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智能网联环境的三级交通诱导控制系统 被引量:1
1
作者 张维祥 李昌泽 +1 位作者 王昊 刘干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320-324,共5页
智能网联技术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分支,依赖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对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智能网联技术,交通决策者可以获得高精度、低延迟的交通运行状态数据,从而实现即时、智能的交通诱导控制。在此背景下,本文... 智能网联技术作为物联网的重要分支,依赖于信息化和工业化的深度融合,对道路交通行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借助智能网联技术,交通决策者可以获得高精度、低延迟的交通运行状态数据,从而实现即时、智能的交通诱导控制。在此背景下,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智能网联的三级交通诱导控制系统。该系统以智能网联技术为基础搭建诱导与控制系统,通过对流量分布信息动态标志牌、可变车道动态显示标志牌以及适应可变车道的交通信号机进行协同控制,实现动态智能的交通诱导控制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工程 智能网联 信号控制 三级诱导
原文传递
高耐候性面板显示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LED光源板涂胶工艺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田甜 李廷瑀 +5 位作者 封鹏 袁文 杨波波 刘干 丁伯林 徐家跃 《中国照明电器》 2020年第11期7-13,共7页
面板显示主动发光交通标志视认性更佳,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提升意义重大,但其在极端环境地区使用的耐候性尚需提升。本研究针对面板显示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LED光源板涂胶工艺保护性改进展开,通过极端环境模拟试验,从设计的9种涂胶工艺中优... 面板显示主动发光交通标志视认性更佳,对道路交通安全的提升意义重大,但其在极端环境地区使用的耐候性尚需提升。本研究针对面板显示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LED光源板涂胶工艺保护性改进展开,通过极端环境模拟试验,从设计的9种涂胶工艺中优选出了兼具经济效益的高耐候性涂胶工艺"UV点胶",并对采用该工艺制成的标志样品再次进行了试验验证。本研究对高耐候性面板显示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生产制造与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通安全 耐候性提升 LED光源板 涂胶工艺 面板显示主动发光交通标志 极端环境地区
原文传递
主动发光交通标志在交通安全领域的应用研究
3
作者 刘干 周德凯 张卓宇 《道路交通科学技术》 2023年第6期45-48,共4页
因传统的逆反射标志存在一定的视认缺陷,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应用愈发广泛。本文对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标准以及种类做了介绍,与传统的逆反射标志做对比研究,对主动发光交通标志在交通安全领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以高速公路的实际应... 因传统的逆反射标志存在一定的视认缺陷,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应用愈发广泛。本文对主动发光交通标志的标准以及种类做了介绍,与传统的逆反射标志做对比研究,对主动发光交通标志在交通安全领域的作用进行了分析。最后,以高速公路的实际应用情况为基础,提出主动发光交通标志能有效提升高速公路在恶劣天气下的交通管理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发光标志 视认性 交通安全 交通管理
下载PDF
数字网联指路标志的应用研究
4
作者 杨美华 邹申 +1 位作者 周德凯 吴鼎新 《道路交通科学技术》 2021年第5期50-52,共3页
通过分析传统指路标志和LED道路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智能路径规划、行车诱导、交通流调控和视认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基于面板显示主动发光技术的多源数据融合的新型数字网联指路标志技术方案。数字网联指路标志可以... 通过分析传统指路标志和LED道路交通诱导可变信息标志的发展现状,及其在智能路径规划、行车诱导、交通流调控和视认性等方面的不足,提出基于面板显示主动发光技术的多源数据融合的新型数字网联指路标志技术方案。数字网联指路标志可以广泛应用于复杂环境下的城市道路网与公路网,实时接收和发布交通事件和信息,对交通流进行诱导,实现时间与空间上的同步交通组织,对于缓解交通拥堵和处理交通事故等问题有一定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网联指路标志 主动发光标志 交通诱导
下载PDF
新型磷灰石结构Ca_(8)Gd_(2)(BO_(4))(PO_(4))_(5)O:Ce^(3+)荧光粉的合成及发光性能研究
5
作者 杨美华 孙悦 +3 位作者 刘伟 田甜 刘干 封鹏 《中国照明电器》 2021年第7期30-34,共5页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磷灰石结构的Ca_(8)Gd_(2)(BO_(4))(PO_(4))_(5)O∶Ce^(3+)荧光粉。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荧光粉为磷灰石相。系统研究了其发光性质,漫反射光谱表明该样品在200~400 nm波段中存在着较宽的吸收带,通过Kubelk... 采用高温固相法制备了磷灰石结构的Ca_(8)Gd_(2)(BO_(4))(PO_(4))_(5)O∶Ce^(3+)荧光粉。X射线粉末衍射结果表明所合成的荧光粉为磷灰石相。系统研究了其发光性质,漫反射光谱表明该样品在200~400 nm波段中存在着较宽的吸收带,通过Kubelka-Munk方程估算了Ca_(8)Gd_(2)(BO_(4))(PO_(4))_(5)O∶Ce^(3+)样品的光学带隙值大约为3.7 eV。监测波长为468 nm时,激发光谱在232 nm处存在着较强的激发峰,归因于Ce^(3+)在此处发生4f-5d的能级跃迁。在232 nm波长激发下,发射光谱的最强发射峰位于468 nm处,归因于Ce^(3+)在此处发生5d-4f的能级跃迁。当Ce^(3+)的掺杂浓度超过1.0 mol%时,发生了浓度淬灭现象。CIE色度坐标显示该样品位于蓝光区域。结果表明,Ca_(8)Gd_(2)(BO_(4))(PO_(4))_(5)O∶Ce^(3+)荧光粉为一种可被紫外光激发的新型磷灰石结构蓝色荧光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固相法 磷灰石 荧光粉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