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综合护理干预对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患者排痰效果及肺换气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67
1
作者 许伊佳 周静 《医学临床研究》 CAS 2018年第2期406-408,共3页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患者排痰效果及肺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无创通气患者排痰效果及肺换气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6月本院收治的老年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4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7例,两组均在常规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对照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翻身叩背、变换体位等常规排痰护理干预,观察组采用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改良式体位引流、机械振动排痰等综合护理干预。治疗1周后,比较两组排痰效果、肺换气功能。【结果】观察组每天排痰量明显多于对照组,痰鸣音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SpO2)恢复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O.05);动脉血氧分压(PaO2)、pH值、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z)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老年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排痰效果,改善肺换气功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并发症 呼吸功能不全/并发症 呼吸 人工 引流术 肺换气
下载PDF
基于流程分散策略的二次分诊模式在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蒋颖 张婧婧 +1 位作者 王寅冰 屠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8年第16期1911-1914,共4页
目的 探讨基于流程分散策略的二次分诊模式在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17年4—5月在急诊科就诊预检分诊为普通患者的候诊患者为对照组(n=2744);2017年6—7月实施二次分诊模式后的普通候诊患者为试验组... 目的 探讨基于流程分散策略的二次分诊模式在急诊患者候诊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目的抽样法,选择2017年4—5月在急诊科就诊预检分诊为普通患者的候诊患者为对照组(n=2744);2017年6—7月实施二次分诊模式后的普通候诊患者为试验组(n=2926).比较两组患者候诊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患者的候诊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58%,对照组为1.9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040,P〈0.01);试验组患者的总体满意度为(8.64±2.18)分,对照组为(7.17±2.21)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738,P〈0.01).结论 二次分诊模式降低了普通急诊患者候诊过程中的不良事件发生率,并且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室 医院 二次分诊 意外事件 满意度
原文传递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溶栓的护理体会 被引量:14
3
作者 钱德芳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9期1815-1816,共2页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现代社会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提高、溶栓疗法的开展以及各医院逐步建立的绿色通道,其病死率也逐年下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第二代血栓溶解药物,研究表明[1...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现代社会危及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随着心血管疾病诊疗技术的提高、溶栓疗法的开展以及各医院逐步建立的绿色通道,其病死率也逐年下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第二代血栓溶解药物,研究表明[1],心肌梗死患者急性期应用rt-PA,使冠状动脉的再通率明显优于尿激酶及链激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早期溶栓 护理
下载PDF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GCS评分指导下的预检分诊对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倩 朱春莉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年第9期1225-1228,共4页
目的分析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WES)联合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评分指导下的预检分诊对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目的分析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MWES)联合格拉斯昏迷评分(GCS)评分指导下的预检分诊对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该院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224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12例。对照组采用GCS评分法预检分诊,观察组采用MWES联合GCS评分法预检分诊。比较两组的分诊成功率、就诊等候时间、救治效果、患者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分诊成功率为97.32%,明显高于对照组9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诊等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救治成功率96.43%明显高于对照组89.29%(P〈0.05),病死率、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3.57%vs10.71%,16.07%vs30.36%(χ2=4.307,6.411),满意度98.21%明显高于对照组91.0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基于改良早期预警评分联合GCS评分指导下的预检分诊有助于提高颅脑损伤患者预检分诊成功率,减少患者等候时间,提高救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损伤 改良早期预警评分 格拉斯昏迷评分 预检分诊
原文传递
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及对炎性因子IL-1β、TNF-α分泌的影响 被引量:8
5
作者 顾炎 黄勤凤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年第7期936-939,共4页
