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cqvip
退出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1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煤层亚临界/超临界CO_(2)吸附特征与封存模式
1
作者
王帅峰
韩思杰
+4 位作者
桑树勋
郭常建
郭庆
徐昂
张金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8,共17页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附实验,并采用简化局部密度模型(SLD-PR)拟合,分析了温压变化下不同孔隙的吸附相密度分布特征,揭示了以吸附相密度和最大吸附层厚度协同变化为核心的煤层CO_(2)封存机理,最后通过准确划分孔内吸附空间与自由空间,预测了不同埋深下煤层CO_(2)封存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下超临界CO_(2)吸附曲线均表现出典型的超临界气体吸附特征,过剩吸附量(最大值介于1·25~1·75 mmol/g)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2)孔隙内CO_(2)吸附层分为接触层、内层和过渡层,亚临界CO_(2)在孔内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而超临界CO_(2)吸附方式为多分子层吸附;(3)最大吸附层厚度随埋深增加而减小,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压力呈负相关;(4)CO_(2)平均吸附相密度随埋深“先增后减”,总封存量与绝对吸附量曲线在CO_(2)处于超临界状态下存在差异。结论认为:(1)在吸附空间与吸附相密度协变下,煤层CO_(2)微观封存模式随埋深可分为亚临界单分子层吸附、超临界类气态多分子层吸附型以及超临界类液态多分子层吸附3种类型,自由相封存量对总封存量的贡献随埋深增加,但吸附封存仍是煤层CO_(2)封存的主要方式;(2)研究成果揭示了原位煤层超临界CO_(2)封存机理,能够为深部煤层CO_(2)封存能力评价提供新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
CO_(2)
深部煤层
吸附相密度分布
SLD-PR模型
最大吸附层厚度
封存容量
吸附封存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煤层亚临界/超临界CO_(2)吸附特征与封存模式
1
作者
王帅峰
韩思杰
桑树勋
郭常建
郭庆
徐昂
张金超
机构
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
与
地球科学学院
江苏省
煤
基
温室气体
减排
与
资源化
利用
重点
实验室
·
中国矿业大学
中国矿业大学
碳中和研究院
出处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2-168,共17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煤岩注入CO_(2)吸附置换CH_4过程与机理的模拟研究”(编号:4210220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碳中和专项“CO_(2)地质封存潜力与能源资源协同理论方法体系及其应用基础”(编号:42141012)
+1 种基金
江苏省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项目“深部煤层超临界CO_(2)地质封存潜力评价方法研究”(编号:202310290233Y)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项目“火力电厂烟气CO_(2)咸水层封存有效性与安全性理论”(编号:2023KYJD1001)。
文摘
大规模高效CO_(2)地质封存是短期内快速实现CO_(2)减排的关键途径之一,以吸附特征为主要封存机制的深部不可采煤层CO_(2)封存具有规模化实施的潜力。为研究深部煤层CO_(2)封存机制,以沁水盆地无烟煤为研究对象,开展了高温高压CO_(2)吸附实验,并采用简化局部密度模型(SLD-PR)拟合,分析了温压变化下不同孔隙的吸附相密度分布特征,揭示了以吸附相密度和最大吸附层厚度协同变化为核心的煤层CO_(2)封存机理,最后通过准确划分孔内吸附空间与自由空间,预测了不同埋深下煤层CO_(2)封存量。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温度下超临界CO_(2)吸附曲线均表现出典型的超临界气体吸附特征,过剩吸附量(最大值介于1·25~1·75 mmol/g)在达到最大值后下降;(2)孔隙内CO_(2)吸附层分为接触层、内层和过渡层,亚临界CO_(2)在孔内以单分子层吸附为主,而超临界CO_(2)吸附方式为多分子层吸附;(3)最大吸附层厚度随埋深增加而减小,与温度呈正相关,而与压力呈负相关;(4)CO_(2)平均吸附相密度随埋深“先增后减”,总封存量与绝对吸附量曲线在CO_(2)处于超临界状态下存在差异。结论认为:(1)在吸附空间与吸附相密度协变下,煤层CO_(2)微观封存模式随埋深可分为亚临界单分子层吸附、超临界类气态多分子层吸附型以及超临界类液态多分子层吸附3种类型,自由相封存量对总封存量的贡献随埋深增加,但吸附封存仍是煤层CO_(2)封存的主要方式;(2)研究成果揭示了原位煤层超临界CO_(2)封存机理,能够为深部煤层CO_(2)封存能力评价提供新认识。
关键词
超临界
CO_(2)
深部煤层
吸附相密度分布
SLD-PR模型
最大吸附层厚度
封存容量
吸附封存
Keywords
Supercritical
CO_(2)
Deep coal seam
Adsorbed phase density distribution
SLD-PR model
Maximum adsorption layer thickness
Storage capacity
Adsorption storage
分类号
TQ171.9 [化学工程—玻璃工业]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煤层亚临界/超临界CO_(2)吸附特征与封存模式
王帅峰
韩思杰
桑树勋
郭常建
郭庆
徐昂
张金超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0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