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子二代的形态特征分析 被引量:14
1
作者 许淼洋 郭金涛 +3 位作者 赵金良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636-640,共5页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 利用人工杂交手段获得了斑鳜(♀)×鳜鱼(♂)杂交子一代(F1)及其自繁子二代(F2),通过外形观察、可数性状和形态框架数据分析,比较杂交后代与亲本间的形态特征及差异。试验结果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体斑偏向斑鳜,体型偏向鳜鱼。可数性状中,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的背鳍、臀鳍、胸鳍、腹鳍与斑鳜、鳜鱼间均无明显差异。框架可量性状分析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头后背前隆角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比斑鳜隆起明显;在躯干长轴、躯干纵轴及躯干背腹比上,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均介于斑鳜、鳜鱼之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斑鳜单独聚为一组,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与鳜鱼聚为一组。判别公式分析表明,斑鳜、鳜鱼、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群体的判别准确率分别为100%、81.8%、85.2%、58.8%。判别分析散点分布表明,杂交鳜子一代、子二代介于斑鳜与鳜鱼之间,表现偏鳜鱼。杂交鳜子二代各形态特征较子一代有一定分化。研究结果为杂交鳜种质鉴定及杂交育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鳜鱼 杂交 形态参数 多元分析
下载PDF
斑鳜(♀)×鳜鱼(♂)杂交后代遗传特征的微卫星分析 被引量:13
2
作者 李传阳 许淼洋 +3 位作者 赵金良 钱叶周 钱德 吴超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97-102,共6页
采用筛选的12个种间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斑鳜、鳜鱼以及斑鳜(♀)×鳜鱼(♂)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遗传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斑鳜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17、观测杂合度为0.440、多态信息含量为0.450,均高于鳜鱼群体(有效等位基... 采用筛选的12个种间特异性微卫星标记分析了斑鳜、鳜鱼以及斑鳜(♀)×鳜鱼(♂)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遗传特征。试验结果表明,斑鳜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为2.917、观测杂合度为0.440、多态信息含量为0.450,均高于鳜鱼群体(有效等位基因数2.167,观测杂合度0.310,多态信息含量0.388),斑鳜群体遗传多态性高于鳜鱼群体;杂交一代、杂交二代群体的遗传杂合性高于斑鳜与鳜鱼。杂交一代在各位点上均表现为杂合型,是真实二倍体杂种,杂交一代与斑鳜间的遗传距离(0.3446)大于鳜鱼(0.2401),遗传表现上偏向鳜鱼。杂交二代群体与杂交一代间遗传距离最小,在10个特异性位点中观察有遗传分离现象。研究结果可为鳜鱼杂种鉴定、杂交育种提供分子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鳜鱼 杂交后代 遗传特征 微卫星
下载PDF
鳜早期色素发育和色彩图案的形成 被引量:10
3
作者 刘伟 赵金良 +3 位作者 魏磊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236-244,共9页
