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晚粳稻甬优1538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55
1
作者 成臣 曾勇军 +4 位作者 王祺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22-228,共7页
为明确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氮肥合理施用量,通过2年(2016—2017年)田间试验,设置了6种不同施氮水平N1(0kg/hm^2)、N2(165kg/hm^2)、N3(210kg/hm^2)、N4(255kg/hm^2)、N5(300kg/hm^2)和N6(345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南方晚粳稻产量、... 为明确南方双季稻区晚粳稻氮肥合理施用量,通过2年(2016—2017年)田间试验,设置了6种不同施氮水平N1(0kg/hm^2)、N2(165kg/hm^2)、N3(210kg/hm^2)、N4(255kg/hm^2)、N5(300kg/hm^2)和N6(345kg/hm^2),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南方晚粳稻产量、品质及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施氮量增加,晚粳稻产量呈抛物线的变化趋势;与N4产量相比,N1、N2、N3、N5和N6产量分别降低29.2%~34.9%,10.1%~11.8%,5.5%~5.7%,1.2%~4.4%,2.3%~9.0%,其中N4处理2年产量均显著高于N1和N2处理,而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的提高是晚粳稻产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随施氮量增加,水稻氮素总积累量增加,水稻氮素的干物质生产效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农学利用率和收获指数均降低,而氮素吸收利用率先增后降。随施氮量增加,晚粳稻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营养品质均提高,蒸煮与食味品质中直链淀粉含量降低,胶稠度增加;RVA谱特征值中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黏度和崩解值均逐渐降低,而消减值和回复值均呈增加的趋势。综上所述,在试验设置条件下,南方晚粳稻施氮量以N4(255kg/hm^2)为宜,其能使水稻高产、优质及高效得到较好的协调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用量 产量 品质 籼改粳
下载PDF
不同直播方式与杂草防除时期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5
2
作者 周燕芝 陈丽明 +7 位作者 王文霞 李祖军 曾勇军 谭雪明 胡水秀 石庆华 潘晓华 曾研华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32-140,共9页
为探明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最佳防除时期,本试验以杂交稻柒两优2012为供试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与播后2叶1心前除草(C1)、2叶1心至3叶1心除草(C2)、全生育期除草(C3)及全生育期不除草(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直... 为探明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最佳防除时期,本试验以杂交稻柒两优2012为供试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与播后2叶1心前除草(C1)、2叶1心至3叶1心除草(C2)、全生育期除草(C3)及全生育期不除草(CK)4个处理,研究不同直播方式与杂草防除时期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水直播和湿直播相比,旱直播方式可显著提高早籼稻出苗率,且土壤中稗草、千金子等禾本科杂草发生严重,而水直播和湿直播方式下水莎草、鸭舌草等水生性杂草发生严重;在播后3~29 d左右,旱直播方式下杂草发生相对较严重,但在播后43 d杂草发生量显著低于水直播和湿直播处理;对于水稻全生育期来说,旱直播杂草发生密度总体下降12.57%~15.72%,且杂草生物量显著低于水直播和湿直播,鲜、干重分别平均下降65.83%、57.45%及69.73%、59.04%。相关分析表明,杂草生物量与直播稻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呈极显著负相关,其中播后15~22 d杂草的发生对早籼稻产量降低影响显著。与CK相比,各杂草防除处理均显著提高早籼稻产量,表现为C3>C1>C2>CK,增产17.91%~31.21%,且C1是杂草防除的最佳时期,其中旱直播增产效应高于湿直播和水直播处理,产量的增加主要得益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提高。总体来说,不同直播方式杂草发生因生育期而异,旱直播有利于降低直播田杂草发生量,且在播后至2叶1心期前防除杂草利于水稻增产增效,其中旱直播方式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直播方式 杂草发生规律 杂草防除时期 产量
下载PDF
秸秆全量还田下磷钾配施对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9
3
