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78篇文章
< 1 2 7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发展——理论反思与困境突破 被引量:482
1
作者 黄震方 陆林 +4 位作者 苏勤 章锦河 孙九霞 万绪才 靳诚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409-1421,共13页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 新型城镇化在为乡村旅游发展带来重大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科学引导乡村地域城镇化,是中国新型城镇化和乡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和重要科学命题。通过对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乡村旅游的审视和反思,认为乡村旅游既面临环境质量下降、乡村文化受损、旅游同质竞争、整体品质不高、产业培育不足、资金人才短缺、运营模式落后、土地利用错位等现实困境,又面临着新形势下需深入研究的诸多复杂性理论问题。提出要响应新时期国家重大战略和乡村旅游的发展需求,重点关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乡村旅游特性、新型城镇化对乡村旅游的影响与互动机制、旅游引导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模式、乡村旅游文化与乡愁记忆的恢复与重构、乡村生态文明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乡村旅游空间结构优化及城乡旅游一体化空间格局与机制、乡村旅游产品开发与产业融合创新、乡村旅游社区参与及"三农"问题解决路径、乡村旅游运营管理与政策制度创新等科学问题。通过深化理论研究和强化实践应用,推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升级,引导具备条件的乡村走以旅游为导向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实现城乡旅游互补和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城镇化 乡村旅游 理论反思 困境突破
原文传递
论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 被引量:172
2
作者 戈大专 龙花楼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1272-1286,共15页
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破解乡村空间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发展空间受限、权属关系不明和组织体系不畅等系统性问题,成为乡村空间治理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乡村空间"物质-权属-组织"综合... 构建现代乡村治理体系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破解乡村空间利用过程中出现的发展空间受限、权属关系不明和组织体系不畅等系统性问题,成为乡村空间治理的首要任务。本文从乡村空间"物质-权属-组织"综合治理的视角出发,尝试解析乡村空间治理在推动乡村空间重构、权属关系重塑和组织体系重建中的作用机制,并进一步探讨乡村空间治理优化城乡格局、改善城乡互动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的可行路径。结论如下:物质空间治理可作为乡村空间结构和功能优化的重要手段,空间权属治理有助于保障乡村空间不同参与主体的发展权利,空间组织治理可提升乡村空间的组织效率;乡村空间治理导向的"人口-土地-产业"转型过程为"深化空间治理-活化乡村空间-优化人地关系-改善城乡格局"的分析思路创造条件;乡村空间治理推动城乡发展格局不断演化,城乡互动关系改善成为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破解乡村发展困境的重要依据。最后,本文构建了乡村空间治理与城乡融合发展互动分析框架,并探讨了乡村空间治理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关系及研究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治理 城乡融合 空间治理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振兴 城乡关系 空间规划
原文传递
城镇化与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研究:学术争鸣与研究方向 被引量:158
3
作者 黄震方 黄睿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9,共17页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q... 快速城镇化和旅游发展背景下的乡村文化衰落现象,已经成为制约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和乡村旅游发展的重大紧迫问题。以乡村文化保护为主线,通过综述乡村文化的研究进展,围绕城镇化和旅游发展对乡村文化是"繁荣"还是"衰落"、是"原真"保护还是"创新"利用、是景观"美化"还是文化"重构"等学术争论的焦点问题,提出了乡村文化保护利用和恢复重构的研究思路、研究方向及主要科学问题。强调应运用区域性、综合性的地理思维和人地关系的视角,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多种研究方法与现代技术,聚焦引领性科学问题,关注城镇化对乡村文化胁迫效应测度及其影响过程与机制分析,重视乡村文化的科学保护、旅游活化利用、旅游村镇化与村镇旅游化、特色田园乡村建设和乡村多元价值提升,运用社区恢复力理论构建乡村文化恢复模型,依据文化基因、乡愁记忆等理论和建构主义方法确定乡村文化重构内涵,构建符合中国乡村特点的文化重构模式,从而为乡村振兴、乡村文化保护和乡村旅游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依据,为国内学者进行乡村文化和乡村旅游研究提供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镇化 乡村文化 乡村旅游 保护利用 恢复重构
