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栓塞疗效观察 被引量:4
1
作者 徐汉荣 左其龙 王军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2014年第19期95-96,共2页
脑栓塞发病急,症状常在瞬间达到峰值,如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偏瘫等。不同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病,尤以中老年群体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病率高,发病部位以大脑中动脉栓塞最为常见。脑栓塞急性期病死率5%-15%,复发率高,复发后病死率更高。... 脑栓塞发病急,症状常在瞬间达到峰值,如语言障碍、肢体障碍、偏瘫等。不同年龄段均有可能发病,尤以中老年群体及大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发病率高,发病部位以大脑中动脉栓塞最为常见。脑栓塞急性期病死率5%-15%,复发率高,复发后病死率更高。奥扎格雷钠是近年来出现的一种新药,资料显示,其对急性期脑血栓具有显著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本次研究80例患者为对象,观察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期脑栓塞患者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扎格雷钠 急性脑栓塞 脑栓塞形成
下载PDF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表达的鉴定
2
作者 严峻 龚筱倩 苏长青 《内蒙古中医药》 2012年第7期1-3,共3页
目的:构建携带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鉴定其基因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胶质瘤细胞中克隆GDNF cDNA,重组携带GDNF基因的腺病毒,鉴定其在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以GDNF特异性引物扩增出758bp... 目的:构建携带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鉴定其基因表达。方法:采用RT-PCR方法从人胶质瘤细胞中克隆GDNF cDNA,重组携带GDNF基因的腺病毒,鉴定其在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结果:以GDNF特异性引物扩增出758bp的GDNF cDNA,经测序证实序列完全正确。GDNF基因克隆入腺病毒载体pAdCMV,细胞内重组后PCR鉴定Ad-GDNF腺病毒含有GDNF基因。重组腺病毒Ad-GDNF在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内能够高效表达GDNF。结论:GDNF是神经系统生长、分化和损伤后修复过程中的营养因子。以间充质干细胞作为GDNF基因治疗的供体细胞,有希望用于治疗脑缺血等继发性神经损伤以及帕金森病等神经变性疾病。GDNF基因的克隆与表达,为进一步研究GDNF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神经保护和修复作用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腺病毒 间充质干细胞 神经保护和修复
下载PDF
早期干预对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20
3
作者 龚筱倩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367-368,共2页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抗酸药对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182例 (脑梗死 10 7例 ,脑出血 75例 ) ,随机分成 3组 :A组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组 6 3例 ;B组 :组织胺受体抑制剂 (雷尼替... 目的 观察早期应用抗酸药对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的预防作用。方法 选择急性脑血管病患者 182例 (脑梗死 10 7例 ,脑出血 75例 ) ,随机分成 3组 :A组 :质子泵抑制剂 (奥美拉唑、兰索拉唑 )组 6 3例 ;B组 :组织胺受体抑制剂 (雷尼替丁、法莫替丁 )组 5 9例 ;C组 :对照组 6 0例 (入院时未给予抗酸药 ,出现应激性溃疡后加用抗酸药 )。观察 3组患者应激性溃疡发生率及死亡率 ,两类药物的副反应 ,对胃液 p H值的影响。结果 质子泵抑制剂组、组织胺受体抑制剂组在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提高胃液酸碱度及降低死亡率方面较对照组有显著差异 (P<0 .0 5 )。质子泵抑制剂组的副反应少于组织胺受体抑制剂组 ,但两组疗效及病死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P>0 .0 5 )。结论 质子泵抑制剂、组织胺受体抑制剂两类药物均能抑制急性脑卒中患者的胃酸分泌 ,改变胃液酸碱度 ,降低急性脑卒中后应激性溃疡的发生率 ,降低死亡率。前者副反应少 ,口服方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脑卒中 应激性溃疡 抗酸药
下载PDF
伴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脑梗死患者血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 被引量:17
4
作者 陈茂刚 朱武生 +11 位作者 殷勤 吴波娜 王启章 马敏敏 刘德志 李永坤 刘朝来 黄显军 陈兆耀 王万相 徐格林 刘新峰 《中华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5期1753-1756,共4页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ey)的水平变化。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筛选2009年3—12月男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2例,根据呼吸暂停加低通气指数(AHI)值将病例为无OSA组(AHI... 目的探讨脑梗死伴随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患者的血同型半胱氨酸(Hey)的水平变化。方法从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筛选2009年3—12月男性急性脑梗死患者,共92例,根据呼吸暂停加低通气指数(AHI)值将病例为无OSA组(AHI〈5/h)与伴OSA组(AHI≥5/h)两组,在脑梗死发病后第(14±2)天检查多导睡眠图与血Hey等生化指标。