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7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食品科技:从2020到2035 被引量:63
1
作者 陈坚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5,共5页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中国食品科技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向。其次,针对未来食品需要应对的挑战,讨论未来食品在供给和功能方面需要达到的要求。基于食品合成生物学的"人造食品"以及基于食品感知科学的基础和应用... 本文首先阐述了目前中国食品科技的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的趋向。其次,针对未来食品需要应对的挑战,讨论未来食品在供给和功能方面需要达到的要求。基于食品合成生物学的"人造食品"以及基于食品感知科学的基础和应用研究将成为未来食品科技发展的关键技术,促进未来食品的研究与应用。最后,对我国食品科技发展的趋势进行总结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食品科技的发展 未来食品 食品合成生物学 感知科学
下载PDF
魏斯氏菌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 被引量:46
2
作者 李巧玉 方芳 +1 位作者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241-247,共7页
魏斯氏菌是一类存在于酱油、泡菜、豆豉、香肠等多种发酵食品的乳酸菌。它是参与食品发酵的重要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在食品发酵过程中,魏斯氏菌对食品中有机酸、酯类及短链脂肪酸等风味物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 魏斯氏菌是一类存在于酱油、泡菜、豆豉、香肠等多种发酵食品的乳酸菌。它是参与食品发酵的重要微生物,在发酵食品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在食品发酵过程中,魏斯氏菌对食品中有机酸、酯类及短链脂肪酸等风味物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此外,魏斯氏菌属的有些菌株具有合成细菌素、低聚糖、胞外多糖和纤维素等特性,具有潜在的益生菌特性。该文主要对魏斯氏菌的分离鉴定、生理生化特性以及菌株在发酵食品中的应用特性等几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魏斯氏菌 发酵食品 乳酸菌 分类 特性
下载PDF
洋河浓香型白酒发酵过程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解析及其与有机酸合成的相关性 被引量:40
3
作者 刘凡 周新虎 +3 位作者 陈翔 陈坚 堵国成 方芳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087-2099,共13页
【目的】解析江苏洋河酒厂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建立酒醅微生物与主要有机酸合成的关联性。【方法】通过宏基因组测序获得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寻找酒醅中影... 【目的】解析江苏洋河酒厂浓香型白酒窖内发酵过程酒醅微生物群落结构,建立酒醅微生物与主要有机酸合成的关联性。【方法】通过宏基因组测序获得白酒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规律,利用主成分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寻找酒醅中影响主要有机酸合成的关键微生物。【结果】根据微生物组成结构变化和有机酸合成变化规律,可将白酒窖内发酵分为两个时期(0–14 d和15–60 d)。其中窖内发酵0–15 d与主要有机酸合成相关的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15–60 d的。窖内发酵过程与主要有机酸合成相关的微生物包括7个菌属,分别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葡萄球菌属(Staphylococcus)、酵母属(Saccharomyces)、Naumovozyma、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嗜冷芽孢杆菌属(Psychrobacillus)和根霉属(Rhizopus)。【结论】本研究识别了白酒窖内发酵过程中与主要有机酸合成相关的核心和关键微生物,可为阐明白酒窖内发酵产酸机理和保障白酒品质的稳定性奠定研究基础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微生物组成 有机酸 偏最小二乘回归 核心微生物
原文传递
酒醅温度调控对清香型白酒发酵过程的影响 被引量:42
4
作者 陈丙友 韩英 +3 位作者 张鑫 杨宇 万清徽 陈建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49,共6页