原文传递
迁移中的记忆与乡愁: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 被引量:105
4
作者 汪芳 吕舟 +8 位作者 张兵 张松 董卫 刘沛林 黄震方 吴必虎 陆邵明 徐菲菲 甄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3-25,共23页
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 应不应记忆?能不能记忆?愿不愿记忆?让不让记忆?记忆存在于真实前行的生活,是活着的,不是死去的;记忆不是唯精英权贵,草根民众记忆亦弥足珍贵;珍视记忆中蕴含的历史文脉,但记忆的保护不等同于遗产的保护,亦应正视记忆与现代发展存在的某些不相容;记忆不是虚幻之谈,而是文化自信、城乡复兴的源泉。时间之河不会回淌,改变了的城乡空间再也无法回到从前,今天对城乡未来的反思本质上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反思。结合国际研究的比较,针对中国当下的语境,就城乡记忆的演变机制和空间逻辑,地理、规划、建筑、文物、旅游等领域的理论和实践讨论在此交汇。伴随着城乡社会的不断变化,记忆和乡愁的保存和发展是为了展现过去的历史,适宜今天的生活,愉悦未来的创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记忆和乡愁 迁移转型 文化景观 地方性 原真性
原文传递
强还原土壤灭菌防控作物土传病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04
5
作者 蔡祖聪 张金波 +2 位作者 黄新琦 朱同彬 温腾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69-476,共8页
随着集约化种植程度的不断提高,土传病原菌侵染、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平衡失调等引起的作物连作障碍发生率不断攀升,严重威胁着集约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还原土壤灭菌(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法是一种作物种植前... 随着集约化种植程度的不断提高,土传病原菌侵染、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平衡失调等引起的作物连作障碍发生率不断攀升,严重威胁着集约化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强还原土壤灭菌(Reductive Soil Disinfestation,RSD)法是一种作物种植前的土壤处理方法,即:在发生土传病害的土壤上,添加大量的易分解有机物料、灌溉、薄膜覆盖或淹水阻隔与大气的气体交换,快速创造土壤强还原环境,短期内杀灭土传病原菌的方法。强还原杀灭土传病原菌的作用机理包括:1)厌气杀灭好氧病原菌;2)还原过程产生有毒有害的物质杀灭土传病原菌;3)强还原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抑制土传病原菌活性。强还原土壤灭菌法还具有提高土壤p H,减轻次生盐渍化的作用,具有广谱性和环境友好性。本文介绍了该方法的起源、作用机理、影响该方法效果的因素及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还原土壤灭菌 连作障碍 有机废弃物再利用 作用机理
下载PDF
中国城市尺度科学知识网络与技术知识网络结构的时空复杂性 被引量:100
6
作者 李丹丹 汪涛 +1 位作者 魏也华 袁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525-540,共16页
知识在产业集聚、区域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城市知识储量及其在区域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学术论文合作与专利合作是知识溢出的体现形式,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度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以20... 知识在产业集聚、区域创新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城市知识储量及其在区域知识网络中的地位对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有重要影响。学术论文合作与专利合作是知识溢出的体现形式,是科学和技术发展的重要成果,也是度量区域创新能力的主要指标。以2000-2009年中国生物技术领域合著论文和共同申请专利的信息为原始数据,分别构建中国城市间科学知识网络(scientific knowledge network,SKN)与技术知识网络(technological knowledge network,TKN)。