 SD大鼠 40只 ,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海马 CA3区 BDNF的表达。... 目的 研究局灶性脑缺血损伤后海马 CA3区 BDNF的动态表达以及神经修复的可塑性。方法 选取健康成年 SD大鼠 40只 ,随机分为脑缺血组和对照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脑中动脉脑缺血大鼠模型 ,应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海马 CA3区 BDNF的表达。结果 脑缺血后海马 CA3区 BDNF的表达 7d时开始升高 ,1 4 d时明显增多 ,2 1 d时达到高峰 (P<0 .0 1 ) ,以后逐渐降低。结论 脑缺血损伤后中枢神经系统具有再生和修复的可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局灶性脑缺血 大鼠 海马CA3区 BDNF 脑源性神经生长因子
下载PDF
“丙氨酰-tRNA合成酶新发突变致常染色体显性遗传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文在Neurology发表
11
作者 赵哲 胡静 《中华神经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892-892,共1页
腓骨肌萎缩症(CMT)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最常见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目前发现致病基因40余种。CMT具有临床、遗传异质性,部分患者仅有运动神经受累,无临床及电生理的感觉异常,视为CMT的变异型,称为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 腓骨肌萎缩症(CMT)又称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是最常见遗传性周围神经疾病。目前发现致病基因40余种。CMT具有临床、遗传异质性,部分患者仅有运动神经受累,无临床及电生理的感觉异常,视为CMT的变异型,称为远端型遗传性运动神经病(dHMN)。dHMN目前已知11个致病基因,80%尚未明确致病基因。其中,有5个为CMT与dHMN的共同致病基因,有CMT与dHMN在一家系中共存的报道。我们对一个常染色体显性遗传dHMN家系进行临床、电生理及致病基因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遗传性运动感觉神经病 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运动神经病 远端型 合成酶 丙氨酰 致病基因 突变
原文传递
肌聚糖病二例临床及病理分析
12
作者 赵哲 胡静 +3 位作者 沈宏锐 李娜 袁军辉 邴琪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8-38,共1页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是一组进行性加重腰带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萎缩的遗传性肌病。依据致病基因不同分为19个亚型。肌聚糖蛋白是肌纤维膜蛋白复合体,其亚基蛋白肌聚糖蛋白-γ、α、β、δ缺陷相应导致的LGMD,统称为肌聚糖病(sa...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LGMD)是一组进行性加重腰带肌、四肢近端肌无力、萎缩的遗传性肌病。依据致病基因不同分为19个亚型。肌聚糖蛋白是肌纤维膜蛋白复合体,其亚基蛋白肌聚糖蛋白-γ、α、β、δ缺陷相应导致的LGMD,统称为肌聚糖病(sarcoglycanopa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聚糖病 病理分析 肢带型肌营养不良 临床 进行性加重 近端肌无力 遗传性肌病 蛋白复合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