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6篇文章
< 1 2 3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半程和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73
1
作者 高苏 仇惠英 +7 位作者 金正明 唐晓文 傅铮铮 马骁 韩悦 陈苏宁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961-965,共5页
目的 比较单药地西他滨方案、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G-CSF、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及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单药地西... 目的 比较单药地西他滨方案、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G-CSF、阿糖胞苷(Ara-C)、阿克拉霉素]及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或急性髓系白血病(MDS/AML)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30例接受单药地西他滨5d方案、23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方案、26例接受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方案治疗的MDS/AM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比较三组患者的总反应率(ORR)、总生存(OS)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单药地西他滨组、地西他滨联合半程CAG组及地西他滨联合全程CAG组的ORR分别为53.3%、56.5%和69.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截至2014年4月1日,20例存活,45例死亡,14例失访,中位随访时间9(1~62)个月.79例患者5年累积生存率为25.3%,三组2年OS率分别为34.8%、24.8%和29.2%,三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地西他滨后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所致的感染和出血,72例患者发生3~4级血液学不良反应,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14.8 d.59例患者发生感染并发症,其中3~4级感染14例,1~2级感染45例.三组患者在应用地西他滨后,感染发生率、出血发生率、平均粒细胞缺乏时间、平均红细胞输注量、平均血小板输注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抗感染及支持治疗后,79例患者均安全度过骨髓抑制期,无一例发生治疗相关死亡.结论 地西他滨单药、联合半程及全程CAG方案治疗MDS/AML均有较好的疗效,其中联合全程CAG方案诱导治疗有效率相对较高.三组患者治疗耐受性均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抗肿瘤联合化疗方案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髓样 急性
原文传递
D二聚体临床应用的进展 被引量:45
2
作者 王兆钺 《血栓与止血学》 2014年第1期46-48,共3页
在止血与血栓过程中,凝血酶水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后者联接为纤维蛋白;同时凝血酶活化因子珊,使纤维蛋白交联;最后在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降解成各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其中最小的片段为D二聚体,分子量... 在止血与血栓过程中,凝血酶水解血浆纤维蛋白原形成纤维蛋白单体,后者联接为纤维蛋白;同时凝血酶活化因子珊,使纤维蛋白交联;最后在纤溶酶的作用下,纤维蛋白降解成各种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其中最小的片段为D二聚体,分子量约62ku,在体内半衰期约3h,主要经肾脏排泄与网状内皮系统破坏。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的生成,因子)皿的活化与纤溶酶共同作用的产物,是反映血栓形成与溶栓活性最重要的实验室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二聚体 静脉血栓栓塞 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诊断
下载PDF
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35
3
作者 刘辉 傅琤琤 +10 位作者 薛胜利 李渭阳 吴倩 顾斌 金松 朱霞明 赵素芳 辛雪 马玲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868-872,共5页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接受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和改良PAD化疗的MM患者资料,其中接受PAD方案(PAD组)治疗者18例,接受改良PAD方案(改良PAD组)... 目的研究硼替佐米皮下注射治疗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接受PAD(硼替佐米+阿霉素+地塞米松)方案和改良PAD化疗的MM患者资料,其中接受PAD方案(PAD组)治疗者18例,接受改良PAD方案(改良PAD组)治疗者18例。