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童庆炳与当代中国文化诗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陶水平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1期1-6,共6页
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作为我国当代文论的一种理论创新形态,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审美诗学与文化研... 文化诗学是20世纪70、80年代在西方文论界兴起并具有广泛国际影响的一种文论模式和批评方法,近年来,文化诗学研究在国内外文论界日渐形成学术高潮。文化诗学作为我国当代文论的一种理论创新形态,是对我国新时期以来的审美诗学与文化研究的双重整合,显示出学术开拓性、前沿性和综合性,越来越受到我国当代文论和批评界的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学科范式 文化转向 内部研究 外部研究 诗情画意 文化含蕴 学术空间 价值诉求
下载PDF
感悟大师:浅论蒋孔阳先生对中国当代美学研究的贡献
2
作者 陶水平 《中国美学研究》 2014年第2期44-58,共15页
蒋孔阳先生作为当代中国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美学家,在实践论审美哲学、创造论文艺美学、西方美学史研究、中国美学史研究、文艺批评实践、美学新学科(如中西比较美学和人类学美学)研究、美学学术史和美学文献学研究、美学人才的培养... 蒋孔阳先生作为当代中国一位享誉海内外的著名美学家,在实践论审美哲学、创造论文艺美学、西方美学史研究、中国美学史研究、文艺批评实践、美学新学科(如中西比较美学和人类学美学)研究、美学学术史和美学文献学研究、美学人才的培养和沪上美学学派的开创、人生美学的践履以及泽被整个中国当代美学学界等方面均做出了杰出的、具有开拓性和原创性的学术贡献,成为与朱光潜、宗白华媲美的美学巨子和学术大师。实践创造论美学是蒋孔阳美学思想的核心,蒋孔阳美学各个方面的展开均深刻体现了其实践创造论美学的思路和方法。蒋孔阳之所以能取得巨大的美学成就,有其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方面的优势,更得益于其强大的人格力量。蒋孔阳美学早已载人中国当代美学学术史册,蒋孔阳的美学贡献、治学经验、研究方法、文章风格、理论风范和学术境界为当代中国美学研究树立了旗帜、标杆和典范,必将激励和启迪一代又一代的美学后人继续攀登学术高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蒋孔阳 中国当代美学 学术贡献 原创性 知识结构 人格力量
原文传递
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观问题 被引量:8
3
作者 赖大仁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22,共6页
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行为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关系,因而值得特别关注。当前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价值观念与审美导向上的迷乱现象,或者说陷入... 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行为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关系,因而值得特别关注。当前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价值观念与审美导向上的迷乱现象,或者说陷入了某些误区,有可能造成艺术审美实践上的误导。本文从社会历史观、人性观、审美观等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历史反思与具体辨析,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念 理论批评 文艺创作 社会历史观 审美导向 审美实践 人性观 审美观
原文传递
“后理论”转向与当代文学理论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赖大仁 《学术月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00-106,共7页
西方文论的"后理论"转向,既表现为"反理论",即对此前盛行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批判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新理论",指向对前人遗留问题及新的现实问题的重新探讨。在"后理论"转向的启示下,我国当代... 西方文论的"后理论"转向,既表现为"反理论",即对此前盛行的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批判反思,同时也是一种"新理论",指向对前人遗留问题及新的现实问题的重新探讨。在"后理论"转向的启示下,我国当代文论研究,一方面有必要加强理论反思,包括解构性反思和建构性反思,这不仅需要怀疑和批判精神,同时也需要建构性的理论精神;另一方面,还有必要在理论反思的基础上重建当代文论的理论自觉。这种理论自觉所关涉的主要问题,一是当代文论建构的现实基点问题,二是当代文论建构的文学观念和价值理念问题,三是当代文论对文学实践和社会现实的"介入"功能问题,四是当代文论的开放与坚守辩证统一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理论” 批判反思 理论自觉 价值理念