作者 成臣 吕伟生 +7 位作者 朱博 卢占军 王盛亮 程慧煌 胡启星 黎星 石庆华 曾勇军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244-251,共8页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磷、钾等营养元素,但秸秆还田下晚粳稻最佳磷钾配施目前尚不明确。采用磷钾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磷(P2O5)0,63.75,127.50,191.25 kg/hm^2(记P0、P1、P2、P3)和钾(K2O)0,102,204,306 kg/hm^2(记K0、K1、K2、K3)各... 作物秸秆含有丰富的磷、钾等营养元素,但秸秆还田下晚粳稻最佳磷钾配施目前尚不明确。采用磷钾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设磷(P2O5)0,63.75,127.50,191.25 kg/hm^2(记P0、P1、P2、P3)和钾(K2O)0,102,204,306 kg/hm^2(记K0、K1、K2、K3)各4个水平。在水稻成熟期取样测定产量、品质及精米氮素累积量。结果表明:磷肥和钾肥均显著提高了晚粳稻产量、干物质量和收获指数,且二者具有显著互作效应;磷钾合理配施可协同促进晚粳稻产量,当磷、钾肥用量分别62.45 kg/hm^2和206.08 kg/hm^2时实现较高产。同时,适宜磷钾配施也显著协同提高精米氮素累积量。磷钾合理配施能够提高稻米出糙率、精米率、整精米率及胶稠度,但增加了垩白粒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及粗蛋白含量。除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冷胶黏度在钾肥用量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各RVA谱特征值在钾肥、磷肥及二者互作上均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增施钾肥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及冷胶黏度均先增后降。南方晚粳稻实际生产中应重视优化磷钾配施比例,在土壤地力中上等及秸秆全量还田条件下,采用P1K2的施肥方案可充分发挥磷钾的协同促进效应,同步实现晚粳稻高产、高效并兼顾优质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钾配施 秸秆还田 晚粳稻 产量 品质
下载PDF
利用酶法测定稻米支链淀粉精细结构 被引量:1
4
作者 周慧颖 欧阳林娟 +7 位作者 彭小松 朱昌兰 陈小荣 傅军如 边建民 胡丽芳 贺浩华 贺晓鹏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15-121,共7页
支链淀粉是淀粉粒各级结构形成和稻米理化特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本研究对利用酶法测定稻米支链淀粉精细结构的酶解最适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和优化,结果表明,测定β-淀粉酶水解率时,对于0.1 g的支链淀粉,β-淀粉酶的最适用量为500 U,反应... 支链淀粉是淀粉粒各级结构形成和稻米理化特性的主要决定因素。本研究对利用酶法测定稻米支链淀粉精细结构的酶解最适反应条件进行了探索和优化,结果表明,测定β-淀粉酶水解率时,对于0.1 g的支链淀粉,β-淀粉酶的最适用量为500 U,反应时间为48 h,反应温度为37℃;测定平均链长时,对于22 mg的支链淀粉,普鲁兰酶的最适用量为4 U,反应时间为24 h,反应温度为37℃;测定A∶B值时,对于1 m L质量浓度为1 mg/m L的β-极限糊精溶液,异淀粉酶的最佳用量为100 U,普鲁兰酶的用量为1 U,二者最适反应时间均为24 h。在条件优化的基础上,利用酶法对8个稻米品种支链淀粉的精细结构进行了测定,8个品种中β-淀粉酶水解率、平均链长、平均外链长、平均内链长、A∶B值的变幅分别为51.22%~62.86%、18.31~20.83、11.38~14.82、4.57~5.93、1.05~1.6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米 支链淀粉结构 β-淀粉酶异淀粉酶普鲁兰酶
下载PDF
秸秆还田与耕作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98
5
作者 成臣 汪建军 +4 位作者 程慧煌 罗亢 曾勇军 石庆华 商庆银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247-257,共11页
中国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还田与耕作制度的最佳组合方式目前尚不明确。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2013—2015年),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翻耕与秸秆不还田(CT)、... 中国南方双季稻区秸秆资源丰富,但秸秆还田与耕作制度的最佳组合方式目前尚不明确。通过连续3年的田间定位试验(2013—2015年),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土壤肥力质量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翻耕与秸秆不还田(CT)、翻耕与秸秆还田(CTS)、旋耕与秸秆还田(RTS)和免耕与秸秆还田(NTS)。结果表明:与CTS处理相比,CT和NTS处理早稻平均产量分别降低3.5%和5.2%,晚稻平均产量分别降低3.6%和6.4%,其中,NTS处理晚稻产量显著低于CTS处理(p<0.05);与CTS处理相比,RTS处理早稻和晚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6.1%和3.1%。秸秆还田条件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有效磷(AP)和速效钾(AK)均呈增加的趋势,其中,2015年CTS、RTS和NTS处理SOC、TN、AP和AK显著高于CT处理。与CT处理相比,NTS处理土壤容重(BD)增加4.9%(p<0.05),CTS和RTS处理BD分别降低4.1%和5.2%,其中RTS处理显著低于CT处理。与CT处理相比,秸秆还田下CTS、RTS和NTS处理土壤p H分别降低1.9%、1.5%和2.5%,其中,CTS和NTS处理显著降低。CT处理土壤肥力质量呈下降的趋势,秸秆还田条件下各处理土壤肥力质量均呈提高的趋势,其中,2015年RTS处理分别高于CTS、NTS处理16.4%和80.4%。由此可见,在南方双季稻区,与常规翻耕和免耕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长期旋耕的方式能够进一步提高土壤肥力质量和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耕作方式 水稻生长发育 土壤理化性状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南方双季晚粳稻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48