运用复杂网络与地学空间分析方法,从整体网络结构特征、择优链接性、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空间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究知识溢出的时空复杂性。研究表明:1 SKN和TKN具有无标度网络特征;SKN节点度数的异质性高于TKN。2两种网络均呈异配性,即城市选择合作对象存在明显择优链接性,知识溢出具有粘着性和空间依赖性。3 SKN中心城市具有明显的等级结构,空间分布总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特点;TKN中心城市层级结构不明显,尚未形成明显极化中心。4 S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的合作空间,由最初的沿海省会城市间的合作转向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区域间和沿海城市与内陆城市间的合作,区域间知识溢出明显;TKN中心城市自我网络仍多分布于沿海城市和少数中西部省会城市,区域间知识溢出不明显。5 S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存在等级扩散和传染扩散的现象,符合时空梯度推移规律,且空间等级梯度逐渐向扁平化转变;TKN中心城市及其自我网络的时空演变以等级扩散为主,时空梯度推移现象不明显。研究结论为量化知识溢出及知识溢出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化过程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对城市创新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溢出 知识网络 网络结构 城市创新网络
原文传递
面向国土空间规划的乡村空间治理机制与路径 被引量:85
7
作者 戈大专 陆玉麒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422-1437,共16页
城乡国土空间统一用途管制背景下,乡村空间治理成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乡村空间治理的理论内涵出发,构建了乡村空间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空间治理作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机制和可行路径。结论如下:①乡村空间... 城乡国土空间统一用途管制背景下,乡村空间治理成为国土空间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乡村空间治理的理论内涵出发,构建了乡村空间治理理论分析框架,探讨了乡村空间治理作用于国土空间规划的内在机制和可行路径。结论如下:①乡村空间治理是以乡村空间为治理对象,通过规划和协商等方式,实现乡村空间用途有效管制,空间权利有序配置,凸显多元主体参与的“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综合治理过程;②通过“举措—效能—目标”体系,构建了刚性与弹性结合、物质空间与空间关系交互、空间权属与空间组织叠加的乡村空间“物质—组织—权属”综合治理分析框架;③多级尺度互联互通(区域—村域—地块)的乡村空间治理特征有利于完善乡村空间治理体系;④乡村空间治理通过多种手段并施、多元主体参与、多重价值共享,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融合,细化国土空间用途管制,促进乡村善治和生态治理;⑤乡村空间治理通过“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动员和行动策略,构建新型村庄运营模式和组织机制,为落实实用性村庄规划和乡村振兴战略创造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重构 乡村振兴 空间治理 村庄规划 国土空间规划
原文传递
中国乡村旅游研究历程与新时代发展趋向 被引量:81
8
作者 黄震方 张圆刚 +2 位作者 贾文通 洪学婷 余润哲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2615-2633,共19页
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回顾总结了中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将其划分为初级化应用研究(1992—2005年)、多元化拓展研究(2006—2015年)和融合性深化研究(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取向,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 通过系统的文献梳理,回顾总结了中国乡村旅游的研究历程,将其划分为初级化应用研究(1992—2005年)、多元化拓展研究(2006—2015年)和融合性深化研究(2016年至今)三个阶段,分析了各阶段的时代背景和研究价值取向,借助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揭示了研究主题的变化过程与研究特征。结合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和旅游发展需求,阐述乡村旅游的基本特性,构建了新时代乡村旅游的研究框架,提出了主要科学问题,并对乡村旅游的研究趋向及其学术创新进行了展望。强调乡村性和游憩性构成了乡村旅游的基本特性。应围绕新时代的国家战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紧跟国际学术前沿,立足于中国乡村旅游研究的本土实践,将产业、生态、文化、治理、生活作为核心要素,构建"五位一体"的乡村旅游研究基本框架;聚焦乡村地域系统及其复杂性、关键性旅游科学问题,加强研究平台与专业人才建设,综合集成多学科理论和技术方法,强化数据驱动与科技赋能,深入揭示乡村旅游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格局、机制和规律,探索中国特色的乡村旅游振兴发展模式与路径;不断推动理论研究深化、实践应用创新和乡村旅游学发展,提高乡村旅游学术水平、创新能力、服务价值和国际化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旅游 研究历程 乡村振兴 科学问题 发展趋向
