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心电引导定位法置入新生儿PICC导管的效果评价 被引量:7
1
作者 左雪梅 陈玉珍 +3 位作者 区秀丽 许金朋 叶鸥 沈弛 《广东医学》 CAS 2018年第S1期172-174,共3页
目的评价心电引导定位法在置入新生儿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术的新生儿90例,分成3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传统、改良、心电引导3种尖端定位方法,对尖端到位率、最佳位置范围到达率、插入长度与理想长度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 目的评价心电引导定位法在置入新生儿PICC导管的效果。方法选取行PICC置管术的新生儿90例,分成3组每组30例,分别进行传统、改良、心电引导3种尖端定位方法,对尖端到位率、最佳位置范围到达率、插入长度与理想长度的差异性进行比较。结果传统组、改良组、心电引导组尖端到位率分别为93.33%、90.0%、100%。心电引导组尖端最佳位置范围到达率为100%,高于其他两组(χ~2=15.0,χ~2=20.0;P<0.05)。3组插入长度与理想长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心电引导组准确度最高(0.00±0.01),改良组次之(0.01±0.05),传统组最低(0.02±0.04)。结论心电引导技术对新生儿PICC置管尖端定位有指导性作用,并保障PICC导管插入长度的准确性,提高PICC使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电引导定位法 新生儿PICC 尖端最佳位置
下载PDF
医护一体化前瞻性护理在预防新生儿输液外渗中的效果 被引量:5
2
作者 左雪梅 郭青云 +1 位作者 黎红梅 陈绮婷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 CAS 2017年第9期67-69,82,共4页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前瞻性护理对预防新生儿输液外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新生儿科进行输液治疗的新生儿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常规输液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医护一...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前瞻性护理对预防新生儿输液外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新生儿科进行输液治疗的新生儿2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的输液护理。观察组在常规输液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医护一体化的模式,实施前瞻性护理干预。比较2组穿刺率及各级输液外渗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穿刺率和外渗率(24.82%,2.46%)显著低于对照组(52.01%,20.67%)(均P<0.01),同时对照组外渗程度较为严重。结论通过医护一体化的前瞻性护理,建立系统的静脉使用及血管保护计划,能从源头上预防新生儿输液外渗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护一体化 前瞻性护理 新生儿 输液外渗
下载PDF
改良婴儿肠造口袋粘贴方法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古爱香 徐艮有 《护理学报》 2014年第2期53-54,共2页
目的探讨改良造口袋粘贴法在婴儿肠造瘘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2年8月在本院行结肠双腔造瘘术住院患儿64例,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粘贴肠造瘘袋,观察组应用水胶体敷料和3M敷贴改... 目的探讨改良造口袋粘贴法在婴儿肠造瘘口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08年6月—2012年8月在本院行结肠双腔造瘘术住院患儿64例,根据抽签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粘贴肠造瘘袋,观察组应用水胶体敷料和3M敷贴改良粘贴肠造瘘袋方法,比较两组造口袋保留天数、造口袋松脱例数、肠液外漏例数、造瘘口周围皮肤潮红糜烂例数。结果两组患儿造瘘口均正常排气排便,观察组造口袋保留天数大于对照组,造口袋松脱例数、肠液外漏例数、瘘口皮肤潮红糜烂例数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造口袋粘贴法在婴幼儿肠造瘘护理应用中有造口袋不易松脱,保留时间长,肠液外漏、造口周围皮潮红糜烂发生减少的优势,可提高婴儿肠造瘘护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肠造瘘 造瘘袋 粘贴 护理
下载PDF
nBi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应用于早产儿频繁呼吸暂停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6
4
