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对稻麦秸秆还田问题的思考 被引量:28
1
作者 常志州 王德建 +2 位作者 杨四军 王灿 张斯梅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304-309,共6页
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与防止秸秆焚烧的一个十分重要途径,同时,秸秆也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多级利用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是否意味着稻麦秸秆能长期连续全量还田?或秸秆可以全部收集离地?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 众所周知,秸秆还田是提高土壤肥力与防止秸秆焚烧的一个十分重要途径,同时,秸秆也是宝贵的再生资源,多级利用可以发挥其最大的效益,这是否意味着稻麦秸秆能长期连续全量还田?或秸秆可以全部收集离地?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通过探讨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产量和土地持续生产力的影响及其环境效应,对稻麦秸秆最大还田量进行了分析,同时讨论了基于维持土地生产力的稻麦秸秆最低还田量问题,旨在为稻麦秸秆还田或收集利用提供参考。研究结果表明,为维持土壤地力的持续提高,一定量的秸秆还田是必要的;稻麦秸秆全量还田对稻麦有增产作用,可减少农田氮、磷径流损失,并能显著提高土壤肥力水平,但麦秸还田会增加稻田温室气体排放;因此,在条件允许下,应避免或减少麦秸还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秸秆 最大还田量 最小还田量 还田模式
下载PDF
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发展现状及展望 被引量:26
2
作者 常志州 陈新华 +3 位作者 杨四军 王德建 石祖梁 张斯梅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909-914,共6页
秸秆直接还田是解决当前禁止秸秆焚烧与有效利用问题的最重要、最有效手段,而"如何还下去"是秸秆还田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尤其是江苏... 秸秆直接还田是解决当前禁止秸秆焚烧与有效利用问题的最重要、最有效手段,而"如何还下去"是秸秆还田措施能否顺利实施的前提与基础。本文以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项目阶段性研究成果为基础,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尤其是江苏省内相关资料,综述了切碎旋耕(翻埋)还田、留高茬麦套稻全量还田、沟埋还田与覆盖还田等4种主要稻麦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还田机械的研究与应用现状,提出了秸秆直接还田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的问题,以期为秸秆直接还田、禁止秸秆焚烧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益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秸秆 还田技术 还田机械
下载PDF
4种水生植物深度净化村镇生活污水厂尾水效果研究 被引量:24
3
作者 刘海琴 邱园园 +4 位作者 闻学政 王岩 张迎颖 宋伟 张志勇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616-626,共11页
通过设置动态模拟试验,持续进水、出水条件下分析比较了漂浮植物凤眼莲和水浮莲、沉水植物轮叶黑藻和挺水植物黄菖蒲对村镇生活污水厂(一级A标准)尾水深度净化效果,筛选出具有去污效果优势的水生植物,为优化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在... 通过设置动态模拟试验,持续进水、出水条件下分析比较了漂浮植物凤眼莲和水浮莲、沉水植物轮叶黑藻和挺水植物黄菖蒲对村镇生活污水厂(一级A标准)尾水深度净化效果,筛选出具有去污效果优势的水生植物,为优化水生植物生态修复工程技术在尾水深度净化中的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经水生植物深度净化后,尾水水质得到明显改善,漂浮植物凤眼莲和水浮莲对尾水氮、磷的净化效果优于挺水植物黄菖蒲和沉水植物轮叶黑藻。试验周期内,污水厂尾水总氮、总磷和高锰酸盐指数(CODMn)平均浓度为12.22 mg?L-1、0.38mg?L-1和3.88 mg?L-1,凤眼莲、水浮莲、轮叶黑藻、黄菖蒲和对照各系统的总氮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6.25%、45.74%、43.41%、38.39%和29.22%,总磷去除率分别为36.84%、34.21%、31.58%、28.95%和26.32%,CODMn去除率分别为42.27%、30.93%、32.47%、32.47%和37.89%。凤眼莲、水浮莲、黄菖蒲和轮叶黑藻生物量净增长率分别为550.5%、418.8%、210.6%和80.3%,凤眼莲生物量净增率最大。各处理系统内凤眼莲、水浮莲、黄菖蒲和轮叶黑藻对尾水氮富集量分别为7.36 g、2.33 g、5.12 g和4.46 g,对磷的富集量分别为0.60 g、0.19 g、0.33 g和0.78 g,凤眼莲富集氮能力优于另外3种水生植物,轮叶黑藻磷富集量高于另外3种水生植物。凤眼莲、水浮莲、黄菖蒲和轮叶黑藻植株吸收作用对尾水总氮去除的表观贡献率分别为15.29%、4.90%、11.17%和11.34%,对尾水总磷去除的表观贡献率分别为50.34%、17.17%、35.24%和76.34%。因此,可利用漂浮植物凤眼莲和沉水植物轮叶黑藻立体复合种养的方式深度净化生活污水厂尾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村镇生活污水 污水处理厂尾水 水生植物 深度净化 生态修复