6
作者 成臣 曾勇军 +5 位作者 王祺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金霄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386-1395,共10页
【目的】近年来"籼改粳"是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品质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何种氮肥运筹能使籼粳杂交稻在晚稻季中同步达到高产和优质目前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2016—2017年,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晚... 【目的】近年来"籼改粳"是我国南方双季稻区水稻产量及品质提高的有效措施之一,但何种氮肥运筹能使籼粳杂交稻在晚稻季中同步达到高产和优质目前还不清楚,需要进一步研究。【方法】2016—2017年,选用籼粳杂交稻甬优1538为晚稻材料,在总纯氮量255 kg/hm^2条件下,设置基蘖穗肥比分别为6∶2∶2 (A)、4∶2∶4 (B)、2∶2∶6 (C)三种氮肥运筹的比例(穗肥于倒3叶期一次性施用),并在基肥和分蘖肥分别占总施氮量40%和20%下,设置穗肥于倒4叶、倒2叶期两次均施(B_1)和基蘖穗粒肥比为4∶2∶2∶2 (B_2)。收获后,调查分析了晚粳稻产量和品质。【结果】与B处理相比,A和C处理产量分别降低1.9%~4.8%和4.9%~16.8%,而B_1和B_2处理产量分别增加1.2%~3.2%和3.8%~12.5%。B、B_1和B_2处理总干物质量均显著高于A和C处理(P <0.05),特别是在抽穗–成熟期阶段干物质量的积累优势突出,而B1处理高效叶及有效叶的叶面积指数大和B_2处理灌浆结实期剑叶SPAD值高分别是二者在灌浆结实期干物质生产能力强的主要原因。随着基肥比例的降低,加工品质、蒸煮与食味品质和营养品质变优,但外观品质和RVA谱变劣。此外,同一基蘖肥施用比例下,稻米加工品质和蒸煮与食味品质表现为B_2 <B_1 <B,外观品质和RVA谱特征值表现相反的变化规律,而营养品质表现为B_2> B> B_1。【结论】在本试验条件下,采用基蘖穗粒肥比为4∶2∶2∶2的氮肥运筹晚粳稻产量表现最好,采用基蘖穗肥比为4∶2∶4时可兼顾水稻高产和优质,其中穗肥二次均施的氮肥运筹表现优于穗肥一次施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产量 品质 籼改粳
下载PDF
直播稻田杂草发生与防除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7
作者 周燕芝 王文霞 +6 位作者 陈丽明 曾勇军 谭雪明 胡水秀 石庆华 潘晓华 曾研华 《作物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1-9,共9页
随着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稻田出现杂草发生严重、除草剂用量加大等问题,而杂草发生种类、优势种群出现多样化,增加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导致杂草防除困难,影响了直播稻的丰产与稳产;同时直播稻田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带来的生产安全性问题... 随着水稻直播技术的推广,稻田出现杂草发生严重、除草剂用量加大等问题,而杂草发生种类、优势种群出现多样化,增加了杂草对除草剂的抗性,导致杂草防除困难,影响了直播稻的丰产与稳产;同时直播稻田除草剂的过量使用带来的生产安全性问题值得关注。本文从杂草发生种类、数量及成灾时期、发生差异性(稻作区域、种植方式、直播方式与播种期)、生态学效应及对直播稻生长发育影响等方面综述了直播稻田杂草的发生特性,分析了不同种类杂草的防除途径(化学除草、耕种制度与栽培措施),提出我国目前在直播稻田杂草发生与防除方面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直播稻田杂草防治的发展方向进行探讨与展望,旨在提高我国直播稻田杂草的防除效果,促进直播稻生产的轻简高效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播稻 杂草发生 杂草防除 农田生态 研究进展
原文传递
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净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40
8
作者 成臣 曾勇军 +5 位作者 杨秀霞 黄山 罗亢 石庆华 潘晓华 商庆银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887-1895,共9页
免耕技术近年来在南方稻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该项技术是否有利于减缓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双季稻产量、土壤固碳、稻田净... 免耕技术近年来在南方稻区被广泛推广应用,但该项技术是否有利于减缓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目前并不清楚.因此,本文以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研究不同耕作方式对稻田CH4和N2O排放、双季稻产量、土壤固碳、稻田净综合增温潜势(GWP)和温室气体强度(GHGI)的影响.试验处理包括常规翻耕(CT)、旋耕(RT)和免耕(NT).结果表明,稻田周年CH4累积排放量为233.5~404.0kg·hm-2·a-1,NT和RT处理分别比CT增加73.1%和35.1%.晚稻生长季CH4排放量占周年CH4排放量的53.7%~66.5%,其中,晚稻移栽至烤田期间CH4累积排放通量占晚稻季排放总量的77.0%~81.3%.