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生DIC的治疗策略 被引量:2
1
作者 王瑞姝 李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31期55-56,58,共3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是急性髓系白血病中较特殊的一个类型,DIC是APL常见的并发症和早期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积极治疗原发病是终止DIC关键之一,早期治疗并及时中止DIC的发展,对提高患者的存活率、降低病死率有重要意义。现综述如下。
关键词 弥漫性心管内凝血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抗凝治疗 低分子肝素
下载PDF
柔红霉素与去甲氧柔红霉素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王瑞姝 李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32期94-95,共2页
目的探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和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自本院2000年2月~2007年11月住院的60例患者,分别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DA组,n=32)或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IA组,n=28),疗程3~7d... 目的探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和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疗效。方法选自本院2000年2月~2007年11月住院的60例患者,分别采用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DA组,n=32)或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IA组,n=28),疗程3~7d(根据血常规及骨髓检查结果决定用药时间),观察DA组和IA组骨髓相,对比疗效。结果DA组和IA组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58.4%和75.0%,临床感染率分别为34.2%和32.5%,两组完全缓解率之间有统计学差异,而两组患者的感染发生率无差别(P>0.05)。结论治疗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时,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化疗组的完全缓解率显著高于柔红霉素+阿糖胞苷联合化疗组,而两组骨髓抑制及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证实去甲氧柔红霉素是疗效可靠、毒副作用小的抗白血病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柔红霉素 去甲氧柔红霉素 联合化疗 完全缓解率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
3
作者 王瑞姝 李伟 《中国现代医生》 2008年第36期85-86,共2页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用沙利度胺加地塞米松对28例多发性骨髓瘤进行治疗。结果部分缓解16例(57.1%),进步9例(32.1%),无效3例(10.7%),总有效率89.2%,未发现严重毒副作用。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用沙利度胺加地塞米松对28例多发性骨髓瘤进行治疗。结果部分缓解16例(57.1%),进步9例(32.1%),无效3例(10.7%),总有效率89.2%,未发现严重毒副作用。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地塞米松 多发性骨髓瘤 疗效
下载PDF
大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急性髓性白血病缓解后患者15例分析 被引量:3
4
作者 祝辉 高峰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4期2070-2071,共2页
目的 观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缓解后应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联合常规化疗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29例AM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患者在常规化疗基础上第1、3、5d用HD—Ara—C持续3h以上静脉滴注,1—2次/年... 目的 观察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缓解后应用大剂量阿糖胞苷(HD—Ara—C)联合常规化疗治疗的疗效。方法 将29例AML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5例患者在常规化疗基础上第1、3、5d用HD—Ara—C持续3h以上静脉滴注,1—2次/年。对照组患者行常规化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和5年的无病生存(DFS)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后1年、3年和5年的DFS情况间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HD—Ara—C用于AML缓解后的维持强化治疗疗效较好,可延长患者的DFS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剂量阿糖胞苷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无病生存
下载PDF
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观察
5
作者 王瑞姝 李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85-86,共2页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2007年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血液科用沙利度胺加地塞米松治疗的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观察。结果部分缓解16例(57.1%),进步9例(32.1%),无效3例(10.7%),总有效率8... 目的观察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疗效。方法选择2000—2007年在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血液科用沙利度胺加地塞米松治疗的28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进行观察。结果部分缓解16例(57.1%),进步9例(32.1%),无效3例(10.7%),总有效率89.2%,未发现严重毒副反应。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地塞米松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沙利度胺 地塞米松 MM 疗效
原文传递
表柔比星与米托蒽醌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的疗效比较
6
作者 王瑞姝 李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101-102,共2页
目的探讨以表柔比星或米托蒽醌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变的疗效。方法对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血液科2000—2007年住院的52例患者,采用以表柔比星或米托蒽醌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疗程2~7 d,根据血常规及骨髓检... 目的探讨以表柔比星或米托蒽醌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急性变的疗效。方法对辽宁省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血液科2000—2007年住院的52例患者,采用以表柔比星或米托蒽醌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疗程2~7 d,根据血常规及骨髓检查结果决定用药时间。结果以表柔比星或米托蒽醒为主的联合化疗的近期总有效率分别为41.4%和43.5%,临床感染率分别为34.2%和42.5%,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结论以表柔比星或米托蒽醌为主的联合化疗治疗 CML 急性变时,近期疗效肯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性变 表柔比星 米托蒽醌 联合化疗 疗效
原文传递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发生DIC的治疗
7
作者 王瑞姝 李伟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S2期148-149,共2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imyelicytie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较特殊的一个类型,又称AML-M3型。90%以上的 APL 患者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95%以上的患者可检测到 PML/RARa融合基因。大约80%的 APL ...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imyelicytie leukemia,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较特殊的一个类型,又称AML-M3型。90%以上的 APL 患者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21),95%以上的患者可检测到 PML/RARa融合基因。大约80%的 APL 患者在发病早期就已经存在凝血功能异常。由此引发重要器官出血,病性凶险,病死率极高。因此,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是 AP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凝血因子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三氧化二砷 特异性 急性髓系白血病 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 病死率 早期诊断 血小板粘附