原文传递
基于高分影像的城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以南京为例 被引量:72
9
作者 温爽 王桥 +5 位作者 李云梅 朱利 吕恒 雷少华 丁潇蕾 苗松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57-67,共11页
城市黑臭水体的遥感识别对于黑臭水体的监测、治理有着重要作用.2016年对南京城市河段进行了地面调查,并在沙洲西河、秃尾河、玄武湖、金川河设置了55个样点,采集水样分析水质参数并同步测量水面光谱.在此基础上,利用绿光波段遥感反射... 城市黑臭水体的遥感识别对于黑臭水体的监测、治理有着重要作用.2016年对南京城市河段进行了地面调查,并在沙洲西河、秃尾河、玄武湖、金川河设置了55个样点,采集水样分析水质参数并同步测量水面光谱.在此基础上,利用绿光波段遥感反射率的单波段阈值、蓝、绿波段差值、红、绿波段比值,以及色度值,分别构建了基于GF-2影像的城市黑臭水体遥感识别算法,并分析南京市主城区黑臭水体的空间分布和环境特点.结果表明:(1)和其他类型水体相比,城市黑臭水体遥感反射率最低,在整个可见光范围峰谷不突出,而且在400~550 nm范围光谱斜率最小;(2)采用地面同步调查结果检验,比值算法的识别精度最高,对城市河道黑臭水体的识别更准确;(3)利用比值法对2016年11月3日的GF-2影像进行计算,共提取研究区黑臭河段11条,总长度40.7 km,总面积0.749 km^2.黑臭河段分布具有范围广且不连续的特征,集中分布于各城区人口密集的区域;水体发生黑臭主要受到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断头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京 城市黑臭水体 光谱特征 识别算法 高分二号
原文传递
我国设施栽培养分管理中待解的科学和技术问题 被引量:64
10
作者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36-43,共8页
我国设施栽培迅速发展为保障城乡居民蔬菜和瓜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合理施肥,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氮、磷、钾、硫元素过量积累等土壤快速退化现象极为普遍,正在严重威胁设施栽培的可持续... 我国设施栽培迅速发展为保障城乡居民蔬菜和瓜果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不合理施肥,土壤酸化、次生盐渍化、养分失衡、氮、磷、钾、硫元素过量积累等土壤快速退化现象极为普遍,正在严重威胁设施栽培的可持续发展。相关科学研究严重滞后于生产发展水平,设施栽培养分管理中还存在诸多科学问题亟待解决。本文探讨了设施栽培中确定养分合理施用量、判断土壤养分供应是否平衡、评价养分环境效应和去除土壤中过量积累的养分等方面尚待解决的科学问题。认为我国亟需组织力量,系统地研究在设施栽培特殊的小气候、土壤水分运移、作物生长和养分吸收特点以及高复种指数下,土壤养分转化规律,水、土、气和作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对土壤养分有效性的影响,尽速改变科学研究滞后于生产实际的现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设施栽培 养分施用量 养分平衡 环境效应 退化土壤修复
下载PDF
论乡村空间治理与乡村振兴战略 被引量:62
11
作者 戈大专 陆玉麒 孙攀 《地理学报》 EI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77-794,共18页
新时期乡村振兴挑战与空间利用问题密不可分,基于空间治理建构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诉求→效应→路径→策略”解构方案,探讨了基于空间治理的乡村振兴可行性和内在逻辑体系。结果表明:①乡村价值重构... 新时期乡村振兴挑战与空间利用问题密不可分,基于空间治理建构乡村振兴的理论体系和实践路径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基于“诉求→效应→路径→策略”解构方案,探讨了基于空间治理的乡村振兴可行性和内在逻辑体系。结果表明:①乡村价值重构是确保乡村振兴目标实现的关键环节,乡村空间管控和发展权利配置可从乡村空间治理寻找突破口;乡村空间治理从物质空间治理、空间组织治理、空间权属治理入手,重构物质空间结构功能,重组空间组织关系,重塑空间价值分配体系;②空间治理振兴乡村的效应从城乡互动关系优化、乡村内生动力激发、基层组织能力强化等层面加以呈现。③乡村空间治理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激活乡村内生发展、保障组织机制,是落实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④“上下结合型”乡村空间治理有利于落实空间开发权利的合理配置;多元主体参与空间治理的渠道、能力与效应,推动空间发展目标落地和公平权益体系建设;“权利共享型”空间治理可在城乡共享、主体共享和区域共享中落实乡村振兴目标。研究结论可为完善乡村空间治理科学体系和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治理 城乡融合 内生发展 空间权利 多元主体