作者 司徒娉婷 郭青云 +3 位作者 刘东 关浩锋 左雪梅 谭艳明 《中国实用医药》 2020年第19期143-145,共3页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频繁呼吸暂停采用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nBi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的效果。方法110例频繁呼吸暂停早产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nBi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枸橼酸... 目的探讨对早产儿频繁呼吸暂停采用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nBi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的效果。方法110例频繁呼吸暂停早产患儿,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5例。对照组予以nBiPAP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血气指标[包括二氧化碳分压(PCO2)、氧分压(PO2)、酸碱度(pH)]水平、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91%,高于对照组的76.3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儿的PO2、PCO2、pH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的PO2、pH均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CO2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呼吸暂停频繁发作的早产患儿采用nBiPAP联合枸橼酸咖啡因治疗可提高治疗效果、改善二氧化碳潴留、不良反应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频繁呼吸暂停 经鼻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 枸橼酸咖啡因
下载PDF
益生菌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
5
作者 关浩锋 苏浩彬 +4 位作者 上官明 黄碧茵 刘郴州 林丽丹 曾庆生 《中国保健营养(下半月)》 2012年第7期2410-2411,共2页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益生菌制剂(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从生后第2天开始,0.... 目的观察益生菌对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早期胃肠功能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早产儿60例,随机分入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0例,2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加用益生菌制剂(枯草杆菌肠球菌二联活菌多维颗粒剂),从生后第2天开始,0.33g/次,2次/天,疗程2周。观察两组早产儿出生后第1、3、7、14天血清胃泌素水平,观察呕吐、腹胀、胃潴留、排便不畅情况,观察体重、头围、恢复出生体重时间,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结果出生后第1、3、7、14天胃泌素水平,治疗组分别为(39.50±8.22)、(39.90±9.20)、(45.80±13.23)、(53.63±15.48)pg/ml,对照组分别为(38.93±9.42)、(39.56±10.55)、(44.80±14.50)、(46.33±10.96)pg/ml,第14天的胃泌素浓度,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呕吐、腹胀、胃潴留、排便不畅的例数,治疗组分别为7、6、5、6例,对照组分别为15、14、12、14例,治疗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1、3、7、14天体重,治疗组分别为(1269±144)、(1239±146)、(1308±137)、(1426±150)g,对照组分别为(1281±146)、(1285±150)、(1290±149)、(1335±141)g,第14天的体重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出生后第1、3、7、14天头围,治疗组分别为(28.03±1.71)、(28.09±1.53)、(28.21±1.56)、(28.32±1.62)cm,对照组分别为(27.86±1.57)、(27.92±1.55)、(28.04±1.50)、(28.16±1.62)cm,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恢复出生体重时间,治疗组为(6.87±1.33)d,对照组为(7.87±1.91)d,治疗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达到完全肠内营养时间,治疗组为(11.43±2.21)d,对照组为(12.77±2.22)d,治疗组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添加益生菌可促进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胃泌素的分泌,促进胃肠功能的成熟;减少喂养不耐受的发生,促进体重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早产儿 胃泌素
下载PDF
3种无创模式机械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疗效 被引量:9
6
作者 刘郴州 关浩锋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34-736,共3页