原文传递
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0
8
作者 初晓丽 李铎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4期73-75,共3页
目的 探讨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5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观察组27例,对照组使用传统化疗方法 ,即... 目的 探讨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6年1月期间来我院治疗的53例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对照组26例,观察组27例,对照组使用传统化疗方法 ,即VAD化疗方案。观察组使用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无进展生存时间(PFS)和总生存期(OS)、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FS、OS长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剂量沙利度胺联合常规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疗效显著,可有效延长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和总生存期,安全性高,建议在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沙利度胺 低剂量 化疗
下载PDF
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41例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9
作者 初晓丽 李铎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4期99-101,共3页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 目的探讨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5月~2015年5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rrAML)患者81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1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用氟拉达滨联合大剂量阿糖胞苷方案(FLAG)治疗,观察组患者用CAG预激方案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68.29%vs45.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05%vs52.50%,P〈0.05);观察组口腔毒性发生率为14.63%,显著低于对照组的5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TR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00%vs7.32%,P〉0.05)。结论复发难治性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用氟达拉滨联合中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效果较好,降低口腔毒性反应发生的风险,有较高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系白血病 氟达拉滨 阿糖胞苷 阿柔比星
下载PDF
吉西他滨联合方案在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0
作者 初晓丽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24期81-83,共3页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用吉西他滨联合方案治... 目的探讨吉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1年6月-2016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06例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将所有患者按照治疗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3例。观察组用吉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吉西他滨、奥沙利铂、地塞米松),对照组用CHOP化疗方案进行治疗,一个周期为21 d,疗效的评定于两个周期后进行。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毒副作用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RR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发热、消化道反应及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贫血、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复发难治性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吉西他滨联合方案治疗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较轻微,患者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复发难治性 吉西他滨 奥沙利铂 地塞米松
下载PDF
去甲氧柔红霉素与柔红霉素治疗初治AML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初晓丽 金锷 +1 位作者 王瑞姝 田宏 《中国医药科学》 2016年第3期95-97,154,共4页
目的对比分析去甲氧柔红霉素(IDr)联合阿糖胞苷与标准D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初治AML(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疗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入院治疗的初治非早... 目的对比分析去甲氧柔红霉素(IDr)联合阿糖胞苷与标准DA(柔红霉素联合阿糖胞苷)方案治疗初治AML(急性髓系白血病)第一疗程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沈阳市第四人民医院肿瘤血液科2010年1月~2015年1月入院治疗的初治非早幼粒细胞AML患者89例,根据不同的化疗方案(IA或DA)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并评价两组治疗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结果 IA组第一疗程总有效率为94.44%,完全缓解率为55.56%,DA组分别为79.25%和32.08%。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A组感染率高,其余不良反应两组间无明显差异。结论 IA方案比DA方案治疗初治非早幼粒细胞型AML患者第一疗程完全缓解率高,但IA对患者骨髓抑制时间长,感染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与DA方案差别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去甲氧柔红霉素 柔红霉素 阿糖胞苷 急性白血病
下载PDF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在小儿前纵隔恶性淋巴瘤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马赛男 李雯君 蔡炜嵩 《国际儿科学杂志》 2015年第3期338-339,共2页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在小儿前纵隔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前纵隔恶性淋巴瘤的18例患儿及对照组18例患儿(畸胎瘤8例,胸腺瘤7例,纵隔前肠囊肿2例,急性淋巴... 目的 探讨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specific enolase,NSE)在小儿前纵隔恶性淋巴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2004年1月至2014年12月确诊前纵隔恶性淋巴瘤的18例患儿及对照组18例患儿(畸胎瘤8例,胸腺瘤7例,纵隔前肠囊肿2例,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1例)的血清NSE浓度进行检测及对比分析,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淋巴瘤组织标本NSE的表达情况.结果 研究组患儿血清NSE值为(76.48±9.26) μg/L,明显高于对照组(22.63±7.37) μg/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6例淋巴瘤患儿行NSE免疫组化检测,其中3例表达阳性,3例表达阴性.结论 NSE对于小儿前纵隔恶性淋巴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但可否作为肿瘤标志物尚需大样本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前纵隔 恶性淋巴瘤 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 诊断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