以传统发酵为对照,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清香型白酒的发酵,并对发酵过程酒醅温度进行了控制。通过比较发酵过程酒醅理化性质的变化方式以及发酵所得原酒风味成分,发现酒醅温度及其变化模式对酒醅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和代谢产生显著影响。通... 以传统发酵为对照,在实验室条件下模拟清香型白酒的发酵,并对发酵过程酒醅温度进行了控制。通过比较发酵过程酒醅理化性质的变化方式以及发酵所得原酒风味成分,发现酒醅温度及其变化模式对酒醅微生物群落的生长和代谢产生显著影响。通过检测发现实际生产中地缸内温度不均匀,存在温度场。测定地缸不同部位酒醅理化性质表明地缸中的温度场对白酒发酵产生了影响。由此认为,白酒发酵过程酒醅温度控制技术需以更深入的研究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香型白酒 控温发酵 理化指标 热图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稻米及其副产品深加工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36
5
作者 陈正行 王韧 +3 位作者 王莉 黄星 罗小虎 陈中伟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55-364,共10页
综述了国内外碎米、米糠和稻壳等加工副产品综合利用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以期通过精深加工提高稻米资源的利用率和食用率,增强我国粮食安全性。
关键词 大米蛋白质 大米淀粉 米糠 发芽糙米 稻壳 深加工技术
下载PDF
不同地区黄酒挥发性物质差异性分析 被引量:35
6
作者 王培璇 毛健 +2 位作者 李晓钟 刘芸雅 孟祥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83-89,共7页
比较不同地区黄酒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地区的12个品牌黄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并分别对黄酒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地区黄酒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比较不同地区黄酒中主要挥发性物质种类及其含量的差异,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不同地区的12个品牌黄酒的挥发性物质进行测定,并分别对黄酒中的挥发性物质进行主成分分析、对不同地区黄酒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从不同地区的12种黄酒中共检测出142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酯类、醇类、醛类、酮类、酸类、酚类、烃类占挥发性物质总量的比例分别为33.04%、39.26%、24.64%、0.37%、0.63%、0.28%、1.36%,其中13种物质为12种黄酒所共有;通过主成分分析发现黄酒中对整体风味以及口感的形成影响较大的挥发性物质为异丁醇、苯乙酸乙酯、乳酸乙酯、乙酸乙酯、苯乙醇和糠醛;此外,通过聚类分析可将所研究的不同地区12种黄酒分为3类,各类黄酒的挥发性物质均有其显著特征,客观地反映了样品的真实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酒 挥发性物质 顶空固相微萃取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微生物发酵改善棉粕饲用品质的研究 被引量:34
7
作者 乔晓艳 蔡国林 陆健 《中国油脂》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30-34,共5页
利用热带假丝酵母JD-9和干酪乳杆菌MX-48发酵棉粕,达到改善棉粕饲用品质的目的。结果表明:发酵后棉粕中游离棉酚含量从发酵前520 mg/kg降低至270 mg/kg,脱毒率达到48.1%;棉粕中小肽含量由发酵前的3.46%提高到14.43%;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 利用热带假丝酵母JD-9和干酪乳杆菌MX-48发酵棉粕,达到改善棉粕饲用品质的目的。结果表明:发酵后棉粕中游离棉酚含量从发酵前520 mg/kg降低至270 mg/kg,脱毒率达到48.1%;棉粕中小肽含量由发酵前的3.46%提高到14.43%;总氨基酸和必需氨基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0.81%和11.57%,其中赖氨酸和蛋氨酸含量分别提高了11.24%和35.48%;植酸含量从1.83%降到0.29%,相应的无机磷含量从0.08%提高到0.51%;粗纤维含量由发酵前的12.0%降低至10.2%,降解率达15%;pH下降至4.66,有益代谢产物乳酸含量达到6.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粕 微生物 发酵 饲料
下载PDF
益生菌功能开发及其应用性能强化 被引量:31
8