原文传递
基于村域尺度的乡村性评价及乡村发展模式研究——以江苏省金坛市为例 被引量:59
12
作者 李智 张小林 +1 位作者 李红波 范琳芸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194-1202,共9页
在梳理乡村性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微观尺度乡村性评价方法,并对江苏省金坛市分村域土地利用指数、人口聚落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城乡联系指数以及乡村性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市乡村地域的土地利用、人口聚落、产业结构... 在梳理乡村性研究成果基础上,探索微观尺度乡村性评价方法,并对江苏省金坛市分村域土地利用指数、人口聚落指数、产业结构指数、城乡联系指数以及乡村性综合指数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金坛市乡村地域的土地利用、人口聚落、产业结构以及城乡联系特征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且彼此差异明显;乡村性综合发展水平则呈现出显著的西部山丘地区高、东部城市周边地区低的空间分异特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乡村性与乡村发展之间的逻辑关系,提炼出乡村发展的3种模式:资源置换型、特色发展型、城乡融合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域 乡村性 乡村发展 模式 金坛市
下载PDF
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的理论内涵与科学问题 被引量:53
13
作者 黄震方 葛军莲 储少莹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511-1524,共14页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旅游资源研究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和科学问题。从新战略、新需求、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力等方面,诠释了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科学新的时代特征。强调应扎根于国家战略和旅游发展的重大需求,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综合... 国家战略的实施为旅游资源研究提出了新的现实需求和科学问题。从新战略、新需求、新技术、新方法、新动力等方面,诠释了国家战略背景下旅游资源科学新的时代特征。强调应扎根于国家战略和旅游发展的重大需求,树立新的旅游资源观,综合运用新的理论思维和技术方法,推动旅游资源研究转型和创新发展。提出新时代的旅游资源研究应借鉴和融合相关理论,从资源本底、资源利用、空间格局和系统协同层面,建立旅游资源的基础理论,并将旅游吸引物理论和旅游人地关系理论作为理论核心。从旅游资源要素维度、空间维度和开发维度,构建了"三维一体"的旅游资源研究框架,重点围绕生态文明战略、文化强国战略、国土空间战略、新型城镇化战略、乡村振兴战略、"一带一路"倡议、创新驱动战略、健康中国战略和区域发展等国家战略,凝练相关科学问题,深入开展旅游资源研究的本土实践和学术探索,推动旅游资源理论与应用创新,构建中国特色的旅游资源科学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战略 旅游资源 时代特征 理论内涵 科学问题
原文传递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红色旅游资源网络关注度及其旅游流网络结构分析 被引量:52
14
作者 李磊 陶卓民 +2 位作者 赖志城 李涛 琚胜利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811-1824,共14页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着的现实需求和复杂问题,迫切要求开展相应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154处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使用GIS、Gephi等研究方法,对其网...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面临着的现实需求和复杂问题,迫切要求开展相应的系统性研究工作。以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内154处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为研究对象,基于"虚拟"与"现实"相结合的视角,使用GIS、Gephi等研究方法,对其网络关注度和旅游流网络结构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红色旅游资源网络关注度普遍偏低、差异明显,5A级景区和重要人物是最受网络用户关注的资源类型;(2)旅游流网络结构松散、小世界效应显著,在湖南、贵州、陕西省内分别形成了"△""网状""双核"结构模式;(3)网络关注度与旅游流网络具有关联性和差异性,据此识别了湘中、黔川、陕北等重点红色旅游区,以及川陕、闽赣等红色旅游发展潜力区。基于以上分析,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应以重点红色旅游资源为基础,实施分类施策、分段开发、扬长补短的发展策略。围绕高高、高低、低高、低低四种不同类型资源制定相应的发展策略,并结合不同区域的发展情况分别采取"节点""斑块""廊道"相结合的发展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旅游 长征国家文化公园 旅游资源 网络关注度 旅游流网络 发展模式 长征