原文传递
山水画空间的形式构成及其思想渊源 被引量:3
5
作者 詹冬华 姚耀飞 《美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03-108,共6页
山水画的空间是内含了时间的时空整体。山水画中那种超绝尘表的永恒之感,生气流布、往来赠答的形式动感,使得山水画获得与书法、舞蹈、音乐相通的时间性品格。从空间形式来看,山水画主要由充满生命力感的线条笔墨、俯仰游观的宇宙视域... 山水画的空间是内含了时间的时空整体。山水画中那种超绝尘表的永恒之感,生气流布、往来赠答的形式动感,使得山水画获得与书法、舞蹈、音乐相通的时间性品格。从空间形式来看,山水画主要由充满生命力感的线条笔墨、俯仰游观的宇宙视域、气韵生动的精神境界等方面构成。山水画的空间形式主要有三个思想来源:易学、庄学、禅学,山水画从中所汲取的思想养料各不相同,但又不无关联。由《周易》到老庄,再到佛禅,山水画愈来愈逼近空灵的心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画 空间 时间
原文传递
主体间性概念与主体观——主体间性文论中的基本哲学问题探讨 被引量:3
6
作者 詹艾斌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34-139,共6页
作为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的基本蕴涵是杨春时在对西方哲学发展的阐释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主体间性文论侧重于对文学的性质进行生存论意义上的界定,而缺乏诸如认识论意义上的明确的揭示,它无法阐释文学活... 作为主体间性文学理论中的核心概念,"主体间性"的基本蕴涵是杨春时在对西方哲学发展的阐释过程中确立起来的。主体间性文论侧重于对文学的性质进行生存论意义上的界定,而缺乏诸如认识论意义上的明确的揭示,它无法阐释文学活动的全部内容。同时,这一思想形态也表现出明显的主体泛化倾向,没有认识到主体的历史规定性问题。对学界而言,在主体和主体性问题上,尤为重要的是必须在当前中国的一般历史状况和特定的社会情势下对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作出探索性的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体间性文学理论 主体间性概念 主体观 主体的新质形态和主体性的新形式
下载PDF
生态批评的若干基本理论问题 被引量:3
7
作者 苏勇 《青海社会科学》 CSSCI 2015年第6期109-113,共5页
尽管生态批评已经获得了学界多方面的肯定——特别是在其浓郁的现实情怀、崭新的批评视角、深刻的自我反思等方面,但在学科定位、方法论以及文学观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备受质疑。目前看来,生态批评还只是一种理论资源,并且... 尽管生态批评已经获得了学界多方面的肯定——特别是在其浓郁的现实情怀、崭新的批评视角、深刻的自我反思等方面,但在学科定位、方法论以及文学观等几个密切相关的基本理论问题上,备受质疑。目前看来,生态批评还只是一种理论资源,并且在方法论上也还存在着许多比较突出的问题,比如非逻辑化、非历史化、非差异化等。就生态批评的文学观而言,生态批评认为,文学可以引导人们以生态的观念来看待世界,进而能够影响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或行为模式,由此可见,生态批评仍属于比较典型的外部研究模式,很容易单纯地将文学文本仅仅看作是承载生态观念、生态思想的文献或工具,对文学本体则不太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批评 方法论 文学观
下载PDF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后现代性 被引量:3
8
作者 赖大仁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16,共7页
一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后现代性,具体表现为某些后现代性的创作风格与艺术倾向,如写作态度上对社会化写作的解构与反叛,对现实的怀疑与自我中心主义;叙述方式上解构宏大叙事,走向平面化、零散化、游戏化的叙事;价值取向上对“中心... 一 当代文艺创作中的后现代性,具体表现为某些后现代性的创作风格与艺术倾向,如写作态度上对社会化写作的解构与反叛,对现实的怀疑与自我中心主义;叙述方式上解构宏大叙事,走向平面化、零散化、游戏化的叙事;价值取向上对“中心化”意识形态价值与“精英化”审美价值的消解,导向世俗化、平民化、庸常化;语言风格上的调侃、反讽、嘲弄性、鄙俗化,等等。有学者认为:“后现代文学是一种以精神意义虚无为前提的文学,它以技术主义的无限生产为原则,以消费主义的欲望扩张为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现代性 文艺创作 后现代文学 自我中心主义 审美价值 写作态度 宏大叙事 艺术倾向