下载PDF
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分析及对策 被引量:21
4
作者 张斯梅 杨四军 +1 位作者 石祖梁 常志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06-710,共5页
以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结合当地稻麦收获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麦秸秆收集面临的困难。结果显示:(1)目前稻麦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供调研2个乡... 以江苏省稻麦秸秆收集为例,采用问卷调查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调查了稻麦秸秆收集利用现状;结合当地稻麦收获期间的气象资料,分析了稻麦秸秆收集面临的困难。结果显示:(1)目前稻麦秸秆的主要利用方式是直接还田,供调研2个乡(镇)秸秆还田农户分别占调研户数的22.01%和28.75%;2个乡(镇)均有部分稻麦秸秆没有得到有效处理,乡(镇) B 50%以上的农户稻麦秸秆未被利用,被遗弃和焚烧的比例高达55%以上;(2)稻麦收获季节旬降水量为7.21~87.28 mm,旬降水时间为1?53~5.00 d,降水天气不仅影响稻麦的适时收获,更严重影响着秸秆的收集打捆、运输与贮存;(3)稻麦收获时间相对集中,大量秸秆短时间内产生,收种时间几乎完全重叠,可供秸秆收集的时间极短;(4)秸秆收集效益低,农户收集运输的收益约为60~90元· d-1,低于外出务工收入,难以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到秸秆收贮产业;(5)秸秆收集打捆装备缺乏,现有收集装备及技术亟需改进和完善,秸秆收集机械化水平低,直接影响到收集效率。因此,可收集时间短、受天气影响大、收集效益低、收集机械化水平低是当前阻碍稻麦秸秆收集的主要问题,应提升秸秆收集效益驱动力,加快稻麦收割打捆机研发,建立秸秆收集长效运行机制,以解决秸秆收集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秸秆 收集 机械化 效益
下载PDF
水热及裂解生物炭对水稻产量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 被引量:11
5
作者 王悦满 冯彦房 +4 位作者 杨林章 刘杨 侯朋福 李辉信 薛利红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755-761,共7页
将生物质(锯末)分别在高温裂解(500℃)和水热炭化(260℃)条件下制备得到裂解生物炭(PSBC)和水热生物炭(HSBC),采用土柱试验方法对比PSBC和HSBC在不同施加量(w=0.5%,w=3%)条件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SBC-0.5... 将生物质(锯末)分别在高温裂解(500℃)和水热炭化(260℃)条件下制备得到裂解生物炭(PSBC)和水热生物炭(HSBC),采用土柱试验方法对比PSBC和HSBC在不同施加量(w=0.5%,w=3%)条件下对水稻生长、产量及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PSBC-0.5%和HSBC-0.5%处理对水稻产量无显著影响(P>0.05),PSBC-3%处理对水稻产量和生长的影响较小;而HSBC-3%处理则导致水稻产量下降64.73%,且主要对产量因子中的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产生负面影响。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分析表明,与施氮对照(CKU)相比,PSBC-0.5%处理水稻籽粒吸氮量、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分别提高23.68%、57.46%和1.86%;而HSBC-3%处理显著抑制水稻生长,籽粒吸氮量比CKU降低67.46%,氮肥吸收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则呈负值。研究表明,高施加量HSBC对水稻生长有显著负面影响,而低施加量HSBC对水稻生长影响不显著。因此,在将水热炭应用于农田时,需严格控制其施用量或对水热炭进行改良,提高其生物兼容性,防止对农业生产造成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热炭化 高温裂解 施加量 水稻产量 氮素利用率
下载PDF
麦秸与氮肥配施对水稻根际区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 被引量:8
6
作者 罗佳琳 赵亚慧 +3 位作者 于建光 王宁 薛利红 杨林章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82-1591,共10页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是表征土壤肥力高低及变化的关键因子。水稻根际是水稻-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微生物作为根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的动力。本试验针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水稻-小麦轮作区...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SMBC、SMBN)是表征土壤肥力高低及变化的关键因子。