色彩图案作为最显著的外部形态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鳜(Siniperca chautsi)早期发育过程中这一形态特征变化,采用CCD-Adapter解剖镜对鳜早期(胚胎期至出膜40日龄)体表色素细胞种类与分布、主要图案(条、... 色彩图案作为最显著的外部形态特征之一,在动物生存与交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为了解鳜(Siniperca chautsi)早期发育过程中这一形态特征变化,采用CCD-Adapter解剖镜对鳜早期(胚胎期至出膜40日龄)体表色素细胞种类与分布、主要图案(条、带、斑)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观察,同时对不同部位皮肤进行组织切片观察。结果显示,胚胎期,最早观察到黑色素细胞,位于卵黄囊和油球,出膜前,头部出现黄色素细胞;出膜后,黑色素细胞发育最为显著,红色素细胞出现在眼球后部和躯干前部;5日龄后,黄色素细胞发育增加,鱼体各部位均有分布,黑色素细胞继续发育,图案形成开始。鳜早期色彩图案形成过程:(1)躯干纵带:5日龄,背部出现少量黑色素,14日龄,背鳍基部黑色素与腹部黑色素相连;(2)头部过眼条带:10日龄,鳃盖后上方黑色素明显增多,12日龄,眼球后部经鳃盖后上缘至背部前端的条带形成,17日龄,上颌至眼球前部的条带形成;(3)头顶条带:6日龄,头顶正上方黑色斑点增多,18日龄,头部上方黑色斑块分别向前、后延伸,23日龄,头顶正上方黑色条带基本形成;(4)躯干斑块:8日龄,尾部底端出现一个较小的黑色斑块,15日龄,尾柄前部出现3个不规则黑色斑块,25日龄,躯干中后部5个近圆形黑色斑块形成。结果表明,鳜胚胎期至出膜40日龄,体表出现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和红色素细胞,体色以黑色为主,主要条带或斑块在仔鱼5日龄后按不同方式逐渐形成,不同皮肤部位的色素层组成与分布方式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色素发育 色彩图案形成
原文传递
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及仔稚鱼发育研究 被引量:7
4
作者 许淼洋 钱叶周 +4 位作者 吴超 钱德 Jeerawat THAMMARATSUNTORN 苗田田 赵金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3年第4期1544-1546,1565,共4页
[目的]为鳜鱼种间杂交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发育与仔稚鱼生长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杂交方式对杂种一代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杂交F1受精卵卵径为(2.20±0.09)mm,在水温18~25℃下流水孵化... [目的]为鳜鱼种间杂交利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对斑鳜♀×鳜♂杂交一代胚胎发育与仔稚鱼生长特征进行观察,分析不同杂交方式对杂种一代早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杂交F1受精卵卵径为(2.20±0.09)mm,在水温18~25℃下流水孵化,杂交F1经历卵裂期(7 h)、囊胚期(8 h)、原肠期(8 h)、神经胚期(4 h)、器官形成期(40 h),受精后67 h达到半数出膜。杂交F1初孵仔鱼全长为(4.12±0.12)mm,初孵至孵出后43 d全长日均增长率为1.03 mm。[结论]斑鳜♀×鳜♂杂交F1胚胎发育介于双亲之间,仔、稚鱼生长速度与父本接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鳜♂ 杂交一代 胚胎发育 仔稚鱼 生长
下载PDF
斑鳜(♀)×鳜(♂)杂交一代及其选育一代网箱养殖性能比较 被引量:4
5
作者 钱叶周 吴超 +3 位作者 钱德 许淼洋 李传阳 赵金良 《水产养殖》 CAS 2013年第7期1-4,共4页
为提高斑鳜养殖生产性能,利用人工授精法获得了斑鳜(♀)×鳜(♂)杂交一代(F1),筛选部分F1个体定向繁殖,获得了选育一代(G1),比较了F1与G11龄鱼网箱养殖性能。163d养殖试验表明:F11龄鱼平均成活率91.8%,日均增重率为1.34g/d,平均饵... 为提高斑鳜养殖生产性能,利用人工授精法获得了斑鳜(♀)×鳜(♂)杂交一代(F1),筛选部分F1个体定向繁殖,获得了选育一代(G1),比较了F1与G11龄鱼网箱养殖性能。163d养殖试验表明:F11龄鱼平均成活率91.8%,日均增重率为1.34g/d,平均饵料系数为5.6。G11龄鱼平均成活率92.7%,日均增重率为1.42g/d,平均饵料系数为5.7。分别比较成活率和饵料系数,G1与F1间均无显著差异(P>0.05),G1日均增重率较F1提高了5.9%。结果表明,杂交与选育后代的生长性能明显均优于斑鳜,饵料系数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鳜 杂交 选育 生长 网箱养殖
下载PDF
3种鳜鱼消化道结构与胃中泌酸胃酶细胞分布比较 被引量:4
6
