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辽西半干旱区秸秆深还田对土壤含水量、容重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
作者 邹洪涛 马迎波 +4 位作者 徐萌 闫洪亮 范庆锋 黄毅 张玉龙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94-497,共4页
研究不同量玉米秸秆深还田对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容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6000,12000,18000,24000kg.hm-2秸秆深还田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产7.60%,9.40%,7.80%和4.51%;秸秆深还田各处理土壤含... 研究不同量玉米秸秆深还田对辽西半干旱区农田土壤含水量、容重、玉米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不施秸秆相比,6000,12000,18000,24000kg.hm-2秸秆深还田处理玉米产量分别增产7.60%,9.40%,7.80%和4.51%;秸秆深还田各处理土壤含水量、容重均优于对照,800kg.hm-2处理的土壤墒情优于其他各处理,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秸秆深还田对提高耕层土壤含水量,改善土壤结构,降低土壤容重,促进玉米生长发育及提高玉米产量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土壤含水量 土壤容重 玉米产量
下载PDF
有机无机复合物包裹尿素铵态氮释放特性的研究
2
作者 邹洪涛 李文 +3 位作者 张西超 张砚铭 高艺伟 张玉龙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61-165,共5页
为探讨有机无机复合物作为肥料包裹材料对氮素缓释效果。以改性聚乙烯醇为粘结剂,硅藻土、沸石粉和碳化稻壳粉末为包裹材料制成的包裹尿素,通过土柱淋洗试验研究养分释放特性。结果表明:制备包膜尿素的缓释效果显著,养分最大释放速率明... 为探讨有机无机复合物作为肥料包裹材料对氮素缓释效果。以改性聚乙烯醇为粘结剂,硅藻土、沸石粉和碳化稻壳粉末为包裹材料制成的包裹尿素,通过土柱淋洗试验研究养分释放特性。结果表明:制备包膜尿素的缓释效果显著,养分最大释放速率明显降低,峰值出现时间明显延后;有机无机复合物作为包裹层都能完整将颗粒肥料包裹,粘结剂A效果优于B,包裹材料硅藻土,效果好于沸石粉和碳化稻壳。以环氧树脂改性的聚乙烯醇和硅藻土作为包裹材料做成包裹缓释尿素对养分的缓释效果要优于其他处理,因此该复合材料更适于做肥料的缓释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复合物 包裹尿素 铵态氮 释放特性
下载PDF
不同灌溉方式下3种土壤微生物活性测定方法比较 被引量:15
3
作者 李文 叶旭红 +3 位作者 韩冰 张西超 邹洪涛 张玉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4084-4090,共7页
探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对维持土壤稳定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基地为平台,采用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和微量热法,研究节水灌溉组覆膜滴灌、渗灌及对照组沟灌下的土壤微生物活性... 探究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微生物活性,对维持土壤稳定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重要意义。以沈阳农业大学长期定位灌溉试验基地为平台,采用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和微量热法,研究节水灌溉组覆膜滴灌、渗灌及对照组沟灌下的土壤微生物活性并比较3种微生物活性测定方法。结果表明:不同灌溉方式下土壤脲酶、转化酶、脱氢酶活性无显著差异,土壤呼吸在3个主要生长季也没有明显变化规律;而微量热法得到的热功率时间曲线呈现了典型的微生物生长特征趋势,覆膜滴灌的生长速率较大,且与沟灌的总热量、最大热功率相差不大。因此,从可持续农业观点出发,覆膜滴灌是保证土壤微生物活性较高的一种节水灌溉方式;微量热法也为传统方法下不易检测的微生物活性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 酶活性 土壤呼吸 微量热
下载PDF
土层置换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养分有效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卢佳 邹洪涛 +5 位作者 刘峰 范庆锋 黄毅 虞娜 张玉玲 张玉龙 《土壤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16-1220,共5页
以辽宁半干旱区旱田为研究对象,将0~20 cm土壤与20~40 cm土壤进行位置转换,探讨土层置换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层置换后,10~30 cm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分别降低3.62%和5.11%;0~10cm与20~30 cm土壤含水量比... 以辽宁半干旱区旱田为研究对象,将0~20 cm土壤与20~40 cm土壤进行位置转换,探讨土层置换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土层置换后,10~30 cm土壤容重较常规耕作分别降低3.62%和5.11%;0~10cm与20~30 cm土壤含水量比常规耕作处理增大2.06%和6.82%;10~30 cm土壤导水率较常规耕作处理增加62.6%和219.2%;10~30 cm土壤碱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均高于常规耕作处理;玉米穗数、玉米出籽率、籽粒含水量以及玉米产量比常规耕作处理增加9.76%、4.67%、4.89%和8.56%。综上,应用土层置换技术,能够显著改善旱田土壤物理性状,提高养分有效性,为作物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层置换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养分有效性 玉米产量