下载PDF
科举试赋制度与唐代辞赋的文化景观 被引量:3
9
作者 周兴泰 王萍 《文艺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0-106,共7页
赋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赋的体式很多,有骚赋、骈赋、文赋等,而律赋则是唐人的独创,用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项目,成为文人人仕的一块敲门砖,故当时文士几乎无人不研习作赋的技巧,把它作为日常的一种功课,就连李白这样豪迈不羁... 赋在中国文学传统中源远流长。赋的体式很多,有骚赋、骈赋、文赋等,而律赋则是唐人的独创,用为科举考试的一个项目,成为文人人仕的一块敲门砖,故当时文士几乎无人不研习作赋的技巧,把它作为日常的一种功课,就连李白这样豪迈不羁的诗人也不例外,李白曾下功夫习赋,现存赋作和类赋之文多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举考试 文化景观 辞赋 唐代 制度 文学传统 李白 体式
原文传递
当代文论变革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 被引量:2
10
作者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140,共6页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趋向是寻求"回到文学理论本身",力求"学科化",这反映出回归"科学性"的不懈努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科学主义领先导致对科学性的片面理解和对人文性的遮蔽,造成科学...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趋向是寻求"回到文学理论本身",力求"学科化",这反映出回归"科学性"的不懈努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科学主义领先导致对科学性的片面理解和对人文性的遮蔽,造成科学性与人文性失衡乃至分裂,由此带来文学理论功能的弱化及其对文学实践的不利影响等。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上作出必要的调整,即在人学视野中寻求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从而适应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艺理论变革 科学性 人文性
下载PDF
释良琦与玉山雅集考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舜臣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01-107,共7页
玉山雅集是元末著名的文人集会。先后有三十余名僧侣与会,而尤以释良琦的声名最著。释良琦不仅参与了玉山雅集的大部分活动,还经常召集文人分韵赋诗,撰写诗序,俨然为座中核心之一。释良琦的诗风清丽,诗艺高超,在逞才斗技中丝毫不亚于顾... 玉山雅集是元末著名的文人集会。先后有三十余名僧侣与会,而尤以释良琦的声名最著。释良琦不仅参与了玉山雅集的大部分活动,还经常召集文人分韵赋诗,撰写诗序,俨然为座中核心之一。释良琦的诗风清丽,诗艺高超,在逞才斗技中丝毫不亚于顾瑛等文人。同时,以释良琦为代表的僧人加入,不仅使玉山雅集具备了多元文化色彩,更体现了元末"狂禅"之风的盛况,反映了佛教世俗化进程日益加剧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良琦 玉山雅集 元末 文化意义
原文传递
从“士”到知识分子:“士”的现代转型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龙洋 《广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97-103,共7页
中国"士"的现代转型是在中国文化内部和西方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下进行的。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士"在知识体系、价值观念、职业身份、独立人格等方面朝着现代转型。在知识体系方面,从传统"四书五经"的儒家... 中国"士"的现代转型是在中国文化内部和西方科学思想的双重影响下进行的。鸦片战争后,传统的"士"在知识体系、价值观念、职业身份、独立人格等方面朝着现代转型。在知识体系方面,从传统"四书五经"的儒家经典转化为以现代科学知识为核心的知识体系;在价值观念方面,从传统的"道"转化为以科学、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念;在职业身份上,从单一的出仕转化为现代职业的多元化取向;在独立人格方面,从传统的依附封建皇权转化为现代的人格独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分子 现代转型
下载PDF
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后现代性 被引量:1
13