目的 探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及对炎性因子IL-1β(白介素-1β)、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90例,根据是否应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分为两组,对照... 目的 探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在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的作用及对炎性因子IL-1β(白介素-1β)、TNF-α(肿瘤坏死因子-α)分泌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5年1~12月该院收治的急诊危重患者90例,根据是否应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常规转运管理,研究组应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结果 转运前两组患者的心率、血压、呼吸以及体温等无明显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运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运前两组患者的血糖、血乳酸以及血红蛋白等指标无明显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后研究组患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转运前两组患者的IL-1β以及TNF-α指标无明显差别,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运后研究组患者IL-1β以及TNF-α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急诊危重患者安全转运中应用移动重症监护模式,有利于稳定患者各项指标,控制IL-1β、TNF-α分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重症监护模式 急诊危重 安全转运 炎性因子
原文传递
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中的应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朱萍 杨承健 《蚌埠医学院学报》 CAS 2018年第11期1510-1513,共4页
目的:探讨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延续性院内-院外双... 目的:探讨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在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8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引入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于入院时及出院后第1、3个月分别对2组病人进行冠心病认知水平问卷调查和冠心病危险因素控制评价,并比较2组病人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2组病人入院时康复知识和预防行为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出院1、3个月后,观察组康复知识及预防行为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2组病人入院时血压、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戒烟及运动控制达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出院1、3个月后,观察组血压、低密度脂蛋白、空腹血糖、戒烟及运动控制达标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 01)。观察组病人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心绞痛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1)。结论:延续性院内-院外双护理方案有助于提高行冠状动脉介入术病人的疾病认知水平,控制不良行为,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延续性护理 冠状动脉介入术
下载PDF
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在EICU患者中的应用
7
作者 蒋欣蓉 许晓芸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24年第1期78-82,共5页
目的探讨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在E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EICU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配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传统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传统组采取传统院内转... 目的探讨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在E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本院EICU患者100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奇偶数字分配法将研究对象分为传统组与试验组,每组各50例,传统组采取传统院内转运流程进行管理,试验组采取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观察并比较两组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转运交接质量与患者满意度。结果试验组转运期间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传统组,试验组转运交接质量显著优于传统组,试验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传统组(P均<0.05)。结论将基于SHEL分析的院内转运管理结合快捷护理路径模式应用于EICU患者的护理管理,能有效降低转运期间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护理满意度,促进院内转运交接质量的持续提升,该模式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和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HEL 分析 院内转运管理 快捷路径 急诊重症监护室患者
下载PDF
跌倒风险动态评估在急诊内科眩晕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6
8
作者 王倩 朱春莉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7年第11期134-136,共3页
目的探讨跌倒风险动态评估在急诊内科眩晕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6例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除中途退出观察者,最终2组各纳入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跌倒风险动态评估的护理干预对... 目的探讨跌倒风险动态评估在急诊内科眩晕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46例眩晕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排除中途退出观察者,最终2组各纳入6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基于跌倒风险动态评估的护理干预对策。比较2组干预前后UCLA眩晕评分、Berg平衡量表(BBS)评分,统计2组跌倒事件发生率。结果干预后,2组患者UCLA眩晕评分均低于干预前,且同期观察组UCLA眩晕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2组BBS评分均高于干预前,且同期观察组BB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跌倒发生率3.17%(2/63),低于对照组的14.29%(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跌倒风险动态评估下的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急诊内科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改善平衡功能,降低跌倒事件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跌倒风险 动态评估 眩晕 平衡功能 前庭功能
