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卵巢肿块蒂扭转的MSCT诊断要点及误诊分析
1
作者 吴荧荧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29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和分析卵巢肿块蒂扭转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卵巢肿块蒂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并以手术... 目的探讨和分析卵巢肿块蒂扭转的多层螺旋CT(MSCT)影像诊断要点及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3年10月在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47例卵巢肿块蒂扭转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进行MSCT检查,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总结,并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诊断金标准。结果MSCT检查主要影像学表现为42例卵巢肿块患者可见特征性扭转蒂,19例增强患者扭转蒂呈无或轻度强化;47例均出现不同程度囊壁增厚,其中24例伴出血性坏死或梗死;5例卵巢明显增大伴多发小囊样卵泡影;4例患者输卵管过度增粗呈喙状或鸟嘴状突起。经MSCT检查后有5例肿块患者未被明确诊断为蒂扭转。MS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与手术病理结果无显著差异(P>0.05);MSCT检查显示卵巢肿块囊壁厚度结果为(6.37±2.08)mm,与手术病理结果(5.46±1.69)mm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卵巢肿块蒂扭转具有特征性的MSCT影像表现,有助于对此类疾病的早期诊断及鉴别,减少其误诊率,具有较大临床应用价值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层螺旋CT 卵巢肿块 蒂扭转
下载PDF
MRI评估生育及未生育女性髂尾肌形态和功能 被引量:1
2
作者 潘冬刚 陆好悦 +6 位作者 吴旭楠 单秀红 耿兴东 唐志洋 卢超 何光剑 程千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81-585,共5页
目的观察MRI评价生育与未生育女性髂尾肌形态及功能的价值。方法对50名健康经产妇(生育组,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亚组和自然分娩亚组)和17名未生育健康女性(未生育组)于自然状态及增加腹压状态下行MR检查,测量髂尾肌厚度(ICT)、冠状位... 目的观察MRI评价生育与未生育女性髂尾肌形态及功能的价值。方法对50名健康经产妇(生育组,根据分娩方式分为剖宫产亚组和自然分娩亚组)和17名未生育健康女性(未生育组)于自然状态及增加腹压状态下行MR检查,测量髂尾肌厚度(ICT)、冠状位髂尾肌角(cICA)和矢状位髂尾肌角(sICA),比较两种状态下各组间差异。结果自然状态下,生育组右侧和双侧平均sICA均大于未生育组(P均<0.05),两组ICT、左右侧及双侧平均cICA、左侧sI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自然分娩亚组双侧平均sICA大于剖宫产亚组(P<0.05)。增加腹压状态下,生育组左侧、右侧及双侧平均sICA均大于未生育组(P均<0.05),两组间ICT及cI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自然分娩亚组与剖宫产亚组ICT、sICA及cICA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MRI可准确评估女性髂尾肌形态和功能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尾肌 磁共振成像 剖宫产术 自然分娩
下载PDF
不同表面修饰的氧化铁纳米粒子标记2-DG靶向横纹肌肉瘤细胞的比较 被引量:2
3
作者 周洁 单秀红 +5 位作者 王鹏 耿兴东 胡慧 卢超 熊非 顾宁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23-228,共6页
目的:比较二巯基丁二酸(DMSA)和油酸聚乙二醇(OA_2-PEG)包被的纳米粒子表面标记2-脱氧-D-葡萄糖(2-DG)体外靶向肿瘤细胞的差异。方法:制备和表征γ-Fe_2O_3@DMSA-DG NPs和Fe_3O_4@OA-OA_2-PEG-DG NPs。分别用γ-Fe_2O_3@DMSA-DG NPs、γ... 目的:比较二巯基丁二酸(DMSA)和油酸聚乙二醇(OA_2-PEG)包被的纳米粒子表面标记2-脱氧-D-葡萄糖(2-DG)体外靶向肿瘤细胞的差异。方法:制备和表征γ-Fe_2O_3@DMSA-DG NPs和Fe_3O_4@OA-OA_2-PEG-DG NPs。分别用γ-Fe_2O_3@DMSA-DG NPs、γ-Fe_2O_3@DMSA NPs、Fe_3O_4@OA-OA_2-PEG-DG NPs、Fe_3O_4@OA-OA_2-PEG NPs以及Fe_3O_4@OA-OA_2-PEG-DG NPs+D-葡萄糖(4.5 mg/m L,即竞争性抑制组)孵育横纹肌肉瘤A-673细胞10、30、60、120 min,普鲁士蓝染色及磁共振成像(MRI)检测细胞吸收纳米粒子的情况。结果:DMSA包被的纳米粒子与细胞孵育60 min后,γ-Fe_2O_3@DMSA-DG NPs组和γ-Fe_2O_3@DMSA NPs组细胞大量摄取,并且前者摄取量多于后者;OA_2-PEG修饰的纳米粒子与细胞孵育120 min后,与Fe_3O_4@OA-OA_2-PEG NP组和竞争抑制组相比,Fe_3O_4@OA-OA_2-PEG-DG NPs组细胞内见明显摄取。结论:成功合成γ-Fe_2O_3@DMSA-DG NPs和Fe_3O_4@OA-OA_2-PEG-DG NPs,两者对A-673细胞具有较好的靶向性;相比于DMSA对细胞的高亲和性,PEG在抗非特异性细胞黏附的基础上更好地实现了标记物的特异性识别作用,从而使纳米粒子更精准地定位于肿瘤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脱氧-D-葡萄糖 表面修饰 氧化铁纳米粒 肿瘤细胞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螺旋CT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4
作者 陈文忠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第15期30-31,共2页
目的:探讨螺旋CT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资料,均采用飞利浦高端CT Brilliance iCT(128排256层)进行CTA诊断,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判断CT... 目的:探讨螺旋CT冠脉成像(CTA)在冠心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本院于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疑似冠心病患者80例作为资料,均采用飞利浦高端CT Brilliance iCT(128排256层)进行CTA诊断,并以冠状动脉造影作为金标准,判断CTA诊断血管病变准确率及敏感度。结果:CTA诊断左主干准确率93.75%,敏感度86.67%,特异度95.39%,左前降支准确率92.50%,敏感度90.00%,特异度95.00%,左回旋支准确率95.00%,敏感度92.11%,特异度97.62%,右冠主支准确率95.00%,敏感度94.12%,特异度94.00%。结论:在冠心病诊断中采用CTA诊断可显示病变支数及位置,且诊断敏感度、特异度高,而且相对冠状动脉造影安全性高,应用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CT冠脉成像 冠心病 血管病变 敏感度
下载PDF
不同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被引量:10