原文传递
西方国家乡村空间转型研究及其启示 被引量:44
15
作者 袁源 张小林 +1 位作者 李红波 胡晓亮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219-1227,共9页
西方国家对乡村空间的认识经历物质、意象再到三元综合体的深化,后者作为西方学界理解乡村空间的系统性理论框架,为研究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转型过程提供全新视角。西方国家的乡村分化表明,乡村空间转型的功能与价值重塑,在全球乡... 西方国家对乡村空间的认识经历物质、意象再到三元综合体的深化,后者作为西方学界理解乡村空间的系统性理论框架,为研究从生产主义到后生产主义的转型过程提供全新视角。西方国家的乡村分化表明,乡村空间转型的功能与价值重塑,在全球乡村视角下有一般规律性,对中国乡村空间转型研究有重要启示。当前中国正处于城乡空间加速重构的关键时期,加强乡村空间及其转型在多维度认知、多功能趋势和多主体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乡村地理学研究范式,响应乡村振兴的时代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空间 转型 三元综合体模型 后生产主义 乡村振兴
下载PDF
中国地级市工业生态效率空间格局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3
16
作者 李在军 胡美娟 周年兴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6-134,共9页
针对2004—2016年中国地级市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规模、强度和纹理特征,及其地域时空分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1)中国地市工业生态效率呈递增式演变,整体偏高,中高效率地区约占65.3%,但地市间差异呈U型波动,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地区间差异... 针对2004—2016年中国地级市工业生态效率的空间格局规模、强度和纹理特征,及其地域时空分化的驱动力研究表明:(1)中国地市工业生态效率呈递增式演变,整体偏高,中高效率地区约占65.3%,但地市间差异呈U型波动,地区内部差异大于地区间差异。(2)地市工业生产效率表现出显著的全局与局部空间集聚特征,高高集聚区分布于环渤海地区、东南沿海地市、中原城市群、呼包鄂城市群及中南地区城市群,低低集聚区分布于西部边缘城市。中部和东北地区大部分城市从低低或低高类别向高高类型跃迁。(3)各影响因素对地市工业生态效率整体起到正向影响,城市规模经济、工业集聚水平及环境保护监督的影响呈"西强东弱"分异格局,而科学技术创新、地区产业结构及生态环境禀赋表现出"东强西弱"的反向格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型工业化 城市工业生态效率 城市群 环境保护监督 技术创新 产业结构 随机前沿生产函数 中国
原文传递
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在氮肥管理中的关键作用 被引量:38
17
作者 程谊 张金波 蔡祖聪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07-515,共9页
采用合理的作物养分管理措施对粮食安全保障、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正确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是针对某一特定气候-土壤-作物条件选择特定的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位置。然而,当前的氮肥管理措施大多未考... 采用合理的作物养分管理措施对粮食安全保障、土壤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至关重要。正确的养分管理策略应是针对某一特定气候-土壤-作物条件选择特定的肥料品种、用量、施用时间和施用位置。然而,当前的氮肥管理措施大多未考虑作物氮形态喜好特性、土壤氮素转化特点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以致在实际生产中效果欠佳。本文提出最大化满足作物氮形态喜好,氮肥形态、土壤氮素转化特点以及气候条件高度契合才能显著提高氮肥利用率,同时降低施氮量、减少活性氮向环境的扩散;气候-土壤-作物之间氮形态契合程度也是引进新的作物或者实施新的施肥措施的重要依据。本文为因地制宜地制定农业减氮增效措施指出了另一个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物氮形态喜好 氮肥形态 气候条件 土壤氮素转化特点 氮肥管理 氮肥利用率
下载PDF
贵州省避暑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31
18
作者 李磊 陶卓民 +2 位作者 陆林 孙小龙 刘红兰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3208-3224,共17页