稻田N2O累积排放量为4.00~4.82 kg·hm-2·a-1(以N计),但各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稻田年固碳量为0.36~1.31 t·hm-2·a-1(以C计),其中,NT处理比CT和RT处理分别增加148.4%和261.0%.双季稻周年产量为15.2~17.1 t·hm-2,耕作方式对产量没有显著影响.稻田净GWP为5095.4~7788 kg·hm-2(以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比CT增加52.8%和32.2%.稻田GHGI为0.30~0.46 kg·kg-1(以每kg粮食产量产生的CO2当量计),其中,RT和NT处理分别显著高于CT处理50.1%和45.3%.综上所述,免耕在短期内会增加稻田温室效应,但可以促进土壤固碳量的显著增加,因此,其固碳减排的长期效应还有待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作方式 甲烷 氧化亚氮 土壤固碳 增温潜势 温室气体强度 稻田
原文传递
南方稻区优质晚粳稻产量和品质调优的播期效应 被引量:38
9
作者 成臣 曾勇军 +4 位作者 吕伟生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19-2030,共12页
为探究在南方稻区通过播期调控来同步实现晚粳稻高产和优质的可行性,以籼稻品种‘黄华占’(对照)和粳稻品种‘常优5号’、‘甬优1538’和‘金农香粳1267’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优质粳稻在南方稻区不同播期条件下产量和米质... 为探究在南方稻区通过播期调控来同步实现晚粳稻高产和优质的可行性,以籼稻品种‘黄华占’(对照)和粳稻品种‘常优5号’、‘甬优1538’和‘金农香粳1267’为试验材料,通过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优质粳稻在南方稻区不同播期条件下产量和米质的变异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播期推迟,籼稻产量下降(降幅达4.5%~19.2%),粳稻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降幅达2.1%~15.9%)。相关分析表明,籼稻产量与每穗粒数和结实率相关系数分别为0.91和0.97,粳稻产量与每穗粒数的相关系数为0.88~0.99,这也是粳稻产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不同播期下籼、粳稻的主要品质性状存在差异,随着播期推迟,籼、粳稻的加工品质、外观品质、稻米蒸煮及食味品质均产生相同效应,但变化趋势不同,外观品质均变优,蒸煮与食味品质变劣,加工品质呈先变优后变劣的趋势;籼、粳稻的营养品质产生效应存在差异,其中籼稻营养品质先变劣后变优,而粳稻营养品质则变优。随着播期推迟,籼、粳稻的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冷胶粘度和崩解值均呈降低趋势,但消减值、回复值均呈增加趋势。综上,籼稻适时早播有利于优质增产,而粳稻早播或晚播均不利于优质粳稻生产,适宜播期因粳稻品种特性而异。本研究结果为南方双季稻区优质晚粳稻增产提质的合理播期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优栽培 籼改粳 播期 米质
下载PDF
机收稻草全量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35
10
作者 曾研华 吴建富 +4 位作者 曾勇军 范呈根 谭雪明 潘晓华 石庆华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454-462,共9页
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连续稻草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稻高产、养分高效管理提供参考。本试验基于江西温... 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对推进化肥零增长行动具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条件下连续稻草还田减施化肥对双季晚稻产量及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可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的合理利用和水稻高产、养分高效管理提供参考。本试验基于江西温圳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双季稻稻草还田定位试验,以超级杂交晚稻五丰优T025为试材,设稻草还田减施化肥(SI+NPK)、稻草烧灰还田减施化肥(SB+NPK)和单施化肥(NPK)等处理,以稻草不还田不施化肥(CK)为对照,施肥处理中氮磷钾养分用量相等。研究了不同处理对双季晚稻产量、氮磷钾素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等量氮磷钾养分施用条件下,连续6年早稻稻草还田处理有利于协调双季晚稻穗粒结构,协同维持晚稻产量稳定,保持与其余施肥处理产量基本持平。与NPK相比,SI+NPK处理植株各器官中N、P、K含量及总吸收量在生育前期均较低,生育后期较高,且P、K养分吸收量差异显著;SI+NPK可显著提高水稻N、P、K养分收获指数、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而SB+NPK只比NPK显著提高了K养分收获指数、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此外,SI+NPK也比SB+NPK提高了氮、磷、钾养分收获指数、农学效率、回收率及偏生产力。总之,早稻稻草还田替代部分化肥可稳定晚稻产量水平及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实现南方稻区土壤养分资源的高效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位试验 等量养分投入 稻草还田减施化肥 产量 养分利用效率
下载PDF
齐穗至乳熟期不同温度对水稻南粳9108籽粒激素含量、淀粉积累及其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34
11
