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位素稀释-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同时测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的15种真菌毒素和6种农药残留 被引量:6
1
作者 谢慧英 袁娅 +3 位作者 于晖 周颖 谭洪涛 周鸿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5306-5313,共8页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同时测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15种真菌毒素和6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水-甲酸(84:15:1,V:V:V)提取并低... 目的建立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同时测定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15种真菌毒素和6种农药残留的方法。方法样品经乙腈-水-甲酸(84:15:1,V:V:V)提取并低温高速离心后,直接用水稀释提取液,以BEH C18为分离柱,利用UPLC-MS/MS测定,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同位素内标法定量。结果在最佳实验条件下,目标物在各自线性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9;检出限为0.03~7.00μg/kg,定量限为0.10~23.00μg/kg;加标回收率在75.0%~108.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为2.8%~11.0%。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高,有效解决基质效应问题,适用于大批量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中15种真菌毒素和6种农药残留的同时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稀释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 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 真菌毒素 农药残留
下载PDF
全基因组测序分析2018年江西省临床分离非伤寒沙门菌耐药性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游兴勇 彭思露 +5 位作者 周厚德 刘洋 刘道峰 胡凯 张强 刘成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493-498,共6页
目的掌握2018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特征、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评价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技术在耐药监测的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病例分离的58... 目的掌握2018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病例的非伤寒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特征、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之间的对应关系,评价全基因组测序(whole genome sequencing,WGS)技术在耐药监测的应用前景。方法本研究以2018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病例分离的58株非伤寒沙门菌为研究对象,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对58株非伤寒沙门菌进行WGS,拼接后的序列经过与ResFinder数据库比对,注释耐药基因。结果58株非伤寒沙门菌对四环素耐药率最高(77.59%,45/58),其次是氨苄西林(72.41%,42/58),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耐3类及3类以上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株占56.90%(33/58),最高为6重耐药菌株占3.45%(2/58)。58株非伤寒沙门菌共筛选出47种11类耐药基因,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uinolone resistance-determining region,QRDR)存在gyrA、gyrB和parC基因突变。菌株对氨基糖苷类耐药基因携带率最高为100.00%(58/58),其次是四环素类耐药基因携带率为72.41%(42/58),大环内酯类耐药基因携带率最低为3.45%(2/58)。携带3类及3类以上耐药基因的菌株占77.59%(45/58),1.72%(1/58)菌株最高携带9类耐药基因。58株非伤寒沙门菌的药敏试验结果与检测出的已知耐药基因总体符合率达93.43%(611/654)。除喹诺酮类外,其他类别的抗生素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符合率均高于91%,部分种类的抗生素耐药表型与基因符合率达100%。结论非伤寒沙门菌耐药现象较为严重,其耐药表型与耐药基因有很高的一致性,WGS可作为预测沙门菌耐药性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基因组测序 耐药基因 耐药表型 非伤寒沙门菌
原文传递
2014—2018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患者沙门菌分离株MLST分型及流行特征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彭思露 周厚德 +5 位作者 游兴勇 童微 刘成伟 姜茗 刘道峰 张强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538-1544,共7页
