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5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的太湖主要河口生态健康评价 被引量:17
1
作者 马廷婷 范亚民 +2 位作者 李宽意 胡忠军 吴召仕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01-508,共8页
于2018—2019年对太湖18条主要河口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季节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基于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估各河口的生态健康状况。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119种,隶属于7门66属,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8.91×106 L^(-1)和... 于2018—2019年对太湖18条主要河口的浮游植物进行了季节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特征,并基于浮游植物完整性指数(P-IBI)评估各河口的生态健康状况。调查共发现浮游植物119种,隶属于7门66属,密度和生物量平均值分别为8.91×106 L^(-1)和1.46 mg·L^(-1)。季节上,密度和生物量均在夏季达到最大值,分别为2.35×10^(7)L^(-1)和4.06 mg·L^(-1),在冬季取得最小值,分别为3.84×10^(5)L^(-1)和0.36 mg·L^(-1)。形态功能群方面,Ⅲ组和Ⅶ组生物量均在夏季最高,分别为0.18和0.04 mg·L^(-1)。以浮游植物密度、叶绿素a(Chl-a)和Menhinick指数构建P-IBI,结果表明主要河口整体呈较差状态,平均值为42.64;空间上较差是主要状态,占所有点位的55.56%,其次是一般状态,占33.33%,2个点位处于极差状态;季节方面,P-IBI最大值和最小值分别出现在冬季和夏季,平均值分别为53.15和27.59;春夏秋冬水生态健康等级依次为较差、较差、一般和一般。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P-IBI值与水温、pH值和高锰酸盐指数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硝态氮(NO 3--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P-IBI与表征有害藻类的Ⅲ和Ⅶ生物量也存在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植物 生物完整性指数 太湖主要河口 健康评价
下载PDF
太湖西岸地表水中极性有机污染物非靶向筛查与生态风险评估 被引量:13
2
作者 卢昕妍 王菲 +3 位作者 张丽敏 任晓鸣 于南洋 韦斯 《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5284-5293,共10页
环境中新兴污染物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研究的关键问题.为全面筛查太湖西岸武进和宜兴地区地表水中的潜在极性有机污染物,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和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进行非靶向筛查,利用精确质量数、同位素分布和二级碎片信息进行质... 环境中新兴污染物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当前环境研究的关键问题.为全面筛查太湖西岸武进和宜兴地区地表水中的潜在极性有机污染物,基于高效液相色谱和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进行非靶向筛查,利用精确质量数、同位素分布和二级碎片信息进行质谱库匹配共识别出162个有机物,包括46种农药、34种药物、8种个人护理产品、27种添加剂、17种有机合成中间体和30种动植物代谢物或天然物质,其中45个有机物经过标准品验证.对42种污染物进行定量分析并对3种营养级模式生物物种进行生态风险评估,发现25种污染物具有中等风险以上,12种污染物具有高风险.非靶向筛查能够在无先验信息和标准品的情况下全面识别潜在未知污染物,不仅快速、准确和分析通量高,还能为后续生态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和个人护理品 农药 转化产物 飞行时间质谱 分布特征
原文传递
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过程中Pb和Zn的迁移转化特性 被引量:7
3
作者 董光辉 左武 +7 位作者 赵润博 闫大海 武倩 王昕晔 马贵林 陈刚 刘文艺 刘美佳 《环境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50-258,共9页