根据两组患者的治疗结果及不良反应,分析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安全性(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P〈0.100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36例患者中除4例不可评估外,对32例患者进行了评估,中位随访时间为10.3(3.0~15.0)个月。经诱导治疗32例患者中19例(59.4%)获得非常好的部分缓解(VGPR)及其以上疗效,其中PAD组完全缓解(CR)+VGPR率为61.1%,改良PAD组的CR+VGPR率为57.1%(14例中8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00),并且达到最大疗效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在2个疗程时接近最大疗效)。不良反应:PAD组18例患者中有1例(5.6%)因严重肺部感染死亡,另有8例(44.4%)因化疗不良反应将硼替佐米减量或中断化疗,而改良PAD组18例患者中仅1例(5.6%)因化疗不良反应中断化疗,且无化疗相关死亡。与PAD组比较,改良PAD组患者3级及以上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降低,包括粒细胞减少(33.3%对61.1%,P=0.086),血小板减少(50.0%对61.1%),贫血(16.7%对27.8%),感染(16.7%对50.0%,P=0.075),腹泻(5.6%对33.3%,P=0.088),周围神经病变(0对27.8%,P=0.045)。结论改良PAD方案通过将硼替佐米由静脉推注改为皮下注射明显减少了不良反应,但不影响药物的疗效,提高了硼替佐米临床应用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注射 皮内 硼替佐米
原文传递
C-kit、NPM1、FLT3基因突变在656例中国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的分布及其对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30
4
作者 丁子轩 沈宏杰 +6 位作者 缪竞诚 陈苏宁 邱桥成 祁小飞 金正明 吴德沛 何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829-834,共6页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分别检测656例AML患者C.kit基因8、17号外显子,NPM1基因12号外显子,FLT3基因20(酪氨酸激酶区,TK... 目的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中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的发生率和分布情况,并分析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应用基因测序方法分别检测656例AML患者C.kit基因8、17号外显子,NPM1基因12号外显子,FLT3基因20(酪氨酸激酶区,TKD)、14、15号外显子(内部串联重复,ITD)基因突变情况,并随访患者的预后。结果656例AML患者中检出C—kit基因8号外显子突变6例(0.9%),17号外显子突变33例(5.0%),NPM1基因突变169例(25.8%),FLT3.TKD突变46例(7.1%),FLT3-ITD突变178例(27.1%)。至少有1个突变的患者341例(50.3%)。C—kit的8号外显子检测到6种突变类型;C—kit的17号外显子检测到8种突变类型;NPMI检测到15种突变类型,其中10种类型已有报道(A、B、C、D、Nm、I、J、J+、S、13),5种类型未见报道;TKD检测到11种突变类型。t(8;21)/M:患者常伴有C—kit的17号外显子突变;inv(16)/M。患者常伴有C—kit的8号外显子突变;M3患者中除FLT3基因突变外未检测到其他突变。NPM1和ITD基因突变多见于正常核型患者,在形态学亚型中多见于M5和M1,阳性病例多伴随高白细胞计数、骨髓原始细胞增多、CD34低表达和CD33高表达。随着发病年龄的增长,突变数量增多,白细胞计数平均值增高,高白细胞计数的患者比例升高。在正常核型的群体中突变阳性的比例较其他群体增高,2种、3种突变的比例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FLT3-ITD突变阳性病例中位生存时间(10.0±1.2)个月,与阴性群体中位生存时间(17.0±2.4)个月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4),单独NPM1突变与否对总生存率没有显著影响,但NPM1/ITD-患者的总生存率最高。结论c—kit、NPM1、FLT3基因突变类型及数量在MICM分型中都有特殊的分布,并与白细胞计数、骨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非淋巴细胞 急性 DNA突变分析 预后 基因 c—kit
原文传递
血栓弹力图和传统凝血指标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26
5
作者 闫彬 胡天喜 +6 位作者 李新 陆士奇 王琪 徐广建 裴双 赵益明 阮长耿 《中华急诊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490-1495,共6页
目的探索血栓弹力图(TEG)和传统凝血功能试验(CCTs)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8例ICVD患者的TEG参数(R值、K值、Angle值、MA值、CI值和G值)和CCTs参... 目的探索血栓弹力图(TEG)和传统凝血功能试验(CCTs)检测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中的相关性和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1日至10月31日在南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108例ICVD患者的TEG参数(R值、K值、Angle值、MA值、CI值和G值)和CCTs参数(PT、APTT、TT和FIB),分别采用Spearman秩相关和Kappa值(κ)探索TEG与CCTs参数之间的相关性以及在判断患者凝血状态时的一致性。