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5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钵中莲》传奇看“花雅同本”的演出 被引量:15
1
作者 胡忌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63-74,共12页
《钵中莲》传奇一向被学界视为“明万历钞本” ,由于其中有西秦腔、四平等乱弹戏声腔 ,如此中国戏剧中的乱弹戏便被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本文从《钵中莲》的剧本体制、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论证 ,认为《钵中莲》传奇的产生年代不当... 《钵中莲》传奇一向被学界视为“明万历钞本” ,由于其中有西秦腔、四平等乱弹戏声腔 ,如此中国戏剧中的乱弹戏便被追溯至明代万历年间。本文从《钵中莲》的剧本体制、内容、风格等方面进行考察论证 ,认为《钵中莲》传奇的产生年代不当为万历 ,而当在清初。文章还由《钵中莲》一剧生发开去 ,对昆剧发展史上存在的“花雅同本”现象及其演变过程给予了论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钵中莲》 传奇 昆曲 乱弹戏 剧本体制 “花雅同本”现象 演变过程 艺术风格 西秦腔 演出形式
原文传递
论魏良辅的声腔改革 被引量:7
2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60-164,共5页
魏良辅的声腔改革是对南曲音乐的综合改革,昆山腔不是昆曲的单一母体。魏良辅的声腔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舞台语音排斥了正宗的苏州方言,而选定了"苏州—中州音",从而为昆曲吸收北曲和流传全国奠定了基础;二是发明了"... 魏良辅的声腔改革是对南曲音乐的综合改革,昆山腔不是昆曲的单一母体。魏良辅的声腔改革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舞台语音排斥了正宗的苏州方言,而选定了"苏州—中州音",从而为昆曲吸收北曲和流传全国奠定了基础;二是发明了"依字行腔"的歌唱方法,即以字声、字韵决定演唱腔格,以求四声的中正得宜,从而进入一种"字清、腔纯、板正"的歌唱新境界;三是乐器伴春天的组合大成。由是论定:昆山腔、昆曲、昆剧不应该混为一谈,应把"国初"以顾坚为代表的地方声腔称为"昆山腔",把魏良辅的新声腔称为"昆曲",而把《浣纱记》以后昆曲歌舞演故事的形式称为"昆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声腔改革 魏良辅 戏曲研究
下载PDF
魏良辅《南词引正》解析 被引量:4
3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47-148,141,共3页
《南词引正》是昆曲创始人魏良辅唯一的传世著述,全文虽然不足1500字,但对昆曲的歌唱规律和歌唱技法进行了全面的理论总结,既是开创性的,也是划时代的。本文对《南词引正》的理论精髓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 正声 字清 腔纯 板正
下载PDF
昆曲,是抢救?还是创新?——为纪念徐凌云先辈诞生120年而作 被引量:4
4
作者 胡忌 《戏剧艺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5,共12页
就历史事实来看,昆曲的传统,不论何方、何地、何派,总是不停地在变化着的,所以并不存在“原汁原味”的昆曲;昆曲在不断走向精致、走向“雅部”的过程中,曾经把一些原属“花部”的戏改造、提升为“雅部”传统的一部分。昆曲命运问题的核... 就历史事实来看,昆曲的传统,不论何方、何地、何派,总是不停地在变化着的,所以并不存在“原汁原味”的昆曲;昆曲在不断走向精致、走向“雅部”的过程中,曾经把一些原属“花部”的戏改造、提升为“雅部”传统的一部分。昆曲命运问题的核心在于“雅部”的“雅”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在清末以来遭受到致命的打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雅部 花部 传统文化
原文传递
再论魏良辅声腔改革——就昆曲语音、昆曲地位答戴和冰先生 被引量:3
5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9-175,193,共8页
