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50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500
1
作者 廖彩荣 陈美球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2017年第6期795-802,共8页
基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战略"、关键是"振兴... 基于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理论逻辑、科学内涵和实现路径进行分析。研究认为,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新战略、新部署、新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战略"、关键是"振兴"、靶向是"乡村";把握其科学内涵,需准确掌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主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需坚持顶层设计,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规划;需强化制度供给,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建设;需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需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紧紧依靠和为了广大农民;需抓住"人""地""钱"关键要素,推动战略行稳致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战略 理论逻辑 科学内涵 实现路径
下载PDF
施用化肥对农业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及对策 被引量:375
2
作者 黄国勤 王兴祥 +2 位作者 钱海燕 张桃林 赵其国 《生态环境》 CSCD 2004年第4期656-660,共5页
论述了肥料的过量使用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合理施用化肥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认为过量施用化肥引起土壤酸化和板结、重金属污染、硝酸盐污染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淋溶污... 论述了肥料的过量使用对我国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提出了合理施用化肥防治环境污染的对策。认为过量施用化肥引起土壤酸化和板结、重金属污染、硝酸盐污染和土壤次生盐渍化,从而导致土壤肥力下降,并且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淋溶污染地下水,致使作物品质下降,硝酸盐含量超标,并通过食物链危害人体健康。此外,认为化肥对大气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氮肥上,氨挥发和NOx、CH4及CO2的释放,不仅能引起温室效应,而且还能够引起臭氧层的破坏。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增加科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全民的环境意识;合理施肥;结合国家的调控政策,在粮食产量与环境保护、作物产量与产品品质之间找到平衡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肥 土壤 水环境 温室气体 污染 对策
下载PDF
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及应用进展 被引量:322
3
作者 李晓 冯伟 曾晓春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186-2196,共11页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被称为研究植物光合功能的快速、无损伤探针,已逐渐在环境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研究方面得到应用,随着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应用领域和研究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本文介绍了叶绿素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被称为研究植物光合功能的快速、无损伤探针,已逐渐在环境胁迫对植物光合作用影响研究方面得到应用,随着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其应用领域和研究空间将进一步拓展.本文介绍了叶绿素荧光分析的基本原理,综述了叶绿素荧光分析技术的应用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绿素 荧光分析 应用进展
下载PDF
高校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优化设计与实践反思 被引量:286
4
作者 郑瑞强 卢宇 《高校教育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97-103,共7页
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凸显信息化与个性化特征,作为传统课堂发展的翻转课堂解决了班级制教学的共性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认知的矛盾。文章结合翻转课堂非线性学习的教学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梳理教学活动及其关键支撑,分别就... 新媒体时代的教学凸显信息化与个性化特征,作为传统课堂发展的翻转课堂解决了班级制教学的共性化教学与学生个性化认知的矛盾。文章结合翻转课堂非线性学习的教学特征,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面系统梳理教学活动及其关键支撑,分别就课前知识传授、课中知识内化、课后检验评价三个阶段提出教学设计优化策略,并借鉴国内外翻转课堂典型实践,归纳了支持服务系统亟待健全、翻转课堂适用条件与环境尚需完善、知识课程群建构困难等发展困境,提出要推进翻转课堂建设应树立新型教育理念、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提升学生自主性学习能力、完善教学设施、健全教学评价体系、加强翻转课堂建设综合管理,以提高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转课堂 发展策略 教学设计