目的掌握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患者沙门菌分离株优势ST(MLST)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流行趋势,分析血清型与ST型的对应关系。方法以分离自2014—2018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患者的313株沙门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菌株进行... 目的掌握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患者沙门菌分离株优势ST(MLST)型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流行趋势,分析血清型与ST型的对应关系。方法以分离自2014—2018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患者的313株沙门菌为研究对象,采用多位点序列分型(MLST)技术对菌株进行基因分型,探讨ST型别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血清型的对应关系。结果313株沙门菌共分为39种ST型,占比最高的是ST34(32.59%),其次是ST11(15.97%)、ST19(11.50%)。每年的优势ST型基本为ST34、ST11、ST19,地区间ST型分布存在差异:上饶市ST型种类最多(20种),其次是抚州市(15种)、景德镇市(14种);南昌市优势ST型别为ST11、新余和鹰潭市优势ST型为ST19,而其他地市的优势ST型均为ST34。313株沙门菌共分为30个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4,[5],12:i:-(30.35%)、肠炎沙门菌(15.97%)、鼠伤寒沙门菌(14.06%)。结论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患者沙门菌分离株的ST型别较多,年度流行ST型以ST34、ST11、ST19为主。这三种优势ST型在江西省不同地区间均有分布,但ST型在时空分布上也存在地区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患者沙门菌 MLST 流行特征 江西省
原文传递
基于Python语言的ARIMA模型在江西省食源性疾病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4
作者 陈丽敏 刘成伟 +5 位作者 梁新民 张强 周厚德 游兴勇 刘道峰 彭思露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58-463,共6页
目的评估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预测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月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ython软件构建ARIMA模型,以2021年数据验证及评估ARIMA模型预测效能,并对2022年1~6月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月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结果江西省2016—2... 目的评估整合移动平均自回归模型(ARIMA)预测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月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应用Python软件构建ARIMA模型,以2021年数据验证及评估ARIMA模型预测效能,并对2022年1~6月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月发病率进行短期预测。结果江西省2016—2021年食源性疾病发病率总体呈下降趋势,每年的8月份为发病高峰期;预测最佳模型为ARIMA(1,0,0)(1,0,2)_(12),贝叶斯信息准则(BIC)为96.66,模型残差为白噪声序列(P>0.05)。模型预测发病率与实际发病率流行趋势基本吻合,整体均方根误差(RMSE)为0.656,以2021年数据验证模型预测效果,预测值与实际值平均绝对百分误差(MAPE)为11.25%,表明模型外推效果较好。结论ARIMA(1,0,0)(1,0,2)_(12)模型可用于江西省食源性疾病发病趋势的短期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ARIMA模型 PYTHON语言 预测
原文传递
2012—2021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流行病学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曾立爱 刘思海 +3 位作者 刘成伟 游兴勇 夏芝璐 童微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5-330,共6页
目的分析2012—2021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江西省2012—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2—2021年... 目的分析2012—2021年江西省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江西省2012—2021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资料进行分析。结果2012—2021年江西省共报告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1285起,累计发病7222人,死亡48人,病死率为0.66%(48/7222),各年度的病死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10年间暴发事件数呈总体上升趋势,事件集中发生在5—9月份。在查明原因的768起暴发事件中,毒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50.78%(390/768)和93.75%(45/48);微生物性因素引起的发病人数最多,占49.41%(2266/4586),主要致病菌为沙门菌和副溶血性弧菌。家庭和餐饮服务场所是事件的主要发生场所,其中家庭发生的事件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64.75%(832/285)和95.83%(46/48),主要致病因子为毒蘑菇;餐饮服务场所的发病人数最多,占51.77%(3739/7222),主要致病因子为微生物性因素。结论家庭是毒蘑菇死亡事件发生的主要场所;微生物性致病因子是餐饮服务场所和学校的主要致病因素。建议重点针对广大农村家庭开展食用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宣传,同时加大重点场所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和健康教育力度,减少食源性疾病及死亡病例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流行病学特征 食源性致病菌 江西
原文传递
级联信号转导系统结合免疫层析法检测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被引量:4
6
作者 山珊 黄艳梅 +4 位作者 赵雪龙 陈文瑶 刘成伟 龙中儿 刘道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8期314-320,共7页
