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2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当代文论变革中的科学性与人文性问题 被引量:2
1
作者 赖大仁 《学习与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35-140,共6页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趋向是寻求"回到文学理论本身",力求"学科化",这反映出回归"科学性"的不懈努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科学主义领先导致对科学性的片面理解和对人文性的遮蔽,造成科学... 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趋向是寻求"回到文学理论本身",力求"学科化",这反映出回归"科学性"的不懈努力,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新的矛盾和问题。如科学主义领先导致对科学性的片面理解和对人文性的遮蔽,造成科学性与人文性失衡乃至分裂,由此带来文学理论功能的弱化及其对文学实践的不利影响等。因此,有必要从理论观念和研究方法上作出必要的调整,即在人学视野中寻求事实与价值、科学与人文的相互融通,从而适应当代文论变革发展的新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艺理论变革 科学性 人文性
下载PDF
新时期三十年文论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赖大仁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3-17,共5页
30年来我国文学理论的变革发展,是"破"、"引"、"建"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三者之间推进不平衡产生的矛盾,引发了关于"失语症"及相关问题的争论。当代文论是否"失语",失的是什么语... 30年来我国文学理论的变革发展,是"破"、"引"、"建"三者相互作用共同推进的。三者之间推进不平衡产生的矛盾,引发了关于"失语症"及相关问题的争论。当代文论是否"失语",失的是什么语,为什么会失语?当代文论重建应当走什么道路?人们各有不同看法。笔者认为,当代文论不能面对社会和文学现实中的根本问题言说,不能描述和阐释当代文学经验,丧失了自身的阐释功能和批判反思精神,才是一切所谓"失语"的总根源。当代文论重建应调整好理论立场,强化"问题意识"和理论反思精神,以现代化为体,以各种理论资源为用,开拓创新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论研究 当代文论 “问题意识” 文学理论 “失语” 反思精神 变革发展 相互作用
原文传递
论偶然唯物主义 被引量:14
3
作者 l.阿尔都塞 吴志峰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16-124,共9页
本文是阿尔都塞晚年围绕"偶然唯物主义"所写的手稿之一,在这篇手稿中,阿尔都塞梳理了哲学史上的"偶然唯物主义"潮流,回顾了自己学习哲学的方法,并通过一系列自己的术语,对作为"战场"的哲学进行了分析。... 本文是阿尔都塞晚年围绕"偶然唯物主义"所写的手稿之一,在这篇手稿中,阿尔都塞梳理了哲学史上的"偶然唯物主义"潮流,回顾了自己学习哲学的方法,并通过一系列自己的术语,对作为"战场"的哲学进行了分析。他认为一切哲学要么是唯心主义的,要么是唯物主义的,为了征服自己的对手,它们就会把对手的论据取过来,使之内在化,以便驳倒和控制它们。所以一切唯心主义哲学都必然含有一些唯物主义要素,反之亦然。并且一切哲学都是论战性的,都希望改变世界或者维持世界的原有状态。他通过形象的比喻展示了什么叫偶然唯物主义。他还具体分析了一切伟大哲学都有的两个基本概念,即处于中心的"虚空"和现实的循环之外的"边缘",并由此提出了社会革命的另一种可能途径。最后,阿尔都塞提出了创立一个"国际哲学交流运动"的设想,并展望了哲学的未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都塞 偶然唯物主义 虚空 边缘 哲学的未来
原文传递
深化文艺美学研究 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被引量:14
4
作者 陶水平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21,共11页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 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一门学术,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智慧。当代美学研究要实现从知识和学问向精神和智慧的提升,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必由之路。中华美学是世界上最重视生命价值与精神追求的美学形态,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是当代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课题,文艺美学理论工作者责无旁贷。"兴"是中华古典文艺美学中最重要最具民族特色的基元性范畴,"兴"论美学是中华古典艺术和美学的文化原型,也是中华美学精神最生动的集中体现,"兴"论美学研究对于彰显中华美学精神具有重要意义。立足文艺美学研究角度,以中华古典兴论美学为例,探讨如何深化文艺美学研究,实现兴论美学的现代转化,使之成为中国当代文艺美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从而传承与弘扬中华美学精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美学精神 元范畴 天人合一 兴论美学 文艺美学 生命精神 超越精神
下载PDF
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与概念体系的建构 被引量:13
5
作者 杜华平 《临沂大学学报》 2016年第3期56-62,共7页
文学地理学现已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严重缺失,有关文学地理的实践研究尚未能提升为学理的思考。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关键在理论建设。而理论... 文学地理学现已为中国学术界的"显学",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仍然比较突出,主要是学科基础理论的研究还严重缺失,有关文学地理的实践研究尚未能提升为学理的思考。文学地理学研究的突围关键在理论建设。而理论建设,又尤其需要有概念体系的建构。其概念,似应从地理空间、文学地理空间这两个核心概念出发,延伸开来,大致有以下概念群落:区域与地方、场所与空间、地方经验、地方感、地理意象、文学景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地理 学科基础理论 核心概念 地理空间与文学地理空间