对某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系统进行采样分析,研究飞灰中的Pb、Zn在水洗脱氯预处理及水泥窑协同处置过程中的迁移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水洗预处理过程中,飞灰中0.15%Pb和0.015%Zn进入结晶盐,94.05%的Pb和93.17%的Zn留存在水洗灰... 对某水泥窑协同处置生活垃圾焚烧飞灰系统进行采样分析,研究飞灰中的Pb、Zn在水洗脱氯预处理及水泥窑协同处置过程中的迁移转化特性。结果表明,水洗预处理过程中,飞灰中0.15%Pb和0.015%Zn进入结晶盐,94.05%的Pb和93.17%的Zn留存在水洗灰中,且赋存形态基本不变。水泥窑协同处置飞灰过程中,进入窑内的Pb和Zn少部分在窑内和预热器系统形成内循环,93.84%Pb和81.38%的Zn进入水泥熟料,0.0027%的Pb进入窑尾烟气,0.0014%的Pb和0.0011%的Zn进入窑灰。热力学平衡计算表明,水泥熟料中Pb的主要存在形态是PbO、PbSiO_(3),Zn的主要存在形态是ZnO、ZnFe_(2)O_(4)、ZnAl_(2)O_(4)。窑尾烟气排放指标和水泥熟料性能指标均满足相关规范要求,这说明Pb和Zn在水泥窑中实现了良好的固化,环境风险可接受。本研究结果可为水泥窑协同处置飞灰工艺系统设计优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窑 协同处置 生活垃圾焚烧飞灰 迁移转化
原文传递
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价技术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9
4
作者 高旭 罗浩 +3 位作者 张光 王栋 丁亮 史薇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1年第5期38-44,共7页
综述了国内对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传统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不足,介绍了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技术,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态监测方法,旨在通过对各项技术的比较,了解各项监测技术对土壤健康监测和评价现状。对土壤生... 综述了国内对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传统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不足,介绍了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技术,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态监测方法,旨在通过对各项技术的比较,了解各项监测技术对土壤健康监测和评价现状。对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未来需要对土壤生态健康监测技术进行标准化和定量化;开展多生物指标联合监测;结合遥感和物联网技术扩大土壤时空监测尺度,形成完整的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价体系,为环境管理部门有效监测土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监测技术 土壤健康 生态监测 评价
下载PDF
不同功能型沉水植物对溶解氧影响及环境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李华歆 殷春雨 +4 位作者 杨国梁 蔡颖 黄晓龙 李宽意 关保华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2-241,共10页
研究选用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分别代表底层型、冠层少根型和冠层多根型沉水植物,通过中宇宙实验,探索不同功能型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水柱和沉积物中溶解氧... 研究选用刺苦草(Vallisneria spinulosa)、黑藻(Hydrilla verticillata)和穗花狐尾藻(Myriophyllum spicatum)分别代表底层型、冠层少根型和冠层多根型沉水植物,通过中宇宙实验,探索不同功能型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水柱和沉积物中溶解氧(DO)浓度及其相关指标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不同处理组水柱DO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空白组水柱DO浓度显著低于植物处理组,且空白组水柱总氮(TN)和总磷(TP)浓度降低程度最少;黑藻组比叶面积、叶面积指数、净增长生物量、相对生长速率和水柱DO浓度最大,能够有效降低水柱TP和TN浓度;穗花狐尾藻组株高最高,提升水柱DO浓度显著高于刺苦草,水柱TP降低程度最大;刺苦草组比根长、单株总根长和根冠比最大,提升沉积物深度6 cm以内的DO效果最好,沉积物铁含量最高,沉积物总氮(TN)、总碳(TC)含量和间隙水总溶解性磷(TDP)浓度最低。在修复富营养湖泊过程中,可根据水和沉积物缺氧状况,合理配置底层型和冠层型沉水植物,构建释氧能力较强的群落,从沉积物表层到水柱上层均为湖泊提供充足的氧气,从而更加有利于清水态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型 沉水植物 溶解氧 环境效应 植冠 根系
下载PDF
新型固化剂修复复合污染土壤室内试验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夏威夷 王栋 +5 位作者 朱迟 曲常胜 王水 蔡光华 郭乾 丁亮 《环境科技》 2021年第1期1-7,共7页