水稻根际是水稻-土壤-微生物相互作用的场所,根际微生物作为根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壤有机质和养分转化的动力。本试验针对长江中下游典型水稻-小麦轮作区水稻非根际和根际区土壤SMBC和SMBN对麦秸还田与氮肥配施的响应规律开展研究。基于盆栽模拟试验,采用根际袋法研究了不施加秸秆+不施加氮肥(CK)、麦秸直接还田(SN0)、麦秸与低量氮肥配施(SN1)、麦秸与高量氮肥配施(SN2)4种模式下,两种类型土壤(高砂土和黄泥土)水稻成熟期非根际和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与CK相比,SN0处理下高砂土根际和非根际SMBC含量分别显著提高40.3%和48.1%,而黄泥土根际和非根际区SMBC分别显著提高95.7%和75.4%。与SMBC不同,与CK相比,SN0处理下高砂土根际SMBN含量变化不显著,非根际显著降低19.9%;而黄泥土根际和非根际土SMBN含量分别显著降低19.5%和49.0%。与SN0相比,低量氮肥施用(SN1)显著提高了高砂土根际区和黄泥土非根际区SMBC含量,提高比例约5.1%和11.1%,同时SN1处理也显著提高了两种类型土壤根际和非根际SMBN含量,其中高砂土提高17.3%和9.8%,黄泥土提高36.1%和68.9%;随着施氮量增加,与SN0相比,高量氮肥施用(SN2)显著提高两种类型土壤根际和非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其中高砂土提高8.58%和13.5%,黄泥土提高25.6%和232.9%。综合分析认为,无论氮肥施用量高低,秸秆还田配施氮肥都可以有效提高非根际和根际区SMBC和SMBN含量,从而提升土壤养分有效性。因此,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于提高长江中下游稻麦轮作区土壤肥力和促进作物生长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小麦轮作 稻田 非根际和根际 微生物量碳氮 麦秸还田 氮肥水平
下载PDF
不同因素对柠檬酸浸提-硅钼蓝比色法测试土壤有效硅的影响及优化措施 被引量:2
7
作者 占国艳 卢信 +5 位作者 潘晓威 潘政 梁耀辉 陈淑贤 刘丽丽 叶剑芝 《中国无机分析化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09-615,共7页
准确测定土壤中有效硅含量可以了解土壤硅素肥力状况,有助于指导施肥、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土壤中有效硅含量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必测的一项参数,有利于全面摸清土壤硅的含量水平。通过改变浸提方式、浸提剂浓度以及显色方式等参数对... 准确测定土壤中有效硅含量可以了解土壤硅素肥力状况,有助于指导施肥、改善土壤质量。同时土壤中有效硅含量作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必测的一项参数,有利于全面摸清土壤硅的含量水平。通过改变浸提方式、浸提剂浓度以及显色方式等参数对柠檬酸浸提-硅钼蓝比色法测试土壤有效硅进行考察,对测试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进行针对性的优化,最后对改进后的测试条件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表明,浸提时间不足、浸提剂浓度偏低以及显色时温度不稳定均会导致所测的有效硅含量偏低。采用连续振荡2 h的方式浸提、增加浸提剂浓度为0.050 mol/L、显色过程全程于35℃水浴中操作等措施可以较好地减少误差,获得更准确的结果。改进后的方法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为0.999 6,检出限为1.0 mg/kg,精密度RSD(n=6)最大为2%,准确度相对误差最大为-4.7%。测定结果可靠,可以为第三次全国土壤普查内业检测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效硅 柠檬酸浸提-硅钼蓝比色法 方法优化
下载PDF
苏州市吴中区土壤地力评估及适宜氮肥投入量估算 被引量:4
8
作者 韩雪梅 张蓉蓉 +2 位作者 俞映倞 薛利红 杨梖 《江苏农业科学》 2019年第7期256-261,共6页
确定稻田的适宜氮肥投入量是保障耕地持续生产力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而土壤地力直接影响着作物产量与氮投入关系。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稻田系统为对象,调查了当前水稻的氮肥投入现状及产量水平,并对土壤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在... 确定稻田的适宜氮肥投入量是保障耕地持续生产力和减少农业面源污染的关键,而土壤地力直接影响着作物产量与氮投入关系。以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稻田系统为对象,调查了当前水稻的氮肥投入现状及产量水平,并对土壤地力进行了定量评估。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设定针对不同土壤地力的生产目标,给出了不同土壤地力下的适宜氮肥推荐用量及氮肥施用类型,并估算出吴中区现有土壤条件下,高地力田块推荐产量为7.50~9.00 t/hm^2,对应适宜氮肥投入量为140~240 kg/hm^2;中地力田块推荐产量为6.00~8.25 t/hm^2,对应适宜氮肥投入量为130~230 kg/hm^2;低地力田块推荐产量为5.25~7.50 t/hm^2,对应适宜氮肥投入量为130~200 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土壤地力 水稻产量 氮肥投入量 估算
下载PDF
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田麦秸降解效果 被引量:3