昆曲的舞台语音俗称"苏州官话"或"中州音",实际上这种语音既不是"官话",也不是"中州音",仍然是苏州的地方语音,也可以称为"准方言",我曾把它重新命名为"苏州—中州音"。... 昆曲的舞台语音俗称"苏州官话"或"中州音",实际上这种语音既不是"官话",也不是"中州音",仍然是苏州的地方语音,也可以称为"准方言",我曾把它重新命名为"苏州—中州音"。昆曲成为全国性剧种并非舞台语音"官语化"的结果,而是凭借"苏州—中州音"这种南北声韵兼容的语音"脐带",吸收、化合了南曲"四大声腔"乃至北曲的艺术成就,由魏良辅最终完成"新声"的研制而实现的。昆曲是民族音乐——南曲与北曲音乐的综合,是全民族的文化奇葩,故昆曲有二个故乡,其狭义故乡是苏州,广义故乡是中华。昆曲成为当今世界文化遗产,魏良辅作为昆曲"鼻祖"、"曲圣"的历史地位都是当之无愧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苏州-中州音” 声腔母体 度曲 正声 昆曲艺术 地位
下载PDF
从十二律吕到八十四调——八十四调涵义论 被引量:4
6
作者 蒋晓地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4-103,58,共11页
中国古代以 三分损益法 计算出各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确立了二十律吕 ;以结音作为调式依据的简单调式概念形成 ;强调宫音重要性的从宫观念确立 ,为 施相为宫 理论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 施宫 理论的产生、变化等方面对八十四调涵义进... 中国古代以 三分损益法 计算出各音之间的音高关系 ,确立了二十律吕 ;以结音作为调式依据的简单调式概念形成 ;强调宫音重要性的从宫观念确立 ,为 施相为宫 理论奠定了基础 .本文从 施宫 理论的产生、变化等方面对八十四调涵义进行了探讨 ,结论为 :八十四调即八十四种不同的调高 ,不同调性的不同调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十二律 旋相为宫 八十四调
下载PDF
昆曲三谈 被引量:1
7
作者 丁修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3-26,共4页
“昆曲是什么 ?”这一根本问题 ,至今未能解决。虽然国际权威机构已定位中国昆曲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国内有关方面并未在认识上解决昆曲遗产的定位问题 ,还在买椟还珠 ,加速遗产流失 ,加速“隐性失传”。昆曲的价值 ,源于其精致的古典文... “昆曲是什么 ?”这一根本问题 ,至今未能解决。虽然国际权威机构已定位中国昆曲为世界文化遗产 ,但国内有关方面并未在认识上解决昆曲遗产的定位问题 ,还在买椟还珠 ,加速遗产流失 ,加速“隐性失传”。昆曲的价值 ,源于其精致的古典文化内在结构。做好昆曲工作 ,必须提高其理论阐述深度 ,提高到学术层面。缺乏正确理论指导的昆曲工作 ,只能与“世界文化遗产”的要求背道而驰 ,永远失去了保护、保存昆曲遗产的最后时机。昆曲呼唤学术型艺术家 ,昆曲呼唤“昆曲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遗产 隐性失传 学术性 昆曲学
下载PDF
中国昆剧的战略继承——江苏省昆剧院的遗产传承方略 被引量:3
8
作者 顾聆森 王廷信 《国际博物馆》 2008年第1期116-124,共9页
历史证明,昆曲折子戏一招一式的战术继承,并不能遏止折子戏锐减,面对日益严峻的传承形势,昆剧艺术的战略继承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战略继承要求在强化"口传心授"的基础上更关注艺术表演团队的整体传承合力和团队对于折子戏在... 历史证明,昆曲折子戏一招一式的战术继承,并不能遏止折子戏锐减,面对日益严峻的传承形势,昆剧艺术的战略继承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战略继承要求在强化"口传心授"的基础上更关注艺术表演团队的整体传承合力和团队对于折子戏在当代不间断公演的承受力。实力雄厚的江苏省昆剧院作为昆剧表演艺术的超级团队,业已叩响了昆剧战略继承的大门,他们以开创性的举措,引领昆剧遗产进入了战略继承的轨道,从而为中国昆剧的"保护、继承、创新、发展"探索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剧 名著改编 舞台 昆曲 折子戏 戏曲 江苏省昆剧院 遗产传承 中华人民共和国
原文传递
江南文人审美视野下的昆曲服饰 被引量:3
9
作者 汪丽丽 《东南文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80-183,共4页