利用ROC曲线分析TEG参数对CCTs异常结果的预测价值,综合分析TEG和CCTs结果,评估在预测患者凝血状态上的能力。结果(1)PLT与MA值、G值呈正相关;PT、APTT与K值呈正相关;TT与R值、K值呈正相关;FIB与Angle值、MA值、G值呈正相关。TT与Angle值、CI值呈负相关;FIB与K值呈负相关;(2)PT与MA值、PT与G值、FIB与MA值、FIB与G值在评估ICVD患者低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3)PLT与Angle值、PLT与MA值、PLT与CI值、PLT与G值在评估ICVD病患者高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FIB与Angle值、FIB与MA值、FIB与CI值、FIB与G值在评估ICVD病患者高凝状态时具有一致性;(4)K值、Angle值判断TT>20 s的AUC分别为0.648、0.651;Angle值、MA值判断FIB>4 g/L的AUC分别为0.717、0.747;MA值判断PLT>300×109/L的AUC为0.808(均P<0.05)。结论TEG和CCTs参数在ICVD患者检测中的相关性较弱,在评估患者凝血状态时具有一定的一致性。TEG参数在判断CCTs异常结果上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但无法取代CCTs检测。利用方法上优势互补,项目上优化组合将能更好地反映机体的凝血状态,指导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栓弹力图 传统凝血试验 缺血性脑血管病 缺血性脑卒中 相关性
原文传递
血清游离轻链κ/λ率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 被引量:25
6
作者 王攀峰 徐云 +9 位作者 颜霜 姚颖 郑慧菲 马玲 金松 徐杨 龚斐然 周佳子 常惠荣 傅琤琤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377-382,共6页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轻链(sFLC)κ/λ比率(sFLCR)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清蛋白电泳(SPE)和免疫固定电泳(IFE)法检测血清单... 目的分析血清游离轻链(sFLC)κ/λ比率(sFLCR)在初诊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9月至2015年7月收治的82例初诊MM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血清蛋白电泳(SPE)和免疫固定电泳(IFE)法检测血清单克隆蛋白(M蛋白)的表达,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sFLCκ、λ的表达水平,分析初诊时sFLCR在MM患者诊断和预后中的作用。结果初诊时82例患者中SPE法检测M蛋白阳性率为85.5%,IFE法检测M蛋白阳性率为93.9%,sFLC异常以及sFLCR异常者占96.3%。初诊时高比率组(sFLCR≥100或≤0.01,42例)与低比率组(0.01〈sFLCR〈100,40例)患者40个月的总生存率分别为87%和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4)。与低比率组患者比较,高比率组患者初诊时血肌酐值、浆细胞数、B:微球蛋白增高,血红蛋白降低,肾功能不全及需要透析者、DS分期Ⅲ期B组者、ISS分期Ⅲ期者、FISH检查异常者、λ轻链异常者较多,κ轻链异常者较少(P值均〈0.05)。两组患者经过3-4个疗程诱导治疗后,高比率组和低比率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非常好的部分缓解及其以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5.2%对72.5%,P=0.012)。初诊肾功能不全者(肌酐≥178lumol/L,14例)与肾功能正常者(68例)的2年总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5.7%对91.2%,P=0.894)。结论初诊时sFLC的检测相对于SPE和IFE法检测M蛋白对诊断MM有更高的敏感性;初诊时sFLCR明显异常的患者可能具有更高的肿瘤负荷和更强的侵袭性,可提示患者预后不良;初诊时伴有肾功能不全的MM患者经积极治疗后可获得与肾功能正常患者同样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游离轻链比率 多发性骨髓瘤 诊断 预后
原文传递
血小板聚集功能的新检测方法和仪器的性能评价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24
7
作者 张有涛 赵益明 +6 位作者 季顺东 赵赟霄 蒋敏 金晓华 史进方 顾国浩 阮长耿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674-677,共4页
本研究旨在评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新方法及仪器的性能,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制定的仪器性能验证标准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 本研究旨在评价对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的新方法及仪器的性能,并建立其参考区间,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s Institute,CLSI)制定的仪器性能验证标准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改进修正法案-88》(Clinical Laboratory Improvement Amendment 88,CLIA’88法案)制定的评价标准,对PL-11血小板分析仪进行了分析性能评估。用PL-11血小板分析仪测试健康志愿者柠檬酸钠静脉抗凝血的聚集功能,并对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建立PL-11血小板分析仪本实验室的参考区间。同时收集本院神经内科急性脑梗死(ACI)患者服用氯吡格雷7 d前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的变化来探讨PL-11血小板分析仪的临床诊断意义。结果表明,各参数皆符合CLIA'88法案的要求。测得PLR-06、PLR-07、PLR-09、PLR-10血小板诱聚剂诱导的247名健康正常人血小板MAR分别为58.8±10.1(﹪)、61.2±11.8(﹪)、51±10.2(﹪)、53.1±9.2(﹪)。ACI患者MAR在服用氯吡格雷后明显降低。结论:PL-11血小板分析仪检测结果准确可靠,是一种较理想的适用于血栓病早期预警和诊断的新型血小板聚集功能检测仪,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小板聚集 血小板分析仪 检测方法