作者 成臣 曾勇军 +4 位作者 程慧煌 谭雪明 商庆银 曾研华 石庆华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7-67,共11页
【目的】为了明确灌浆结实前中期不同温度对晚粳稻籽粒灌浆、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特征及其机理,【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利用植物培养箱控温,于水稻灌浆结实期设置高温(HT,日均温度31℃)、中温(MT,日均温度26℃)和低... 【目的】为了明确灌浆结实前中期不同温度对晚粳稻籽粒灌浆、总淀粉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特征及其机理,【方法】以优质食味粳稻南粳9108为材料,利用植物培养箱控温,于水稻灌浆结实期设置高温(HT,日均温度31℃)、中温(MT,日均温度26℃)和低温(LT,日均温度21℃)三个处理,以自然温度为对照(CK),研究灌浆结实前中期持续高低温对晚粳稻籽粒灌浆、内源激素含量、淀粉及其及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影响。【结果】随温度上升(21℃~31℃),晚粳稻结实率和千粒重降低;灌浆前中期籽粒总淀粉积累速率加快,但持续时间短,总含量降低,而直链淀粉含量及其所占比例在整个灌浆期均呈降低趋势;灌浆前中期脱落酸(ABA)含量显著增加,赤霉素(GA3)含量降低,玉米素核苷(ZR)含量呈"先增先降"趋势;MT处理有利于提高灌浆结实期籽粒生长素(IAA)含量,HT和LT处理均降低籽粒IAA含量,LT处理下,IAA含量先降后升,而HT处理籽粒IAA含量一直处于较低水平;籽粒可溶性淀粉合成酶(SSS)活性与ZR变化规律相似,也呈"先增先降"趋势,但二者在灌浆结实期并不同步;淀粉分支酶(SBE)活性增加而淀粉脱分支酶(DBE)活性降低。【结论】不同温度显著影响晚粳稻籽粒内源激素含量和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变化,进而影响晚粳稻籽粒灌浆、总淀粉及其组分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粳稻 温度 籽粒 内源激素 淀粉合成
下载PDF
等养分条件下稻草还田替代双季早稻氮钾肥比例的研究 被引量:34
12
作者 曾研华 范呈根 +5 位作者 吴建富 曾勇军 周春火 谭雪明 潘晓华 石庆华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58-668,共11页
【目的】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长期稻草原位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对双季早稻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累积、转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有效利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及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 【目的】研究等量氮磷钾养分投入条件下,长期稻草原位全量还田配施化肥对双季早稻氮(N)、磷(P)、钾(K)养分吸收累积、转运及养分利用的影响,为南方稻区稻草资源有效利用,维持并提高土壤肥力及水稻合理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江西温圳国家级耕地质量监测点长期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陆两优996为供试材料,在不施化肥和施用化肥基础上设稻草还田、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共6个处理,除空白对照外,所有处理养分投入量相等。于2015年在早稻移栽期、分蘖期、幼穗分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取地上部植株样,分析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的N、P、K含量和累积量以及转运比例,并计算N、P、K养分利用效率。【结果】稻草还田提高了水稻产量,施肥条件下稻草还田处理比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平均增产2.9%~6.4%,比不施肥区产量增幅高达23.8%~26.0%,且差异达显著水平。无论是施肥区处理,还是无肥区处理,与稻草烧灰还田和稻草不还田处理相比,稻草还田植株中K含量及N、P、K积累量在整个生育期均较高,而N、P含量在生育后期较高,N、P、K积累量以施肥区处理大于相应的无肥区处理;稻草还田提高水稻N、P、K养分农学效率、回收率和养分偏生产力,且N、K差异达显著水平,同时显著增加K的收获指数;稻草还田还提高了抽穗至成熟期茎鞘中N、P、K的转运量、转运率及转移养分对籽粒的贡献率,而叶片各处理间差异不显著。【结论】稻草还田配施化肥能提高水稻产量,同时还可以调节N、P、K养分的积累和转运,提高养分的吸收利用效率。本试验条件下,稻草还田可替代化肥氮肥(N)29.5%、磷肥(P_2O_5)4.0%和钾肥(K_2O)50.0%。综合考虑,稻草还田相比稻草烧灰还田而言是南方稻区土壤养分管理实现高效利用的有效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早稻 稻草还田 稻草烧灰还田 养分吸收
下载PDF
不同直播方式对南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29
13
作者 王文霞 曾研华 +4 位作者 曾勇军 梁喜欢 谭雪明 石庆华 潘晓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55-560,共6页