昆曲集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之所长,经历代改良和传承,在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广泛传播和发展。昆曲服饰是昆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美学特征。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江南文人追求的雅致美、意境美、自然美等... 昆曲集宋元南戏和元杂剧之所长,经历代改良和传承,在明清时期的文人士大夫群体中广泛传播和发展。昆曲服饰是昆曲表演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传统戏曲表演体系的美学特征。在昆曲的发展过程中,江南文人追求的雅致美、意境美、自然美等审美融入了昆曲舞台艺术中,并引导了昆曲剧装制作的发展方向,使得昆曲服饰形成了色彩淡雅自然、设计构图虚实相间、图案搭配重写意和象征等艺术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服饰 美学特征 江南文人审美 戏曲舞台艺术
原文传递
论昆曲苏州派 被引量:2
10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62-169,213,共9页
鉴于学界对苏州派成员确认的纷纭混乱,著者以通读李玉和所有明末清初尽可能搜集到的苏州传奇家的作品为基础,以创作风格的趋同性为论证的中心标尺,对苏州派阵容作了最后指认。明末清初苏州丝绸手工业推动了城市经济起飞,壮大了市民阶层... 鉴于学界对苏州派成员确认的纷纭混乱,著者以通读李玉和所有明末清初尽可能搜集到的苏州传奇家的作品为基础,以创作风格的趋同性为论证的中心标尺,对苏州派阵容作了最后指认。明末清初苏州丝绸手工业推动了城市经济起飞,壮大了市民阶层,改变了昆曲的观众结构,繁荣了民间职业戏班,使得昆曲在贵族厅堂之外,占领了市井中寺庙、会馆、茶馆乃至广场的露天戏台,苏州派的诞生顺应了社会的需求。处在社会底层的市民剧作家在经历了改朝换代的社会大动荡后,他们发自内心的反思,深刻地影响了传奇作品的思想基础。与此同时,李玉与苏州派传奇家面对与昆曲初兴时期不同的观众对象,接受了"汤沈之争"的深刻影响,他们通过传奇结构的成功改革,铸就了雅俗共赏的正宗吴门曲派即"南曲"的艺术风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昆曲 苏州派 贵族精神 市民意识 新纪元
下载PDF
李玉论 被引量:2
11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9-125,227,共8页
李玉父子二代均是明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家人。李玉的青少年时代在申相国家成长,自幼受到申家所崇尚的儒家文化和礼教道德的浸润,以及申时行、申用懋父子生平行藏、道德准则和申家"甲于吴中"的家班演唱的深刻影响。李玉成名后,... 李玉父子二代均是明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家人。李玉的青少年时代在申相国家成长,自幼受到申家所崇尚的儒家文化和礼教道德的浸润,以及申时行、申用懋父子生平行藏、道德准则和申家"甲于吴中"的家班演唱的深刻影响。李玉成名后,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市民剧作家,却与士大夫阶层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他把笔锋深入于市民社会。他生平创作传奇42种。形成了众多同时代剧作家竞相效仿的风格,作品内容着重于市民道德和贵族精神的张扬,或从儒家的道德层面对明亡教训作深刻反思,对于社会因忠、孝、节、义的缺失而酿就的见利忘义、腐化堕落进行了无情鞭挞。他的作品面对着已然改变了的新的观众层面,在承接前朝"汤沈之争"的学术成果的同时,完成了传奇形式结构的改革,导致了昆曲艺术真正的雅俗共赏,开创了昆剧一代风格流派——"苏州派",从而迎来了昆曲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昆曲艺术 一笠庵 苏州派 雅俗共赏 两擅其极 艺术史
下载PDF
苏州滩簧独白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77-180,共4页
