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10
1
作者 吕洁霞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1期15-18,共4页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将90例患者根据双盲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将实施常规CT平扫的患者纳入对照... 目的研究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在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腹部肿瘤患者,将90例患者根据双盲随机分组法分为两组,每组45例。将实施常规CT平扫的患者纳入对照组,将采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的患者设为观察组。将两组腹部肿瘤患者的扫描结果、腹部肿瘤侵袭范围及位置、血管显示情况和病灶灌注参数进行比对。结果观察组腹部肿瘤诊断准确率(93.33%)、腹部肿瘤侵袭范围及位置诊断准确率(80.00%)均高于对照组(χ^2=5.414、5.086,均P<0.05);恶性与交界性病灶管径正常者的1支供应动脉异常增粗(27例)、2支供血动脉增粗(8例)的比例均高于良性病灶管径正常者(χ^2=31.765、8.372,均P<0.05),且良性病灶管径正常者的对比剂平均通过时间[(10.55±3.02)s]、血流量[(21.54±5.58)mL·min^-1·100g^-1]、血容量[(4.04±0.76)mL/100g]、毛细血管表面通透性[(10.16±2.73)mL·min^-1·100g^-1],均少于恶性与交界性病灶管径正常者的1支供应动脉血管灌注参数(t=3.016、5.005、4.982、6.989,均P<0.05)。结论在腹部肿瘤临床诊断中,运用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具有较高的准确率,可较好地显示血管异常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部肿瘤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电影血管造影术 单层螺旋CT 侵袭范围 良性病灶 供应动脉 管径正常 血管灌注参数 应用价值
原文传递
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双层螺旋CT诊断 被引量:8
2
作者 尉仲春 许存森 蔡学祥 《放射学实践》 2004年第10期727-729,共3页
目的 :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及扫描方法。方法 :6例肺隔离症患者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 2 .5ml/s ,扫描延时 2 5s ,层厚 3mm ,螺距 1.0。原始图像经 1.5mm薄层重... 目的 :总结叶内型肺隔离症的多层螺旋CT表现 ,探讨多层螺旋CT在肺隔离症诊断中的价值及扫描方法。方法 :6例肺隔离症患者行多层螺旋CT双期扫描。对比剂注射流率 2 .5ml/s ,扫描延时 2 5s ,层厚 3mm ,螺距 1.0。原始图像经 1.5mm薄层重建后再交工作站行三维图像后处理。结果 :本组中全部病灶均位于左肺下叶后基底段 ,表现为局部不规则肿块 ,其中 3例边缘光整 ,1例边缘不清 ,2例病灶周围血管纹理增粗。 6例均见异常供血动脉 ,发自降主动脉 4例 ,胸主动脉 2例。 6例中仅 4例显示引流静脉。其中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后处理能清楚显示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与术中所见完全一致。结论 :多层螺旋CT是肺隔离症定性诊断最为理想的非创伤性检查方法 ,其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能较好地显示肺隔离症的异常供血动脉和引流静脉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肺隔离症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图像处理、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不同辐射剂量的增强CT检查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4
3
作者 吕洁霞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9年第22期2752-2755,共4页
目的比较不同辐射剂量腹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90例,对患者实施低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标准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检查,比... 目的比较不同辐射剂量腹部增强计算机断层扫描(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疑似急性阑尾炎患者90例,对患者实施低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标准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检查,比较不同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的图像质量、辐射剂量、诊断结果,并分析低剂量、标准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确诊急性阑尾炎患者分为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比较不同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对不同病理类型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结果低剂量与标准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的图像质量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7.78%比74.44%,χ^2=0.974,P>0.05);低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的辐射剂量为(9.28±3.05)mGy,低于标准剂量的(21.34±7.86)mGy(t=13.570,P<0.05).标准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对急性阑尾炎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准确率分别为95.65%、95.24%、95.56%,与低剂量的91.30%、90.48%、91.11%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070、0.359、1.429,均P>0.05).经一致性检验,在急性阑尾炎诊断中,低剂量、标准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诊断结果与病理诊断结果之间的一致性均达到良好,Kappa=0.713、0.782.低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对单纯性阑尾炎、化脓性阑尾炎、坏疽性阑尾炎的诊断符合率别为86.67%、91.30%、93.75%,与标准剂量的93.33%、95.65%、100.00%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741、0.357、1.032,均P>0.05).结论采用低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诊断急性阑尾炎的准确性、灵敏度及特异度与标准辐射剂量腹部增强CT相当,但低剂量扫描可减少辐射剂量,更加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阑尾炎 诊断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辐射剂量 灵敏度 特异度
