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神经示踪技术观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大鼠腓肠肌运动神经元的变化 被引量:2
1
作者 宋君 马瑞雪 +4 位作者 吉士俊 张立军 孙开来 赵彦艳 金春莲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427-430,共4页
目的观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大鼠支配腓肠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和形态的变化,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学说中神经肌肉病变学说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诱导大鼠产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动物模... 目的观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大鼠支配腓肠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数量和形态的变化,为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病因学说中神经肌肉病变学说的研究提供客观依据。方法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Retinoicacid,at-RA)诱导大鼠产生先天性马蹄内翻足动物模型,将胎儿外科与显微注射技术相结合,对正常胎鼠和先天性马蹄内翻足胎鼠支配腓肠肌的脊髓运动神经元用荧光金(fluorogold,FG)进行逆行性神经示踪,留取脊髓标本进行冰冻切片,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FG标记神经元的定量计数和形态观察。结果荧光金标记的神经元主要分布在脊髓前角腹外侧区。RA致畸组中合并神经管发育异常的胎鼠,脊髓冰冻切片未计数到形态正常的FG标记神经元,实验中共有10只胎鼠;未合并神经管发育异常的胎鼠脊髓冰冻切片可观察到FG标记神经元,计数的实验胎鼠数量为25只,其神经元数量比对照组减少、细胞体积较小、突触间联系减少。神经元计数结果为:对照组FG标记神经元数量为(441±222)个;RA致畸组FG标记神经元数量为(266±134)个。结论腰骶段脊髓运动神经元的发育异常可能直接影响其支配部位的肌肉,产生肌肉结构异常和功能障碍,引起肌力不平衡导致足部骨骼形态的改变,最终形成先天性马蹄内翻足畸形的病理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示踪技术 先天性马蹄内翻足 大鼠 腓肠肌运动神经元
原文传递
内侧腘绳肌延长术对痉挛性双侧脑瘫步态的影响 被引量:4
2
作者 徐宏文 马瑞雪 吉士俊 《中华小儿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200-203,共4页
目的通过对随访5年的患儿进行术前和术后临床比较分析,评价内侧腘绳肌延长术对双侧痉挛性脑瘫步态的影响。方法将双侧痉挛性脑瘫患儿分为二组,一组为髂腰肌挛缩组,即内侧腘绳肌延长,股直肌远端转位加腰肌切断术。另一组为髂腰肌无挛缩组... 目的通过对随访5年的患儿进行术前和术后临床比较分析,评价内侧腘绳肌延长术对双侧痉挛性脑瘫步态的影响。方法将双侧痉挛性脑瘫患儿分为二组,一组为髂腰肌挛缩组,即内侧腘绳肌延长,股直肌远端转位加腰肌切断术。另一组为髂腰肌无挛缩组,即内侧腘绳肌延长,股直肌远端转位术。利用标准的体检,对二组患儿术前和术后下肢关节活动范围、肌力、腘窝角和Thom-as试验进行检查,并对比分析。结果髂腰肌挛缩组术后伸髋肌肌力与髂腰肌无挛缩组比较明显减弱,分别为(3.8±0.5)和(4.8±0.4)(P=0.006),Thomas试验髋屈曲角度增大,分别为(15.0°±16.8°)和(1.5°±2.4°)(P=0.008),并出现膝反屈趋势。结论表明对屈髖肌挛缩的蹲伏步态患儿,不适宜作腘绳肌延长术。可行腰肌切断术纠正骨盆过度前倾及髋关节屈曲挛缩畸形。无屈髋肌挛缩的蹲伏步态患儿,行内侧腘绳肌延长加股直肌转位术,并可避免单纯腘绳肌延长术带来的僵膝步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腘绳肌延长术 脑性瘫痪 痉挛性双侧脑瘫 步态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