首先通过免疫磁技术实现目标菌的有效富集,然后经同时标记了大量抗体与β-内酰胺酶的胶体金纳米探针介导,利用β-内酰胺酶高效水解青霉素实现检测信号转导及放大,再通过免疫层析法对青霉素含量变化的灵敏甄别,最终实现大肠埃希氏菌O157... 首先通过免疫磁技术实现目标菌的有效富集,然后经同时标记了大量抗体与β-内酰胺酶的胶体金纳米探针介导,利用β-内酰胺酶高效水解青霉素实现检测信号转导及放大,再通过免疫层析法对青霉素含量变化的灵敏甄别,最终实现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超灵敏检测。建立的检测方法对大肠埃希氏菌O157:H7的检测灵敏度为2×10^(2) CFU/mL,相比传统的免疫层析法检测灵敏度提高了570倍。实现超灵敏检测食源性致病菌的同时规避了双抗夹心免疫层析法中Hook效应的影响,为免疫层析高灵敏准确检测大分子目标物提供了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信号转导 免疫层析技术 超灵敏检测 大肠埃希氏菌O157:H7
下载PDF
上转换免疫层析方法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 被引量:4
7
作者 黄震 肖小月 +4 位作者 熊智娟 黄艳梅 黄鹤 刘成伟 刘道峰 《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556-563,共8页
免疫层析方法是最常见的快速检测方法之一,然而灵敏度低和基质耐受能力差限制了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上转换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并将其应用于免疫层析平台。由于UCNPs的反斯托... 免疫层析方法是最常见的快速检测方法之一,然而灵敏度低和基质耐受能力差限制了其在食源性致病菌检测中的应用。在本研究中,我们制备了上转换纳米材料(Upconversion Nanoparticles,UCNPs),并将其应用于免疫层析平台。由于UCNPs的反斯托克激发特性,所建立的方法能有效解决灵敏度差及机制耐受能力差的问题。通过系统性优化,所建立的免疫层析方法可在4.6×104 CFU·mL^-1~1×107 CFU·mL^-1浓度范围内实现定量检测,检测限为2.8×104 CFU·mL^-1。该方法在实际牛奶样本检测中表现出优良的抗基质干扰能力,其批内回收率为82.7%~105.4%,变异系数为5.8%~13.3%;批间回收率为79.4%~102.5%,变异系数为6.7%~7.5%。方法灵敏度较高,抗基质干扰能力强,不仅能用于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也可被推广应用于其它食源性致病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转换纳米颗粒 免疫层析 牛奶 大肠杆菌O157:H7
下载PDF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快速分型致泻大肠埃希氏菌方法的建立
8
作者 李芮 黄艳梅 +5 位作者 童晓钰 山珊 刘成伟 谭俣宬 陈芳 刘道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33-240,I0005,I0006,共10页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该研究立足DEC目前流行率高、基层分型困难的现状,建立了快速分型5种DEC的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diarrheagenic Escherichia coli,DEC)是一种重要的食源性致病菌,该研究立足DEC目前流行率高、基层分型困难的现状,建立了快速分型5种DEC的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方法。针对DEC的8段特征性毒力基因pic、aggR、lt、st、stx 1、stx2、escV、invE及大肠埃希氏菌属特异性基因uidA设计LAMP引物,优化反应体系,并对方法的分析性能及临床菌株分型效果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方法对pic和escV的检出限是1 ng/μL,对aggR、stx 1、invE和uidA的检出限是100 pg/μL,对lt、st和stx 2的检出限是10 pg/μL,该方法灵敏度与特异度均为100%,DEC型别间无交叉反应,对临床菌株的分型与实际结果完全一致。方法快速简便、设备要求低,借助恒温荧光读取设备可在40 min内迅速判定待检菌株是否为DEC及其致病类型,可满足各机构现场快速检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致泻大肠埃希氏菌 实时荧光环介导等温扩增 快速检测 毒力基因 分型 食品安全
下载PDF
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的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4
9
作者 梁新民 陈丽敏 +4 位作者 游兴勇 周厚德 张强 刘洋 刘成伟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06-1310,共5页
目的 对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描述性分析;利用ArcGIS 10.2软件制作江西省县域矢量地图和累计病例分布图;同时运用geoda 1.1... 目的 对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进行空间自相关分析,探究其空间分布特征。方法 收集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监测数据并对其进行整理和描述性分析;利用ArcGIS 10.2软件制作江西省县域矢量地图和累计病例分布图;同时运用geoda 1.12软件将病例数据与地理属性数据合并,进行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 全省累计报告毒蕈中毒病例938例,年均发病率为0.402 2/10万;全局自相关分析发现,江西省2016—2020年毒蕈中毒病例数存在空间聚集性(Moran’s I=0.107 0,P=0.032<0.05)。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显示,鄱阳县、峡江县、余干县为高-高区域;德安县、靖安县、上栗县、龙南市为低-低区域;新建区、樟树市、彭泽县、湖口县为低-高区域;南康区、东湖区为高-低区域。结论 2016—2020年江西省毒蕈中毒病例数具有空间聚集性,局部地区为重点区域,相关部门应加强建立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并精准开展科普宣传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蕈中毒 空间自相关 莫兰指数 食源性疾病
原文传递
2016年江西省成人主要膳食中镉暴露水平评估 被引量:4
10
作者 曾立爱 刘成伟 +2 位作者 周鸿 童微 王艳敏 《卫生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836-839,共4页