作者 张娟 陈坚 《科学通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46-259,共14页
随着人们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许多新型疾病开始出现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在"大健康"理念及其产业化背景下,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而益生菌凭借其优良的益生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益生菌(probiotics... 随着人们居住环境、饮食习惯和生活节奏的改变,许多新型疾病开始出现并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在"大健康"理念及其产业化背景下,人们的健康意识逐渐提升,而益生菌凭借其优良的益生性能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益生菌(probiotics)指可有效增强食用者身体健康水平的活菌制剂及其代谢产物,具有改善便秘、缓解腹泻、降胆固醇、增强免疫力、预防和治疗自闭及抑郁症,抗肿瘤和保护口腔健康等功效,其主要产品益生菌膳食补充剂和益生菌非处方药等已在医药领域得到广泛应用.随着对益生菌与疾病关系研究的不断深入,益生菌在新型及重大疾病防治领域的新功能不断刷新着人类的认知.因此,学术界需进一步加强益生菌的基础研究,开发益生菌在疾病防治领域的新功能.同时,在益生菌产品的制备和应用过程中,多种严峻的环境胁迫会影响菌株正常的代谢和存活能力,抑制其益生作用的发挥.因此,利用多种手段,对其应用性能进行强化显得尤为重要.本文综述了益生菌功能开发和性能强化的主要方法和原理,概括了其在多种疾病防治过程中的应用效果,为加深对益生菌功能的认识,进一步促进益生菌产业升级提供了可借鉴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大健康 菌株筛选 性能强化 疾病防治
原文传递
未来食品的发展:植物蛋白肉与细胞培养肉 被引量:30
9
作者 周景文 张国强 +3 位作者 赵鑫锐 李雪良 堵国成 陈坚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8,共8页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及美味食品追求,未来食品成为食品领域研究人员和民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生物科学与食品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来食品将走向人工合成制造的道路,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食品高技术发展的引导与驱动。合成生物... 随着人们对健康、环保及美味食品追求,未来食品成为食品领域研究人员和民众广泛关注的话题。生物科学与食品技术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未来食品将走向人工合成制造的道路,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食品高技术发展的引导与驱动。合成生物学与食品科学技术在人造肉等未来食品定制化生产方面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并开始逐步实现商业化,成为现有传统农业与食品行业的有效补充和替代。作者以植物蛋白肉、细胞培养肉等典型的未来食品为例,通过分析其生物制造过程中的关键任务和主要挑战,综述合成生物学、组织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在未来食品中的应用,进一步展望了未来食品在生物制造中多学科交叉集成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来食品 植物蛋白肉 细胞培养肉 生物工程 食品合成生物学
下载PDF
植物乳杆菌DY6主要抑菌代谢物的分析和鉴定 被引量:27
10
作者 陆春波 毛银 +2 位作者 李国辉 赵运英 邓禹 《微生物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2258-2271,共14页
【背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等多个行业的乳酸菌已成为制作生物防腐剂的研究热点。【目的】探究抑菌性能良好的植物乳杆菌DY6的抑菌物质,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植物乳杆菌发酵液中抑菌物质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采用... 【背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和饲料等多个行业的乳酸菌已成为制作生物防腐剂的研究热点。【目的】探究抑菌性能良好的植物乳杆菌DY6的抑菌物质,为其进一步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植物乳杆菌发酵液中抑菌物质的理化特性进行研究,采用GC-MS分析发酵上清液代谢物,通过多元统计学分析方法推测主要抑菌物质,抑菌物质通过半制备进行初步分离后用GC-MS鉴定。