结果脑梗死伴OSA组患者的血Hey水平为(17±5)μmol/L,显著高于无OSA组(11±3)μmol/L(P〈0.01)。根据AHI值,将所有病例分为无OSA组(AHI5—14/h)、轻度OSA组(AHI5—14/h)、中度OSA组(AHI15—30/h)和重度OSA(AHI〉30/h),四组的血Hey分别为(11±3)μmol/L、(14±3)Ixmol/L、(17±5)μmol/L和(21±5)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一步组间两两比较,无OSA组均显著低于其他三组(P〈0.05)。将血Hey与AHI作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Hey与AHI呈现正相关(r=0.482,P〈0.01)。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校正其他因素后,仍显示AHI(β=0.671,P=0.001)是血Hey水平的独立预测因子(R2=0.539,P〈0.01)。结论在脑梗死患者合并OSA时Hey具有升高趋势,且随着阻塞程度的进展而加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缺血性卒中 睡眠呼吸暂停 同型半胱氨酸
原文传递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不同残余症状前庭康复训练疗效分析 被引量:14
5
作者 孙相波 任桃杰 《中国医药科学》 2020年第15期5-8,40,共5页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不同残余症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不同残余症状提供针对性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复位成... 目的探讨前庭康复训练对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患者不同残余症状的影响,为临床治疗不同残余症状提供针对性参考。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手法复位后有残余症状的BPPV患者8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治疗组,每组42例,对照组复位成功后给予BPPV健康宣教,治疗组在健康宣教基础上进行前庭康复训练,选择眩晕障碍量表和残余症状持续时间进行评价。结果(1)所有残余症状患者出现残余头晕者占57.14%(48/84),走路不稳者占60.71%(51/84),颈部不适者占29.76%(25/84),其中合并两种残余症状者占35.71%(30/84),三种残余症状均有者占5.95%(5/84),合并两种症状患者中以头晕合并走路不稳最多,占比56.67%(17/30);(2)治疗组残余头晕和走路不稳持续时间明显较对照组缩短(P<0.05),其中走路不稳更为显著,治疗组颈部不适持续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治疗后1周和治疗后1个月,治疗组DHI总分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PPV复位后残余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晕、走路不稳和颈部不适,前庭康复训练能显著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残余症状改善以走路不稳最显著,头晕次之,颈部不适最差,这为针对性治疗BPPV不同残余症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余症状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前庭康复 手法复位
下载PDF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患者TCD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5
6
作者 钱云 左其龙 吕晓霞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123-124,共2页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继发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DINDS)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的动态变化。方法 应用TCD动态检查 2 3例SAH继发DINDS的患者 ,根据DINDS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 (Vm)的改变分为流速增高组与流速正常... 目的 研究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继发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DINDS)患者经颅多普勒(TCD)的动态变化。方法 应用TCD动态检查 2 3例SAH继发DINDS的患者 ,根据DINDS侧大脑中动脉(MCA)平均血流速度 (Vm)的改变分为流速增高组与流速正常组 ,并进行比较。结果 流速增高组DINDS侧MCA的Vm与脉动指数 (PI)均呈进行性增高并均高于对侧 (均P <0 0 1) ,且早于DINDS临床症状出现 (P <0 .0 1) ;流速正常组DINDS侧MCA的PI进行性增高并高于对侧 (P <0 0 1) ,同时Vm进行性减慢并低于对侧(P <0 0 1) ,早于DINDS临床症状出现 (P <0 .0 1)。结论 SAH继发迟发性脑血管痉挛 (DCVS)发生于脑底动脉 ,和其远端小动脉的TCD表现不同 ,两者的变化均早于临床症状出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蛛网膜下腔出血 迟发性缺血性神经功能障碍 TCD 并发症 经颅多普勒检查
下载PDF
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在急性期脑梗塞中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1
7
作者 孙鼎明 程永清 陈进 《智慧健康》 2019年第31期129-130,共2页