下载PDF
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被引量:265
5
作者 赵其国 黄国勤 马艳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7615-7622,共8页
南方红壤对于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红壤性质上的酸、瘦、粘等弱点,分布区域降水时空不均匀,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导致红壤地区的生态... 南方红壤对于我国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迅速提高发挥了重要作用,但由于红壤性质上的酸、瘦、粘等弱点,分布区域降水时空不均匀,以及不合理开发利用造成的水土流失、土壤退化、土壤污染等,导致红壤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红壤资源潜在的生产能力得不到应有的发挥,使整个地区农业及经济持续发展受到严重影响。目前,中国南方红壤生态系统面临水土流失、土壤酸化、肥力退化、季节性干旱、土壤污染、生物退化、石漠化及土地沙化、耕地面积缩减和系统功能衰减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在综合治理措施上必须提高认识,调整农业结构,优化耕作制度,大力发展立体农业,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壤污染,改良土壤,培肥地力,重建红壤区植被生态系统,建立和完善红壤预警,从而保证南方红壤生态系统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壤 生态系统 问题 对策 南方
下载PDF
中国二氧化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和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211
6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22-27,共6页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 气候变化和二氧化碳减排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性的关注。文章对我国30个省份二氧化碳排放量进行测算,将其分为低排放、中排放、高排放三个不同区域并进行比较。同时,基于STIRPAT模型和面板数据方法,文章分析了人口、经济和技术对不同区域二氧化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三个区域的二氧化碳排放存在明显差异,并且差异性不断扩大;不同区域人口、经济、技术对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弹性系数是不一样的,经济快速增长是各区域二氧化碳排放增加最重要的驱动因素;二氧化碳排放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但是要达到曲线的拐点需要经历非常漫长的时间。另外,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表现出明显的路径依赖现象,当期经济增长将至少对未来2-3年的空气质量产生影响,并且这种影响对整个国家来说比单个区域要更大。基于上述,提出了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相关政策建议,以适应中国的低碳经济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碳排放 区域差异 影响因素 面板数据模型
下载PDF
基于大数据思维的精准扶贫机制研究 被引量:212
7
作者 郑瑞强 曹国庆 《贵州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63-168,共6页
解决问题的因果思维在大数据时代受到挑战,着眼预测的效果思维与关联分析受到重视。经济新常态下扶贫开发速度趋缓与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现象明显,资源投入和瞄准效率是影响扶贫效果的两大因素。基于精准扶贫辩证理解与大数据分析支持... 解决问题的因果思维在大数据时代受到挑战,着眼预测的效果思维与关联分析受到重视。经济新常态下扶贫开发速度趋缓与扶贫资源边际效益递减现象明显,资源投入和瞄准效率是影响扶贫效果的两大因素。基于精准扶贫辩证理解与大数据分析支持的可行性研究,以提升扶贫资源配置效率为主线,运用大数据思维方式,总结当前扶贫工作的挑战,提出"十三五"期间扶贫策略:精准扶贫,供需对接,整合扶贫资源,实施普惠式扶贫向适度竞争式扶贫战略转变,关注"支出型贫困"家庭救助,优化扶贫资源运作与传递,注重扶贫治理机制创新,强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强化发展扶持政策衔接,提高贫困人口资源承接水平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精准扶贫 挑战 新常态 资源配置
原文传递
农村土地流转的供求意愿及其流转效率的评价研究 被引量:187
8
作者 曹建华 王红英 黄小梅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54-60,共7页
研究目的: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的农户供求意愿,定量评价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率。研究方法:通过设置的土地流转意愿度指标分析农户土地流转的供给意愿,通过农户实际土地经营规模和最适土地经营规模的比较分析农户的需求意愿,利用市场供求模型... 研究目的:研究农村土地流转的农户供求意愿,定量评价土地流转的经济效率。研究方法:通过设置的土地流转意愿度指标分析农户土地流转的供给意愿,通过农户实际土地经营规模和最适土地经营规模的比较分析农户的需求意愿,利用市场供求模型估算土地流转带来的供求双方农户经济福利。研究结果:中部6省的农户供给意愿在0.18—0.52之间,农户实际土地经营规模为0.27—0.73 hm2/户,最适土地经营规模0.61—1.08 hm2/户,以100—300元/亩流转交易价实行土地流转后,中部6省中各省供给方农户的经济福利可达到1.1—9.2亿元,需求方农户的经济福利可达到2.2—12.2亿元。研究结论:从供给角度看,当前农户的土地流转意愿低;从需求角度看,农户有土地流转的意愿。土地流转交易使土地资源和劳动力资源得到重新配置,增进了土地供给者和土地需求者的福利,提高了经济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经济 农地流转 供给和需求意愿 市场供求模型 经济福利
下载PDF
气候生态因素对烤烟产量与品质的影响及植烟措施研究 被引量:181