作者 赖大仁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14-21,共8页
后现代性交织着解构性与重构性的双重变奏。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后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中心论"和"本质主义"之类文艺理论观念的质疑与消解,由此导向对文艺本质特性的多向度探寻,以及文艺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探索,从... 后现代性交织着解构性与重构性的双重变奏。当代文艺理论批评中的后现代性,主要表现为对"中心论"和"本质主义"之类文艺理论观念的质疑与消解,由此导向对文艺本质特性的多向度探寻,以及文艺批评方法的多元化探索,从而形成多视角、多维度研究的新格局。这既使当代文艺理论批评充满活力,同时也带来了某些新的片面性。如何在更为宏阔的视野中寻求多元综合与创新,是当代文艺理论批评面临的新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艺理论批评 后现代性 解构性 重构性
下载PDF
论当代文化批评的四种形态 被引量:1
14
作者 肖明华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5-206,共12页
晚近三十年,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文艺学界出现了文化批评。其中有出于对大众文化兴起所产生的认知兴趣,于是兴发阐释批评;也有因知识分子身份变迁的焦虑,所以才激发了批评的冲动;还有为了突破学科化的规约,或知识人本有的公共诉求... 晚近三十年,由于社会文化语境的变迁,文艺学界出现了文化批评。其中有出于对大众文化兴起所产生的认知兴趣,于是兴发阐释批评;也有因知识分子身份变迁的焦虑,所以才激发了批评的冲动;还有为了突破学科化的规约,或知识人本有的公共诉求等不同原因所导致的文化批评实践。凡此种种所建构的文化批评,可以被分为作为"大众文艺批评"的文化批评、作为"文化研究"的文化批评、作为"文化讨论"的文化批评和作为"文学批评"的文化批评等几个类别。考察诸种文化批评,我们可以发现,尽管它们之间有区别,比如在研究对象的选择上有不同侧重,在公共性的观念上有自觉和不自觉之分;但总体而言,它们都有跨学科的知识视野、面向当下社会文化发言的公共情怀以及维护知识生产的有效性的自觉等共同的习性。继承文化批评近三十年的传统,对于当前文艺、文化乃至社会的发展来说都是有价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批评 公共性 文化研究
下载PDF
从叙事视角看唐赋与诗文的互渗
15
作者 周兴泰 《云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65-171,共7页
赋与诗歌、散文的密切关系由来有之。在唐代,诗、赋因用于科举考试而备受推崇,古文运动的兴盛也极大地促进了散文的发展;不仅如此,赋、诗、文三种文体之间呈现出共生互渗的局面。从叙事视角看,唐诗多借鉴赋的铺陈手法对事件进行曲折详... 赋与诗歌、散文的密切关系由来有之。在唐代,诗、赋因用于科举考试而备受推崇,古文运动的兴盛也极大地促进了散文的发展;不仅如此,赋、诗、文三种文体之间呈现出共生互渗的局面。从叙事视角看,唐诗多借鉴赋的铺陈手法对事件进行曲折详细的叙述和情感想象的描写,赋化倾向凸显;同时,唐赋的诗化趋势也日渐突出,主要体现为用诗化的语言敷衍故事,从而使赋富于诗性意境与郁勃诗情。唐代散文因受唐赋问答结构与韵散体制的影响而显现出辞赋化特征,反过来唐代散文的散体句式与浑灏气势又深刻影响了唐赋的发展而使唐赋呈现出鲜明的散文化倾向。从中国人的叙事思维及中国文学叙事传统的发展进程看,唐代社会掀起一股喜好讲故事的潮流,在此潮流的引领下,唐人不光用传奇小说叙事,也尝试用散文、诗、赋等文体叙事,这充分体现出唐人叙事思维与能力的成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赋 唐诗 唐代散文 叙事 赋文互渗
下载PDF
重倡儒家诗学的格调与神韵——李梦阳诗学再解读
16
作者 汪泓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10-115,共6页
在对李梦阳诗学的评价中出现了一种重格调或重情感的"二难"现象。实际上李梦阳诗学本身并不存在这样的矛盾。他论格调是在重倡生动有力、富于批判精神的儒家传统诗学的框架内展开的。对新兴市民文学的认同,正源自于李梦阳对... 在对李梦阳诗学的评价中出现了一种重格调或重情感的"二难"现象。实际上李梦阳诗学本身并不存在这样的矛盾。他论格调是在重倡生动有力、富于批判精神的儒家传统诗学的框架内展开的。对新兴市民文学的认同,正源自于李梦阳对传统儒家诗学的深刻理解,其思想的敏锐性亦来自于对儒家诗教中风雅颂三体之别的深刻体认。对《潜虬山人诗序》的再解读,可证明清诗学格调、神韵两派之分,颇为牵强。李梦阳诗学不能简单概括为格调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性情 格调 神韵 儒家诗学
原文传递
中国早期空间观的创构及其形式美意义 被引量:13
17
作者 詹冬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6-203,208,共19页
