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血站采血中献血者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彭芳 双莉华 +2 位作者 游桂梅 付萍萍 何军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1年第35期217-219,共3页
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血站采血中献血者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抚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2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 目的探究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对血站采血中献血者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10月至2020年10月抚州市中心血站无偿献血的200例献血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取持续质量改进护理模式,比较分析两组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不良反应及血液报废率。结果干预后,实验组的总满意度为97.00%,高于对照组的7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血液报废率为2.00%,低于对照组的14.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护理可有效提高血站采血中献血者的护理满意度,减少献血者的不良反应,并降低血液报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护理 采血工作 献血者 满意度 不良反应 血液报废率
下载PDF
抚州某血液中心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调查 被引量:3
2
作者 徐国芳 刘有才 +2 位作者 彭芳 付萍萍 何军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2年第9期118-120,共3页
目的探讨抚州某血液中心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方法收集抚州某血液中心2019年1月—2021年3月采集的所有血液,对其中存在的不合格血液进行隔离处理。根据血液的报废情况将其分为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与非感染性不合格血液... 目的探讨抚州某血液中心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血液报废情况。方法收集抚州某血液中心2019年1月—2021年3月采集的所有血液,对其中存在的不合格血液进行隔离处理。根据血液的报废情况将其分为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与非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统计血液报废的总体情况、感染性不合格血液以及非感染性不合格血液的报废原因。结果采集的57000 U血液中共报废1148 U,总报废率为2.01%;感染性不合格血液报废是血液报废的主要原因,其报废量占总血液报废量的85.19%(978/1148),其中梅毒阳性所占的报废率最高,为0.40%(229/57000),其次为谷丙转氨酶不合格、乙肝表面抗原阳性、丙肝病毒抗体阳性、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非感染性不合格血液的报废量占总血液报废量的14.81%(170/1148),其中脂血所占的报废率最高,为0.08%(45/57000),其次为采血量不足、血袋破裂、过期血、血凝块与溶血。结论通过了解抚州某血液中心在血液成分制备过程中的血液报废情况,可对其非正常血液报废原因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从而有效降低血液报废率,提高用血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成分制备 血液中心 血液报废 感染
下载PDF
献血人群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Ⅱ类等位基因的关系 被引量:1
3
作者 付萍萍 黄杰庭 +8 位作者 宋丹丹 黄珂 许茹 廖峭 单振刚 梁明月 戎霞 付涌水 王敏 《广东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4期3738-3742,共5页
目的 了解广州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HCV治疗策略的制定、预后的评估及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献血人群中373例HCV感染者,分为两组:自发清除组(133例)和慢性感染者(24... 目的 了解广州献血人群中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自然转归与HLA多态性的相关性,为HCV治疗策略的制定、预后的评估及疫苗的研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广州献血人群中373例HCV感染者,分为两组:自发清除组(133例)和慢性感染者(240例),利用HLA-SBT方法对373份感染者进行HLA-Ⅱ类等位基因分型,用2检验分析每个HLA等位基因频率在自发清除组和慢性感染组的分布是否存在差异,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可能影响HCV自然转归的多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自发清除组与慢性感染组相比年龄较小[(28.2±9.9)岁vs(31.3±9.0)岁,t=-2.998,P=0.003],HCV自发清除组女性比例较高(34.6%vs 17.9%,2=13.090,P〈0.01)。DQB1*05:02(P=0.002,OR=0.411,95%CI=0.232~0.727)和DRB1*14:54(P=0.027,OR=0.350,95%CI=0.132~0.926)在慢性感染组中更为多见,DRB1*11:01在自发清除组较为常见(P=0.007,OR=2.169,95%CI=1.223~3.848)。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P〈0.01,OR=1.035,95%CI=1.018~1.053)、性别(P〈0.01,OR=0.423,95%CI=0.297~0.603)和DQB1*05:02(P=0.016,OR=0.480,95%CI=0.264~0.873)、DRB1*11:01(P=0.016,OR=2.072,95%CI=1.142~3.758)等位基因是HCV感染自然转归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 女性、较年轻的HCV感染者比较容易发生自发清除,携带DQB1*05:02等位基因的人群在感染HCV后更易发生慢性化,携带DRB1*11:01基因则容易发生自发清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人类白细胞抗原 无偿献血者 自然转归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