作者 李传阳 Thammaratsuntorn Jeerawat +4 位作者 查丹琳 赵金良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40-345,共6页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比较了鳜鱼、斑鳜和杂交鳜(斑鳜♀×鳜鱼♂)胃、幽门盲囊、肠道结构特征。3种鳜鱼胃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组成,黏膜层内能看到固有层;其中,鳜鱼、杂交鳜胃黏膜层相对厚度0.30±0.09、0.30±0.11,... 利用石蜡切片技术比较了鳜鱼、斑鳜和杂交鳜(斑鳜♀×鳜鱼♂)胃、幽门盲囊、肠道结构特征。3种鳜鱼胃壁均由黏膜层、黏膜下层、肌层组成,黏膜层内能看到固有层;其中,鳜鱼、杂交鳜胃黏膜层相对厚度0.30±0.09、0.30±0.11,斑鳜胃黏膜层相对厚度较薄,约0.21±0.13。肠道由黏膜层、黏膜下层和肌层组成,黏膜层表面含有绒毛,绒毛层含有杯状细胞;鳜鱼与杂交鳜褶皱数、杯状细胞密度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显著大于斑鳜(P<0.05)。鳜鱼、斑鳜和杂交鳜幽门盲囊平均数目分别为(2.138±0.173)个/μm2、(0.793±0.132)个/μm2和(1.098±0.218)个/μm2。幽门盲囊结构与肠道相似,3种鳜鱼的褶皱数目差异不显著(P>0.05),但斑鳜杯状细胞密度显著小于鳜鱼和杂交鳜(P<0.05)。同时,利用原位杂交技术比较了3种鳜鱼胃中泌酸胃酶细胞的分布特征,3个胃蛋白酶原基因探针均出现紫色杂交信号,且均位于胃黏膜层。同种鱼中,不同基因探针杂交信号细胞密度差异不显著(P>0.05);不同种类间,相同基因探针杂交信号细胞密度大小顺序均为鳜鱼=杂交鳜>斑鳜,且相互间差异显著(P<0.05)。消化道结构与泌酸胃酶细胞分布差异为鳜鱼消化生理学比较研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消化道 泌酸胃酶细胞 胃蛋白酶原 石蜡切片 原位杂交
下载PDF
鳜回交子代早期形态、生长与摄食特征 被引量:2
7
作者 魏磊 赵金良 +3 位作者 刘伟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3-97,共5页
为了解回交对鳜(Siniperca chuatsi)后代表型和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斑鳜♀×杂交鳜(斑鳜♀×鳜♂)♂方式获得回交子代,比较其与斑鳜、杂交鳜在早期阶段(出膜至45日龄)形态(体斑和体型)、生长与摄食特征。结果显示:45日龄,回交... 为了解回交对鳜(Siniperca chuatsi)后代表型和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斑鳜♀×杂交鳜(斑鳜♀×鳜♂)♂方式获得回交子代,比较其与斑鳜、杂交鳜在早期阶段(出膜至45日龄)形态(体斑和体型)、生长与摄食特征。结果显示:45日龄,回交子代体侧斑纹呈规则分布,线状排列,与斑鳜相似,而杂交鳜斑纹稀疏,杂乱排列。回交子代、斑鳜和杂交鳜头部隆角分别为25.48°±0.85°、24.52°±0.65°、29.44°±1.34°,体高/体长值分别为0.26±0.03、0.25±0.09、0.32±0.05,回交子代体型偏向斑鳜。出膜后45日龄,回交子代、斑鳜和杂交鳜平均全长分别为(78.52±1.55)、(55.51±0.71)、(83.81±1.22)mm;日均摄食量分别为(0.217±0.02)、(0.153±0.01)、(0.220±0.04)g,饵料系数分别为2.99±0.16、4.40±0.22、2.76±0.13,回交子代与杂交鳜饵料系数显著低于斑鳜。结果表明,该回交子代形态上偏向斑鳜,生长、日均摄食量和饵料系数偏杂交鳜,可为鳜杂交育种研究提供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Siniperca chuatsi) 回交子代 形态 生长 摄食
下载PDF
三种鳜鱼骨骼肌生长及相关调控基因表达比较 被引量:2
8
作者 许淼洋 赵金良 +3 位作者 李传阳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生物技术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84-189,共6页
