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的临床诊治
1
作者 安红银 王山 杨志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0年第7期1427-1428,共2页
为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并发胃排空障碍的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我们对两家医院2000—2008年间992例手术治疗的食管贲门癌患者所发生的14例胃排空障碍并发症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临床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关键词 食管贲门癌 手术治疗 胃排空障碍
下载PDF
原位肛门重建的实验研究及临床应用效果
2
作者 曹秀峰 肖建 +6 位作者 朱斌 黄志华 王山 吴必超 黄水清 王和明 李义生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1209-1211,共3页
目的观察原位肛门重建术式的控便能力及其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48只家猫采用4种不同的术式行原位肛门重建,即A,B、C三组切除肛门内外括约肌,其中A组游离股薄肌包裹;B组结肠套叠;C组结肠套叠加股薄肌包裹;D组结肠套... 目的观察原位肛门重建术式的控便能力及其在低位直肠癌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48只家猫采用4种不同的术式行原位肛门重建,即A,B、C三组切除肛门内外括约肌,其中A组游离股薄肌包裹;B组结肠套叠;C组结肠套叠加股薄肌包裹;D组结肠套叠保留肛门外括约肌。术前、术后1、3、6个月测量重建肛管及直肠内压。临床资料分为重建组和Miles组,每组60例,重建组的术式按动物实验C组方法原位肛门重建者48例,按D组手术方法原位肛门重建者12例。术后6个月以后评价控便效果,并分析重建组和Miles组的术后1、3、5年生存率。结果术后4组肛管内压及直肠内压均低于术前组(P<0.05);术后C、D组肛管内压及直肠内压高于术后A组(P<0.05);而A、B组之间以及C、D组之间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C、D组术式治疗的60例直肠癌患者,术后控便功能优良者为78.33%(47/60);重建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为:100.00%、68.33%、48.33%,Miles组术后1、3、5年生存率为98.33%、71.67%、45.00%。重建组和Miles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位肛门重建术既可根治肿瘤,同时能重建患者的排便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肛门重建 生存率
原文传递
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放疗和化疗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39
3
作者 曹秀峰 吕进 +6 位作者 朱斌 安红银 王山 吴必超 纪律 陶磊 王冬冬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452-455,共4页
目的 评价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FSCC)手术后放射治疗和化疗的疗效.方法 将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间入院的158例ESCC(Ⅱ-Ⅲ期)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放化疗组(78例)和单纯手术组(80例).后经微调和排查,实际术后放化疗组为74例,单纯... 目的 评价局部晚期食管鳞状细胞癌(FSCC)手术后放射治疗和化疗的疗效.方法 将1997年1月至2004年6月间入院的158例ESCC(Ⅱ-Ⅲ期)患者随机分为术后放化疗组(78例)和单纯手术组(80例).后经微调和排查,实际术后放化疗组为74例,单纯手术组为7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和远处转移率、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结果 患者平均随访45个月,术后放化疗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与单纯手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放化疗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率低于单纯手术组(P〈0.05).术后放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时间(53.5个月)与单纯手术组(37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1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5和10年生存率比较,术后放化疗组优于单纯手术组(P〈0.05).术后放化疗组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46个月)与单纯手术组(34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1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5和10年无进展生存率比较,术后放化疗组优于单纯手术组(P〈0.05).结论 术后合理应用放化疗可有效提高局部晚期ESCC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时间及长期生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外科手术 药物疗法 放射疗法
原文传递
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食管癌71例体会 被引量:8
4