通过室内试验详细考察了新型固化剂SPC修复铅、锌、镉复合污染土的酸碱度、电导率、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浸出毒性特征,研究钙磷比对固化土关键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基于X射线衍射试验初步分析重金属固定机理。结果发现:SPC固化土呈弱-中碱性... 通过室内试验详细考察了新型固化剂SPC修复铅、锌、镉复合污染土的酸碱度、电导率、无侧限抗压强度及浸出毒性特征,研究钙磷比对固化土关键特性的影响规律,同时基于X射线衍射试验初步分析重金属固定机理。结果发现:SPC固化土呈弱-中碱性,且p H值随龄期及钙磷比增长而增长;SPC能够大幅降低污染土电导率,改善其盐渍化程度;固化土28 d强度值可达0.27~0.37 MPa,且钙磷比越高强度越高;SPC固化土浸出重金属浓度值显著低于未固化土,重金属磷酸盐的生成是SPC的主要固化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金属污染土 无侧限抗压强度 固化稳定化 毒性浸出 羟基磷灰石
下载PDF
有机物和重金属污染土壤水泥窑协同处置及应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徐鹏程 周俊 +2 位作者 韩进 田齐东 曲常胜 《绿色科技》 2023年第16期188-193,共6页
以江苏徐州某土壤修复治理项目为例,探究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项目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土壤以3.23%的投加量添加,可满足入窑重金属限制要求。其中,有机及复合污染土壤从窑尾高温段进料,有机物最终挥发分解,得以全部去除,... 以江苏徐州某土壤修复治理项目为例,探究了水泥窑协同处置技术的工程应用效果。项目重金属及有机污染土壤以3.23%的投加量添加,可满足入窑重金属限制要求。其中,有机及复合污染土壤从窑尾高温段进料,有机物最终挥发分解,得以全部去除,去除率达100%。重金属污染土壤从生料口进料,重金属浸出含量均低于标准限值,重金属在熟料中得到有效固化及稳定化。工程实践应用表明:水泥窑协同处置通过充分考虑投加污染土重金属含量及其他入窑材料中重金属带入量,严格控制配比和投加速率,形成的熟料及最终水泥均满足水泥相关质量规定;水泥窑协同处置可对原场地污染物进行彻底清除,最终实现对污染物风险永久的消除,不影响后续开发建设过程,避免重复施工导致资源的浪费;水泥窑协同处置实现了污染土壤资源化利用,解决了其他异位土壤修复模式面临的修复后土壤终端消纳问题;水泥窑协同处置的重金属的固化稳定化的持久性相关研究较少,后续需进一步完善补充。此工程案例的顺利实施,明确了水泥窑协同处置过程中的关注点,为我国污染土壤水泥窑资源化利用提供了有效的工程案例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土壤 水泥窑协同处置 资源化 工程实施
下载PDF
煤矿井下水处理反渗透膜的污染机理研究 被引量:8
8
作者 韦文术 ZHANG Jeffery +6 位作者 张健恺 邹湘 吕顺之 李然 赵康康 刘雪菲 王远 《煤炭科学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03-110,共8页
随着反渗透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井下水处理系统,矿井水的水质复杂性容易造成反渗透膜污染,大幅度地影响了膜组件的除盐效率及使用寿命。为探讨造成山东新巨龙煤矿综采工作面集成供液系统水处理装置反渗透膜组件失效的原因,通过对源水水... 随着反渗透技术广泛应用于煤矿井下水处理系统,矿井水的水质复杂性容易造成反渗透膜污染,大幅度地影响了膜组件的除盐效率及使用寿命。为探讨造成山东新巨龙煤矿综采工作面集成供液系统水处理装置反渗透膜组件失效的原因,通过对源水水样中浊度、硬度、阴阳离子浓度及总有机物等进行检测和分析,依据Visual MINTEQ计算环境水化学平衡工具,初步建立了污染物预测模型。采取肉眼检测、烧矢量(LOI)、扫描电镜(SEM)和藤原测试方法,揭示出反渗透系统运行失败的机理。基于膜元件内部在浓水通道和膜表面发现大量固体颗粒,反渗透膜片存在由颗粒物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机械损伤,推断其前端的保安过滤器存在失效的可能。考虑到膜表面污染物组成多为结晶状态下的无机盐,膜片存在少量有机污染现象,无氧化性污染物进入反渗透系统,排除了有机物污染造成系统失效的可能性。基于Visual MINTEQ的化学平衡模型对结垢物组成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其主要成分为钙离子,通过对膜结垢样品组成进行定量分析试验,验证了污染物预测模型的准确性。结果表明,该矿井下供水的浊度和硬度较高,造成反渗透膜的表面结垢及颗粒沉积是系统运行失效的主要原因。针对失效原因,提出了定期对保安过滤器进行检查维护、在RO预处理阶段增加阻垢剂等措施和新型水处理工艺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井水 反渗透 膜污染 膜诊断 结垢
下载PDF
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江苏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6
9