在中国早期,除了老庄等先秦诸子所开启的哲学思辨型空间观,还存在一类呈现于天文、地理、礼仪等实践领域的应用型空间观。此类空间观以宇宙意识为源发点,以天人关系为核心问题,通过墓葬、建筑、器具、图画、文学等人文符号形成一个"... 在中国早期,除了老庄等先秦诸子所开启的哲学思辨型空间观,还存在一类呈现于天文、地理、礼仪等实践领域的应用型空间观。此类空间观以宇宙意识为源发点,以天人关系为核心问题,通过墓葬、建筑、器具、图画、文学等人文符号形成一个"小宇宙"符号体系,成为早期中国的集体精神意志与民族文化密码。该空间观不仅对同期艺术形式的凝定起到决定性作用,也为后世艺术留下清晰的形式观念印痕,对中国形式美学具有发轫开先之功。由于天人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这种涵摄了早期空间观的艺术形式法则为后世艺术的审美实践及理论提升埋下了伏笔,成为影响中国艺术形式品格锻铸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空间观 宇宙天象 方位地形 礼仪人伦 艺术形式
原文传递
时空视阈下的审美心胸理论 被引量:5
18
作者 詹冬华 《文史哲》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84-97,166,共14页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三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三个层面...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三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三个层面紧密关联,构成了审美时空的三个基本维度。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之间的根本对立,引发"心理时空"对"自然时空"的塑型与超越,这也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存在论依据,但"心理时空"还必须转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意象符号亦即"形式时空"上。老庄的"虚静"说、佛禅的"空静"论均为审美心胸理论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但两者仅从哲学上对"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发,而对"形式时空",特别是审美时空三层面之间的共生相依关系并未作明确论述。魏晋以降,"虚静"("空静")说被后世文艺理论家用于诗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在庄禅的"道体时空"、"佛性时空"之外,拓展了审美意象的"形式时空",审美心胸理论才实现了从哲学到美学、艺术学的完美变身,并逐步得到充实与完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代 审美心胸 自然时空 心理时空 形式时空
下载PDF
“文体”与“体格”——朱熹《诗经》文体论解读 被引量:2
19
作者 汪泓 赵勇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4年第5期58-64,共7页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qu... 朱熹把"文体"与传统的"音韵"、"训诂"注《诗》重点并置,充分体现了他自觉的文体意识。《诗集传》对《诗经》文势相贯特点的重视,是对毛诗《传》《笺》《正义》的继承;而对《诗经》辞气的整体把握、对"温柔敦厚"的伦理意识所形成的含蓄文体风格的提倡,则是重涵养功夫的理学视野为朱熹带来的对前人的突破。有关体裁分类的辨析,朱熹引当时诗学已普遍使用的"体格"观念入《诗经》学,认为大小《雅》是对固有音乐典范的再创作,并将风雅正变与文体风格的正变关联起来。朱熹有关《诗经》的文体批评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朱熹 文体 体格 《诗经》学
下载PDF
论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学的转向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龙洋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12-219,共8页
新世纪以来,乡土文学创作出现了集体性转向,转向城市化的"亚乡土文学"叙事,进城农民成为了乡土文学的叙事主体;城市空间取代乡土空间成为乡土文学叙事的主体空间;城市日常生活叙事取代传统乡村叙事,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审美风... 新世纪以来,乡土文学创作出现了集体性转向,转向城市化的"亚乡土文学"叙事,进城农民成为了乡土文学的叙事主体;城市空间取代乡土空间成为乡土文学叙事的主体空间;城市日常生活叙事取代传统乡村叙事,乡土文学呈现出新的审美风格。乡土文学的城市转向是在城市化背景下乡土文明崩溃的恐惧性情绪在文学文本中的展现,反映出整个国家在情感认同、伦理价值及对自身历史文化认知和生存环境的重新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化 乡土文学 城市转向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