为探究不同直播方式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解决杂草防除难题,本试验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两优819为供试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研究不同直播方式对南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直播方式... 为探究不同直播方式稻田杂草的发生规律,解决杂草防除难题,本试验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两优819为供试材料,设置旱直播、湿直播和水直播3种直播方式,研究不同直播方式对南方稻田杂草发生及早籼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种类差异不明显,其杂草种类主要有稗草、雀舌草和牛筋草等禾本科杂草及鸭跖草、鸭舌草、马齿苋和水竹叶等阔叶类杂草;但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的优势种群差异明显,旱直播稻田以稗草为优势种群,占总杂草比例的48.60%~54.17%,而湿直播和水直播稻田均以鸭舌草为优势种群,分别占总杂草的43.00%~46.44%、36.00%~38.66%。不同直播方式下稻田杂草数量差异显著,2供试品种的稻田杂草数量排序均为旱直播<湿直播<水直播,旱直播杂草数量比湿直播、水直播分别降低3.44%~6.71%、40.92%~42.89%,且旱直播稻田杂草干物质量也均低于湿直播和水直播。与湿直播、水直播方式相比,旱直播提高了2供试品种的出苗率、有效穗数及结实率,并显著增加了水稻产量,2供试品种产量增幅分别达21.26%~27.65%、28.52%~35.49%。此外,不同直播方式下早籼稻品种间杂草发生与产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综上,采用旱直播方式可减少稻田杂草发生,提高早籼稻产量。本研究结果为实现直播稻高产稳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籼稻 机械直播 旱直播 杂草发生 产量
下载PDF
花后低温对水稻籽粒灌浆与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7
14
作者 曾研华 张玉屏 +4 位作者 潘晓华 朱德峰 向镜 陈惠哲 张义凯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551-1559,共9页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甬优17和籼稻中浙优1号、粳稻浙粳88为材料,设置灌浆期不同时段低温处理,分析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籽粒灌浆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中期>后期,而中、后期... 以籼粳杂交稻甬优538、甬优17和籼稻中浙优1号、粳稻浙粳88为材料,设置灌浆期不同时段低温处理,分析籽粒灌浆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的动态变化及其差异。结果表明,花后不同时段低温对籽粒灌浆的影响表现为前期>中期>后期,而中、后期与对照差异不大,且低温对甬优17、中浙优1号籽粒灌浆的影响大于对甬优538和浙粳88。花后前期低温显著降低甬优17籽粒灌浆,延长灌浆时间,而甬优538与对照差异不明显。花后不同温度处理下供试品种内源激素含量变化存在一定差异,其变化与品种灌浆动态保持一致。花后前、中期低温明显降低甬优17籽粒中IAA、ZR含量,显著增加GA3、ABA含量;而对甬优538显著下降GA3含量和略增加IAA、ZR含量,这可能是籽粒正常灌浆的主要原因。生产中可通过适宜的激素调控措施来提高水稻籽粒低温灌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籼粳杂交稻 灌浆结实期 不同低温 激素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灌溉方式对双季稻产量及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26
15
作者 成臣 杨秀霞 +5 位作者 汪建军 程慧煌 罗亢 曾勇军 石庆华 商庆银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86-195,共10页
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双季稻为对象,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和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试验设置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 为研究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及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以双季稻为对象,通过连续3年田间定位试验,系统分析了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灌溉方式对双季稻生长和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试验设置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D-F-M)共3种处理。结果表明: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早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9.8%和2.7%,晚稻平均产量分别增加4.8%和2.0%,其中F-D-F早稻产量显著高于F-D-F-M处理。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早稻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加12.5%和5.7%,晚稻平均每穗粒数分别增加9.7%和3.1%。在双季稻系统3年轮作周期中,F、F-D-F和F-D-F-M处理CH_4周年累积排放量范围分别为678.2~988.4、322.6~661.7 kg·hm^(-2)·a^(-1)和208.3~520.6 kg·hm^(-2)·a^(-1),N_2O周年累积排放量分别为5.86~12.64、4.25~11.24 kg N·hm^(-2)·a^(-1)和9.14~14.91 kg N·hm^(-2)·a^(-1)。与F处理相比,F-D-F和F-D-F-M处理全球增温潜势分别显著降低31.5%~44.9%和38.2%~53.4%,温室气体排放强度分别显著降低36.2%~48.7%和38.8%~54.6%。因此,在南方双季稻区,与持续淹水处理相比,秸秆还田条件下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处理都可以实现水稻高产和稻田温室气体减排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季稻 秸秆还田 灌溉方式 温室气体 产量