原文传递
乳腺X光机联合核磁共振检查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
4
作者 吕洁霞 童爱媛 《中国妇幼保健》 CAS 2023年第20期4058-4062,共5页
目的 分析乳腺X光机联合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MR)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选取2018年1月—2022年5月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95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学检查或手术穿刺、活检为“金标准”,确诊... 目的 分析乳腺X光机联合核磁共振检查(Magnetic Resonance, MR)对乳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方法 通过选取2018年1月—2022年5月于永康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95例疑似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病理学检查或手术穿刺、活检为“金标准”,确诊为乳腺癌的60例患者为研究组,35例非乳腺癌患者为对照组。研究组均行乳腺X光机、MR检查。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表观扩散系数(Apparent diffusion coefficients, ADC)水平较低,早期增强率水平较高(P<0.05)。研究组不同临床分期患者中,Ⅳ期患者ADC值水平最低,早期增强率水平最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高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伴有钙化患者占比较高(P<0.05)。与研究组临床分期Ⅰ期~Ⅱ期相比,Ⅲ期~Ⅳ期患者高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及伴有钙化占比略高(P>0.05)。高密度、形态不规则、边缘不清晰、伴有钙化乳腺癌患者ADC值水平较低,早期增强率水平较高(P<0.05)。乳腺X光机联合MR对乳腺癌导管内癌诊断准确性高于乳腺X光机、MR单一诊断(P<0.05),乳腺X光机联合MR对乳腺小叶原位癌、导管内乳头状癌、乳头状癌、髓样癌及其他诊断准确性略高于乳腺X光机、MR单一诊断(P<0.05)。与压迫式弹性成像、乳腺X线单项诊断相比,联合诊断对乳腺癌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性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乳腺X光机联合MR对乳腺癌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两者联合可提高诊断准确性,有利于乳腺癌的早期诊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乳腺X光机 核磁共振检查 诊断价值
原文传递
X线摄片与CT检查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3
5
作者 吴文跃 陈成忠 《中国基层医药》 CAS 2017年第10期1585-1587,共3页
目的 比较正、侧、斜位X线摄片与CT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桡骨头细微骨折患者的X线与CT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不同体位下X线摄片及CT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检出阳性率.结果 正位X线摄片、侧位X线摄片、斜位X线摄... 目的 比较正、侧、斜位X线摄片与CT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68例桡骨头细微骨折患者的X线与CT影像学检查资料,比较不同体位下X线摄片及CT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检出阳性率.结果 正位X线摄片、侧位X线摄片、斜位X线摄片及CT检查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初次检出阳性率分别为0.00%(0/68)、0.00%(0/68)、80.88%(55/68)、89.71%(61/68);斜位X线摄片与CT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初次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正位、侧位X线摄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12、7.95,均P〈0.05);斜位X线摄片与CT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初次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75,P〉0.05);正位X线摄片、侧位X线摄片、斜位X线摄片及CT检查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复查检出阳性率分别为66.18%(45/68)、60.29%(41/68)、100.00%(68/68)、100.00%(68/68);斜位X线摄片与CT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复查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正位、侧位X线摄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07、7.11,均P〈0.05);斜位X线摄片与CT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复查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02,P〉0.05);正、侧、斜位X线摄片复查桡骨头细微骨折检出阳性率显著高于初次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6、6.30、6.94,均P〈0.05);CT初次与复查桡骨头细微骨折检出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93,P〉0.05).结论斜位X线摄片用于桡骨头细微骨折诊断准确率与CT较为接近,通过复查能够有效提高X线摄片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线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桡骨骨折
原文传递
128层螺旋CT结肠成像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曹登攀 李佩如 +5 位作者 柳泽华 施向阳 王骄阳 徐芳 陈涛 徐升 《全科医学临床与教育》 2021年第2期129-133,共5页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结肠成像(CTC)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2例疑似结直肠癌患者进行CTC和结肠镜检查,以结肠镜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CTC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定位、分型;其中16例... 目的探讨128层螺旋CT结肠成像(CTC)在结直肠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82例疑似结直肠癌患者进行CTC和结肠镜检查,以结肠镜病理结果为标准,分析CTC诊断结直肠癌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定位、分型;其中16例手术的结直肠癌患者,以手术病理分期为标准,分析CTC在结直肠癌T分期中的准确度。