下载PDF
急诊救治模式护理干预在急诊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9
作者 陈燕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7年第19期147-149,共3页
目的:探讨急诊救治模式护理干预在急诊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50例急诊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实施急诊救治模式护理干预,对照组... 目的:探讨急诊救治模式护理干预在急诊心绞痛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2月~2017年2月我院心内科收治的150例急诊心绞痛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护理干预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0例,观察组实施急诊救治模式护理干预,对照组实施急诊内科常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急诊救治效果,评估干预前后两组患者的情绪状态,并通过自拟问卷调查急救主任医师及患者家属对急救护理过程的满意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至急救室后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急救室停留时间显著较短,入院10 min后修改版面部表情疼痛量表(FPS-R)评分显著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SAS,SDS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观察组干预后SAS,SDS评分明显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急救主任医师及家属对急救护理过程的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效的急诊救治模式护理干预对改善心绞痛患者急诊救治效果、调节其负面情绪及提高急救主任医师及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救治模式 护理干预 心绞痛 负面情绪
下载PDF
脑梗死患者心理状态分析及护理干预 被引量:4
10
作者 顾君玲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08年第17期97-98,共2页
关键词 心理护理干预 脑梗死患者 心理状态 器质性病变 神经系统 神经细胞 血液供应 胶质细胞
下载PDF
双水平正压无创通气用于急性心源性肺水肿疗效观察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小村 朱湘云 黄伟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 2006年第2期115-116,共2页
关键词 机械通气 肺水肿 心源性 低氧血症
下载PDF
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效果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玉 卞慧娟 《当代护士(上旬刊)》 2020年第6期157-160,共4页
目的探讨电子化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交接班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急诊抢救室2017年6月—1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实施前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选取本科室2017年12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患者... 目的探讨电子化SBAR(现状-背景-评估-建议)交接班模式在急诊抢救室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本院急诊抢救室2017年6月—11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实施前组,采用传统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选取本科室2017年12月—2018年5月收治的100例患者为实施后组,采用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进行交接班;对两组护理交接班质量、护士对患者病情掌握程度、交接班时间以及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实施后,NASR量表各维度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护士床边综合能力考核得分高于实施前(P<0.05),交接班时间由实施前的(20.58±3.22)min缩短为(13.05±2.78)min(P<0.05);实施后,科室因沟通不良导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为0,低于实施前的66.67%(P<0.05)。结论电子化SBAR交接班模式的应用,有助于提高急诊抢救室护士的工作效率和质量,确保交接班信息的快速、准确、完整,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化 SBAR模式 急诊抢救室交接班
下载PDF
浅谈用声门下吸引法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被引量:2
13
作者 储韵 《求医问药(下半月刊)》 2011年第2期3-4,共2页
ICU(Intensive care unti)患者常因病情的需要而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但是MV常常会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VAP是最常见和严重的院内获得性肺炎... ICU(Intensive care unti)患者常因病情的需要而建立人工气道进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但是MV常常会引起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VAP是最常见和严重的院内获得性肺炎,此病的发病率为9%-70%,此病患者的病死率高达50%-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吸引法 声门下 PNEUMONIA 院内获得性肺炎 预防 CARE 机械通气
下载PDF
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急诊车祸伤患者预后及护士沟通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欧小萍 王寅冰 《国际护理学杂志》 2018年第24期3379-3381,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急诊车祸患者预后及护士沟通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诊车祸创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患沟通方法,观察组采用标准... 目的探讨标准化沟通模式对急诊车祸患者预后及护士沟通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收治的急诊车祸创伤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患沟通方法,观察组采用标准沟通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护理意外事件、预后、护士综合沟通能力、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发生休克等护理意外事件10.00%明显低于对照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有效抢救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CU住院率、死亡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护士医护沟通、护士间沟通、护患沟通、综合沟通能力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满意度95.24%明显高于对照组80.4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标准化沟通模式有助于增强护士沟通能力,减少急诊车祸伤患者护理意外事件,维系良好的医-护-患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祸伤 标准化沟通模式 沟通能力 护理意外事件