下载PDF
地西他滨单药五天方案治疗复杂核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和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观察 被引量:19
8
作者 高苏 胡晓慧 +8 位作者 仇惠英 徐杨 金正明 何广胜 唐晓文 韩悦 陈苏宁 孙爱宁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542-543,共2页
复杂核型异常是指三种或以上附加异常核型染色体。复杂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属于预后不良组,临床上该组患者诱导缓解率低并容易复发。文献报道40%~7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 复杂核型异常是指三种或以上附加异常核型染色体。复杂核型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属于预后不良组,临床上该组患者诱导缓解率低并容易复发。文献报道40%~70%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有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根据核型异常将MDS分为3种不同预后类型,其中复杂核型属于高危组,该组患者中位生存期仅0.4年,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概率高。近年来我们尝试采用地西他滨单药或者联合化疗治疗伴有复杂核型异常的MDS或AML,对其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进行了初步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急性髓系白血病 异常核型 地西他滨 疗效观察 治疗 单药 复杂核型异常
原文传递
伊马替尼联合化疗或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8
9
作者 程珍 赵澜 +8 位作者 陈广华 吴德沛 仇惠英 唐晓文 傅琤琤 金正明 陈峰 薛胜利 孙爱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4-119,共6页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 目的探讨伊马替尼在初治成人Ph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Ph+ALL)诱导治疗中的作用,以及在伊马替尼时代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在治疗成人Ph+ALL中的地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2013年就诊的97例初治成人Ph+ALL患者,根据首次诱导治疗过程中伊马替尼使用情况,分为使用组(37例,用伊马替尼≥3d)与未使用组(60例,未用或用伊马替尼〈3d),并将使用组分为前期使用组(26例)与后期使用组(11例)(以化疗第14天为界),比较各组的总反应率(ORR)以及获得完全缓解(CR)或CR伴血细胞不完全恢复(CRi)患者的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之后有77例患者使用伊马替尼作为维持治疗,其中接受allo-HSCT患者44例(移植组),未进行移植者33例(非移植组)。比较两组的总生存(OS)率、无病生存(DFS)率、复发率及非复发死亡(NRM)率;并监测34例移植前处于首次完全缓解(CR。)状态的患者分别在取得CR或CRi时、首次巩固治疗时、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造血重建时的融合基因转阴率。结果首次诱导治疗结束时,伊马替尼使用组ORR高于未使用组(分别为97.3%和72.9%,P=0.002),而前期使用组与后期使用组的OR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100%和90.9%,P=0.297);使用组与未使用组中获得CR或CRi患者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0%和o(P=O.041)。移植前处于CR、状态的患者于上述4个时间点的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20.8%、42.3%、51.8%、76.8%,移植造血重建时与移植预处理前、移植预处理前与获得CR或CRi时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4和0.022)。移植组5年OS率高于非移植组(分别为47.0%和28.0%,P=0.016),5年DFS率及累积复发率均优于非移植组(P值分别为0.003和0.000),而两组的NRM累积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淋巴样 费城染色体 伊马替尼 造血干细胞移植
原文传递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IDH1和IDH2基因突变分析 被引量:16
10