目的:比较无创CPAP、无创SIMV、无创Bi PAP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使用过上述3种机械通气模式之一治疗的且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16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目的:比较无创CPAP、无创SIMV、无创Bi PAP通气治疗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RDS)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对2010年3月至2014年3月在我科住院使用过上述3种机械通气模式之一治疗的且符合病例纳入标准的162例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它们的疗效。结果:无创CPAP组53例,无创SIMV组60例,无创Bi PAP组49例,3组之间性别比、出生胎龄、出生体重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其中无创CPAP组、无创SIMV组、无创Bi PAP组治疗成功病例数分别为38、53、44例,无效病例数分别15、7、5例,3组疗效比较不全相同(P<0.05),其中无创SIMV组与无创Bi PAP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创SIMV组与无创Bi PAP组明显优于无创CPAP组(均P<0.05)。结论:无创SIMV、无创Bi PAP通气治疗新生儿RDS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较无创CPAP疗效较好,可作为优先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械通气 呼吸窘迫综合征 治疗 新生儿
下载PDF
促进极低及超低体重早产儿生活质量综合救治方法应用体会 被引量:7
7
作者 刘郴州 张和春 +2 位作者 宋珍 古爱香 郭青云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41-343,共3页
目的观察促进极低、超低体重早产儿生活质量综合救治方法的效果。方法 116例无窒息、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按出生体重分为4组:A组8例,出生体重<800 g;B组16例,800 g≤出生体重<1 000 g;C组32例,1 000 g≤出生体重<1 250 g;D... 目的观察促进极低、超低体重早产儿生活质量综合救治方法的效果。方法 116例无窒息、体重<1 500 g的早产儿按出生体重分为4组:A组8例,出生体重<800 g;B组16例,800 g≤出生体重<1 000 g;C组32例,1 000 g≤出生体重<1 250 g;D组60例,1 250 g≤出生体重<1 500 g。以上4组均应用促进极低体重早产儿生活质量的综合救治进行治疗,随访至2岁,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1)4组存活率分别为62.50%、75.00%、84.38%和88.33%;(2)存活者以体重、头围、身高作为评价指标,在24个月时生长发育迟缓A组均为20.00%,B组分别为16.67%、25%和16.67%,C组分别为11.11%、14.81%和11.11%,D组分别为9.43%、11.32%和11.32%;(3)存活者均应用贝利婴幼儿发展量表评估,矫正年龄2岁时4组智力发展指数与运动发展指数平均值分别为:A组(89.60±6.47)和(92.6±8.76)分,B组(94±8.80)和(96.41±8.63)分,C组(95.81±7.93)和(97.22±7.96)分,D组(97.06±8.18)和(97.26±7.53)分;(4)存活者矫正胎龄32~34周时眼底筛查发现4组视网膜病变病例的比例分别为20.00%、16.67%、14.81%和11.32%;在矫正胎龄6个月时检查均提示正常;(5)4组存活者首次住院时听力筛查中有未通过率分别为40.00%、25.00%、18.52%和15.09%,在矫正胎龄6个月时检查D组仍有1例未正常,1岁给予安装助听器。结论促进生活质量综合救治方法的应用有助于极低及超低体重早产儿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产儿 生活质量 治疗
下载PDF
脐血管导管断裂1例并文献复习
8
作者 谢楠辉 李芳婷 +2 位作者 陈基华 谭宝莹 刘郴州 《中华新生儿科杂志(中英文)》 CAS CSCD 2023年第5期267-271,共5页
目的分析新生儿脐血管导管断裂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脐静脉导管断裂患儿诊疗经过。以"脐静脉导管、脐静脉置管"、"脐动脉导管、脐动脉置管"、"导管断裂&qu... 目的分析新生儿脐血管导管断裂的临床特点,总结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中心医院新生儿科收治的1例脐静脉导管断裂患儿诊疗经过。以"脐静脉导管、脐静脉置管"、"脐动脉导管、脐动脉置管"、"导管断裂"、"umbilical vein catheter"、"umbilical arterial catheter"、"catheter rupture"为检索词,分别对中华医学期刊网、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PubMed、Web of Science、Embase、Cochrane Library自建库至2022年3月15日收录的文献进行检索,分析新生儿脐血管导管断裂的原因、处理方法及预后。结果本例患儿因移除结扎缝线时不慎损伤脐静脉导管,稍用力拔管后出现导管断裂,造成约7 cm导管残端遗留体内,经脐静脉血管介入术,在X线引导下使用圈套器成功取出。文献检索共纳入国外文献15篇33例(国内无相关病例报道),加上本例共34例,包含脐动脉、脐静脉导管断裂。16例(47.1%)移除导管时不慎被刀、剪切断,3例(8.8%)在留置导管时发生断裂,1例(2.9%)在高压冲管后断裂,14例(41.2%)导管断裂原因不详。9例(26.5%)出现呼吸窘迫、心脏杂音增强、败血症、肢体缺血等,20例(58.8%)无临床表现,5例(14.7%)临床表现不详。21例(61.8%)通过血管介入术取出,11例(32.4%)通过外科手术取出,1例(2.9%)应用镊子取出,1例(2.9%)因患儿死亡未取出。外科手术取管患儿中,1例因败血症术后第2天死亡,1例缺血肢体遗留后遗症;2例血管介入术取管患儿术后血管痉挛、栓塞,后续恢复良好。结论新生儿脐血管导管断裂是一种罕见的并发症,其发生多与刀、剪损伤有关,多用血管介入方式取出导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管导管 并发症 导管断裂 新生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