【结果】植物乳杆菌DY6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沙门氏菌都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采用不同发酵时间的发酵液作为研究对象,测定发酵上清液的抑菌能力,发酵0-4 h上清液无抑菌能力,发酵至8 h抑菌能力逐步上升,发酵24-48 h发酵上清液抑菌能力趋于稳定,在48 h时抑菌能力最佳,抑菌直径为15.28mm。通过多元统计学分析乳酸菌发酵液差异标志物,发现主要差异物为有机酸(如乳酸、乙酸、丙酸等)和脂肪酸(如辛酸、癸酸等)。经过半制备液相分离发酵上清液得到的抑菌组分,主要有有机酸(如乳酸、乙酸、3-苯基乳酸、苯丙酸等)和脂肪酸(如癸酸、辛酸、壬酸等),另外还有少量的醛类和醇类物质。【结论】确定了植物乳杆菌DY6的抑菌物质主要为有机酸和脂肪酸,为其进一步防腐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乳杆菌 分离 抑菌性能 GC-MS 有机酸 脂肪酸
原文传递
不同培养温度对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及挥发性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4
11
作者 冯佳婷 陆震鸣 +7 位作者 时伟 肖辰 张晓娟 柴丽娟 王松涛 沈才洪 史劲松 许正宏 《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0-767,共8页
为分析不同发酵温度对大曲品质的影响,以同一批制曲原料进行中温和高温发酵,将两类成品大曲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比较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及挥发性化合物差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大曲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 为分析不同发酵温度对大曲品质的影响,以同一批制曲原料进行中温和高温发酵,将两类成品大曲作为研究对象,全面比较微生物群落结构、酶活及挥发性化合物差异.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大曲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并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C-MS)测定大曲挥发性化合物.结果表明,发酵温度对大曲细菌群落影响更大,泸州高温曲的细菌和中温曲相比,芽孢菌属(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上升,而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魏斯氏菌属(Weissella)显著下降.而高温曲的真菌仅曲霉属(Aspergillu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中温曲.随着温度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使得酶活和挥发性物质也存在显著性差异.从酶活结果来看,高温曲的液化酶和糖化酶显著低于中温曲(P<0.05).从挥发性化合物来看,高温曲的挥发性化合物更为复杂,其中醛类化合物含量显著高于中温曲(P<0.05),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法(OPLS-DA)分析,发现4-乙烯基愈创木酚、异戊酸、异戊醛、2-戊醇、二甲基三硫和2-甲基丁醛可能是泸州高温曲和中温曲的重要差异化合物.本研究表明温度作为工艺要点能够影响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及酶系,进而影响大曲挥发性化合物成分,结果可为科学化制曲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曲 温度 酶活 挥发性化合物 微生物群落结构
原文传递
绍兴黄酒麦曲及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分析 被引量:24
12
作者 刘芸雅 毛健 +4 位作者 孟祥勇 牟穰 姬中伟 冯东阳 巩丹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01-208,共8页
为探讨绍兴黄酒麦曲中以及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加强对黄酒发酵的有效控制,采用Illumina Miseq焦磷酸测序平台对绍兴黄酒麦曲及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对黄酒发酵过程中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绍兴黄... 为探讨绍兴黄酒麦曲中以及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变化,加强对黄酒发酵的有效控制,采用Illumina Miseq焦磷酸测序平台对绍兴黄酒麦曲及发酵过程中细菌群落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同时对黄酒发酵过程中基本理化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绍兴黄酒麦曲及发酵过程中的细菌物种多样性丰富,发酵过程中细菌多样性整体呈减少趋势。