5
作者 陆瑜 谌业荣 +2 位作者 胡曙东 崔恒武 李君荣 《江苏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17年第3期257-260,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20个结节)的DWI资料。测量各个结节不同b值(300、500、800 s/mm^2)的表... 目的:探讨不同b值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甲状腺结节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77例甲状腺结节患者(共120个结节)的DWI资料。测量各个结节不同b值(300、500、800 s/mm^2)的表观弥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ADC)。对良、恶性甲状腺结节不同b值的ADC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绘制ROC曲线评价诊断效能。结果:不同b值时恶性甲状腺结节的ADC值均明显低于良性甲状腺结节。b值取3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的ADC值分别为(2.113±0.639)×10~3mm^2/s、(1.784±0.544)×10~3mm^2/s;b值取5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ADC值为(1.856±0.547)×10~3mm^2/s、(1.488±0.412)×103mm^2/s;b值取800 s/mm^2时,良、恶性结节ADC值为(1.484±0.556)×103mm^2/s、(1.264±0.356)×10~3mm^2/s。b值取300、500和800 s/mm^2时的ADC诊断甲状腺良恶性结节的敏感性分别为76.00%,84.00%及73.97%,特异性分别为51.11%、46.67%及60.00%,阳性预测值分别为68.0%、67.9%及70.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3.5%、70.2%及63.8%。结论:不同b值的ADC可协助鉴别甲状腺结节的良、恶性,但不能作为确诊结节的独立判断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癌 磁共振成像 弥散加权成像
下载PDF
滑膜肉瘤的MR表现(附8例报告) 被引量:9
6
作者 唐志洋 王亚非 +1 位作者 单秀红 谭继善 《放射学实践》 2012年第12期1361-1364,共4页
目的:分析滑膜肉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滑膜肉瘤磁共振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临床及MR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22~46岁,中位年龄37.4岁。①8例滑膜肉瘤MR表现为关节邻近的软组织... 目的:分析滑膜肉瘤的MRI表现,旨在提高对滑膜肉瘤磁共振影像特征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滑膜肉瘤临床及MR影像资料。结果:8例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22~46岁,中位年龄37.4岁。①8例滑膜肉瘤MR表现为关节邻近的软组织肿块影,与相邻骨骼肌信号比较,肿瘤T1WI呈等信号,T2WI呈高信号。②7例滑膜肉瘤有明显强化,其中5例强化较均匀、2例不均匀强化伴有明显坏死和囊变;另有1例滑膜肉瘤仅轻微强化、病灶内见钙化、相邻骨质有破坏。③5例可见瘤内分隔征象;1例为多发病灶并见肿瘤包绕肌腱。结论:MR检查能够准确地发现肿瘤,敏感的显示其部位、形态、内部坏死和间隔征象以及对周围软组织、骨骼的侵犯,对肿瘤定性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肉瘤 滑膜 磁共振成像 诊断
下载PDF
多模态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表达状态 被引量:1
7
作者 张韫 黄昊 +7 位作者 尹亮 王芷旋 陆思远 王霄霄 向玲玲 张晴 张九楼 单秀红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28-437,共10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诊断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87例,其中HER-2阴性139例,HER-2阳性48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 目的探讨多模态MRI影像组学模型术前预测乳腺癌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表达状态的价值。方法纳入2021年1月至2023年5月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诊断的女性乳腺癌患者187例,其中HER-2阴性139例,HER-2阳性48例。将患者分为训练集(131例)和验证集(56例),利用训练集构建预测模型,利用验证组对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在T2加权成像(T2WI)、表观扩散系数(ADC)及动态增强扫描第2期(DCE-2)、第6期(DCE-6)MRI图像中逐层勾画乳腺癌原发灶三维立体感兴趣区,使用Pyradiomic软件提取960个影像组学特征,通过重复性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及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回归方法进行筛选和降维后,建立影像组学标签,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别构建预测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的T2WI影像组学模型、ADC影像组学模型、DCE-2影像组学模型、DCE-6影像组学模型和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基于患者的临床、病理及MRI影像特征,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构建临床病理MRI特征模型。利用患者的影像组学标签联合筛选得到的有统计学意义的临床病理MRI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性(ROC)曲线评价各模型的预测效能,绘制决策曲线评价列线图模型的临床获益。结果成功构建了预测乳腺癌HER-2表达状态的T2WI影像组学模型、ADC影像组学模型、DCE-2影像组学模型、DCE-6影像组学模型、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临床病理MRI特征模型和列线图模型。ROC曲线分析显示,在训练集和验证集中,T2WI影像组学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7和0.760,ADC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分别为0.776和0.634,DCE-2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分别为0.804和0.759,DCE-6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分别为0.869和0.798,联合序列影像组学模型的AUC分别为0.908和0.847,临床病理MRI特征模型的AUC分别为0.703和0.693,列线图模型的AUC分别为0.938和0.859。在训练集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肿瘤 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 磁共振成像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