原文传递
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5
5
作者 范庆锋 张玉龙 +1 位作者 张玉玲 虞娜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64-268,共5页
为全面评价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以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连年采用沟灌、滴灌和渗灌灌溉下的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盐基离子组成及其比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灌... 为全面评价不同灌溉方式下设施土壤养分供应状况,以设施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田间试验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连年采用沟灌、滴灌和渗灌灌溉下的设施土壤有机质含量、阳离子交换量、盐基离子组成及其比列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3种灌溉方式土壤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及盐基离子含量表层较高,不同灌溉方式间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及阳离子交换量表现为渗灌高于沟灌,沟灌高于滴灌,土壤交换性盐基离子含量总体以渗灌处理最高。各灌溉方式0—60cm土层土壤盐基离子饱和度大小顺序均为Ca^(2+)>Mg^(2+)>K^+>Na^+,Ca^(2+)、Mg^(2+)饱和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K^+、Na^+饱和度总体呈随土层加深先降低后上升的变化趋势。Ca^(2+)、Mg^(2+)饱和度在0—30cm土层滴灌最高,30—60cm土层渗灌最高。K^+饱和度总体以渗灌为高,沟灌居中,滴灌最低。土壤Ca/K、Mg/K值总体以滴灌最高,沟灌次之、渗灌较小。从不同灌溉方式对设施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来看,采用滴灌方法不仅能省水,有效供应养分,更有利于保持养分之间的平衡,是一种较为合适的灌溉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土壤 灌溉方式 交换性盐基 盐基离子比例
下载PDF
冻融作用对棕壤团聚体及其重金属镉赋存形态的影响 被引量:5
6
作者 王梦露 王风 +5 位作者 许堃 董旭 丛源欣 虞娜 张玉龙 党秀丽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298-303,共6页
以重金属Cd为单一污染源的棕壤作为供试土壤,设定-10,-20,-30℃三个温度作为冻结温度,10℃作为融化温度进行土壤冻融循环试验。通过测定冻融作用后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土壤质量平均直径、土壤团聚体粒径中Cd的质量负载率以及赋存形态,... 以重金属Cd为单一污染源的棕壤作为供试土壤,设定-10,-20,-30℃三个温度作为冻结温度,10℃作为融化温度进行土壤冻融循环试验。通过测定冻融作用后土壤团聚体粒径组成、土壤质量平均直径、土壤团聚体粒径中Cd的质量负载率以及赋存形态,研究冻融作用对棕壤团聚体稳定性及Cd在不同团聚体粒径中分布与赋存形态的影响。结果表明:(1)土壤经过冻融作用后,>2mm的团聚体比例显著增加(P<0.05),增加范围为38.4%~54.6%,土壤质量平均直径显著增加(P<0.05);(2)经过冻融作用后,重金属Cd主要富集在>2mm的团聚体粒径中,所占比例为51.2%~57.2%;(3)冻融作用使土壤及不同粒径团聚体中交换态Cd和有机结合态Cd含量显著降低(P<0.05),铁锰氧化物结合态Cd和残渣态Cd含量显著增加(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CD 冻融强度 赋存形态 团聚体 棕壤
下载PDF
不同水分条件对东北风沙土花生生长发育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杨志孟 邹洪涛 +4 位作者 周子铉 蔡倩 虞娜 迟道才 张玉龙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2-55,共4页
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东北风沙土花生各生长期植株形态、生理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盆栽的方式对花生各生长期的土壤水分进行调控,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风沙土栽培花生苗期适当干旱对花生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花... 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对东北风沙土花生各生长期植株形态、生理指标、产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响。采用盆栽的方式对花生各生长期的土壤水分进行调控,对上述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风沙土栽培花生苗期适当干旱对花生生长发育没有显著影响;花针期对水分要求明显增高,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60%为宜;结荚期必须提供充足的水分,否则严重影响荚果生长,导致减产。在各组处理中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下限控制在田间持水量60%时,水分利用率最高,达到1.53g/kg,产量92.9g/盆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该指标可用来指导东北风沙土花生补水灌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灌水量 风沙土 水分利用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