下载PDF
普罗普功能理论对叙事学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 被引量:11
6
作者 卢普玲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2-35,共4页
俄国理论家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提出的核心理论———功能理论,不仅对结构主义叙事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同样对今天的叙事学人物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通过对普罗普功能理论的剖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该理论对人物研... 俄国理论家普罗普在《故事形态学》中提出的核心理论———功能理论,不仅对结构主义叙事学有着直接的影响,也同样对今天的叙事学人物研究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本文通过对普罗普功能理论的剖析,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了该理论对人物研究的启发意义:一、人物和行动的研究;二、人物和结构的研究;三、人物和身份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普 功能理论 人物
下载PDF
不可靠叙述:从叙事策略到文学观念 被引量:12
7
作者 陈志华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33-142,共10页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是当前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对于文本叙述可靠与否的判定,修辞派以隐含作者的观念为标准,认知派则以读者的规范为参照,而这两种研究方式的理论争鸣也引发了学界对二者进... 不可靠叙述是叙事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修辞方法与认知方法是当前两种主要的研究方式,对于文本叙述可靠与否的判定,修辞派以隐含作者的观念为标准,认知派则以读者的规范为参照,而这两种研究方式的理论争鸣也引发了学界对二者进行综合的理论探求,不可靠叙述研究已然呈现出多维发展的景观。当前对于不可靠叙述的理论探讨,基本上将其视为一种重要的叙事策略,应突破仅仅将不可靠叙述定位为叙事策略的限定,从文学观念的高度对其进行把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不可靠叙述 修辞方法 认知方法 叙事策略 文学观念
下载PDF
中国早期空间观的创构及其形式美意义 被引量:13
8
作者 詹冬华 《中国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6-203,208,共19页
在中国早期,除了老庄等先秦诸子所开启的哲学思辨型空间观,还存在一类呈现于天文、地理、礼仪等实践领域的应用型空间观。此类空间观以宇宙意识为源发点,以天人关系为核心问题,通过墓葬、建筑、器具、图画、文学等人文符号形成一个"... 在中国早期,除了老庄等先秦诸子所开启的哲学思辨型空间观,还存在一类呈现于天文、地理、礼仪等实践领域的应用型空间观。此类空间观以宇宙意识为源发点,以天人关系为核心问题,通过墓葬、建筑、器具、图画、文学等人文符号形成一个"小宇宙"符号体系,成为早期中国的集体精神意志与民族文化密码。该空间观不仅对同期艺术形式的凝定起到决定性作用,也为后世艺术留下清晰的形式观念印痕,对中国形式美学具有发轫开先之功。由于天人关系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意义,这种涵摄了早期空间观的艺术形式法则为后世艺术的审美实践及理论提升埋下了伏笔,成为影响中国艺术形式品格锻铸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空间观 宇宙天象 方位地形 礼仪人伦 艺术形式
原文传递
论新世纪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 被引量:9
9
作者 颜敏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9-46,共8页
新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建立在集体记忆基座上的知识分子人格雕像,经过这些年市场经济的风雨剥蚀,面目模糊。新世纪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从相似性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世俗欲望中沉浮的知识分子,二是身陷... 新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形象谱系发生了重大变化,曾经建立在集体记忆基座上的知识分子人格雕像,经过这些年市场经济的风雨剥蚀,面目模糊。新世纪小说的知识分子形象从相似性的角度,可以分为四类:一是在世俗欲望中沉浮的知识分子,二是身陷象牙之塔的知识分子,三是沉溺于个人世界的知识分子,四是历史世界中的苦难知识分子。通过知识分子形象谱系的梳理,不难发现,新世纪以来的知识分子书写,有一种由平视到俯视、从同情到批判的自我矮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世纪小说 知识分子形象 自我矮化
原文传递
精神危机:革命文学的征兆 被引量:4
10
作者 颜敏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2-136,共5页
20世纪2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创作明显表现出青年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危机。这种被称为“时代苦闷”的精神危机具体包含着三层意蕴:社会疏离感、精神漂泊感和人生幻灭感。从这种精神危机切入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理现实,不仅可以透视出这一危机... 20世纪20年代末的现代文学创作明显表现出青年知识分子的严重精神危机。这种被称为“时代苦闷”的精神危机具体包含着三层意蕴:社会疏离感、精神漂泊感和人生幻灭感。从这种精神危机切入青年知识分子的心理现实,不仅可以透视出这一危机所蕴含的思想深度、文化厚度和历史纵深度,还可以揭示出引发精神危机的主要原因——20年代末期青年知识分子的以个人主义价值观为核心的现代思想观念,与严酷的社会现实发生错位,并且可以清晰地触摸到现代文学从文学革命到革命文学的内在思想路径,充分理解左翼文学产生的深在思想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危机 革命文学 青年知识分子 20世纪20年代 现代文学创作 个人主义价值观 征兆 社会现实