下载PDF
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21
16
作者 眭锋 廖萍 +2 位作者 黄山 曾勇军 石庆华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062-2068,共7页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五优308’为试验材料,设置稻田配施20 t·hm-2生物炭和不施生物炭(CK)2个处理,研究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究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土壤性状和氮素吸收的影响,以常规稻‘中嘉早17’和杂交稻‘五优308’为试验材料,设置稻田配施20 t·hm-2生物炭和不施生物炭(CK)2个处理,研究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产量和氮素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生物炭对2015年早晚稻产量无显著影响,但会显著降低早晚稻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施用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016年早晚稻的产量,增产率分别为15.1%和13.5%。生物炭显著增加了2016年早稻的每穗粒数,但对晚稻的每穗粒数无显著影响。施用生物炭显著降低了2015年早晚稻的氮素吸收,但对2016年早晚稻的氮素吸收无显著影响。2年田间试验发现施用生物炭可以显著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含量和蔗糖酶活性,分别增加了41.8%、90.7%和14.3%,但对土壤脲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活性均无显著影响。综上,施用生物炭对双季水稻的影响可能具有时间效应。本研究结果为南方双季稻区酸性土壤改良和培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双季稻 产量 氮素吸收
下载PDF
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双季稻田综合温室效应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商庆银 杨秀霞 +5 位作者 成臣 罗亢 黄山 石庆华 潘晓华 曾勇军 《中国水稻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81-190,共10页
以南方红壤区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分析包括绿肥和稻草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以及综合温室效应(GWP)的影响。试验设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 以南方红壤区双季稻-紫云英为研究对象,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分别分析包括绿肥和稻草等秸秆还田条件下不同水分管理对稻田CH4和N2O排放、水稻产量以及综合温室效应(GWP)的影响。试验设持续淹水(F)、中期烤田(F-D-F)和间歇灌溉(F-D-F-M)处理。结果表明,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CH4排放量介于208.3kg/hm2(F-D-F-M处理)和678.2kg/hm2(F处理)之间,其中,晚稻生长季占周年CH4排放量的60.6%~71.7%。F处理周年CH4排放量显著高于F-D-F和F-D-F-M处理(P〈0.05)。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田周年N2O排放量为4.75~8.19kg/hm2。与F处理相比,F-D-F-M处理周年N2O排放通量显著增加(60.9%);而F和F-D-F处理之间没有显著差异。早稻和晚稻各处理产量分别为7.76~8.02t/hm2和7.22~8.69t/hm2。秸秆还田条件下,双季稻单位面积GWP和单位产量GWP分别为7648.8~18471.8kg/hm2和0.48~1.12 kg/kg,其中F-D-F和F-D-F-M处理分别显著低于F处理(P〈0.05)。因此,在秸秆还田条件下采用中期烤田和间歇灌溉替代持续淹水,可以同步实现双季稻高产和减轻农业生产对气候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管理 甲烷 氧化亚氮 综合温室效应 稻田
下载PDF
超级杂交稻抗倒伏能力及其对施肥量的响应 被引量:20
18
作者 程慧煌 易振波 +2 位作者 曾勇军 郑厚亮 商庆银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603-1610,共8页