9
作者 王延鹏 汪小旵 +3 位作者 施印炎 魏天翔 杨四军 丁启朔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5期239-247,共9页
为研究稻麦轮作区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田麦秸的降解效果,在淮河中下游砂姜黑土区,试验测试了“耕翻+旋耕+泡田”(PRP)、“旋耕+泡田”(RP)、“泡田+旋耕”(PR)三种耕作方式下麦秸在45和90 d中的降解率、组分、养分残存量等参数变化情况,... 为研究稻麦轮作区不同耕作方式下水稻田麦秸的降解效果,在淮河中下游砂姜黑土区,试验测试了“耕翻+旋耕+泡田”(PRP)、“旋耕+泡田”(RP)、“泡田+旋耕”(PR)三种耕作方式下麦秸在45和90 d中的降解率、组分、养分残存量等参数变化情况,并在显微条件下观察了秸秆表面形态特征。结果表明:1)几种还田方式下,麦秸降解率都是先快后慢,到还田45 d时,其降解率达45%~55%,还田90 d时最高降解率也不超过58.27%。2)还田时间对麦秸碳(C)、氮(N)、磷(P)、钾(K),微观凹坑径向长度(L_(x))、微观凹坑轴向长度(L_(y)),力学强度有显著影响(P<0.05),对麦秸组分变化有影响。覆盖还田麦秸C、N、P、木质素、半纤维素随还田时间分别上升至其初始值的1.01~1.33、1.81~3.45、1.15~1.82、1.15~1.39、1.45~2.77倍,而麦秸K、纤维素则下降至其初始值的0.04~0.11、0.77~0.95倍;L_(x)和L_(y)随还田时间变化上升至其初始值的5.65~13.60、2.48~9.18倍;麦秸剪切、弯曲及压缩强度随还田时间下降至其初始值的0.07~0.34、0.26~0.58、0.43~0.76倍。3)耕作方式对覆盖还田麦秸N、P、K残存量影响显著(P<0.05),对组分变化有影响。PRP比RP、PR更能促进麦秸N、P、K、纤维素含量下降,提高木质素含量,而半纤维素随耕作方式变化无明显规律。因此,PRP是覆盖还田麦秸降解的较佳选择,其有助于还田麦秸力学强度下降,易引起秸秆表面崩解并形成微观凹坑,促进秸秆腐解及养分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解 力学特性 耕作 麦秸还田 微观结构
下载PDF
高温煅烧稀土矿渣对水体中磷的吸附过程与机理 被引量:2
10
作者 冯彦房 何世颖 +4 位作者 薛利红 陈玉东 杨林章 赵江宁 俞映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627-633,共7页
将稀土矿渣废弃物煅烧制备成具有优良吸附脱磷性能的低成本吸附剂(CRES).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X 射线荧光光谱(XRF)、比表面与孔分析(BET-BJH)、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制备的CRES 进行系统表征.研究了CRES ... 将稀土矿渣废弃物煅烧制备成具有优良吸附脱磷性能的低成本吸附剂(CRES).通过扫描电镜(SEM)、红外光谱(FTIR)、X 射线荧光光谱(XRF)、比表面与孔分析(BET-BJH)、热重分析(TGA)等手段对制备的CRES 进行系统表征.研究了CRES 对磷吸附–解吸附过程的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并考察了溶液pH 值对磷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CRES 具有较好的孔隙结构,表面含有Ba、V、Si、Y、Ca、Fe、Yb 等金属和类金属元素化合物,溶液pH 值(2. 2~10. 0)对磷吸附无明显影响.Langmuir 模型能较好拟合等温吸附数据(R^2 =0. 932 5,n =5),CRES 对磷酸根的最大吸附能力达152 mg·g^-1,高于普遍报道的除磷吸附剂的吸附能力.吸附动力学试验表明,吸附过程在4~6 min 就达到平衡,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很好地描述了吸附过程,表明化学吸附起到主导作用;物理吸附过程主要存在于吸附的初始阶段,这与CRES 表面含有多种金属和类金属元素以及良好的孔隙系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矿渣 吸附 资源化 低成本
下载PDF
模拟条件下生态草帘净化硬质驳岸降雨径流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邵凯迪 段婧婧 +1 位作者 薛利红 徐德福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064-1071,共8页
采用混凝土和浆砌石块将河岸带硬化易导致河岸带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岸带对径流中污染物的拦截净化能力基本丧失,加剧了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针对城镇驳岸硬质化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采用生态草帘技术对硬质驳岸进行修复,提高其对径... 采用混凝土和浆砌石块将河岸带硬化易导致河岸带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河岸带对径流中污染物的拦截净化能力基本丧失,加剧了河道水体的富营养化。针对城镇驳岸硬质化这一普遍存在的现象,采用生态草帘技术对硬质驳岸进行修复,提高其对径流拦截的污染控制效果。经过基质筛选实验,选出植株长势较好的火山石-黑麦草和椰丝-黑麦草2个组合进行后续试验。2种生态草帘对总固体悬浮物(TSS)始终具有良好的拦截效果,拦截率在86%以上,且不受雨强和坡度的影响。对模拟径流试验中TN和NH 4+-N的去除效果均随坡度和降雨强度的增加而减弱,随降雨时间的增加而减低。椰丝草帘在坡度45°和小雨强下对TN和NH 4+-N的去除率最高可达51%和73%,优于火山石草帘(33%和47%)。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增加,椰丝草帘对氮去除的优势不再明显。生态草帘对模拟径流中TP的去除效果较差且波动较大。生态草帘技术具有成本低、易于培育、铺设和收取快捷等优点,故可以作为一种可行的修复技术以提高硬质驳岸对污染物的拦截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草帘 硬质驳岸 降雨径流 黑麦草 污染拦截