9
作者 肖金香 刘正和 +2 位作者 王燕 何宽信 李立新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158-160,共3页
江西省烤烟产量与烟碱含量赣南优于赣中和赣北 ,赣南平均产量为 192 0 .0kg/hm2 ,赣中为 1698.0kg/hm2 ,赣北为 170 5.5kg/hm2 ;平均烟碱含量赣南为 2 2 .7g/kg ,赣中为 18.2 g/kg ,赣北为 13 .5g/kg。简析了该省烤烟各生育期气候条件... 江西省烤烟产量与烟碱含量赣南优于赣中和赣北 ,赣南平均产量为 192 0 .0kg/hm2 ,赣中为 1698.0kg/hm2 ,赣北为 170 5.5kg/hm2 ;平均烟碱含量赣南为 2 2 .7g/kg ,赣中为 18.2 g/kg ,赣北为 13 .5g/kg。简析了该省烤烟各生育期气候条件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确定烤烟各生育阶段对光、温、水要求的主次 ,并提出植烟栽培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生态因素 烤烟 产量 品质 影响因素 植烟措施 生育期 气候条件
下载PDF
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的研究与利用 被引量:168
10
作者 徐小彪 张秋明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648-655,共8页
全世界猕猴桃属植物共有 66种 ,中国分布有 62种 ,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猕猴桃属植物中经济栽培价值较高的是中国特有的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和毛花猕猴桃等。以此为主要对象 ,对其起源、栽培历史及利用价值、种类与分布、... 全世界猕猴桃属植物共有 66种 ,中国分布有 62种 ,种质资源极为丰富。猕猴桃属植物中经济栽培价值较高的是中国特有的美味猕猴桃、中华猕猴桃、软枣猕猴桃和毛花猕猴桃等。以此为主要对象 ,对其起源、栽培历史及利用价值、种类与分布、品种资源与特异种质、种质保存、花粉形态、染色体数目与倍性、同工酶分析以及DNA分子标记等研究利用现状作一综述 ,并讨论了中国猕猴桃种质资源今后的研究展望 ,这将有助于猕猴桃种质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品种改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猕猴桃 种质资源 种类 分布 品种资源 特异种质 遗传标记
下载PDF
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现状、生态问题及应对策略 被引量:181
11
作者 黄国勤 赵其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8期5142-5152,共11页
广西是我国桉树种植的主要区域,桉树产业已成为广西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民生产业。新世纪推进广西桉树产业发展,不仅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国桉树产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 广西是我国桉树种植的主要区域,桉树产业已成为广西的优势产业、特色产业、民生产业。新世纪推进广西桉树产业发展,不仅对广西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而且对促进全国桉树产业及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调查研究回顾了广西桉树种植的历史,认为19世纪初广西即开始从法国引种桉树,但面积小、发展慢。新中国成立后,广西桉树种植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即:起步阶段(1949—1977年)、推广阶段(1978—2000年)和大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当前,广西桉树种植的现状是:分布广、产量高、效益好、贡献巨大、地位突出。但广西大面积种植桉树人工林,也面临着耗水、耗肥、"有毒"、"沙漠"、"退化"、灾害六个突出问题亟待研究解决。为使新世纪广西桉树产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应遵循3大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和循序渐进原则,同时,应采取以下6项具体措施:一是科学规划;二是合理布局;三是优化结构;四是产业带动;五是改善条件;六是发展科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桉树 种植模式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中国农业能源消费碳排放因素分解实证分析--基于LMDI模型 被引量:174
12
作者 李国志 李宗植 《农业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66-72,共7页
本文对中国农业1981—2007年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对农业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随机性,能源消费结... 本文对中国农业1981—2007年能源消费排放的二氧化碳量进行了测算,在此基础上,利用LMDI模型对碳排放进行因素分解。结果表明:经济增长是农业碳排放最主要的驱动因素;技术进步对农业碳减排有较强的促进作用但具有一定随机性,能源消费结构的不断恶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业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消费 二氧化碳排放 LMDI模型 因素分解
原文传递
精准扶贫政策初探 被引量:173
13
作者 郑瑞强 王英 《财政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24,共8页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本文通过历史性分析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生成逻辑,系统探讨精准扶贫提出的理念要求、制度关联、技术背景与政策指向,基于扶贫主... 精准扶贫是新时期我国扶贫开发的战略导向,是对接经济新常态要求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和发展质量提升的政策回应。本文通过历史性分析准确把握精准扶贫生成逻辑,系统探讨精准扶贫提出的理念要求、制度关联、技术背景与政策指向,基于扶贫主体意识回归、扶贫资源供需对接、扶贫工作业务流程再造等视角剖析精准扶贫实施过程中的关键问题,并提出未来的政策走向:把握结构性贫困特征,增进精准扶贫推进需要系统思维;促进农村产权制度的改革深化,提高贫困人口资产性收益;强化贫困人口的动态管理,创新扶贫脱贫区域正向退出机制;厘清财政扶贫思路,促进财政金融政策联动;实施精准扶贫开发监测评估,重塑脱贫人口生计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准扶贫 政策内蕴 关键问题 生成逻辑 生计空间