作者 侍昊 高虹 +3 位作者 霍宵霄 李旭文 姜晟 魏玉强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2年第2期85-90,共6页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创新成果,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2019年以来,江苏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 “实施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全面提升自然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创新成果,为开展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工作提供了重要指引和根本遵循。2019年以来,江苏省开展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省级试点工程共5类59个工程项目。在总结了试点地区工作经验做法的基础上,针对存在的生态保护修复和绿色发展协同理念认识不足、生态修复保护整体性和系统性不够、生态修复经验总结及全周期管理有待加强、打破界限的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亟需完善等问题及难点,提出了相应的工作政策建议,以期打造全国生态保护修复的江苏样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林田湖草 生态保护修复 省级试点 江苏
下载PDF
煤制气遗留场地修复后再开发安全利用评估
10
作者 刘翠翠 唐卫杰 +1 位作者 王栋 王水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3期65-71,共7页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加快,原有土地使用性质发生改变,其中工业遗留场地的污染物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但由于修复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水文地质的复杂性,修复后场地仍然可能存在不利于安全利用的物质残留或异味等风险隐患。...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加快,原有土地使用性质发生改变,其中工业遗留场地的污染物可能对土壤和地下水造成污染。但由于修复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水文地质的复杂性,修复后场地仍然可能存在不利于安全利用的物质残留或异味等风险隐患。为了进一步完善污染地块修复后再利用评价方法,对可能存在的污染风险进行识别,现选取了一块经原位化学氧化和原位热脱附修复后的煤制气遗留场地,从感官可接受度、工程安全性和环境质量3个方面系统全面地评估场地修复后再开发安全利用的适宜性。评估结果表明,在感官可接受度方面,硫化氢的质量浓度是其嗅阈值的1.6~4.8倍,氨、甲苯和三氯甲烷质量浓度均低于其嗅阈值,臭气浓度低于检出限,感官可接受程度高;在工程安全性方面,地块经原位热脱附和原位化学氧化修复后,基本土性参数、压缩系数和渗透系数未发生明显改变,但是原位化学氧化区MH2点位浅层土壤硫酸盐残留浓度达到中腐蚀等级;在环境质量方面,修复后场地土壤中和地下水中污染物的质量浓度均低于相应评价标准限值。在场地后期开发建设中,应进一步对土壤中硫化氢气体和土壤硫酸盐腐蚀性进行监测,确保地块安全开发利用。研究结果可为其他污染地块修复后的再利用提供有效、科学的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制气遗留场地 原位化学氧化 原位热脱附 安全利用评估
下载PDF
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性能
11
作者 苗玉杰 汪院生 +3 位作者 郭西亚 梁庆华 卢信 邓建才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70-280,共11页
针对高毒性含铬废水处理难、水华藻类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拟制备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BMC),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方法对使用膨润土改性前后的微囊藻基生物炭的属性进行表征,研究初始pH、生物炭投加量... 针对高毒性含铬废水处理难、水华藻类资源化利用率低等问题,本研究拟制备膨润土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BMC),使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和比表面积分析等方法对使用膨润土改性前后的微囊藻基生物炭的属性进行表征,研究初始pH、生物炭投加量对改性前后微囊藻基生物炭吸附Cr(Ⅵ)效果的影响,并对吸附过程进行动力学和等温模型拟合。结果表明,膨润土改性后微囊藻基生物炭表面官能团和阳离子交换容量均大幅增加,改性前后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吸附过程均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等温模型;在pH=2、投加量为2 g/L的试验条件下,改性微囊藻基生物炭对Cr(Ⅵ)的饱和吸附容量达到10.87 mg/g,是改性前微囊藻基生物炭(MC)饱和吸附容量的3.94倍,微囊藻基生物炭改性后显著促进了对Cr(Ⅵ)的吸附;静电吸附和氧化还原作用是微囊藻基生物炭去除Cr(Ⅵ)的主要机制。本研究成果可为含铬废水处理提供新方法,并可为水华藻类的资源化利用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囊藻基生物炭 膨润土 Cr(Ⅵ) 吸附