作者 贾祝霞 周民 +5 位作者 晁红颖 卢绪章 张日 岑岭 肖溶 姜乃可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397-401,共5页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基因(IDH1和IDH2)突变发生率、突变类型及其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NPM1基因突变和部分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63例初诊患者IDHl和... 目的初步探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IDH基因(IDH1和IDH2)突变发生率、突变类型及其与FLT3基因内部串联重复(ITD)突变、NPM1基因突变和部分临床参数间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基因组DNA-PCR扩增产物直接测序法检测163例初诊患者IDHl和IDH2基因4号外显子突变、NPM1基因12号外显子突变和FLT3基因14、15号外显子中ITD的突变发生情况。结果①163例AML患者中共检测出IDH突变25例,且均为杂合突变。其中IDHl突变7例,突变类型分别为C.395G→A(P.R132H)4例;C.394c→A(P.R132S)1例;C.394c→G(P.R132G)1例;c.315c→T1例。除C.315c→T为同义突变外,其余均为p.R132错义突变。共检测出IDH2突变18例,均为c.419G→A(P.R140Q)错义突变。IDH2基因突变发生率高于IDH1(11.0%和4.3%,P=0.022),其中1例患者同时检测到IDH1和IDH2基因突变,但IDH1系同义突变。②IDH突变在FLT3-ITD突变阳性组发生率为34.6%,高于阴性组的11.9%(P=0.003),在NPM1突变阳性组和阴性组的发生率分别为28.1%和1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3);其中IDH在FLT3-ITD和NPM1突变双阳性组中的突变率明显高于双阴性组(45.5%和11.7%,P=0.002)。正常核型患者中IDH突变发生率高于异常核型患者(20.5%和5.8%,P=0.020)。IDH突变型患者的中位年龄高于野生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具有IDH突变的患者在性别、初诊外周血细胞水平方面与野生型患者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IDH基因突变在初诊AML患者中有较高的发生率,其中IDH2突变更为频繁;发生IDH突变者年龄偏高,且与正常核型相关;该突变可与FLT3-ITD、NPMI突变共同存在并有一定相关性,提示IDH突变在促进白血病发生中可能和后两种基因起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血病 非淋巴细胞 急性 基因 IDH DNA突变分析
原文传递
单中心550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16
11
作者 张彤彤 孙爱宁 +5 位作者 潘金兰 吴德沛 仇惠英 唐晓文 苗瞄 陈苏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864-869,共6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550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采用WHO(2008)标准进行分型,同时应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基于WHO造血组织肿瘤分类的预后积分系统(WPS... 目的回顾性分析550例初诊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患者的临床特点、细胞遗传学特征和生存情况。方法收集患者基本信息,采用WHO(2008)标准进行分型,同时应用国际预后积分系统(IPSS)、基于WHO造血组织肿瘤分类的预后积分系统(WPSS)及修订版IPSS(IPSS-R)积分系统进行预后分层。结果550例MDS患者中位年龄57(12-89)岁,男女比为1.72∶1。血液学特点:外周血细胞三系可有不同程度减少或增加,中位HGB为72(22-154)g/L,中位PLT为52(3-587)×10^9/L,中位WBC为2.52(0.11-48.00)×10^9/L。细胞遗传学特征:251例(45.6%)检出克隆性染色体异常,复杂核型89例,占所有患者的16.2%。染色体异常类型主要以不平衡异常为主,三体或单体多见。最常见的克隆性异常是+8,占染色体异常患者的29.9%(75/251);其次为-7/del(7q)、del(5q)、del(20q)等。550例患者中位随访27(0.3-144)个月,采用IPSS、IPSS-R、WPSS分别对患者进行分组并比较各组生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IPSS-R分组中低危组中位OS期未达到,中危组中位OS期为44(95% CI 28-60)个月,高危组中位OS期为17(95% CI 13-21)个月,极高危组中位OS期为8(95% CI 5- 11)个月(P 〈0.001)。结论该研究中纳入的MDS患者中位年龄57(12-89)岁,细胞遗传学异常类型与欧美报道有所差异,IPSS、IPSS-R和WPSS分层对于预测MDS患者的生存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细胞遗传学分析 预后
原文传递
降钙素原监测与血液病合并感染患者的临床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5
12