麦曲中最主要优势菌为芽孢杆菌属和糖多孢菌属,发酵过程中的微生物组成与麦曲有一定的相关性,投料后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大。在目水平上,黄酒发酵液中的细菌主要有放线菌目、芽孢杆菌目、乳杆菌目、假单胞菌目和肠杆菌目;在属水平上的主要优势菌包括糖多胞菌属、芽孢杆菌属、葡萄球菌属、高温放线菌属、乳杆菌属、明串珠菌属、乳球菌属和肠杆菌属。不同类群细菌的变化情况呈现多样性,并与发酵条件存在对应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黄酒 麦曲 发酵液 细菌群落结构 焦磷酸测序
原文传递
不同干燥工艺对马铃薯全粉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24
13
作者 沈存宽 王莉 +3 位作者 王韧 罗小虎 李亚男 陈正行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17-121,共5页
采用一种新的闪蒸干燥工艺生产马铃薯生全粉,并与传统工艺生产的雪花全粉和颗粒全粉进行了基本成分、显微形态、加工特性、糊化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闪蒸干燥工艺制备的生全粉,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相比较低,分别为8.85%和2.33%,还... 采用一种新的闪蒸干燥工艺生产马铃薯生全粉,并与传统工艺生产的雪花全粉和颗粒全粉进行了基本成分、显微形态、加工特性、糊化特性的比较。结果表明:采用闪蒸干燥工艺制备的生全粉,蛋白含量和灰分含量相比较低,分别为8.85%和2.33%,还原糖含量高于传统全粉;从电镜显微图中可见生全粉的淀粉颗粒结构更加完整;加工性能方面,生全粉的糊化度比传统全粉下降超过80%,冻融稳定性优于传统全粉,碘蓝值比雪花全粉下降了45%;此外,根据RVA和DSC实验结果,采用闪蒸干燥工艺对马铃薯全粉中淀粉的破坏程度小,说明其再加工性能好,对于一些需要蒸煮或冷冻的食品如面条,速冻食品等,生全粉的适用性大于传统雪花全粉和颗粒全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生全粉 闪蒸 糊化度
下载PDF
动物细胞培养技术在人造肉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2
14
作者 张国强 赵鑫锐 +4 位作者 李雪良 孙秀兰 周景文 堵国成 陈坚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1374-1381,共8页
人造肉作为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和新兴科技之一,因其来源可追溯、食品安全性和绿色可持续等优势得到广泛的关注。欧美等国家已经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细胞培养人造肉研究,未来将对我国的肉制品及食品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现阶段,细胞培养人... 人造肉作为2018年全球十大突破和新兴科技之一,因其来源可追溯、食品安全性和绿色可持续等优势得到广泛的关注。欧美等国家已经投入大量资源开展细胞培养人造肉研究,未来将对我国的肉制品及食品市场造成一定的冲击。现阶段,细胞培养人造肉生产的挑战在于如何高效模拟动物肌肉组织生长环境,并在生物反应器中实现大规模的生产。尽管动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已经得到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同程度的成功应用,但由于现有动物细胞组织培养成本与技术要求较高,仍不能实现大规模的产业化培养。因此,对于人造肉的生产来说,开发高效、安全的大规模细胞培养技术是亟需解决的问题,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实现产业化应用。文中通过介绍基于人造肉生物制造的动物细胞组织培养技术研究现状,具体阐述了目前的挑战和关键技术问题,并初步探讨了其可能的解决策略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造肉 植物蛋白肉 细胞组织培养 干细胞 无血清培养基
原文传递
高温流化对糙米蒸煮和食用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1
15
作者 卜玲娟 李永富 +3 位作者 王莉 史锋 段荣娟 陈正行 《中国粮油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5,17,共6页