下载PDF
污染土壤修复项目施工阶段环境管控研究--以泰州市某化肥厂地块为例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娟 陈培斯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期107-111,116,共6页
污染土壤修复是一项专业的、复杂的环保治理工程。为保障修复质量、规范二次污染防治,以泰州市某化肥厂地块污染土壤水泥窑协调处置项目为研究对象,细化分析了开挖、预处理、暂存、运输、下游处置等主体修复工程,废气、废水、噪声、固... 污染土壤修复是一项专业的、复杂的环保治理工程。为保障修复质量、规范二次污染防治,以泰州市某化肥厂地块污染土壤水泥窑协调处置项目为研究对象,细化分析了开挖、预处理、暂存、运输、下游处置等主体修复工程,废气、废水、噪声、固废等二次污染防治措施。结果表明:规范施工保障了修复质量,该地块修复后土壤污染物石油烃(C10-C40)检测值小于修复目标值(4500 mg/kg)、苯并[a]芘检测值小于修复目标值(1.5 mg/kg);施工阶段有效落实了二次污染防治措施,排放的污染物对环境影响较小,周边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同步思考了全过程管控及废气面源逸散两项工作难点,建议施工单位组建梯级团队,领导人员环保知识体系健全,经验丰富,确保施工过程合法合规;施工人员分工明确,定岗定责,确保各项工作有序开展。规范大气污染防治措施,洒水、雾炮等各项扬尘控制作业有效落实,污染较重的施工环节构筑封闭空间收集扬尘、挥发性有机物等废气处理后达标排放。为污染土壤水泥窑协同处置施工过程环境管控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管控 施工阶段 一般固废 水泥窑协同处置
下载PDF
河湖淤泥土地利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7
13
作者 崔卫方 周海云 +2 位作者 许龙奕 邹明璟 董光辉 《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 2021年第2期81-83,共3页
近年来,环保疏浚是治理河湖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河湖清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淤泥。本文主要介绍了环保疏浚淤泥的基本性质,如含水率、粒径、组成成分等,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利用方式的限制与应用前景做出了总结和建议,... 近年来,环保疏浚是治理河湖污染的主要手段之一,在河湖清淤过程中产生了大量淤泥。本文主要介绍了环保疏浚淤泥的基本性质,如含水率、粒径、组成成分等,分析了当前土地利用的研究进展,并结合利用方式的限制与应用前景做出了总结和建议,以期为河湖环保清淤的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保疏浚 淤泥 土地利用
下载PDF
基于生态功能定位的太湖流域水生态安全评估
14
作者 凌虹 朱晓晓 +2 位作者 巫丹 苏小妹 郭西亚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8-427,共10页
太湖流域水生态安全在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阐明不同生态功能影响下太湖流域分区水生态安全状况,将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不同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构建基于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的“压力-状态-服务”(PSS)... 太湖流域水生态安全在维持长江流域生态安全格局中发挥重要作用。为阐明不同生态功能影响下太湖流域分区水生态安全状况,将太湖流域水生态功能分区与不同区域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结合,构建基于主导生态功能定位的“压力-状态-服务”(PSS)模型并开展分区评估。结果表明,太湖流域整体生态安全形势为“较安全”和“基本安全”。太湖湖体生境状态因素最差,水质净化区、水源涵养区、水环境维持区和重要生境维持区的生境压力及生境状态为主要制约因素。太湖湖体Ⅱ-08、Ⅱ-10和Ⅲ-20水生态功能分区处于“不安全”水平,入湖河流污染负荷汇入影响突出。水环境维持区和重要生境维持区均受人类活动扰动影响较大。根据湖体与入湖河道水体、底泥氮磷浓度相关性研究结果,Ⅱ-03、Ⅲ-11、Ⅲ-12水生态功能分区水质与Ⅲ-20区域氮磷浓度关系密切,与总氮、总磷相关性显著(P>0.05)的入湖河道占比分别为50%、66.7%,应兼顾氮磷输入影响。Ⅲ-13和浙江省分别有100%、71.4%的入湖河道的TP浓度与湖体TP浓度相关性显著(P>0.05),应重点把控总磷输入风险,湖体总磷外源污染输入风险更大。入湖河道底泥中氮磷浓度较高,沉积物再悬浮导致N、P等污染物向上覆水释放并随之汇入太湖,影响太湖水生态安全。应重点关注Ⅱ-03、Ⅲ-11水生态功能分区入湖河道底泥N、P治理,重点强化Ⅲ-12、Ⅲ-13入湖河道TN去除。针对太湖湖体及环湖水生态功能分区生态安全异质性胁迫因素,因地制宜开展保护修复,推动太湖流域水生态安全有效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水生态功能分区 PSS模型 水生态安全 评估 对策建议
下载PDF