原文传递
叙事观念的转变:从可靠叙述到不可靠叙述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志华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62-68,共7页
在传统文学叙事文本中,叙述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作家创作、读者阅读的一个前在条件。对于理性的追求、对文艺社会功用说的推崇、作者权威的确立等是导致可靠叙述传统的主要因素。而不可靠叙述的生成语境包括社会历史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影响... 在传统文学叙事文本中,叙述的可靠性已经成为作家创作、读者阅读的一个前在条件。对于理性的追求、对文艺社会功用说的推崇、作者权威的确立等是导致可靠叙述传统的主要因素。而不可靠叙述的生成语境包括社会历史环境与文化思想的影响以及文学自身的发展。不可靠叙述不等同于文学虚构。叙事策略的巧妙运用与历史文化语境变迁最终导致不可靠叙述的形成。从可靠叙述到不可靠叙述反映了叙事观念的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靠叙述 不可靠叙述 叙事策略 历史文化语境
下载PDF
文学主体性理论的人学向度评价 被引量:9
12
作者 詹艾斌 徐红民 董红梅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5期91-95,共5页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 文学主体论的根本性蕴涵在于对个体主体性的确证和伸张。其建构的人学向度是明显的。在特定层面上说,文学主体论体现的就是刘再复的人学思想观。历史地看,它是一种关于"人的现代化"设计的较为积极的现代性方案;但同时,这一理论在人学问题的思考上也存在着很大的局限。主体性是流动的、多样的。当前,我们应该致力于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这一目的论视野中的人的主体性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主体论 人学向度 个体主体性 现代性方案 目的论视野中的主体性的建构
下载PDF
当前文艺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观问题 被引量:8
13
作者 赖大仁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17-22,共6页
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行为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关系,因而值得特别关注。当前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价值观念与审美导向上的迷乱现象,或者说陷入... 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观,与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价值行为之间,实际上构成了一种彼此互动的关系,因而值得特别关注。当前文艺创作与理论批评中的价值取向总体上是积极健康的,但也存在一些价值观念与审美导向上的迷乱现象,或者说陷入了某些误区,有可能造成艺术审美实践上的误导。本文从社会历史观、人性观、审美观等几个方面,对此进行了历史反思与具体辨析,阐述了作者的看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价值观念 理论批评 文艺创作 社会历史观 审美导向 审美实践 人性观 审美观
原文传递
马克思主义文论与当今时代 被引量:7
14
作者 赖大仁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0-12,共3页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种趋势和必然要求,其文论同样如此。一方面,它是对当时社会和文艺现实问题的回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在其后世影响中,也总是不断启示和激发后人探索新的时代问题,显示出它穿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在当今时... 一马克思主义时代化是一种趋势和必然要求,其文论同样如此。一方面,它是对当时社会和文艺现实问题的回答,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另一方面,在其后世影响中,也总是不断启示和激发后人探索新的时代问题,显示出它穿越时代的强大生命力。在当今时代,仍然需要我们在这种思想智慧的启示和感召下,努力关注和回答当今社会现实与文艺现实中的重要问题,推动当代文论不断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论区别于其他文论形态的一个重要特点,在于它不是一种纯粹的关于文艺自身问题的理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论 社会现实 后世影响 时代问题 思想智慧 当代文论 时代化 文艺
原文传递
明代诗学“体制为先”观念之内涵及其流变 被引量:6
15
作者 汪泓 《江西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228-236,共9页
“体制为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文学观念之一,历代均有广泛影响,而明代尤为重要,成为连接各种论争的一个焦点。其内涵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先体制后工拙,辨体不辨意,先守正后出奇,先体制后性情。本文认为,对“体制为先”观念与创作... “体制为先”是中国文学批评史上重要的文学观念之一,历代均有广泛影响,而明代尤为重要,成为连接各种论争的一个焦点。其内涵大体包括四个方面:先体制后工拙,辨体不辨意,先守正后出奇,先体制后性情。本文认为,对“体制为先”观念与创作背景的考察,是理解明代诗学理论论争的关键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制为先” 工拙 辨体 正变 性情
下载PDF
阿尔都塞和“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被引量:7
16
作者 艾蒂安·巴里巴尔 吴子枫 《现代中文学刊》 2013年第2期94-99,共6页