作者 郑佳佳 孙爱宁 +4 位作者 张彤彤 陈苏宁 常伟荣 张险峰 吴德沛 《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19-423,共5页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定量检测及监测其动态变化在血液病化疗及移植相关感染患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并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497例血清PCT阳性(>0.5μg/L)的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PCT水平在感染性休克、血流感染及不同菌种之间的差异。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进行评价,明确PCT在血流感染中的诊断价值。检测患者第一次发热时、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第3、7、14、21、28天血清PCT水平,比较感染控制组和感染迁延组及感染恶化组间PCT的变化规律以及PCT变化在预测感染控制中的作用。结果 497例PCT阳性患者中421例(84.7%,421/497)为实验室或临床确诊感染,其中发热24 h内PCT即阳性的有296例(70.3%,296/421);发生感染性休克(14.0%,59/421)和未发生感染性休克(86.0%,362/421)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6.29μg/L和1.16μg/L,两者P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21例感染患者中有408例同时行血培养检查,其中血培养阳性167例(40.9%,167/408),血培养阴性240例(58.8%,240/408),1例曲霉污染,两组PCT中位值分别为2.47μg/L、1.15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67例血培养阳性患者中,革兰阴性菌感染(64.7%,108/167)和革兰阳性菌感染(22.2%,37/167)患者PCT中位值分别为4.32μg/L和1.39μg/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CT诊断血流感染的曲线下面积(AUC)是0.670,PCT取2.05μg/L为截点时诊断性能最高,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54.3%,70.0%。289例动态监测抗感染治疗后的PCT水平患者中感染控制组192例,感染迁延组71例,感染恶化组26例,3组在抗感染治疗后前3 d的PCT水平无差异,但3 d后PCT水平差异显著。结论 PCT可作为感染尤其血培养阴性感染发热患者较优的快速辅助实验室诊断指标之一,其动态变化对判断感染控制情况及抗菌药物使用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钙素原 血液病 血培养 感染
下载PDF
不同方式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63例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预后比较 被引量:15
13
作者 卢静 吴德沛 +12 位作者 胡绍燕 金松 王秀丽 苗瞄 陈佳 韩悦 唐晓文 仇惠英 孙爱宁 金正明 傅铮铮 马骁 陈峰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633-636,共4页
目的比较HLA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MSD-HSCT)、亲缘半相合HSCT(Haplo—HSCT)、无关供者HSCT(UD-HSCT)和脐血HSCT(UCB-HSCT)四种不同移植方式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造血重建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 目的比较HLA相合同胞供者造血干细胞移植(MSD-HSCT)、亲缘半相合HSCT(Haplo—HSCT)、无关供者HSCT(UD-HSCT)和脐血HSCT(UCB-HSCT)四种不同移植方式治疗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SAA)造血重建以及预后的差异。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5月813至2013年12月1313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接受HSCT治疗的63例SAA患者临床资料,分别比较不同移植方式对移植后造血重建、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及5年总生存(OS)率的影响。结果53例行MSD—HSCT、Haplo-HSCT和UD.HSCT的患者全部获得造血重建,其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1和0.577)。UCB—HSCT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植入时间分别为19(18~29)d及32(24~70)d,明显长于其他移植方式(P值均〈0.01);植入率分别为42.0%及42.0%,明显低于其他移植方式(P值均〈0.01)。但是造血重建失败的4例UCB-HSCT患者在一段时间后均出现自体造血重建。MSD—HSCT、Haplo—HSCT、UD—HSCT和UCB—HSCT 5年预期生存率分别为70.0%、81.0%、88.9%和77.8%,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D-HSCT、Haplo—HSCT和UD-HSCT 3种移植方式造血重建及预后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CB—HSCT虽然造血重建率明显低于其他移植方式,但总体预后无明显差异,因此对于无HLA相合同胞供者的SAA患者,Haplo—HSCT、UD—HSCT及UCB—HSCT作为替代治疗疗效与MSD—HSCT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再生障碍性 造血干细胞移植 替代供者 预后
原文传递
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回顾性分析 被引量:14
14
作者 许倩 孙爱宁 +3 位作者 陈苏宁 吴德沛 潘金兰 沈宏杰 《临床血液学杂志》 CAS 2017年第2期198-201,205,共5页