目的评估江西省成人膳食中镉的暴露水平和潜在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2—2017年江西省11类食品中镉含量数据、2016年江西省成人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法计算江西省成人主要膳食中镉的暴露水平,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江... 目的评估江西省成人膳食中镉的暴露水平和潜在健康风险。方法利用2012—2017年江西省11类食品中镉含量数据、2016年江西省成人食物消费量调查数据,采用简单分布评估法计算江西省成人主要膳食中镉的暴露水平,并进行健康风险评估。结果江西省成人主要膳食中镉每月平均暴露量及每月高暴露量(P95)分别为18.426和29.724μg/kg,分别占暂定镉每月耐受摄入量(25μg/kg)的73.7%和118.9%。不同性别-年龄组成人主要膳食中镉每月平均暴露量及每月高暴露量(P95)范围分别为16.224~19.774和24.059~33.387μg/kg。大米及蔬菜是江西省成人膳食中镉暴露的主要来源,贡献率达到总膳食暴露量的92%以上。结论2016年江西省成人主要膳食中平均镉暴露量较低,处于可接受水平,但高暴露人群存在一定健康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简单分布评估
原文传递
不对称PCR技术结合免疫层析法快速检测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 被引量:3
11
作者 山珊 黄昭鸿 +4 位作者 黄艳梅 刘道峰 刘成伟 黄运红 龙中儿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312-318,共7页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可分泌志贺毒素,致病性强,建立简便快速的STEC检测方法对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极为重要。使用生物素标记STEC的标志性毒力基因stx1与stx2的下游引物进行不...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Shiga toxin-producing Escherichia coli,STEC)可分泌志贺毒素,致病性强,建立简便快速的STEC检测方法对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和蔓延极为重要。使用生物素标记STEC的标志性毒力基因stx1与stx2的下游引物进行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获得生物素化的目标单链DNA与聚苯乙烯微球标记的目标基因的上游引物特异性结合形成结合物,结合物上的生物素因与试纸条检测线上链霉亲和素结合而使检测线显色。通过建立的方法可成功快速检测出携带不同毒力基因的STEC,同时利用该方法对23株菌株进行stx基因的检测,结果显示该方法可准确检测到含有STEC标志性毒力基因stx的菌株,且表现出良好的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对称聚合酶链式反应 免疫层析技术 产志贺毒素大肠埃希氏菌 检测
下载PDF
2018年江西省碘缺乏病实验室外质控考核结果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彭文芳 周鸿 +1 位作者 上官俊 宋迎春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525-528,共4页
目的通过分析2018年江西省各级碘缺乏病(IDD)实验室外质控考核结果,总结各级实验室检测的整体水平和检测能力,为IDD监测和防治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方法2018年,对江西省的省、市、县3级IDD实验室进行盐碘、尿碘和水碘外质控考核。其中,... 目的通过分析2018年江西省各级碘缺乏病(IDD)实验室外质控考核结果,总结各级实验室检测的整体水平和检测能力,为IDD监测和防治提供可靠的质量保障。方法2018年,对江西省的省、市、县3级IDD实验室进行盐碘、尿碘和水碘外质控考核。其中,参加盐碘考核的有1个省级、11个地市级、30个县级实验室;参加尿碘考核的有1个省级、11个地市级、100个县级实验室;参加水碘考核的有1个省级、11个地市级实验室。盐碘测定采用直接滴定法(GB/T 13025.7-2012);尿碘测定采用砷铈催化分光光度法(WS/T 107.1-2016)或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WS/T 107.2-2016);水碘测定采用国家IDD参照实验室推荐的"适合缺碘及高碘地区水碘检测的方法研究"中0~100μg/L范围的测定方法。尿碘采用Z比评分法进行判定,当│Z│≤2时,合格;当2<│Z│<3时,基本合格;当│Z│≥3时,不合格。水碘和盐碘采用参考值±不确定度的方法进行判定,检测结果的平均值在此范围内,判定为合格,反之判定为不合格。结果2018年江西省1个省级和11个地市级IDD实验室盐碘、尿碘和水碘考核的反馈率和合格率均为100.00%。参加盐碘考核的30个县级实验室,有1个不合格;参加尿碘考核的100个县级实验室,有3个不合格。结论2018年江西省IDD实验室检测技术继续保持在较高水平,部分县级实验室检测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验室 质量控制
原文传递
基于dsDNA-CuNCs的荧光ELISA检测牛奶中的E.coli O157:H7 被引量:2
13
作者 曹文凯 山珊 +3 位作者 刘道峰 彭娟 邢克宇 赖卫华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38-43,94,共7页
目的:建立了一种灵敏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新型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方法:以碱性磷酸酶水解焦磷酸盐-Cu^(2+)配位复合物,释放出Cu^(2+)形成铜纳米簇作为信号报告探针,通过对关键因素Cu^(2+)浓度、焦磷酸盐浓度、DNA模板的浓度... 目的:建立了一种灵敏检测牛奶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新型荧光酶联免疫吸附方法。方法:以碱性磷酸酶水解焦磷酸盐-Cu^(2+)配位复合物,释放出Cu^(2+)形成铜纳米簇作为信号报告探针,通过对关键因素Cu^(2+)浓度、焦磷酸盐浓度、DNA模板的浓度和长度进行优化。结果:在最优条件下,大肠杆菌O157:H7的菌数为5×10^(4)~1×10^(8)CFU/mL时,与荧光信号值有较好的线性关系(R^(2)=0.9808),最低检出限为2.4×10^(4)CFU/mL。结论:该方法成功地应用于低脂牛奶和脱脂牛奶样本中大肠杆菌O157:H7的测定,平均回收率为92.2%~10^(8).5%,相对标准偏差为4.9%~10.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酶联免疫吸附 铜纳米簇 大肠杆菌O157:H7 检测
下载PDF
江西省首起误食残托鹅膏有环变种毒蘑菇中毒事件调查与鉴定 被引量:3
14
作者 刘洋 刘道峰 +4 位作者 刘家虹 游兴勇 彭思露 刘成伟 周厚德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334-338,共5页