通过制作骨骼肌石蜡切片研究了鳜、斑鳜及斑鳜(♀)×鳜(♂)杂交一代不同发育时期(孵化后10D、20D、30D、60D、90D)骨骼肌肌纤维的生长特征,同时,利用q PCR技术分析了肌肉中myostatin、Myo D、myogenin三个基因m RNA的表达变化。结... 通过制作骨骼肌石蜡切片研究了鳜、斑鳜及斑鳜(♀)×鳜(♂)杂交一代不同发育时期(孵化后10D、20D、30D、60D、90D)骨骼肌肌纤维的生长特征,同时,利用q PCR技术分析了肌肉中myostatin、Myo D、myogenin三个基因m RNA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3种鳜鱼全长均随日龄呈增大趋势,种间生长差异显著,鳜生长最快,斑鳜最慢,杂交一代介于斑鳜和鳜之间。不同发育时期,3种鳜鱼骨骼肌肌纤维数目较为接近,增生生长种间无明显差异,而肌纤维平均直径大小与其生长快慢间呈正相关,表明不同鳜鱼种间生长差异主要由肌肉肥大生长引起的。鳜、斑鳜和杂交一代myostatin m RNA在D20出现表达高峰,之后表达量呈下降趋势。Myo D在D10、D20表达水平较高,后期表达水平下降;Myogenin在D20时表达量最低,之后,鳜表达量升高最为明显,杂交一代次之,斑鳜保持平稳。不同种类鳜鱼肌肉生长差异与3种基因表达差异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生长 肌纤维 MYOSTATIN MYOD MYOGENIN MRNA表达量
下载PDF
鳜皮肤图案中色素细胞的分布与排列 被引量:1
9
作者 刘伟 赵金良 +3 位作者 魏磊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动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79-386,共8页
色素细胞是皮肤图案形成的基础,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皮肤图案区域色素细胞的种类、分布及排列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对鳜皮肤中图案区域、非图案区域及交界处皮肤的色素细胞进行显微及超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鳜皮... 色素细胞是皮肤图案形成的基础,为了解鳜(Siniperca chuatsi)皮肤图案区域色素细胞的种类、分布及排列特征,采用光学显微镜与电子显微镜对鳜皮肤中图案区域、非图案区域及交界处皮肤的色素细胞进行显微及超显微结构观察。结果显示,鳜皮肤中含有黑色素细胞、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及虹彩细胞,主要分布于表皮层和色素层。头部过眼条纹、躯干纵带、躯干斑块等图案区域皮肤表皮层与色素层均含有黑色素细胞,非图案区域仅表皮层含有少量黑色素细胞。躯干图案区域(纵带、斑块)皮肤色素层色素细胞分布层次明显,由外到内依次为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黑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其中,虹彩细胞内反射小板较长,整齐水平排列;躯干非图案区域皮肤色素层由外到内依次为黄色素细胞、红色素细胞和虹彩细胞,其中,虹彩细胞内反射小板较短,无规则排列。头部过眼条纹色素层含有4种色素细胞,色素细胞数量较少,且无规则排列,其中,黑色素细胞内黑色素颗粒较大。交界处皮肤色素层黑色素细胞数量向非图案区域一侧逐渐减少,虹彩细胞数量逐渐增加。结果表明,鳜图案区域与非图案区域、不同图案区域的色素细胞分布与排列各不相同,本研究结果为鳜色素细胞图案化形成机制提供了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图案 色素细胞 分布 排列
原文传递
鳜不同图案类型皮肤中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39.4与Cx41.8表达分析
10
作者 刘伟 赵金良 +3 位作者 魏磊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20年第6期916-920,共5页
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是影响色素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因子,对鱼类皮肤图案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鳜(Siniperca chuatsi)不同图案类型(普通型:皮肤图案包含若干明显的条、带或斑块,无规则型:图案为短、碎的无规则条纹)为研究对... 间隙连接蛋白(connexin,Cx)是影响色素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重要因子,对鱼类皮肤图案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以鳜(Siniperca chuatsi)不同图案类型(普通型:皮肤图案包含若干明显的条、带或斑块,无规则型:图案为短、碎的无规则条纹)为研究对象,对皮肤组织中的黑色素细胞进行切片观察,并测定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39.4、Cx41.8表达特征。结果显示:普通型黑色素细胞分布区域特征性明显,躯干图案区域(纵带和斑块)黑色素细胞大量聚集,排列较为紧密;无规则型黑色素细胞分布松散无规律。普通型躯干区域(纵带、斑块和非图案)连接蛋白基因Cx39.4与Cx41.8表达水平高于头部(过眼条纹)区域;无规则型躯干区域连接蛋白基因Cx39.4表达水平与普通型无明显差异,连接蛋白基因Cx41.8表达水平极显著低于普通型。结果表明,间隙连接蛋白基因Cx41.8表达水平差异可能影响黑色素细胞的分布与排列,进而影响鳜皮肤图案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图案 黑色素细胞 Cx39.4 Cx41.8
