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悬浮颗粒物的关系 被引量:8
1
作者 李欣 周婷婷 +4 位作者 张影宏 范竟成 张铭连 朱铮宇 冯育青 《江苏林业科技》 2019年第2期10-12,37,共4页
为揭示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悬浮颗粒物对透明度的影响,2018年对苏州太湖水域及中小湖荡水域进行现场透明度调查和实验室颗粒物厘定,分析了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探讨了透明度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 为揭示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动态变化规律及悬浮颗粒物对透明度的影响,2018年对苏州太湖水域及中小湖荡水域进行现场透明度调查和实验室颗粒物厘定,分析了苏州湿地水体透明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变化规律,探讨了透明度与悬浮颗粒物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从空间分布上,东南部中小湖荡水域透明度高于西南部太湖水域透明度;从时间分布上,太湖水域透明度秋季较高,中小湖荡水域透明度冬季较高;从颗粒物影响上,太湖水域中,太湖三山岛湿地、太湖贡山岛湿地透明度较低,主要受悬浮颗粒物中无机颗粒物的影响,中小湖荡水域透明度普遍较高,悬浮颗粒物含量较低,主要成分为有机颗粒物。太湖水域悬浮颗粒物含量是中小湖荡水域的2.3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透明度 悬浮颗粒物 有机颗粒物 无机颗粒物 湿地 苏州
下载PDF
浅析苏州市湿地公园管理模式 被引量:6
2
作者 周婷婷 李欣 +1 位作者 张影宏 朱铮宇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0年第1期21-23,共3页
从完善管理制度、创建考评体系、探索监测体系、构建宣教体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苏州市湿地公园的管理模式。从确保湿地公园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到制定量化考核方式,再到提高湿地公园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水平,阐述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湿... 从完善管理制度、创建考评体系、探索监测体系、构建宣教体系的角度出发,介绍了苏州市湿地公园的管理模式。从确保湿地公园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到制定量化考核方式,再到提高湿地公园科研监测和科普宣教水平,阐述了具有苏州特色的湿地公园管理之路,对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公园 管理 苏州 生态文明建设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与MaxEnt模型预测的苏州市猛禽未来潜在分布 被引量:1
3
作者 解晋敏 姚思佳 +4 位作者 蒋涛 姜琳琳 畅里鑫 李欣 杨朝辉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29-840,共12页
猛禽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使用PLUS模型模拟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综合发展3种情景下2030年苏州市土地利用并将其作为限制条件,引入被食鸟类分布与未来气候作为环境因子,耦合MaxEnt模型预测各情景下2030年苏州市猛禽的潜在分... 猛禽对维持生态系统平衡起着重要作用.使用PLUS模型模拟自然发展、耕地保护、综合发展3种情景下2030年苏州市土地利用并将其作为限制条件,引入被食鸟类分布与未来气候作为环境因子,耦合MaxEnt模型预测各情景下2030年苏州市猛禽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影响猛禽分布的主要因子有被食鸟类分布(18.9%)、土地利用类型(12.5%)、归一化植被指数(11.5%)和高程(11.5%).预计至2030年,建设用地在3种情景下都将出现扩张,沿主城区姑苏区向东北方向扩张速率最快.当前苏州市猛禽适生区面积为5000.88 km^(2),至2030年,其范围将出现一定扩张,综合发展情景下扩张最为明显,更适合猛禽生存.猛禽集中分布于长江流域、江苏虞山国家森林公园、阳澄湖度假区、太湖沿线和淀山湖风景区等区域,预计2030年阳澄湖度假区与淀山湖风景区的猛禽适生区范围会大幅减少.本研究表明不同条件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对猛禽潜在分布会造成明显影响,未来发展中应控制建设用地的扩张速度及工程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加强对区域周边耕地与湿地等的保护.(图11表5参4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猛禽 MaxEnt模型 PLUS模型 潜在分布 土地利用变化 苏州市
原文传递
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区生境质量评价
4
作者 姚思佳 张权 +5 位作者 姜琳琳 解晋敏 蒋涛 畅里鑫 李欣 杨朝辉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4-40,共7页
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所处的吴淞江江苏段集水区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InVEST模型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生态影响评价中,在只须获取少量数据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评价模型,直观、精确地得到工程施工前和竣工后生态环境... 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吴淞江(江苏段)整治工程所处的吴淞江江苏段集水区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将InVEST模型应用于水利工程项目生态影响评价中,在只须获取少量数据的条件下,快速建立评价模型,直观、精确地得到工程施工前和竣工后生态环境变化,实现生境质量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总体精度达到93.25%,Kappa系数为91.81%;工程施工前研究区生境质量指数最高值为0.76,位于独墅湖湖心,生境质量指数均值为0.100,整体生境质量偏低;工程竣工后生境质量指数均值为0.098,比施工前下降了0.002,下降率为2.00%,工程建设导致生境质量下降和生境退化度增强,为保证生境质量不降低,须进行生态补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境质量 InVEST模型 随机森林 土地利用 水利工程 吴淞江