为探究不同水稻品种茎秆抗倒伏能力及其对施肥量的响应,以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超优千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超级杂交稻品种倒伏指标和株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 为探究不同水稻品种茎秆抗倒伏能力及其对施肥量的响应,以不同产量水平超级杂交稻(两优培九、Y两优1号、Y两优2号、Y两优900、超优千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不同施肥水平对超级杂交稻品种倒伏指标和株型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两优培九和Y两优1号在施氮量超过210kg·hm-2时表观倒伏率均呈增加趋势;Y两优2号在施氮量超过390 kg·hm-2时出现倒伏,表观倒伏率为1.3%;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均未发生倒伏。各品种的倒伏指数均随着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与株高呈极显著线性正相关,与抗折力和壁厚呈极显著线性负相关。与两优培九、Y两优1号和Y两优2号相比,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倒伏指数和株高均显著降低,同时基部抗折力和折断弯矩均显著增加。综上,Y两优900和超优千号的株型特征适宜在土壤肥力和施肥水平较高的区域推广应用,从而缓解超高产与倒伏之间的矛盾。本研究为水稻抗倒高产栽培调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肥量 超级杂交稻 产量 抗倒性
下载PDF
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黎星 程慧煌 +2 位作者 曾勇军 汪勇 商庆银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978-987,共10页
为探明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以5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光合特性、氮素利用率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前3期超级杂交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 为探明不同时期超级杂交稻光合特性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差异,以5个不同时期具有代表性的超级杂交稻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其光合特性、氮素利用率及氮素光合效率的变化特点。结果表明,前3期超级杂交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均在施氮量为300 kg·hm-2水平时最高;后2期超级杂交稻产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施氮量为390 kg·hm-2与300 kg·hm-2的产量差异不显著。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各时期超级杂交稻净光合速率(Pn)、比叶重(SLW)、氮素吸收利用率(REN)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氮素光合利用效率(PNUE)和氮素偏生产力(PEPN)呈逐渐降低趋势;在各时期超级杂交稻品种中,随着品种的演进,其叶片氮含量(LNC)和SLW均得到显著改善,而光合生理特性和PNUE则无明显的变化。综上所述,在超级杂交稻品种改良中对氮素吸收利用的提高幅度大于较光合利用明显,在今后超级杂交稻品种改良中应着重对叶片光合生理特性方面的提高。本研究结果为超级杂交稻的选育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施肥量 光合速率 氮素利用率 氮素光合效率
下载PDF
施氮量和每穴苗数对双季杂交早稻产量及氮肥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8
20
作者 段里成 吕伟生 +5 位作者 方加海 曾勇军 石庆华 潘晓华 蔡海生 吴自明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2959-2967,共9页
研究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对双季杂交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可为双季杂交早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施氮水平(0、120、150、180和210 kg·hm^(-2),以N_0、N_1、N_2、N_3... 研究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对双季杂交早稻产量、产量构成及氮肥吸收利用率的影响,可为双季杂交早稻的高产高效栽培提供理论基础。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5个施氮水平(0、120、150、180和210 kg·hm^(-2),以N_0、N_1、N_2、N_3和N_4表示)和3种每穴栽插苗数(2、3和4根苗每穴,以M_1、M_2和M_3表示),在成熟期对干物质、叶面积指数和产量及产量构成进行测定,并分析氮肥吸收利用等指标。结果表明: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对双季早稻产量具有显著影响;产量各因子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效穗数、每穗粒数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氮素积累总量增加,而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生理利用率和氮肥收获指数降低,氮肥吸收利用率和产量则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增加每穴栽插苗数,氮肥农学利用率呈下降趋势,适量增苗能增加总生物量和产量可提高氮肥利用率;与其他处理相比,施氮量为180 kg·hm^(-2)和每穴栽插3~4根苗的组合产量均较高,同时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吸收利用率。适宜的施氮量和每穴栽插苗数组合可显著增加有效穗数、产量和氮积累量,建议双季杂交早稻栽培中采用施氮量为180 kg·hm^(-2)、每穴栽插苗数为3~4根苗的组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氮量 每穴苗数 双季早稻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