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基于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后发生再骨折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0年1月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后发生再骨折的19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目的:基于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后发生再骨折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0年1月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后发生再骨折的19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例;年龄15~66(37.7±13.0)岁。再骨折致伤原因:摔伤4例,砸伤1例,撞伤1例,无明显外伤史13例。再骨折发生的时间:2例外固定架尚未拆除时,发生同侧股骨远端骨折;其余17例最短1 d,最长30个月。再骨折部位:再生区8例,对接点9例,同侧股骨干2例。按笔者新提出的改良Simpson分型进行再骨折分类,再骨折治疗方法包括石膏托固定、牵引或外固定架固定。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标准进行骨愈合与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17(12.3±3.2)个月。按改良Simpson分型:Ⅰa型3例,Ⅰb型1例,Ⅰc型3例,Ⅱ型1例,Ⅲ型9例,Ⅴ型2例。所有再骨折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保守治疗6例,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5、3、2、2、2个月,其中1例发生成角约20°的畸形愈合。手术治疗13例,骨折愈合时间为2~6(4.4±1.4)个月。按ASAMI评分标准:骨愈合均为优。功能结果优6例,良13例,其主要原因为踝关节或膝关节僵直。结论:新的改良Simpson分型与骨搬移后再骨折的临床实际类型更为贴切,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外固定架治疗再骨折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展开更多
目的调查影响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UKA治疗的90例(136膝)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目的调查影响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UKA治疗的90例(136膝)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32膝),女69例(104膝);年龄52~75岁,平均(63.8±6.0)岁。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合并内科疾病、合并髌骨关节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软骨磨损程度、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功能、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等资料。根据术后HSS评分分为优良组及非优良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1个月,平均(17.4±2.0)个月。UKA优良率为8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软骨磨损程度、BMD、BMI、术前VAS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软骨磨损程度、BMI、术前VAS评分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NI同部分软骨磨损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1)UKA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优良率较高;(2)BMI<30 kg/m~2、术前VAS<5分、全层软骨磨损是UKA术后疗效的保护因素;(3)营养因素不可忽视,关注术前营养因素可提高UKA术后疗效的优良率。展开更多
文摘目的:基于采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胫骨骨缺损后发生再骨折的1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分析该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20年1月应用Ilizarov骨搬移技术治疗后发生再骨折的19例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8例,女1例;年龄15~66(37.7±13.0)岁。再骨折致伤原因:摔伤4例,砸伤1例,撞伤1例,无明显外伤史13例。再骨折发生的时间:2例外固定架尚未拆除时,发生同侧股骨远端骨折;其余17例最短1 d,最长30个月。再骨折部位:再生区8例,对接点9例,同侧股骨干2例。按笔者新提出的改良Simpson分型进行再骨折分类,再骨折治疗方法包括石膏托固定、牵引或外固定架固定。采用Ilizarov方法研究与应用学会(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Method of Ilizarov,ASAMI)标准进行骨愈合与功能评价。结果:所有患者获得随访,时间9~17(12.3±3.2)个月。按改良Simpson分型:Ⅰa型3例,Ⅰb型1例,Ⅰc型3例,Ⅱ型1例,Ⅲ型9例,Ⅴ型2例。所有再骨折愈合,无一例发生感染。保守治疗6例,骨折愈合时间分别为3、5、3、2、2、2个月,其中1例发生成角约20°的畸形愈合。手术治疗13例,骨折愈合时间为2~6(4.4±1.4)个月。按ASAMI评分标准:骨愈合均为优。功能结果优6例,良13例,其主要原因为踝关节或膝关节僵直。结论:新的改良Simpson分型与骨搬移后再骨折的临床实际类型更为贴切,对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外固定架治疗再骨折是一个简单、有效的方法。
文摘目的调查影响单髁置换术(unicompartmental knee arthroplasty,UKA)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术后临床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骨科采用UKA治疗的90例(136膝)膝前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其中男21例(32膝),女69例(104膝);年龄52~75岁,平均(63.8±6.0)岁。分析患者年龄、性别、侧别、合并内科疾病、合并髌骨关节炎、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预后营养指数(prognostic nutritional index,PNI)、软骨磨损程度、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功能、术前美国特种外科医院(hospital for special surgery,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等资料。根据术后HSS评分分为优良组及非优良组,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主要因素。结果全部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5~21个月,平均(17.4±2.0)个月。UKA优良率为83.8%。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软骨磨损程度、BMD、BMI、术前VAS与术后膝关节功能恢复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术前软骨磨损程度、BMI、术前VAS评分是影响术后膝关节功能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PNI同部分软骨磨损存在交互作用(P<0.05)。结论(1)UKA治疗膝前内侧骨关节炎优良率较高;(2)BMI<30 kg/m~2、术前VAS<5分、全层软骨磨损是UKA术后疗效的保护因素;(3)营养因素不可忽视,关注术前营养因素可提高UKA术后疗效的优良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