气候环境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避暑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者夏季出行的重要选择。贵州省作为中国国内主要的避暑旅游目的地之一,针对避暑旅游流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 气候环境对人类行为具有重要影响,在全球变暖和城市热岛效应不断加剧的背景下,避暑旅游已经成为全球旅游者夏季出行的重要选择。贵州省作为中国国内主要的避暑旅游目的地之一,针对避暑旅游流网络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尚未开展。本研究通过对贵州省避暑旅游现象长期的跟踪调查,获取2015—2019年间有效避暑旅游流线路数据2177条,运用复杂网络、GIS空间分析、QAP回归分析等方法,对避暑旅游流网络结构特征和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避暑旅游流网络规模大、密度低,集聚特征明显,网络发育不完善,具有显著的"核心-边缘"结构,核心城市和景区分别呈"板块"和"点轴"状分布,旅游流线路具有"基营"和"环线"式结构特征。(2)交通中心城市和核心景区是避暑旅游流的集散中心,贵阳在整体网络中具有突出优势和无法替代的地位,避暑旅游城市和景区在空间上相互交织,形成"贵(阳)安(顺)-荔波-凯(里)镇(远)"的"▽"空间结构。(3)避暑旅游流空间分布受气候舒适度、空间邻近性、旅游资源禀赋、接待服务能力和交通便捷程度等因素共同影响。最后,从区域旅游协调发展、旅游统计数据改革、网络空间结构优化等方面,对贵州省避暑旅游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避暑旅游 旅游流网络 气候舒适度 贵州省 复杂网络分析 QAP回归
原文传递
论青藏运动主幕 被引量:30
19
作者 李吉均 周尚哲 +1 位作者 赵志军 张军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597-1608,共12页
依据近30年来取得的地质、地貌、地层、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对"青藏运动主幕"进行讨论.青藏高原目前的主体是中新世-上新世漫长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被抬升的主夷平面,这个主夷平面在高原内部切过以中生界和古近系为主的变形岩系,向高... 依据近30年来取得的地质、地貌、地层、古生物等方面的资料,对"青藏运动主幕"进行讨论.青藏高原目前的主体是中新世-上新世漫长的侵蚀作用形成的、被抬升的主夷平面,这个主夷平面在高原内部切过以中生界和古近系为主的变形岩系,向高原周边展布.3.6 Ma前后,高原内外发生强烈的构造运动开始隆升,形成大幅度的地形反差,启动了一个旺盛的磨拉石堆积时期,主夷平面开始解体.至今高原内部仍保持着完整的准平原状态,山顶面和主夷平面之间的物质传输仍为主要的陆面过程.在高原边缘地带,河流强劲侵蚀,但目前尚未切入到腹地,各大江河最老阶地砾石层的年龄集中于1.7~1.9 Ma.按照源于高原的各条江河现在的侵蚀能力估算,假使高原不再抬升,大约需要8.6 Ma高原就将被再次夷平.但考虑地貌循环后期阶段侵蚀会大幅减缓,8.6 Ma则足以使主夷平面消失殆尽,而进入老年、至少壮年期.表明高原面不可能于14 Ma甚至35 Ma前已达到目前的高度并维持至今.古生物资料表明,上新世早期柴达木盆地还生活着大象、长颈鹿、犀牛动物群和红土风化壳、植物群落一致显示湿热低地环境.亚洲中部变干、黄土堆积也与青藏高原上新世晚期以来隆起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运动 主夷平面 地貌循环 磨拉石沉积 生物生态
原文传递
中国分县城乡人口老龄化时空差异与机理 被引量:28
20
作者 许昕 赵媛 +2 位作者 夏四友 武荣伟 张新林 《经济地理》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164-174,共11页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支撑,刻画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时序演变特征,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县域城乡老年人口空间差异与关联性,并结合空间回归模型对差异背后的机制进行解析。主要结论为:①城乡老年人口绝对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不考虑... 以人口普查数据为支撑,刻画中国城乡人口老龄化时序演变特征,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县域城乡老年人口空间差异与关联性,并结合空间回归模型对差异背后的机制进行解析。主要结论为:①城乡老年人口绝对量总体呈增长态势,不考虑政策因素带来统计口径差异的影响,乡村老年人口始终高于城市,但增速较缓。②然而,乡村较城市率先进入老龄化社会且速度快于城市,老龄化"城乡倒置"呈现"缩小-再扩大"的阶段性特征。③城市老龄化以东北三省、苏北及川渝为甚,乡村老龄化呈"三足鼎立"之势,以乡城人口流迁主导的城乡差异格局开始凸显,具体围绕长江三角洲、川渝、呼包鄂榆城市群郊县分布。城乡老龄化空间集聚特征显著,乡村集聚性大于城市,区域不均衡较城市更明显。④新时期,人口迁移构成城乡人口老龄化区域差异的关键因素,社会文化因素、人口因素对城乡人口老龄化影响各异,经济因素影响不显著。文章旨在为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城乡人口统筹发展指明方向,为城乡后社会主义老龄化理论探索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乡 人口老龄化 时空特征 机理 分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7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