结果以结肠镜病理结果为标准,CTC诊断结肠癌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90.91%,阳性预测值90.48%,阴性预测值100%,定位准确度100%,大体分型准确度为88.09%。以手术病理分期为标准,CTC结直肠癌T分期准确度为87.00%。结论 128层螺旋CTC在结直肠癌的定位、定性诊断及T分期上具有较高的准确度,可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有效手段和术前常规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CT结肠成像 结肠镜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肺部真菌性感染的影像学诊断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宏 曹登攀 朱成杰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2552-2553,共2页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性感染CT影像学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医院血液科、呼吸科收治的7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病例组,并按照细菌培养+组织病理学结果选择70例细菌性肺部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 目的探讨肺部真菌性感染CT影像学特点,以期进一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医院血液科、呼吸科收治的70例肺部真菌感染患者为病例组,并按照细菌培养+组织病理学结果选择70例细菌性肺部感染患者为对照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CT影像学特点。结果肺部真菌性感染组患者CT表现征象晕征占62.85%、枝果征占71.43%、空气新月征占28.57%,明显高于肺部细菌感染组患者的11.43%、38.57%、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5、15.27、15.04,P<0.01)。结论 CT诊断肺部真菌性感染具有一定的优势,其中晕征、枝果征、空气新月征是肺部真菌性感染的特征性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 肺部感染 CT影像学
原文传递
肝硬化结节CT与MRI临床分析
8
作者 吕洁霞 《药物与人》 2014年第8期134-135,共2页
目的:对肝硬化结节CT与MRI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2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利采用回顾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p〉0.05),其中对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诊断,而观察组治疗采... 目的:对肝硬化结节CT与MRI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62例肝硬化结节患者,利采用回顾分析法,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81例和对照组81例(p〉0.05),其中对照组采用CT进行检查诊断,而观察组治疗采用MRI进行检查诊断。同时两组在心理疏导、护理管理等方面,做好疏导工作,减轻病患的心理负担。结果:对照组81例患者与观察组81例患者通过一段时间治疗后对比发现,两组检查方式都有良好的效果。结论:CT与MRI治疗肝硬化结节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因此其研究意义深远,值得更进一步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结节 CT MRI 临床分析
下载PDF
多元化护理干预模式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应用效果
9
作者 隋艳军 《益寿宝典》 2021年第18期107-109,共3页
分析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多元化护理干预的价值。 方法:抽取2020 年 5 月~2021 年 5 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40 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各有 20 例的... 分析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多元化护理干预的价值。 方法:抽取2020 年 5 月~2021 年 5 月间我院收治的老年冠心病患者 40 例作为此次的观察对象,均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成各有 20 例的两个对比组,即一组对照组,一组实验组,前者接受围术期常规护理,后者接受围术期多元化护理,对比分析两组不同的护理价值。 结果:并发症发生率,实验组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焦虑与抑郁情绪评分,护理前对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护理后,实验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多元化护理干预模式的价值较高,可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元化护理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 老年冠心病
下载PDF
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分析 被引量:26
10
作者 夏英意 凌志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8年第12期2114-2116,共3页
目的比较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患者行CT及MR检查,患者手术后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检查的准确率,以及对钙化、神经根受压、硬膜囊... 目的比较CT及MR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价值。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113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作为分析对象,对患者行CT及MR检查,患者手术后将手术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CT和MR检查的准确率,以及对钙化、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椎间盘积气、椎间盘变性等相关征象的诊断准确率。结果 CT诊断阳性例数98例,MR诊断阳性例数109例,CT诊断准确率86. 73%明显低于MRI的诊断准确率96. 46%,CT的钙化、椎间盘积气检查准确率89. 04%、92. 50%明显高于MRI的检查准确率50. 68%、45. 00%,而MR的神经根受压、硬膜囊受压、脊髓变形、椎间盘变性检查准确率94. 83%、91. 55%、100. 00%、93. 44%明显高于CT的检查准确率68. 97%、76. 06%、43. 33%、42. 62%,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 CT和MR用于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各有优势,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腰椎间盘突出
下载PDF
闭孔疝CT诊断(附9例报告) 被引量:23
11