目的对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在急性期脑梗塞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塞患者40例,通过随机法分为20例实验组与20例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 目的对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在急性期脑梗塞中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方法选择急性期脑梗塞患者40例,通过随机法分为20例实验组与20例对照组,其中实验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依达拉奉治疗,对比两组临床效果。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ADL指数改善效果更好(P<0.05)。结论在急性期脑梗塞临床治疗中,通过依达拉奉联合丁苯酞注射液的方法可取得显著临床效果,有助于临床治疗有效率的提高,可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具备较高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依达拉奉 丁苯酞注射液 急性期 脑梗塞
下载PDF
p38 MAPK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 被引量:10
8
作者 王军 左其龙 徐汉荣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1年第13期5-7,11,共4页
目的探讨p38 MAPK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给药组及溶媒组。除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外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药组和... 目的探讨p38 MAPK在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组、给药组及溶媒组。除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外各组采用线栓法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给药组和溶媒组分别侧脑室注射p38 MAPK特异性抑制剂SB202190及1%DMSO。每组分别进行行为学评分和检测Bcl-2、Bax表达的变化。结果①行为学结果: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缺血再灌注后24 h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降低,给药组大鼠神经功能评分高于缺血再灌注组,有统计学差异(P<0.01)。②免疫印迹检测结果: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可见少量Bcl-2、Bax蛋白表达,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组再灌注后24 h可见Bcl-2表达减少,但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再灌注后24 h可见Bax蛋白表达明显增加,与空白对照组及假手术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给药组与缺血再灌注组相比再灌注后24 h可见Bax蛋白表达明显减少(P<0.05),而Bcl-2蛋白表达明显增加(P<0.05)。结论抑制p38 MAPK激活可以减轻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时的脑神经元的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38 MAPK 缺血再灌注损伤 SB202190 Bcl-2 BAX
下载PDF
不同疗程甘露醇治疗急性期脑出血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左其龙 刘淑珍 +2 位作者 周会芳 吕晓霞 胡俊夫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26-427,共2页
目的 探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疗程。方法 对 1 0 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 2组 :A组 (甘露醇疗程 2 0d) ,B组 (甘露醇疗程 30d) ,各 5 0例。对其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组血肿周围水肿吸收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有效率及显效... 目的 探讨甘露醇治疗脑出血的疗程。方法 对 1 0 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 2组 :A组 (甘露醇疗程 2 0d) ,B组 (甘露醇疗程 30d) ,各 5 0例。对其治疗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B组血肿周围水肿吸收速度、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有效率及显效率均明显优于A组 (P <0 0 5 )。结论 甘露醇是通过脱水、降低血黏度、改善脑循环等多个环节发挥治疗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醇 治疗
下载PDF
巨细胞病毒感染与老年人动脉硬化性脑梗死的关系 被引量:5
10
作者 龚筱倩 苏长青 《诊断学理论与实践》 2005年第5期403-405,共3页
目的:检测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活动性感染情况,探讨 hCMV 感染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 目的:检测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的活动性感染情况,探讨 hCMV 感染与老年人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形成的关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老年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 hCMV-IgM 抗体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 hCMV-mRNA 的表达。结果: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组血清 hCMV-IgM 抗体阳性率和 hCMV 25 ku 蛋白基因 mRNA 表达的阳性率显著高于老年人腔隙性脑梗死组(P≤0.05)和健康对照组(P≤0.01),而腔隙性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采用特异度和敏感度较高的 ELISA 和 RT-PCR 法检测体内 hCMV-IgM 抗体,能够反映患者体内 hCMV 的近期感染情况。hCMV 近期感染与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老年性脑梗死有关,这项研究可能对进一步研究老年性脑梗死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防治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细胞病毒 动脉粥样硬化 脑梗死 酶联免疫吸附法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下载PDF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舒适护理 被引量:7