空气PM2.5污染分析以及环境治理研究 被引量:3
15
作者 丁娟 梁财 《能源与环保》 2023年第3期105-111,117,共8页
PM2.5(细颗粒物)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对环境与人体均产生严重危害,以江苏省为目标区域,进行空气PM2.5污染分析以及环境治理研究。分析江苏省当前空气PM2.5污染现状,选择连云港市、扬州市和常州市作为PM2.5浓度监测点,设定采样日期为2... PM2.5(细颗粒物)是构成雾霾的主要物质,对环境与人体均产生严重危害,以江苏省为目标区域,进行空气PM2.5污染分析以及环境治理研究。分析江苏省当前空气PM2.5污染现状,选择连云港市、扬州市和常州市作为PM2.5浓度监测点,设定采样日期为2020年1月1日至12月31日,通过采样器和滤膜获取PM2.5浓度数据。分析结果显示,3个监测点的PM2.5日均质量浓度分别为0.005~0.261、0.004~0.083和0.009~0.081 mg/m^(3);监测点第一季度的样本超标率较高,即江苏省2020年第一季度的PM2.5污染较为严重;全年PM2.5重污染天数达到41 d,分别占全年总污染天数和全年天数的93.2%和11.2%;夏季降雨量较大,空气相对清洁;风速与空气内PM2.5质量浓度之间存在负相关性。同时针对PM2.5污染提出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开发太阳能、风能与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及提升环境污染治理力度等环境治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M2.5污染 环境治理 滤膜 质量浓度 降雨量 风速
下载PDF
典型石化园区VOCs污染特征及臭氧生成潜势
16
作者 张玉兰 张晗 +1 位作者 孙学建 沈琪 《资源节约与环保》 2024年第1期83-89,共7页
为研究典型石化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周边大气的影响,在2021年夏季和秋季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石化园区及周边生活区进行了大气VOCs采样,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量分析了103种VOCs物种,同时采用最大增... 为研究典型石化园区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污染特征及其对周边大气的影响,在2021年夏季和秋季对江苏省连云港市徐圩新区石化园区及周边生活区进行了大气VOCs采样,使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定量分析了103种VOCs物种,同时采用最大增量反应活性(MIR)分别计算不同VOCs物种对臭氧生成的贡献率(即臭氧生成潜势,OFP)。结果表明,石化园区夏季VOCs浓度显著高于秋季,烷烃、烯烃和含氧硫化合物是最主要的VOCs物种,分别占TVOCs的34%、18.6%和18.1%。周边生活区夏秋季VOCs浓度较低且无明显变化,使用PMF模型解析可知VOCs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其贡献率为36.1%,工业排放对VOCs浓度的贡献率仅为14.4%,说明石化园区对周边生活区VOCs浓度的影响较小。燃烧源和溶剂涂料源对OFP的贡献最大,贡献率分别为26.8%、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化园区 挥发性有机物(VOCs) 物种组成 臭氧生成潜势(OFP)
下载PDF
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质变化及营养盐释放特征
17
作者 郭西亚 常闻捷 +3 位作者 杨志伟 陆隽 邓建才 朱金格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43-152,共10页
为研究蓝藻消亡分解对湖泊水质及水体营养盐的影响,从巢湖藻类水华易发区收集新鲜藻浆,在室内进行了蓝藻消亡分解实验,探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体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 为研究蓝藻消亡分解对湖泊水质及水体营养盐的影响,从巢湖藻类水华易发区收集新鲜藻浆,在室内进行了蓝藻消亡分解实验,探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的水体溶解氧(DO)、总氮(TN)、总磷(TP)等理化指标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水体DO和氧化还原电位(ORP)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最低值分别达0.1 mg/L和-200 mV,使水体处于厌氧强还原状态;蓝藻中的营养盐会快速向水体中释放,导致水体氮磷浓度持续升高,使水体TN、氨氮(NH_(3)-N)、TP最大浓度分别达到初始浓度的2.15、1.18、2.60倍。在蓝藻消亡分解过程中,水体营养盐浓度与藻类生物量呈显著负相关。对蓝藻聚集区内的蓝藻开展快速有效打捞,对于遏制蓝藻污染十分必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富营养化 蓝藻 分解 水质变化 营养盐释放
下载PDF
工业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研究:以江苏省为例
18