为了解决糙米难煮熟、口感硬、米糠味重的难题,采用高温流化技术处理糙米,改善其蒸煮及食用品质。考察了流化温度对糙米表观形态、籽粒横截面形态和最佳蒸煮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30℃为最佳流化温度,可以在保持糙米天然形态的同时,使... 为了解决糙米难煮熟、口感硬、米糠味重的难题,采用高温流化技术处理糙米,改善其蒸煮及食用品质。考察了流化温度对糙米表观形态、籽粒横截面形态和最佳蒸煮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130℃为最佳流化温度,可以在保持糙米天然形态的同时,使糙米皮层产生裂缝,籽粒内部产生微孔,打开糙米的吸水通道,并且使最佳蒸煮时间缩短了6 min。另外,研究了糙米经高温流化处理后蒸煮及食用品质的变化。结果显示,糙米蒸煮时的吸水速度和吸水量明显提高;糙米饭变得更加柔软,硬度由1 853 g降低至1 570 g;露白率达99%;米糠味明显减少;色泽、黏性及综合评分都显著提升(P<0.05)。高温流化技术可以有效地改善糙米的蒸煮及食用品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温流化 糙米 蒸煮品 质食用品质
下载PDF
芝麻香型白酒堆积发酵对入窖发酵过程及原酒品质的影响 被引量:22
16
作者 李小东 高大禹 +3 位作者 田庆贞 蔡丛菊 夏海锋 陈建新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69,共7页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芝麻香型白酒实际堆积发酵和入窖发酵过程,研究不同堆积发酵条件下,微生物菌群演替对入窖发酵过程及原酒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堆积温度条件下,入窖发酵初始微生物菌群数量不同,其中霉菌、总细菌、乳酸菌数... 通过在实验室模拟芝麻香型白酒实际堆积发酵和入窖发酵过程,研究不同堆积发酵条件下,微生物菌群演替对入窖发酵过程及原酒品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堆积温度条件下,入窖发酵初始微生物菌群数量不同,其中霉菌、总细菌、乳酸菌数量较接近,而酵母菌和芽孢杆菌数量差异显著。入窖后在厌氧以及特定发酵温度条件下,微生物菌群进一步演替并进行相关代谢活动,最终出酒率正常,原酒质量合格,但酒体风格不同。堆积发酵结束时,表层酒醅微生物菌群数量巨大,其中酵母菌、霉菌、总细菌数量达9.04~9.35 lgCFU/g。单独取表层酒醅入窖后,酒醅升酸快,尤其是乙酸量迅速增加,酵母菌下降迅速,最终出酒率低,原酒质量不合格。可能是由于微生物菌群数量过高,代谢产乙酸抑制酵母菌酒精发酵。因此在堆积发酵过程中控制适宜的微生物种类和数量对最终出酒率和原酒质量有重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芝麻香型白酒 微生物菌群演替 堆积发酵 入窖发酵 出酒率 酒体风格 乙酸
下载PDF
泸型酒酒醅细菌群落的发酵演替规律 被引量:20
17
作者 肖辰 陆震鸣 +5 位作者 张晓娟 王松涛 李德林 沈才洪 史劲松 许正宏 《微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95-204,共10页
【目的】考察泸型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细菌群落的演替规律,探讨菌群演替与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泸型酒酒醅细菌群落的演替规律,并运用Mantel test分析不同发酵阶段的细菌群落演替与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性... 【目的】考察泸型酒发酵过程中酒醅细菌群落的演替规律,探讨菌群演替与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泸型酒酒醅细菌群落的演替规律,并运用Mantel test分析不同发酵阶段的细菌群落演替与环境因素变化的相关性。【结果】酒醅发酵过程中有397个属的微生物,其中Lactobacillus、Bacillus、Weissella、Dysgonomonas、Comamonas以及Ruminococcaceae为优势属(相对丰度>1.0%)。通过聚类分析可将酒醅发酵过程划分为3个阶段:阶段I (0–5 d),阶段II (6–17 d)和阶段III(18–40d),且3个阶段的酒醅菌群结构差异显著(P<0.05)。Metastats分析结果表明,与阶段I相比,阶段II酒醅细菌群落中Lactobacillus和unclassifiedLactobacillaceae相对丰度显著升高(P<0.05),而unclassifiedBacillaceae、 Staphylococcus、 Bacillus、 unclassified Enterobacteriaceae、 Lactococcus、Pseudomonas、Thermoactinomyces、Leuconostoc、Staphylococcus相对丰度显著降低(P<0.05)。与阶段II相比,阶段III酒醅细菌群落中Lactobacillus相对丰度显著增长(P<0.05),Comamonas、Acetobacter、unclassified Bacilli、Clostridium、Bacillus、Ruminococcus、unclassified Porphyromonadaceae和unclassified Streptophyta相对丰度显著下降(P<0.05)。结果表明,阶段I的细菌菌群演替与酒醅温度、水分和乙醇浓度变化线性相关(P<0.05);阶段II和阶段III的细菌菌群演替与酒醅温度、水分、酸度、乙醇浓度均没有相关性(P>0.05)。【结论】泸型酒酒醅中细菌群落在不同发酵阶段结构差异显著,且温度、水分以及乙醇浓度对酒醅发酵前期(0–5 d)细菌群落演替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泸型酒 酒醅 细菌群落 演替