下载PDF
Status Quo of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in Jiangsu Province and the Countermeasures
12
作者 张斯梅 杨四军 +1 位作者 石祖梁 常志州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15年第9期2014-2019,共6页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conducted 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field survey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of the province. Problems in collecting the stra...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Province was conducted using questionnaires and field survey to explore the status quo of the coll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of the province. Problems in collecting the straw were analyzed taking into account meteorological data of the rice and wheat harvesting seasons in the region. Results show:(1) Currently, the main handling way of rice and wheat straw was directly returning to field. The peasant households of straw returning from investigated townships A and B respectively occupied 22.01% and 28.75% of investigation households, and both of the two townships had a considerable portion of the straw wasted or improperly disposed. In township B, over 50% of the farmer households surveyed failed to make sure of any of the straw, and as high as over55% of the straw was discarded or burnt.(2) During the rice and wheat harvesting seasons, the ten-day precipitation was among 7.21-87.28 mm, and the ten-day precipitation days were among 1.53-5.00 d. Such weather not only affected timely harvesting of rice and wheat, but also seriously impeded baling, transportation and storage of straw.(3) As the crops must be harvested in a relatively short and concentrated time period, large volumes of straw were turned out within a few days.Moreover, harvesting of the first crop often coincided with sowing, leaving little time available for straw collection.(4) Straw collection was very low in economic benefit.A farmer can only get 60-90 RMB per day from straw collection and transportation,which was much lower than what they can get by working as migrant workers in the city.(5) Machines designed for straw collection were rare and those now used in the operation were low in efficiency and needed to be improved technically,which directly affected the efficiency of straw collection. The above-listed findings indicates that time shortage, negative weather condition, low benefit and low mechanization level were major factors affecting straw collection. To solve the probl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ice and wheat straw COLLECTION MECHANIZATION BENEFIT