苏州滩簧经历200多年的艰辛孕育而有苏剧,它的音乐品位在苏剧那里赢得了举世瞩目的赞誉(现已被宣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剧和昆剧一直相依为命,当苏剧有能力独立时,昆剧似乎离不开它,当苏剧已没有能力自理时,昆剧却离它而去。然... 苏州滩簧经历200多年的艰辛孕育而有苏剧,它的音乐品位在苏剧那里赢得了举世瞩目的赞誉(现已被宣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剧和昆剧一直相依为命,当苏剧有能力独立时,昆剧似乎离不开它,当苏剧已没有能力自理时,昆剧却离它而去。然而苏剧今天虽然萧条,但它巨大的文化贡献却有目共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戏曲音乐 苏州滩簧 国风苏滩班社 民锋苏剧团 苏剧 昆剧
下载PDF
中国昆剧与西方戏剧 被引量:1
13
作者 丁修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1997年第4期11-15,共5页
人类文明历程中的戏剧学说,经过数千年筛选,只形成东、西两大学派。作为东方戏剧学派之典型代表的中国昆剧,其虚实相济和相生的戏剧法则,却是包括全部东西方戏剧在内的世界戏剧学的核心真谛和规律。我们需要更新认识昆剧的视点。
关键词 戏剧经验 戏剧学说 昆剧
下载PDF
昆曲:首批世界级"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14
作者 强雁华 《当代经济》 2005年第3期23-24,共2页
2001年5月18日,中国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首批"人类口述与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国家文化部对昆曲也提出了"保护、传承、发展、挖掘"的八字方针,并明确指出当前的主要任务是保护与传承.
关键词 非物质遗产 代表作 昆曲 口述 人类 世界级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01年5月 八字方针 文化部 保护 传承
下载PDF
走向雅部——戏曲艺术的一条“绝”路 被引量:1
15
作者 胡忌 《南大戏剧论丛》 CSSCI 2017年第2期1-14,共14页
'雅部'的三要素是:文雅,精致,典雅。这三者全与戏的通俗化、大众化相对立。长期以来,戏曲艺术如果被定性为'高雅',往往被称颂的同时,也备受'曲高和寡'的批评,被要求努力去接近观众口味,'接地气'。但从... '雅部'的三要素是:文雅,精致,典雅。这三者全与戏的通俗化、大众化相对立。长期以来,戏曲艺术如果被定性为'高雅',往往被称颂的同时,也备受'曲高和寡'的批评,被要求努力去接近观众口味,'接地气'。但从大量中国戏曲发展的史实看,戏曲艺术走向'雅部'是其自绝于大众的一条'绝'路,也是能拥有永久生命力的绝处逢生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部 昆曲 花部 戏曲艺术
下载PDF
寻梦探幽——学习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的体会和思考 被引量:1
16
作者 单雯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18年第3期145-147,共3页
舞台上,昆曲闺门旦的人物形象塑造经历了数百年的经验积累,有着丰富的实践传承和文献载录。当代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呈现新的传承特点和发展需要。笔者在18年闺门旦学习演出经历中认识到:遵循传统... 舞台上,昆曲闺门旦的人物形象塑造经历了数百年的经验积累,有着丰富的实践传承和文献载录。当代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推动下,呈现新的传承特点和发展需要。笔者在18年闺门旦学习演出经历中认识到:遵循传统、创新发展、触类旁通,用心体验角色性格、创新运用表演手法、丰富表演体系,是当前昆曲闺门旦表演艺术发展的重要环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曲 闺门旦 《牡丹亭》 《1699桃花扇》 《南柯梦》
下载PDF
初识昆剧 被引量:1
17
作者 丁修询 《艺术百家》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6-10,共5页