原文传递
中国生态环境状况与生态文明建设 被引量:172
14
作者 赵其国 黄国勤 马艳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9期6328-6335,共8页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但目前全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当前环境状况在...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主要物质来源,它承受着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结果。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同时也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但目前全国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峻,虽然当前环境状况在局部改善,但总体在恶化,治理速度远远赶不上破坏速度,生态环境破坏的程度在加剧,环境污染在加重,环境污染和破坏带来的危害也日趋明显,生态赤字逐渐扩大。生态文明是一种重视生态环境、重视环境保护的意识、价值观和文化,这意味着要解决当前日趋严峻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生态文明建设是必要的。同时,我国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法律法规的完善及社会环境保护意识的提高等使生态文明建设具有了可行性。因此,需要通过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调整能源利用结构、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等方面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为解决当前环境问题提供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 问题 生态文明 建设 中国
下载PDF
影响多重PCR扩增效果的因素 被引量:128
15
作者 黄银花 胡晓湘 +4 位作者 徐慰倬 高宇 冯继东 孙汉 李宁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5-68,共4页
不同循环参数、PCR缓冲液及反应体积的对比实验表明,循环参数中退火温度和时间、延伸时间及PCR缓冲液的成分影响多重PCR的扩增效果,而反应体积、循环次数对其扩增效果影响较小。
关键词 多重PCR 扩增效果 循环效果 PCR缓冲液 反应体积
下载PDF
素质教育模式下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 被引量:166
16
作者 汤佳乐 程放 +2 位作者 黄春辉 曲雪艳 徐小彪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8-89,135,共3页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 新时代对大学生的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作为大学生的一项重要的基本素质,在人才培养和市场竞争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实施素质教育则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立足点和突破点。针对目前高校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现状,对实施素质教育模式下如何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进行相关探讨。传统的教育模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创新和科研机制制约了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增强素质教育观念、改革教学体制、创建创新科研平台、建立评估制度和激励政策是培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素质教育 实践能力 创新能力
下载PDF
‘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的主成分分析与综合评价 被引量:157
17
作者 刘科鹏 黄春辉 +4 位作者 冷建华 陈葵 严玉平 辜青青 徐小彪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67-871,共5页
【目的】为了建立一套适合‘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评价的方法,并为优质高效猕猴桃园建设与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奉新县境内15个不同园地的‘金魁’猕猴桃的9个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转化,采用DP... 【目的】为了建立一套适合‘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评价的方法,并为优质高效猕猴桃园建设与栽培管理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奉新县境内15个不同园地的‘金魁’猕猴桃的9个果实品质指标进行测定,应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项指标进行转化,采用DPS v7.05软件进行主成分分析,以前3个主成分作二维散点图分析,以主成分贡献率为权重计算样品前4个主成分值与相应权重之积的累加和,得到综合分值。