11
作者 顾春芳 《当代护士(下旬刊)》 2014年第1期37-38,共2页
总结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对2008年1月~2012年6月入院的3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心理、病房环境等的舒适护理,认为贯穿诊治过程的舒适护理能够显著减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 总结了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住院治疗期间的护理体会,主要包括对2008年1月~2012年6月入院的36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病情、心理、病房环境等的舒适护理,认为贯穿诊治过程的舒适护理能够显著减轻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不适感,保持其病情稳定,促进其病体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舒适护理 沟通
下载PDF
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 被引量:5
12
作者 李帮兰 高阳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3年第22期3499-3501,共3页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例按就诊的单双数排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循证护理组120例。循... 目的探讨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某院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24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病例按就诊的单双数排序,随机分为对照组120例和循证护理组120例。循证护理组运用循证护理方法,确定护理问题,寻找循证护理支持;对照组采用神经外科常规基础护理。对比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及预后情况。结果循证护理组头痛、再出血、脑血管痉挛及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5.8%、2.4%、13.3%及1.7%,均优于对照组的31.7%、12.3%、29.2%、11.6%(x^2=15.58、5.12、6.22、3.89,均P〈0.05);两组泌尿系感染、压疮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1.32、1.48,均P〉0.05)。循证护理组痊愈率69.2%,优于对照组的45.0%(x^2=3.88,P〈0.05)。结论循证护理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值得临床广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护理 循证医学 蛛网膜下腔出血 动脉瘤
原文传递
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痴呆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3
作者 吉亚军 《中国医药》 2011年第6期670-671,共2页
目的 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痴呆的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 目的 探讨长春西汀注射液治疗脑卒中后痴呆的疗效及对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68例)和对照组(68例),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给予长春西汀注射液进行治疗,对照组给予依达拉奉注射液进行治疗,发病第12周观察2组痴呆发生率,采用简易智能状态表(MMSE)进行智力测定。结果治疗组脑卒中后12周时痴呆发生率为2.9%(2/68),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4.7%(10/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5.85,P〈0.05);患者MMSE评分治疗组为(25.47±2.27)分,高于对照组的(21.22±2.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64,P〈0.05)。结论长春西汀注射液可有效减少脑卒中后痴呆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痴呆 脑卒中 长春西汀注射液
下载PDF
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60例效果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阳 陈卫伟 蒯凤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0年第6期485-485,487,共2页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bi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三磷... 目的:观察依达拉奉治疗大面积脑梗死的效果。方法:将经CT或MRI证实的急性大面积脑梗死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 mg(生理盐水250 ml)静脉滴注,bid;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三磷酸胞苷二钠60 mg静脉滴注,qd;连用14 d。2组均应用甘露醇脱水,水肿高峰期过后予血液稀释等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总有效率6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依达拉奉治疗急性大面积脑梗死安全有效,疗效优于三磷酸胞苷二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面积脑梗死 依达拉奉 三磷酸胞苷二钠