原文传递
脱氮微生物及脱氮工艺研究进展 被引量:21
18
作者 牛晓倩 周胜虎 邓禹 《生物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0期3505-3519,共15页
脱氮是大部分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由于具有经济高效、工艺简单和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势,生物脱氮工艺在最近数十年中备受关注。根据脱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脱氮机制不同,文中分类综述了近年来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重点对... 脱氮是大部分污水处理系统中不可缺少的一环。由于具有经济高效、工艺简单和无二次污染等显著优势,生物脱氮工艺在最近数十年中备受关注。根据脱氮微生物的生理特性和脱氮机制不同,文中分类综述了近年来生物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重点对比分析了硝化菌、反硝化菌和厌氧氨氧化菌以及以这些菌为基础的不同生物脱氮工艺的优缺点,为复杂污水环境的脱氮工艺选择提供参考。基于微生物脱氮机制,通过合成生物学技术开发高效脱氮菌株,结合不同工艺优点并应用自动化模拟最佳条件,从而建立经济高效的脱氮工艺将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脱氮 短程硝化-反硝化 厌氧氨氧化 异养硝化-好氧反硝化
原文传递
洋河浓香型白酒酒醅中产酸细菌与有机酸合成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8
19
作者 刘凡 仇钰莹 +5 位作者 周新虎 陈翔 李喆 陈坚 堵国成 方芳 《食品与发酵工业》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29,共8页
从洋河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得到了产乙酸(醋杆菌)和乳酸(乳酸菌及芽孢杆菌)的分属于6个菌属的12株细菌,其中植物乳杆菌JP3和巴氏醋杆菌JP10分别是产乳酸和乙酸能力最强的菌株。温度、乙醇含量和培养基初始p H值对醋杆菌产乙酸能力均有... 从洋河浓香型白酒酒醅中分离得到了产乙酸(醋杆菌)和乳酸(乳酸菌及芽孢杆菌)的分属于6个菌属的12株细菌,其中植物乳杆菌JP3和巴氏醋杆菌JP10分别是产乳酸和乙酸能力最强的菌株。温度、乙醇含量和培养基初始p H值对醋杆菌产乙酸能力均有影响,对乳酸菌和芽孢杆菌产乳酸能力影响较大的因素是培养基初始p H值。通过监控窖内发酵过程发现,乳杆菌和芽孢杆菌是酒醅中数量最多的细菌,窖内发酵前期魏斯氏菌和醋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发酵中后期,酒醅中乳球菌和足球菌的数量在窖内发酵过程变化相对较小。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乙酸的合成与多种微生物相关,且发酵0~15 d与醋杆菌相关性最好;乳酸的合成在发酵0~15 d与多种微生物相关,发酵15~60 d仅与乳杆菌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分析了浓香型白酒发酵不同阶段微生物与乳酸、乙酸合成的关系,为提升白酒品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浓香型白酒 有机酸 乳酸菌 醋杆菌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中国传统发酵食品产业现状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9
20
作者 张娟 陈坚 《生物产业技术》 2015年第4期11-16,共6页
传统发酵食品是传承我国悠久历史、体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尚存在总体工业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这成为困扰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文章以多种发酵食品为对象,阐述了传统发酵食... 传统发酵食品是传承我国悠久历史、体现中华饮食文化的重要载体。然而,中国传统发酵食品生产尚存在总体工业化水平不高,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这成为困扰我国传统发酵食品走向世界的关键因素。文章以多种发酵食品为对象,阐述了传统发酵食品的生产现状、生产工艺、风味物质、保健因子及其影响因素,以及生产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研究趋势。此外,还讨论了传统发酵食品目前的研发热点和难点,并对产业化发展模式及今后的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发酵食品 产业现状 中国 中华饮食文化 技术发展方向 产业化发展 食品生产 生产技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