消失在古罗马烟尘里的希腊古剧,可以通过考据基本复原,因为它是诗、朗诵和歌队等“人类幼年”简朴的表现手段所构成。昆剧比希腊古剧晚出2000年。今天的昆剧虽然也是“剧”,但更重要的是充满了更多的人类智慧和活力,有极其丰厚的中... 消失在古罗马烟尘里的希腊古剧,可以通过考据基本复原,因为它是诗、朗诵和歌队等“人类幼年”简朴的表现手段所构成。昆剧比希腊古剧晚出2000年。今天的昆剧虽然也是“剧”,但更重要的是充满了更多的人类智慧和活力,有极其丰厚的中国文明历史积淀。其中有学术密集度极高的传统国学、历史社会形态和戏剧学的本质法则,其表演技法又充满根植于古代哲学思维的精湛绝伦的神来之笔,这些都是远离农业时代的现代人无法“创造”的,所以,昆剧的抢救和保存永远是第一位的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古典文明 形象的历史 尚未开启的又一“敦煌藏 经洞”
下载PDF
明清时期苏州地区城镇化趋势与昆曲传奇中的市民意识的厚化 被引量:1
18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3-179,共7页
文章开辟了昆曲的市民话题。市民观众是昆曲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的决定因素。早在昆曲发祥时期,苏州城市经济依靠丝绸手工业的兴起而得以起飞,周边乡村随之加速了城镇化,从而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并成熟,并倒逼着昆曲从士大夫厅堂流向市... 文章开辟了昆曲的市民话题。市民观众是昆曲发展成为全国性大剧种的决定因素。早在昆曲发祥时期,苏州城市经济依靠丝绸手工业的兴起而得以起飞,周边乡村随之加速了城镇化,从而使市民阶层迅速崛起并成熟,并倒逼着昆曲从士大夫厅堂流向市井草台。市民成为昆曲最重要的观众。明末以降,尤其清初"苏州派"的传奇作品,市民人物充塞了表演舞台,且常常占据舞台中心。市民的道德观、利义观和新兴市民的社稷观念被昆曲传奇不断厚化,并被传奇家珍藏于他们的传奇作品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艺术 昆曲传奇 苏州 城镇化 市民意识 市民阶层 社稷观念
下载PDF
新媒体技术在戏剧舞台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侯大俊 《艺术时尚》 2022年第26期0043-0044,共2页
戏曲之美,美不尽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冲击和人们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的转变,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瑰宝的传统戏曲表演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将绚丽多彩的新媒体技术运用到传统的戏曲舞台,将会给其增添... 戏曲之美,美不尽言。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冲击和人们娱乐观念和娱乐方式的转变,作为中国文化艺术瑰宝的传统戏曲表演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变化的需求,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之下将绚丽多彩的新媒体技术运用到传统的戏曲舞台,将会给其增添更多光彩,并激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戏曲的喜爱。如今,随着我国科技的进步,新媒体技术已经运用于各大舞台之上并且产生较好的反响,一些重要的历史场景可以通过先进的3D投影技术重现,可以给观众带来较为良好的视觉体验。 展开更多
下载PDF
浅谈古代服饰与戏曲服饰 被引量:1
20
作者 洪亮 《中国京剧》 2019年第9期64-66,共3页
在原始社会,服饰的作用只是防御寒暑。至黄帝时期,其妃嫘祖才育蚕治丝,兴机轴而织布帛。并由黄帝之臣胡曹作衣,伯余作裳,于是皇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最早的衣服,应始创于黄帝时代,上下连为一体,史称为"衣裳"... 在原始社会,服饰的作用只是防御寒暑。至黄帝时期,其妃嫘祖才育蚕治丝,兴机轴而织布帛。并由黄帝之臣胡曹作衣,伯余作裳,于是皇帝始去皮服,为上衣以象天,为下裳以象地。最早的衣服,应始创于黄帝时代,上下连为一体,史称为"衣裳"。后受到大自然鸟雉的翟纹与花草色彩的启示,古人以染帛来仿制五彩服饰,称为"礼服"。冠则是根据鸟兽的头型改制而成。古人头上的装饰,历代帝王将相、文人学士、后妃仕女、布衣道士大都不同,分为冠冕、巾帻、幞头、帽、盔、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代服饰 戏曲 黄帝时代 原始社会 帝王将相 大自然 古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