目的:分析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0例MDS患者及27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完全缓解(C... 目的:分析多疗程地西他滨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及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对接受地西他滨治疗的30例MDS患者及27例AML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地西他滨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完全缓解(CR)/骨髓完全缓解(mCR)率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对可能影响疗效的临床特征分析发现,在MDS患者中,重度贫血对CR/mCR有影响(P=0.042);在AML患者中,预后分层对CR/mCR有影响(P=0.016)。地西他滨治疗MDS患者相关并发症分析中,单药方案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0(0~25)d,2个疗程为6(0~24)d,3个疗程为4(0~10)d;联合方案中,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11(0~30)d,2个疗程为8(0~30)d,3个疗程为4(0~11)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30.0%,治疗相关死亡1例(为移植后复发)。地西他滨单药及联合方案治疗AML患者,1个疗程粒细胞减少中位时间为21(0~37)d,2个疗程为13(0~37)d,3个疗程为13(0~18)d;肺部感染发生率为40.7%,治疗相关死亡2例。通过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发现,IPSS评分及铁过载是影响MDS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31、0.042),而预后危险分层是影响AML患者总生存的预后因素(P=0.013)。结论:地西他滨治疗MDS/AML疗效确切,单药治疗MDS患者中,随着疗程数增加,缓解率增加;地西他滨不良事件具有可控性,安全性好,大部分患者可以安全度过化疗后骨髓抑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白血病 核苷类似物 疗效
原文传递
ALK阳性间变大细胞淋巴瘤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被引量:14
15
作者 唐晓文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08-211,共4页
最新的WHO分类中,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被归类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病例的2%~7%。1985年Stein等首次描述了这一表达CD30(Ki-1)、以多形性大细胞增殖为特征的淋... 最新的WHO分类中,间变大细胞淋巴瘤(anaplastic large cell lymphoma,ALCL)被归类于外周T细胞淋巴瘤,约占非霍奇金淋巴瘤(NHL)诊断病例的2%~7%。1985年Stein等首次描述了这一表达CD30(Ki-1)、以多形性大细胞增殖为特征的淋巴瘤,命名为ALC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变大细胞淋巴瘤 诊断病例 ALK LYMPHOMA 外周T细胞淋巴瘤 多形性大细胞增殖 非霍奇金淋巴瘤 治疗
原文传递
CBL教学法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临床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6
作者 张剑 蒋淑慧 胡丽美 《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8年第9期83-84,共2页
目的:研究CBL教学法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7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规培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教学(LBL),另一组采用CBL教学,比较学生出科考试成绩并调查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CBL教... 目的:研究CBL教学法在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中的运用效果。方法:将2014年9月-2017年7月在我院血液科规培的学生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传统教学(LBL),另一组采用CBL教学,比较学生出科考试成绩并调查其对教学效果的评价。结果:CBL教学组学生出科考成绩、对教学效果的评价均高于传统教学组。结论:CBL教学法有利于提高血液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BL教学 血液科 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下载PDF
替加环素治疗107例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7