目的调查江西省2019年5月一起误食有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并鉴定引起中毒的有毒蘑菇种类。方法收集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判断,对收集的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了自行采摘... 目的调查江西省2019年5月一起误食有毒蘑菇引起的中毒事件,并鉴定引起中毒的有毒蘑菇种类。方法收集中毒事件的流行病学相关资料进行初步判断,对收集的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患者均食用了自行采摘并煮汤的蘑菇,食量不等,平均潜伏期为2.5 h,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等症状,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比对鉴定为残托鹅膏有环变种。结论本事件为江西省报道的首起因误食残托鹅膏有环变种引起的毒蘑菇中毒事件,结合流行病学、形态学、分子生物学等方法可以鉴定引起毒蘑菇事件的蘑菇种类,提示江西省毒蘑菇中毒形势依然严峻,相关部门应加强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托鹅膏有环变种 毒蘑菇 分子鉴定 食物中毒
原文传递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乌骨鸡中23种磺胺类药物残留 被引量:3
15
作者 谢慧英 李娟 +1 位作者 于晖 周鸿 《药品评价》 CAS 2022年第9期533-537,共5页
目的: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乌骨鸡中23种磺胺类药物的方法。方法:样品采用1%(体积分数)乙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经C18、PSA和多壁碳纳米管净化,以甲醇和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通过BEH C18柱分离... 目的:建立了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乌骨鸡中23种磺胺类药物的方法。方法:样品采用1%(体积分数)乙酸的乙腈溶液提取,提取液经C18、PSA和多壁碳纳米管净化,以甲醇和乙酸铵水溶液(含0.1%甲酸)为流动相,梯度洗脱,通过BEH C18柱分离,电喷雾正离子扫描,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外标法定量。结果:23种磺胺类药物在1.0~50 ng/mL的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相关系数(r)大于0.995;方法的检出限在0.02~0.58μg/kg,定量限为0.07~1.91μg/kg;平均加标回收率在74.8%~106.0%之间,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9.8%。结论:该方法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适用于乌骨鸡中23种磺胺类药物的快速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残留物 乌骨鸡 磺胺类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分散固相萃取 多壁碳纳米管
下载PDF
江西省一起食用亚稀褶红菇中毒引起死亡事件的调查与溯源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洋 梁新民 +3 位作者 周厚德 游兴勇 刘成伟 彭思露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364-1369,共6页
目的调查并溯源2020年9月江西省一起误食有毒蘑菇中毒引起死亡事件的情况,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访问调查法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并初步判断,对收集的有毒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发... 目的调查并溯源2020年9月江西省一起误食有毒蘑菇中毒引起死亡事件的情况,为预防类似事件的发生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访问调查法进行流行病学描述性分析并初步判断,对收集的有毒蘑菇样品进行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流行病学调查发病患者均食用了野生蘑菇,未食用者未发病,平均潜伏期19 min,病情进展迅速,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对肝肾和心脏功能造成损害,致死率较高。有毒蘑菇样品经形态学、分子生物学比对鉴定为亚稀褶红菇。结论本次事件为江西省报道的一起误食亚稀褶红菇引起中毒死亡的事件,提示江西省毒蘑菇中毒形势较为严峻,相关部门需要加强防控,预防类似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物中毒 分子鉴定 亚稀褶红菇 致死
原文传递
固相萃取-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同时测定禽蛋中双酚A、双酚F和双酚S 被引量:1
17
作者 于晖 周鸿 +1 位作者 谢慧英 胡菏 《实验与检验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687-690,697,共5页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检测禽蛋中双酚A、双酚F和双酚S方法。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使用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通过C18色谱柱分离,甲醇-水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双酚... 目的建立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法检测禽蛋中双酚A、双酚F和双酚S方法。方法样品采用乙腈提取,使用Oasis HLB固相萃取小柱净化,通过C18色谱柱分离,甲醇-水为流动相,采用电喷雾负离子模式和多反应监测模式检测,内标法定量。结果双酚A和双酚F在1.0~50μg/kg浓度范围呈线性关系(r≥0.999),检出限为0.3μg/kg,定量限为1.0μg/kg;双酚S在0.1~20μg/kg浓度范围呈线性关系(r≥0.999),检出限为0.05μg/kg,定量限为0.15μg/kg。利用该方法测定禽蛋中双酚A、双酚F和双酚S,加标回收率为86.7%~106.3%,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7.2%。结论该方法快速便捷、准确稳定,可以满足禽蛋中双酚A、双酚S和双酚F的检测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禽蛋 双酚A 双酚F 双酚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三重四级杆质谱