原文传递
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作用探讨
15
作者 朱春莉 陈萌 +3 位作者 胡丹丽 陈燕 邹洁 张晓蓉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6年第6期178-178,192,共2页
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作用。方法:连续性选择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选择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 探讨急诊护理流程对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救效率的作用。方法:连续性选择2014 年1 月~2014 年12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为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选择2015 年1 月~2015 年12 月于我院急诊科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80 例作为观察组,进行急诊护理流程护理。结果:两组患者在接受抢救时间方面差异明显,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致残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死亡率与对照组患者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在NIHSS 评分和CSS 评分结果方面,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均有明显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间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急诊护理流程护理能够大大提高其急救效率,在为患者争取宝贵的治疗时间的同时对降低患者死亡率和残疾率,改善患者预后方面存在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护理流程 急性脑梗死 急救效率
下载PDF
老年患者股骨颈骨折手术的护理
16
作者 黄芳 《内蒙古中医药》 2010年第20期137-138,共2页
骨折是老年人常见意外事故之一,而股骨颈骨折又占了相当大比例。这与骨质疏松导致骨质量下降有关,年龄越高骨折愈合越困难,股骨颈骨折患者并发症多,手术风险大,但是多数学者认为手术治疗利大于弊,主张早期手术,早期离床,早期负重。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股骨颈骨折手术 护理
下载PDF
带教老师关怀行为水平对急诊规培护士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陈娅 张熠豪 卞慧娟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24年第9期139-142,共4页
目的分析带教老师关怀行为水平对急诊规培护士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南院急诊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22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关怀调查问卷... 目的分析带教老师关怀行为水平对急诊规培护士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以2020年1月—2022年12月于江苏省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南院急诊科进行规范化培训的224名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问卷调查。采用关怀调查问卷了解带教老师对规培护士的关怀行为情况,采用反馈寻求行为量表调查规培护士的反馈寻求行为情况。结果本研究问卷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5.54%和97.20%,反馈寻求行为条目均分为(5.81±0.51)分,带教老师关怀行为条目均分为(3.05±0.55)分。对护理职业的态度为“喜欢”、选择护理的原因“自己选择”、带教老师关怀行为均是急诊规培护士反馈寻求行为的影响因素。结论带教老师的关怀行为影响急诊规范化培训护士的反馈寻求行为,应重视营造关怀的人文带教环境,提高规培护士的积极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带教 反馈寻求行为 关怀行为
下载PDF
ViEWS评分对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婧婧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22期3900-3902,共3页
目的:分析重要早期预警评分(ViEWS)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52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是否发生MACE事件分为两组,M... 目的:分析重要早期预警评分(ViEWS)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院内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2月—2020年2月我院收治的152例STEMI患者临床资料,根据住院期间患者是否发生MACE事件分为两组,MACE组(n=43)与非MACE组(n=109)。两组患者均接受ViEWS评分,并详细收集患者的一般资料、明确Killip分级、既往疾病史、吸烟史等,绘制ROC曲线分析ViEWS评分预测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的价值。结果:MACE组体温、脉搏、收缩压、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是否辅助吸氧、意识是否清楚得分及总分均较非MACE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显示,ViEWS评分对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的AUC为0.801(95%CI:0.701~0.901)。结论:ViEWS评分对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有较好的预测效果,ViEWS评分越高提示STEMI患者院内发生MACE事件的风险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早期预警评分 心血管不良事件 预测价值
下载PDF
PICC置管专用托板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5
19
作者 涂小妹 任国琴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 2016年第21期3106-3106,共1页
近年来,超声引导下结合赛丁格技术应用于PICC置管,一项系统评价得出结论,肘上置管的一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成功率较肘下置管高;而渗血、感染、静脉炎等并发症发生率较肘下置管低。现今肘上置管已作为PICC常规操作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
关键词 PICC置管 应用 一次穿刺成功率 设计 托板 并发症发生率 超声引导 常规操作
原文传递
PICC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护理 被引量:1
20
作者 沈梦 《内蒙古中医药》 2010年第18期180-180,共1页
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插入,导管末端定位于中心静脉的静脉通路建立技术,被用于输血、营养支持、肿瘤化疗、抗生素输入,甚至可用来抽取血样。患者由于长期输入高浓度、黏稠性液体,反复穿刺,尤其是化疗药,
关键词 PICC并发症 原因分析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