作者 曹秀峰 肖建 +6 位作者 王山 吴必超 黄志华 黄水清 王和明 李义生 朱斌 《临床肿瘤学杂志》 CAS 2007年第6期441-444,共4页
目的:总结1991年5月~2000年12月间71例食管癌患者行内翻拔脱术及其综合治疗的结果。方法:71例食管癌患者,中位年龄62岁。其中Ⅰ期40例,Ⅱa期26例,Ⅱb期4例,Ⅳ期1例,均采用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接受术前辅助放疗4000cGy者9例,术后辅助放... 目的:总结1991年5月~2000年12月间71例食管癌患者行内翻拔脱术及其综合治疗的结果。方法:71例食管癌患者,中位年龄62岁。其中Ⅰ期40例,Ⅱa期26例,Ⅱb期4例,Ⅳ期1例,均采用食管内翻拔脱术治疗,接受术前辅助放疗4000cGy者9例,术后辅助放疗6000cGy者17例,术前新辅助化疗者5例。结果:术后1、3、5年的生存率为:Ⅰ期100.00%、91.43%、86.21%;Ⅱa期92.00%、83.33%、57.14%;Ⅱb期75.00%、50.00%、50.00%;Ⅳ期100.00%、0、0;全组71例患者1、3、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71%、86.89%、71.70%。并发症发生率为12.68%。结论:食管内翻拔脱术结合放、化疗将使不能耐受经胸或不需经胸手术的Ⅱa期及更早期的食管癌患者获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肿瘤 食管内翻拔脱术 综合治疗
下载PDF
γδT和Th17细胞在肝细胞癌微环境中变化的意义
5
作者 史卫红 李苏卿 +3 位作者 宋祥和 卞勇华 王山 曹秀峰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4-18,125,共6页
目的:研究γδT和Th17细胞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T细胞子集在肝细胞癌(HCC)微环境中变化的意义。方法:ELISA方法检测51例HCC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中IL-17、IL-23、IFN-γ浓度;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的34例手术... 目的:研究γδT和Th17细胞在肝细胞癌(HCC)组织及外周血中的表达,探讨T细胞子集在肝细胞癌(HCC)微环境中变化的意义。方法:ELISA方法检测51例HCC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组血中IL-17、IL-23、IFN-γ浓度;并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其中的34例手术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及癌组织、癌旁肝组织中IL-17^+γδT和Th17的水平。结果:HCC患者血清IL-17、IL-23浓度随肿瘤TNM分期的增加而升高,且IL-17随着肿瘤的进展升高更显著(P<0.01);而IFN-γ水平则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HCC患者外周血PBMC、非肿瘤浸润淋巴细胞(NIL)和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IL)中Th17分别为(2.82±0.52)%、(4.39±1.19)%和(6.08±1.39)%,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和P<0.01);HCC患者外周血PBMC、NIL和TIL中IL-17^+γδT分别为(3.41±0.47)%、(6.03±1.34)%和(10.27±1.52)%,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Th17和IL-17^+γδT细胞随着肿瘤的进展,Ⅰ、Ⅱ、Ⅲ、Ⅳ期期肿瘤组织中IL-17^+γδT浸润数目分别为(6.70±1.04)%、(6.91±1.07)%、(8.70±2.28)%、(10.13±2.05)%,Ⅲ、Ⅳ期与Ⅰ、Ⅱ期比较有显著差异(P<().01)。结论:HCC患者血清中IL-17浓度升高与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γδT和Th17细胞浸润有关;在肿瘤生长的微环境中,γδT细胞可能是促进而不是抗肿瘤的效应细胞,IL-17浓度随TNM分期的增加而升高,IL-17可能促进了HCC的血管形成和肿瘤的增殖、侵袭和远处转移;γδT细胞在肿瘤微环境中浸润产生极少量的IFN-γ,致细胞毒功能下降,抑制了机体对肿瘤细胞的免疫监视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癌 ΓΔT细胞 TH17细胞 IL-17 IL-23 IFN-Γ
原文传递
食管癌不同切除方式与胸腔引流量的观测
6
作者 张成阳 马群 +3 位作者 王山 丁会民 吴必超 孙汉勇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05年第5期660-661,共2页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游离食管方式,观测术后胸腔引流量的多少及其对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3年6月~2004年9月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用两种不同方式游离食管各60例,术后对胸腔引流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II式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少,有利于病人恢... 目的采用两种不同游离食管方式,观测术后胸腔引流量的多少及其对病人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2003年6月~2004年9月在食管癌切除术中用两种不同方式游离食管各60例,术后对胸腔引流量进行比较研究.结果 II式术后胸腔引流量较少,有利于病人恢复.结论 II式手术中操作精细,结扎、缝扎所有出血点及胸导管,减少了渗出,对乳糜胸的发生有预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癌 术式 胸腔引流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