下载PDF
3种鳜鱼生长与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原基因表达相关分析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传阳 许淼洋 +4 位作者 THAMMARATSUNTORN Jeerawat 赵金良 钱叶洲 吴超 钱德 《上海海洋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7,共7页
为了解不同种类鳜鱼生长差异的生理基础与机制,比较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scherzeri)和杂交鳜(斑鳜♀×鳜♂)幼鱼30 d内的生长速率与日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原(PGA1、PGA2、PGC)基因相对表达量间... 为了解不同种类鳜鱼生长差异的生理基础与机制,比较研究了鳜(Siniperca chuatsi)、斑鳜(Siniperca.scherzeri)和杂交鳜(斑鳜♀×鳜♂)幼鱼30 d内的生长速率与日摄食量、胃蛋白酶活性和胃蛋白酶原(PGA1、PGA2、PGC)基因相对表达量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鳜、杂交鳜和斑鳜日增重率分别为(1.171±0.180)g/d、(1.019±0.104)g/d和(0.433±0.078)g/d,生长速率快慢次序是鳜>杂交鳜>斑鳜。鳜、杂交鳜和斑鳜平均日摄食量分别为(6.1±0.31)g/d、(5.26±0.33)g/d、(4.24±0.23)g/d。胃蛋白酶比活力最高部位是胃,实验前期,3种鳜鱼胃蛋白酶比活力差异不显著;后期,鳜、杂交鳜和斑鳜胃蛋白酶比活力分别为(347.8±13.3)U/g、(303.4±12.1)U/g和(272.1±10.9)U/g。胃蛋白酶原基因表达量随生长阶段缓慢增加,PGC∶PGA1∶PGA2基因相对表达量比例是1.1∶1.0∶0.7;鳜胃蛋白酶原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为最高,杂交鳜相对表达量略高于斑鳜(P<0.05)。结果表明,3种鳜鱼的生长速率快慢与它们的摄食量大小之间呈正相关,摄食量大小与其消化能力间也具有相对应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生长 日摄食量 胃蛋白酶 活性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鳜回交子代与亲本子代间体型和体斑特征比较 被引量:2
12
作者 魏磊 朱书琴 +4 位作者 刘伟 赵金良 钱叶周 吴超 钱德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共7页
体型和体斑是鳜鱼育种的重要性状。该研究利用多重比较、杂种指数、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对鳜回交子代[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鳜(斑鳜♀×鳜S.chuatsi♂)♂]与其亲本(斑鳜、杂交鳜)进行了可量形态性状差异分析,并... 体型和体斑是鳜鱼育种的重要性状。该研究利用多重比较、杂种指数、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对鳜回交子代[斑鳜(Siniperca scherzeri)♀×杂交鳜(斑鳜♀×鳜S.chuatsi♂)♂]与其亲本(斑鳜、杂交鳜)进行了可量形态性状差异分析,并对回交子代体斑进行了观察。结果显示,回交子代平均杂种指数为38.73,多重比较和杂种指数表明,回交子代体型偏向斑鳜。主成分分析和判别分析表明,回交子代与斑鳜、杂交鳜间的差异性状主要表现在头部隆角、体高/体长、头高/头长、C(隅骨后端至腹鳍起点长)/体长。回交子代、斑鳜与杂交鳜在前3个主成分的三维空间分布上不重叠,相互区分;判别分析可在二维空间上对3个群体进行区分。回交子代体斑主要包括背部鞍状斑与体侧斑纹,可分为4种组合类型,其中45.5%个体具有与斑鳜类似的背部鞍状斑,72.8%个体具有空心斑。研究结果可为鳜鱼回交育种研究与子代鉴定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鳜鱼 回交子代 体型与体斑 形态多元分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