作者 胡星星 孙爱宁 +5 位作者 郑佳佳 张彤彤 仇惠英 高苏 冯宇峰 吴德沛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583-586,共4页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替加环素初始剂量100mg,维持剂量50 mg,每12h1次,30~60 min静脉滴注完毕,患者体温正常... 目的 观察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合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107例使用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并感染血液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替加环素初始剂量100mg,维持剂量50 mg,每12h1次,30~60 min静脉滴注完毕,患者体温正常5~7 d后开始予抗菌药物降阶梯治疗或停药.结果 107例患者住院期间共分离出病原菌104株,其中多重药耐菌株(MDR)60株,泛耐药菌株(XDR)2株.全部107例患者中,30例单用替加环素,21例初始单用替加环素后联合其他抗菌药物,56例初始即替加环素联合其他抗菌药物,3组患者治疗有效率分别为63.3%、61.9%及62.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94),替加环素治疗总有效率为62.6%.39例分离出MDR的患者中,22例体温得到控制,8例体温未得到控制,9例死亡,临床有效率为56.4%.替加环素起效的中位时间为3d.不良反应以恶心(11.2%)、呕吐(8.4%)为主,均可以耐受.结论 替加环素治疗粒细胞缺乏血液病患者耐药菌感染具有较好的疗效,引发的不良反应少,安全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替加环素 粒细胞缺乏 感染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微小残留病疗效标准部分解读 被引量:12
18
作者 常英军 陈苏宁 《中华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332-334,共3页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关于微小残留病(MRD)疗效标准部分仍参照2016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和MRD评估共识。大量研究证实MM治疗后的MRD转阴与患者的长期无进展生存(PFS)... 《中国多发性骨髓瘤诊治指南(2020年修订)》关于微小残留病(MRD)疗效标准部分仍参照2016年发表在《柳叶刀》上的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多发性骨髓瘤(MM)疗效和MRD评估共识。大量研究证实MM治疗后的MRD转阴与患者的长期无进展生存(PFS)密切相关,而且越来越多的学者建议在临床试验中将MRD作为PFS的替代终点。因此,应用二代流式细胞仪、二代测序等方法检测MRD,对于MM患者预后预测、分层治疗等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新药治疗的出现以及各种检测方法自身存在的不足,MRD疗效评估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血液科医生高度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骨髓瘤 微小残留病 多参数流式细胞仪 二代测序技术
原文传递
高通量测序联合DNA-PCR检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51种血液肿瘤相关基因突变 被引量:13
19
作者 王凯 晁红颖 +4 位作者 吴品 何川 张日 沈宏杰 陈苏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31-434,共4页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是一类以不同程度血细胞减少、骨髓病态造血及高风险向白血病转化为特征的异质性髓系肿瘤。基因突变、基因表达失控及表观遗传学改变在MDS的发生、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基因突变 DNA-PCR 血液肿瘤 高通量 患者 检测 测序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疗效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郑慧菲 王婧 +9 位作者 周进 王攀峰 傅琤琤 吴德沛 孙爱宁 仇惠英 金正明 韩悦 唐晓文 马骁 《中华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21-124,共4页
目的 评价地西他滨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的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随机抽取25例接... 目的 评价地西他滨桥接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7月至2013年12月于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接受allo-HSCT的MDS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疗效,随机抽取25例接受地西他滨桥接allo-HSCT的MDS患者为桥接组,以同期33例未接受地西他滨行allo-HSCT的MDS患者为对照组,观察患者疗效、总生存(OS)及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情况.结果 桥接组患者移植前骨髓完全缓解率为64.0%(25例中16例),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5.1%(33例中5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移植相关死亡率低于对照组(4.0%对18.2%),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6).桥接组移植相关死亡率及2年OS率分别为12.0%及83.0%,与对照组的30.3%及5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桥接组14例患者发生急性GVHD(aGVHD),其中Ⅰ度7例、Ⅱ度3例、Ⅲ度4例;对照组16例患者发生aGVHD,其中Ⅰ度7例、Ⅱ度8例、Ⅲ度1例.结论 地西他滨桥接allo-HSCT治疗MDS安全且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地西他滨 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3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