下载PDF
载镧生物质炭吸附水体中As(Ⅴ)的过程与机制 被引量:11
13
作者 冯彦房 薛利红 +4 位作者 杨梖 刘杨 段婧婧 何世颖 杨林章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190-2197,共8页
将镧氧化物的纳米颗粒通过浸渍、负载、炭化等流程负载到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制备的生物质炭(Biochar)表面,得到了对水体中As(Ⅴ)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载镧生物炭(La-biochar)。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制备所得La-... 将镧氧化物的纳米颗粒通过浸渍、负载、炭化等流程负载到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制备的生物质炭(Biochar)表面,得到了对水体中As(Ⅴ)具有高效吸附性能的载镧生物炭(La-biochar)。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X-射线电子能谱(XPS)对制备所得La-biochar进行了表征,研究了吸附剂用量、接触时间、初始p H值和初始As(Ⅴ)浓度等因素对吸附过程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吸附机制。结果表明:La-biochar对As(Ⅴ)的去除效率随着吸附剂量的增加而增加,最优吸附剂投加量为2.0 g·L-1;La-biochar对As(Ⅴ)的吸附动力学过程数据遵循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方程,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更适合描述La-biochar对As(Ⅴ)的吸附,并且吸附能力随着初始溶液p H值的增大而减小;La-biochar对As(Ⅴ)的吸附主要归结为复杂的离子交换过程。研究表明,La-biochar是一种高效的除砷吸附剂,具有一定的应用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镧 生物质炭负载 五价砷 吸附
下载PDF
载镧生物炭的优化制备及其对水体中砷的吸附 被引量:11
14
作者 冯彦房 薛利红 +3 位作者 杨梖 孙海军 何世颖 杨林章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33-2441,共9页
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优化制备用于吸附水体中五价砷的载镧生物炭(La-biochar),对其表面进行了系统表征,同时考察了环境条件对载镧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负载前生物炭,负载后生物炭表面更粗糙,比表面积增大4.6倍,同时表面成... 以玉米秸秆为原材料优化制备用于吸附水体中五价砷的载镧生物炭(La-biochar),对其表面进行了系统表征,同时考察了环境条件对载镧生物炭吸附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负载前生物炭,负载后生物炭表面更粗糙,比表面积增大4.6倍,同时表面成功负载有大量镧元素.以获取对五价砷的最大吸附能力为目的,通过响应面模型获得La-biochar的优化制备条件为:物料比w(La)/w(秸秆)=9.47%,停留时间=20min,热解温度=300oC.中性和酸性环境条件有利于La-biochar对砷酸根的吸附,而碱性条件则有不利影响;较高浓度的CO32-显著降低其对砷酸根吸附,而同样浓度的Cl-和F-不会造成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稀土镧 生物炭 吸附 五价砷 响应面法
下载PDF
生物炭负载氮还田对水稻生长、根系形态及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7
15
作者 俞映倞 王悦满 +3 位作者 侯朋福 杨林章 Alfred Oduor Odindo 薛利红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5170-5179,共10页
建立连接富营养化水体养分与农田养分的枢纽是减少农田养分投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难点.为探明生物炭材料负载氮还田的可行性,开展了基于溶液氮及生物炭负载氮两种氮源添加方式的水稻根箱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负载氮添加方式分别较溶... 建立连接富营养化水体养分与农田养分的枢纽是减少农田养分投入、缓解水体富营养化的难点.为探明生物炭材料负载氮还田的可行性,开展了基于溶液氮及生物炭负载氮两种氮源添加方式的水稻根箱试验.结果表明,生物炭负载氮添加方式分别较溶液氮添加方式降低了水稻地上部分生物量及氮累积16%及14%,提高了生物量根冠比25%~27%,降低了氮利用效率.不定根的根长及体积是两种氮源添加方式在水稻地下部分差异的体现,地下部分生物量及氮累积与土壤铵态氮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地上部分氮累积与根尖数呈负相关关系.生物炭负载氮完全替代化学肥料施用农田会影响水稻生物量及氮素利用.但生物炭负载氮与普通化学肥料共同施用,水稻并不会显现利用偏好.生物炭负载氮对水稻氮素利用无不良影响,且能有效提高土壤矿质态氮固持量.因此,生物炭可以作为载体实现水体到农田土壤的氮素迁移,鉴于化肥氮替代比例对作物生长的影响,适宜替代比例还需进一步研究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氮素负载 氮还田 根系形态 氮素利用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