下载PDF
Enterprise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徐高峰 左其龙 +4 位作者 高阳 王成虎 吉洪海 朱兴龙 徐龙湘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2年第3期269-271,共3页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2月~2011年3月应用Enterprise支架(美国Codman公司)治疗颅内动脉瘤21例,其中宽颈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2例。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输送导管送至动脉瘤颈以... 目的评价Enterprise支架在颅内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及安全性。方法 2008年12月~2011年3月应用Enterprise支架(美国Codman公司)治疗颅内动脉瘤21例,其中宽颈动脉瘤19例,梭形动脉瘤2例。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支架输送导管送至动脉瘤颈以远,通过输送导管将支架引至动脉瘤处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行弹簧圈栓塞术。结果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2例,支架先释放技术5例,支架后释放技术14例。21例22枚支架置入顺利,全部成功释放,位置良好。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动脉瘤致密性栓塞13例,大部栓塞6例,单纯支架置入的2例微小动脉瘤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除1例驼背病人术后1周并发肺部感染死亡外,余20例随访1~6个月无临床症状加重,未发生脑再出血或新发梗死;11例术后6~12个月行DSA,2例动脉瘤瘤颈有残留,未见支架移位和支架内狭窄。结论 Enterprise支架操作简便,易通过血管弯曲处并准确释放,为颅内动脉瘤提供了较为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架 颅内动脉瘤
下载PDF
支架技术在颅内复杂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6
作者 徐高峰 左其龙 +4 位作者 高阳 王成虎 吉洪海 朱兴龙 徐龙湘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 2012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支架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技术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技术辅助栓塞治疗的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宽颈动脉瘤28例,梭形动脉瘤3例)的临床资料。术中将支架引至动脉瘤处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结... 目的探讨支架在颅内复杂动脉瘤中的治疗技术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应用支架技术辅助栓塞治疗的31例颅内动脉瘤患者(宽颈动脉瘤28例,梭形动脉瘤3例)的临床资料。术中将支架引至动脉瘤处释放支架覆盖动脉瘤颈,并结合弹簧圈栓塞术。结果 31例共置入支架32枚,其中Enterprise支架24枚,LEO支架5枚,Solitaire AB支架3枚。采用单纯支架置入技术2例,此2例微小动脉瘤术后见瘤腔内造影剂滞留。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29例,其中支架先释放技术7例,支架后释放技术22例,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组取得满意疗效。术后即刻栓塞结果按改良的Raymond分级:动脉瘤体完全栓塞20例(Ⅰ级),瘤颈残留7例(Ⅱ级),瘤体显影2例(Ⅲ级)。随访1~6个月未发生再出血及缺血并发症。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是治疗颅内动脉瘤安全有效的方法,可提高动脉瘤栓塞的致密程度,采用支架后释放技术使绝大多数颅内复杂动脉瘤的介入治疗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支架 介入放射学
下载PDF
经颅多普勒动态检测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脑血动力学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强 李维平 +2 位作者 钱云 范艳华 郑怀芳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404-406,414,共4页
为探讨围产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与临床的关系 ,对 89例HIE和 5 5例健康新生儿出生后 1、2、3、5、10d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经颅外检查颈动脉颅外段 (ICA) ,经颞部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测定其脑血流动力学... 为探讨围产期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 (HIE)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及与临床的关系 ,对 89例HIE和 5 5例健康新生儿出生后 1、2、3、5、10d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经颅外检查颈动脉颅外段 (ICA) ,经颞部检查双侧大脑中动脉 (MCA) ,测定其脑血流动力学参数 ,包括所测动脉血流的平均速度 (Vm)、脉动指数 (PI)、MCA(Vm) /ICA(Vm)比值 (M/I)。