【结果】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7.84%,决定第1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可溶性固形物、可溶性糖、糖酸比、果形指数;决定第2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干物质含量、可滴定酸、固酸比;决定第3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维生素C、固酸比、可溶性固形物;决定第4主成分大小的主要是单果质量、维生素C;二维排序图揭示了不同园地‘金魁’猕猴桃前3个主成分的分布情况;15个不同园地‘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结果为:MY8、MY13、MY7、MY10综合果实品质较优,MY4、MY1、MY11、MY9、MY6综合果实品质中等,MY5、MY12、MY2、MY3、MY14、MY15综合果实品质较差。【结论】本研究找出了‘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综合评价的4个主成分,揭示了不同园地‘金魁’猕猴桃果实品质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魁’猕猴桃 果实品质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下载PDF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 被引量:118
18
作者 赵小敏 郭熙 《中国土地科学》 CSSCI 2003年第5期35-40,共6页
研究目的: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结果评价、效益评价和效力评价三个方面;(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包... 研究目的:建立一套操作性强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方法:系统分析法。研究结果:(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结果评价、效益评价和效力评价三个方面;(2)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的指标,包括效果指标、执行指标两类,不同的指标有不同的量化模型。研究结论:建立健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评价体系,一方面有助于可以评价政府相关部门执行规划的情况,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规划调整和修编的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量化模型 系统分析法 评价内容
下载PDF
劳动力输出大省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基于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的调查数据 被引量:148
19
作者 朱红根 康兰媛 +1 位作者 翁贞林 刘小春 《中国农村观察》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38-47,共10页
本文利用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因素。结果表明:在农民工个体及家庭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从业资格、技能获取、风险态度、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外... 本文利用江西省1145个返乡农民工调查数据,运用二元Logistic模型实证分析了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因素。结果表明:在农民工个体及家庭特征因素中,年龄、性别、婚姻状况、文化程度、从业资格、技能获取、风险态度、家庭人均纯收入及外出务工收入等因素对其返乡创业意愿有重要影响;在社会资本因素中,每月话费支出、常联系的朋友个数、亲戚担任村干部或公务员状况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影响显著。此外政策支持力度也是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工 返乡创业 影响因素 LOGISTIC模型 江西省
原文传递
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对土壤温度、根际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51
20
作者 杨滨娟 黄国勤 钱海燕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50-157,共8页
以单施秸秆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温度、土壤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各处理在8:00和20:00均提高了土壤温度,而在14:00降低了土壤温度。从地温日较差... 以单施秸秆为对照,研究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比例化肥对土壤温度、土壤根际微生物和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1)在水稻不同生育期,与对照相比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各处理在8:00和20:00均提高了土壤温度,而在14:00降低了土壤温度。从地温日较差分析可知,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的整日地温变化幅度低于对照,且差异显著。此外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处理与对照间的差距逐渐减少,调温作用逐渐减弱。(2)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各处理能够增加根际土壤总细菌、放线菌、真菌、氨氧化细菌、好气性自生固氮菌、亚硝酸细菌、磷细菌和好气性纤维素分解菌的数量,但普遍区组间差异不显著。除了秸秆还田配施低量NP处理(SNP1,秸秆3 000 kg hm-2+N 150 kg hm-2+P2O575 kg hm-2)以外,秸秆还田配施化肥各处理的过氧化氢酶、脲酶、转化酶活性均高于对照,但区组间均未达到显著差异。因此,秸秆还田配施化肥能合理调节土壤温度,显著提高土壤微生物的数量与活性,有利于土壤生态环境的改善,其中秸秆还田配施NPK处理(SNPK1,秸秆3 000 kg hm-2+N 150 kg hm-2+P2O575 kg hm-2+K2O 37.5 kg hm-2;SNPK2,秸秆3 000 kg hm-2+N 225 kg hm-2+P2O5112.5 kg hm-2+K2O 56.3 kg hm-2)效果最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不同比例化肥 土壤温度 根际 微生物 酶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