下载PDF
QuEChERS-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测定植物油中的黄曲霉毒素和氟虫腈 被引量:2
18
作者 周鸿 李小平 谢慧英 《江西化工》 2021年第3期59-63,共5页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技术,建立了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和氟虫腈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检测方法。样品经含1%(体积分数)甲酸的乙腈提取,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钠盐析,QuEChERS净化,以BEH C 18为分离柱,用甲醇-1 mmoL乙酸铵(含0... 采用QuEChERS前处理技术,建立了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和氟虫腈的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检测方法。样品经含1%(体积分数)甲酸的乙腈提取,氯化钠和无水硫酸钠盐析,QuEChERS净化,以BEH C 18为分离柱,用甲醇-1 mmoL乙酸铵(含0.1%甲酸)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在多反应监测模式下内标法定量。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和氟虫腈的平均回收率为85.9%~104%,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2%~8.9%,检出限在0.3μg/Kg~0.5μg/Kg之间,定量限在1.0μg/Kg~1.7μg/Kg之间。该方法快速、简便、灵敏度高、准确度好,适合于同时检测植物油中黄曲霉毒素和氟虫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UECHERS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同位素内标 黄曲霉毒素 氟虫腈
下载PDF
2012—2020年江西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曾立爱 刘成伟 +3 位作者 游兴勇 童微 夏芝璐 刘洋 《中国食品卫生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311-1315,共5页
目的分析江西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有效控制家庭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江西省2012—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 目的分析江西省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的流行病学特征,为预防和有效控制家庭食源性疾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江西省2012—2020年食源性疾病暴发监测系统中报告的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2020年江西省共报告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715起,累计发病2608人,死亡35人,病死率为1.3%(35/2608)。9年间暴发事件数整体呈上升趋势,事件集中发生在5~10月份。从致病因素和原因食品分析,野生蘑菇引起的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最多,分别占总数的45.0%(322/715)、39.5%(1029/2608)和94.2%(33/35),其次是微生物致病因素。从区域分析,家庭食源性疾病暴发事件主要发生在农村,报告的事件数、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总数的73.1%(527/715)、75.4%(1966/2608)和100.0%(35/35)。结论江西省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应重点针对广大农村家庭开展食用野生蘑菇的危害性宣传,普及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知识,减少家庭食源性疾病的发生,降低死亡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物中毒 家庭 流行病学特征 江西
原文传递
2019-2021年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彭文芳 周鸿 +1 位作者 宋迎春 上官俊 《中华地方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017-1020,共4页
目的分析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为氟中毒的监测防治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方法2019-2021年,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采用《尿中氟化物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WS/T 89-2015)对质控样进行检测,采用Origin 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 目的分析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为氟中毒的监测防治工作提供可靠数据支撑。方法2019-2021年,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采用《尿中氟化物测定离子选择电极法》(WS/T 89-2015)对质控样进行检测,采用Origin 9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制作Youden图、偏差棒图,并根据Z比分值进行结果评定,│Z│≤2为合格,2<│Z│<3为基本合格,│Z│≥3为不合格。结果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合格率为95.00%(38/40)。绝大部分实验室的│Z│比分值<2。2019、2020年2个实验室内│Z│比分值≥3。结论江西省尿中氟化物实验室质控考核结果较为满意,但个别实验室仍需要进一步提高检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尿 实验室 质量控制 分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