下载PDF
基于兴趣点数据和最大熵模型的苏州市鸟类多样性研究
5
作者 蒋涛 姜琳琳 +4 位作者 解晋敏 姚思佳 畅里鑫 李欣 杨朝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473-1484,I0001-I0004,共16页
鸟类群落对于城市环境中的食物及栖息地有较强的依赖性,导致城市鸟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苏州市为研究区域,提取影响城市鸟类生存繁衍的关键环境因子,探索性地引入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并构建多类别POI核密度指数... 鸟类群落对于城市环境中的食物及栖息地有较强的依赖性,导致城市鸟类与环境因子的关系非常密切。以苏州市为研究区域,提取影响城市鸟类生存繁衍的关键环境因子,探索性地引入兴趣点(point of interest,POI)数据并构建多类别POI核密度指数,揭示苏州市不同城市空间布局对鸟类分布的影响。通过收集苏州市2020—2022年鸟类分布数据,利用最大熵模型(maximum entropy model,MaxEnt),对205种鸟类在苏州范围内的潜在适生区进行模拟,分析了苏州市鸟类多样性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热点地区。结果显示,MaxEnt模型预测结果可信度较高(AUC平均值为0.854);土地利用类型、归一化植被指数和距离绿地距离是影响苏州市鸟类空间分布的主要环境变量,林鸟与水鸟的差异影响因子主要为冠层高度和距离水源距离;结合偏相关分析得出,在12类POI核密度因子中,乡村住宅用地类型对于鸟类的分布影响最大,这表明在城市发展的同时也需要注重维持乡村生态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大熵模型 鸟类多样性 兴趣点数据 偏相关分析 苏州市
下载PDF
苏州湿地人才发展现状与培育体系的构建 被引量:2
6
作者 张铭连 范竟成 +1 位作者 李欣 朱铮宇 《黑龙江科学》 2023年第7期32-34,40,共4页
近年来,湿地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苏州市正处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的重要时期,在湿地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高校湿地相关专业和课程匮乏,用人单位湿地人才培养难度大,湿地从业人员职称申报路径不畅,职称等级和岗位晋升、薪资待遇不挂... 近年来,湿地保护工作越来越受重视,苏州市正处在“国际湿地城市”创建的重要时期,在湿地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着高校湿地相关专业和课程匮乏,用人单位湿地人才培养难度大,湿地从业人员职称申报路径不畅,职称等级和岗位晋升、薪资待遇不挂钩等问题。为此,苏州市应从高校、中小学校、湿地公园、湿地主管部门、用人单位等五方面探索苏州湿地人才培育体系构建方法,以期为苏州湿地人才发展提供思路和支持,为苏州创建“国际湿地城市”助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地人才 人才培育体系 湿地宣教
下载PDF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的栖息地修复实践与研究——以天福国家湿地公园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宁 戴小华 +1 位作者 王洁 谢冬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5期86-89,共4页
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下,目前普遍缺少对自然生态条件有限、规模较小的人工恢复栖息地后期管理的相关研究。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理念,在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栖息地修复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拦截... 在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破碎化、生物多样性丧失的挑战下,目前普遍缺少对自然生态条件有限、规模较小的人工恢复栖息地后期管理的相关研究。基于自然解决方案(NbS)的理念,在江苏昆山天福国家湿地公园开展栖息地修复研究与实践。提出了拦截与缓冲面源污染物的思路,修复河岸生态界面,减少面源污染物进入河道,研发了植被管理模式与外来入侵植物防治模式。研究结果可为太湖流域同类型栖息地的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福国家湿地公园 基于自然解决方案 栖息地修复
下载PDF
太湖三山岛湿地生态修复工程 被引量:1
8
作者 李欣 吴燕飞 冯育青 《湿地科学与管理》 2023年第5期90-93,共4页
大型浅水型湖泊受风浪扰动易造成底泥悬浮,水体透明度低,水生植被难以生长。针对太湖滨岸带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生态学研究方法,开展多层生态围隔系统修复及植被恢复设施研究,提高了水体透明度,解决了水生植物恢复的难题,有效地提升了... 大型浅水型湖泊受风浪扰动易造成底泥悬浮,水体透明度低,水生植被难以生长。针对太湖滨岸带存在的问题,运用系统生态学研究方法,开展多层生态围隔系统修复及植被恢复设施研究,提高了水体透明度,解决了水生植物恢复的难题,有效地提升了太湖三山岛湿地生态系统的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三山岛湿地 生态修复 太湖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