结果显示HIE中、重度组MCA(Vm)和ICA(Vm)于生后第 1d低于对照组 ,其ICA(Vm)降低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 ,而ICA(PI)、MCA(PI)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第 2、3、5dHIE中、重度组MCA(Vm)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0 1) ,而ICA(Vm)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 ,ICA(PI)、MCA(PI)均低于对照组 (P <0 .0 0 1) ;M/I比值于第 1~ 3d ,HIE中、重度组及HIE轻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变化为 :HIE中、重度组 >HIE轻度组 >对照组 (2 5 :1 2 :1 0 )。各组之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 (P <0 .0 0 1)。提示HIE中、重度组在出生后 2 4h内脑血流灌注不足 ,2 4h后至第 5d脑血流过度灌注。脑血流灌注异常与临床表现及预后密切相关 ,出现脑血流灌注异常的时间愈早、恢复愈慢HIE病情愈重、预后愈差 ;M/I比值对HIE分型有参考价值 ,分别为 :正常M/I =0 9~1 2 ,轻度HIE组M/I=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儿 缺氧缺血性脑病 脑血动力学 经颅多普勒超声 动态检测
下载PDF
对脑卒中后失语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园 龚筱倩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第4期61-62,共2页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失语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ABC(汉语失语症评定量表)、NLCA(非语言性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和BDAE(... 目的:探讨脑卒中后失语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期间江苏省盐城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收治的42例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使用ABC(汉语失语症评定量表)、NLCA(非语言性认知功能评估量表)和BDAE(波士顿诊断失语检查)对这42例患者的失语和认知功能障碍的情况进行评估。然后,对患者的ABC评分、NLCA评分与其BDAE分级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从中找出脑卒中失语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结果:这42例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在这42例脑卒中患者中,有35例患者被诊断患有失语,占83.3%。随着脑卒中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程度的加重其失语严重程度的级别也相应地升高,呈正相关。结论:脑卒中后失语与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具有明显的相关性,患者失语的程度越高其认知功能障碍就越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后失语 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 相关性
下载PDF
奥希替尼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在望 曹婷婷 +2 位作者 王倩 涂景梅 韩晶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1年第14期9-12,26,F0003,共6页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60只8周龄雌性SD大鼠(200~25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20)和SCI模型组(n=4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CI模型大鼠分为损伤... 目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血脊髓屏障通透性的影响。方法60只8周龄雌性SD大鼠(200~250 g)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n=20)和SCI模型组(n=40),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SCI模型大鼠分为损伤组和奥希替尼组,每组20只。奥希替尼组给予浓度为0.4 mg/mL奥希替尼溶液灌胃(2 mL/d),假手术组和损伤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2 mL/d),三组均干预3 d。SCI后3 d测定脊髓组织含水量,Western blot技术检测水通道蛋白-4(AQP-4)表达量,采用伊文思蓝(EB)染料渗漏实验及免疫荧光技术测定脊髓白蛋白含量评估血脊髓屏障通透性变化。采用Basso-Beattie-Bresnahan(BBB)评分评估大鼠运动功能。结果SCI后3 d奥希替尼组脊髓含水量明显低于损伤组(P<0.05);奥希替尼组AQP-4蛋白表达量明显低于损伤组(P<0.01);奥希替尼组脊髓组织EB染料聚集较损伤组少,EB荧光强度较损伤组弱(P<0.05);奥希替尼组白蛋白免疫荧光强度较损伤组弱。奥希替尼组总体BBB评分高于损伤组(P<0.05)。结论EGFR抑制剂奥希替尼可改善SCI后血脊髓屏障的破坏并减轻脊髓继发性损伤,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希替尼 脊髓损伤 血脊髓屏障 神经功能
下载PDF
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的围手术期护理 被引量:4
20
作者 顾春芳 《当代护士(中旬刊)》 2013年第11期28-29,共2页
总结了68例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疼痛完全消失56例,疼痛缓解12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积极... 总结了68例微血管减压(microvascular decompression,MVD)治疗三叉神经痛患者围手术期的护理经验,包括术前进行有效的心理疏导和健康教育;术后重视病情观察和并发症的处理。结果疼痛完全消失56例,疼痛缓解12例;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经积极对症治疗、护理后均治愈。认为优质的护理可缓解三叉神经痛患者焦虑情绪,减轻术后疼痛,有助于患者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叉神经痛 显微血管减压术 护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