作者 陈燕 余昂 +5 位作者 贝越 程加德 章正勇 刘雨洁 冯宅俊 李培文 《环境工程》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8-86,共9页
近年来,工业园区涉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江苏省作为化工大省,水系密布,工业集聚,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复杂,亟需开展适合江苏省特点的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研究。以重点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体系调查资料为依据,系统梳理了... 近年来,工业园区涉水环境污染事件频发。江苏省作为化工大省,水系密布,工业集聚,环境安全形势严峻复杂,亟需开展适合江苏省特点的突发水污染事件环境风险防控体系研究。以重点园区突发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体系调查资料为依据,系统梳理了江苏省突发水污染事件三级防控体系建设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从事故应急池建设、临时坝构建、智慧应急系统等方面阐述了三级防控体系设计要点。同时,以某环境风险突出的涉重园区为例,开展企业、公共管网(应急池)、区内水体三级防控体系设计,以期为其他地区开展水环境风险防控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苏省 突发水污染事件 三级防控体系 工业园区 案例分析
原文传递
江苏省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地块污染特征分析及对策建议
19
作者 卢昕妍 张光 +5 位作者 赵鹏 聂溧 孙韬 卫星 丁亮 曲常胜 《环境监控与预警》 2024年第2期114-120,共7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并公开《江苏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对2020—2022中江苏省纳入名录的116个污染地块开展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纳入名录的污染地块数量和面积与地区经济...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壤污染防治法》,建立并公开《江苏省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和修复名录》(以下简称“名录”)。对2020—2022中江苏省纳入名录的116个污染地块开展系统性分析,结果表明:纳入名录的污染地块数量和面积与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南京、无锡、常州和苏州排名前列;土水复合污染地块占53%,其中64%的地块地下水最大污染深度大于同一地块土壤最大污染深度;共统计到167种污染物,重金属、石油烃和多环芳烃最为常见,约50%的污染物不在我国现行建设用地土壤及地下水污染评价标准中;已完成修复并移出名录的31个地块中,17%的污染土壤和25%的污染地下水采用原位修复技术。提出了完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探索土水协同治理修复模式,推进土壤污染绿色低碳修复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为促进土壤、地下水环境管理和污染防治行业科学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设用地 污染风险防控 地下水 修复技术 土壤环境管理
下载PDF
分类湿垃圾协同全量厌氧消化工程设计
20
作者 屈阳 左武 +3 位作者 徐丽丽 单君 杭建强 阎浩伦 《中国给水排水》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5-81,共7页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湿垃圾终端处理面临巨大挑战。上海市某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项目湿垃圾处理量为500 t/d(其中餐饮垃圾150 t/d、厨余垃圾350 t/d)、废弃食用油脂为30 t/d,总体工艺路线采用垃圾协同预处理+联合湿式厌... 《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实施后,湿垃圾终端处理面临巨大挑战。上海市某湿垃圾资源化处理工程项目湿垃圾处理量为500 t/d(其中餐饮垃圾150 t/d、厨余垃圾350 t/d)、废弃食用油脂为30 t/d,总体工艺路线采用垃圾协同预处理+联合湿式厌氧消化+沼气综合利用+污水协同处理组合工艺。餐饮、厨余垃圾预处理后的物料协同水解酸化形成中低温液相,厨余垃圾沥水、餐饮垃圾废水和废弃油脂协同提油后形成高温液相,两股浆液协同进行厌氧产沼发电,油脂外售。污水处理系统处理规模为1200 m3/d,采用两级AO+外置式超滤+NF+RO组合工艺,通过餐饮垃圾废水、湿垃圾离心沼液、焚烧厂渗滤液和渗滤液厌氧沼液的合理调配,系统进水碳氮比不低于9.9∶1,无需外加碳源。项目总投资约8.73亿元,约合164.7万元/t。湿垃圾预处理和污水处理均高效协同,运行稳定,出水达标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垃圾 协同处理 厌氧消化 污水处理 碳源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