雅克·比岱和法国大学出版社建议我为阿尔都塞遗著《论再生产》的再版写一篇补充性的介绍文字,他们1995年编辑出版该著作后,就从未停止过向我提出这个请求。这个建议打动了我,让我感到荣幸,我也非常高兴他们接受我用几年前所写... 雅克·比岱和法国大学出版社建议我为阿尔都塞遗著《论再生产》的再版写一篇补充性的介绍文字,他们1995年编辑出版该著作后,就从未停止过向我提出这个请求。这个建议打动了我,让我感到荣幸,我也非常高兴他们接受我用几年前所写的一篇文章作为对他们这项出版事业的支持。这篇文章虽用别的语言发表过,但还没有用法文刊发过。它就是我为这部著作的“论意识形态”那一章的希伯菜语译本(阿里拉·阿邹雷编)所草拟的“序”2。我不想改动这篇文章,因为,实际上在这篇文章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识形态国家机器 阿尔都塞 大学出版社 编辑出版 出版事业 文章 补充性 再生产
下载PDF
从“内”“外”之争到文化诗学——文化诗学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语言学转向述评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松来 杨群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47-153,共7页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发生语言学转向,各种语言学批评方法被广泛引入。语言学批评区别于此前的外部研究,转而立足于回归文本自身,从而提供了内部研究的新视角,并催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在古代文学研究的内、... 从20世纪80年代起,中国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开始发生语言学转向,各种语言学批评方法被广泛引入。语言学批评区别于此前的外部研究,转而立足于回归文本自身,从而提供了内部研究的新视角,并催生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然而,在古代文学研究的内、外之争中,语言学批评同样暴露出自身的缺陷和硬伤。正是在此背景下,经过国内学者重新阐释的本土化文化诗学理论为古代文学研究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外部研究与内部研究、文化研究与语言学研究之间的矛盾。文化诗学由此成为古代文学研究领域内语言学转向的新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语言学转向 古代文学研究
原文传递
哲学的形势和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路易.阿尔都塞 吴子枫 《国外理论动态》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18,共9页
本文纲要性地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的构成和形势,并以这种具体的分析为基础,从理论斗争的角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几个战略问题。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对在绝大多数人文科学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经验主义、形式主义... 本文纲要性地分析了20世纪60年代法国哲学的构成和形势,并以这种具体的分析为基础,从理论斗争的角度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几个战略问题。作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必须对在绝大多数人文科学领域中占统治地位的经验主义、形式主义和唯心主义意识形态进行彻底的批判,区分出人文科学领域中真实的对象和想象的对象,并识别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客观盟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国哲学 马克思主义 理论研究 唯物主义
原文传递
当代文论研究:反思、调整与深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赖大仁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15-23,共9页
近一时期当代文论的变革发展,形成了破、引、建三者交织互动的新一轮历史循环运动,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针对这种新变化和新问题,有必要在反思中调整理论立场和研究思路,以适应当代文论进一步建构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一... 近一时期当代文论的变革发展,形成了破、引、建三者交织互动的新一轮历史循环运动,带来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变化和新问题。针对这种新变化和新问题,有必要在反思中调整理论立场和研究思路,以适应当代文论进一步建构和创新发展的要求:一是由追逐"文化研究"回归到立足"文学研究";二是由注重阐释现象回归到致力思考问题;三是由注重生产"知识"回归到努力重建"理论"。在当今时代条件下,站在建构性的理论立场,可以寻求朝着人学的方向,从人学与美学的视界融合中来观照和研究文学问题,在事实与价值、学理与信念统一的基础上,深化推进当代文论的理论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文论 反思 调整 深化 建构性
下载PDF
论中国特色的文艺公共性——文艺公共性的概念、历史和走向 被引量:6
20
作者 肖明华 《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2-80,共9页
依据哈贝马斯等人的公共性理论对文艺公共性进行阐发,同时结合我国当代社会文化结构的现实,理解文艺公共性在当代中国的发生、发展和走向,这是一个关乎中国文艺公共性建设的重要问题。新时期以来文艺公共性的发生和发展并不以国家与社... 依据哈贝马斯等人的公共性理论对文艺公共性进行阐发,同时结合我国当代社会文化结构的现实,理解文艺公共性在当代中国的发生、发展和走向,这是一个关乎中国文艺公共性建设的重要问题。新时期以来文艺公共性的发生和发展并不以国家与社会的根本分离为前提,因此,文艺公共性虽然也有私人性、批判性和公开性,但它与文艺人民性并不抵牾。目前,应该对主流文艺的公共性、精英文艺的公共性和大众文艺的公共性进行必要的区分,在维护国家与社会相对分离的社会基础上做好中国文艺公共性的独特性建构。文艺公共性之于国家和社会都有其积极意义,对于我国文艺和文艺批评的发展而言,也是有所助益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公共性 公共领域 文艺人民性 文艺批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