作者 何绍强 曹登攀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07年第2期184-186,共3页
目的探讨CT诊断闭孔疝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提高对闭孔疝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CT术前检查、并为手术证实的闭孔疝CT表现。结果右侧闭孔疝7例,左侧闭孔疝2例。CT表现主要有小肠梗阻,空回肠肠管扩张、积液;在闭孔外肌和耻骨肌之间可见疝... 目的探讨CT诊断闭孔疝的价值和临床意义,提高对闭孔疝的认识。方法回顾分析9例经CT术前检查、并为手术证实的闭孔疝CT表现。结果右侧闭孔疝7例,左侧闭孔疝2例。CT表现主要有小肠梗阻,空回肠肠管扩张、积液;在闭孔外肌和耻骨肌之间可见疝囊;闭孔疝绞窄时,可见肠壁增厚、水肿,增强扫描强化减弱;腹腔可见积液。结论CT检查是闭孔疝的有效检测手段,对老年患者,特别是老年女性患者的不明原因肠梗阻,腹部CT检查将有助于临床确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闭孔疝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A技术在咯血患者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3
12
作者 程宋来 李佩如 +1 位作者 吕洁霞 傅武勇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8期1522-1525,共4页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在咯血患者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A与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将扫描数据进行MPR、MIP、VR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患者的血管空间解剖特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 目的探讨CT血管造影术(CTA)在咯血患者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所有患者均接受CTA与DSA检查,以DSA检查为金标准,将扫描数据进行MPR、MIP、VR等后处理技术对咯血患者的血管空间解剖特征进行多方位、多角度观察和分析,并与DSA检查为金标准,探讨CTA在咯血患者介入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2例患者中行支气管肺动脉CTA者发现相关责任动脉共42支,行DSA者发现相关责任动脉共44支;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咯血相关责任动脉的检出率为95.4%。两种检查方法均能清晰显示病变相关责任动脉的异常,主要表现为:支气管动脉血管增粗,走行迂曲,部分病灶有肺体外循环动脉参与供血;对比剂外溢晕染。结论CTA检查在咯血患者介入术前可以明确病变的支气管动脉起源、开口及分布情况,清晰显示支气管动脉和病变之间的关系,为术中寻找咯血责任动脉提供准确定位,有效提高了咯血介入治疗的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咯血 支气管动脉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影像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尉仲春 许存森 刘子江 《中华肿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5期380-382,共3页
目的统计分析一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影像表现,对易与之混淆的4种骨病提出鉴别诊断,以加深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48例X线平片、CT和动脉造影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 目的统计分析一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的X线影像表现,对易与之混淆的4种骨病提出鉴别诊断,以加深认识。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48例X线平片、CT和动脉造影片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表现为囊状膨胀性骨质破坏30例,且内多有肥皂泡沫状表现;溶骨性骨质破坏10例;骨外有软组织肿块,骨塌陷变扁伴局部膨出4例;侵犯邻骨4例;骨质增生硬化3例;异常血管及“肿瘤染色”3例。结论X线平片对少见部位骨巨细胞瘤诊断具有重要价值,CT优于平片,动脉造影有助于诊断与制定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肿瘤 X线诊断
原文传递
急性肺动脉栓塞CT血管造影检查技术与图像后处理方式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10
14
作者 李佩如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2期197-199,共3页
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中,肺动脉栓塞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与高血压,居于第三位,同时还具有较高病死率[1]。为了确保患者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及早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十分必要。CT血管造影(CTA)属于常见检查方式之一,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 临床各种心血管疾病中,肺动脉栓塞发病率仅次于冠心病与高血压,居于第三位,同时还具有较高病死率[1]。为了确保患者及时获得有效治疗,及早对其作出正确诊断十分必要。CT血管造影(CTA)属于常见检查方式之一,在急性肺动脉栓塞的早期诊断中具有良好应用价值[2]。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加强了对急性肺动脉栓塞早期诊断的研究[3]。为了确保急性肺动脉栓塞患者及时获得诊断,降低病死率,本研究在该疾病诊断中采用CTA技术,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肺动脉栓塞 心血管疾病 疾病诊断 早期诊断 图像后处理 正确诊断 有效治疗 冠心病
下载PDF
DR与CT技术在胸部创伤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骄阳 俞世安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30期91-94,F0003,共5页
目的评价胸部创伤检查中DR与CT技术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胸部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并分别采用DR技术和CT技术进行检查,最终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技术诊断的符合率和准确性。结果 80例患者中肋骨骨折27... 目的评价胸部创伤检查中DR与CT技术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80例胸部创伤患者临床资料,并分别采用DR技术和CT技术进行检查,最终以手术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技术诊断的符合率和准确性。结果 80例患者中肋骨骨折27例,肺撕裂伤10例,气胸及血气胸9例,纵隔损伤6例,胸腔积液8例,肺不张及肺塌陷4例,皮下气肿4例,复合病变12例,DR诊断符合率77.5%(62/80),其中肺部撕裂漏诊4例,气胸及血气胸漏诊3例,纵隔损伤漏诊2例,胸腔积液漏诊4例,肺不张或者肺塌陷漏诊1例,皮下气肿漏诊2例,复合病变漏诊2例,漏诊率22.5%(18/80)。CT诊断符合率91.25%(73/80),其中气胸及血气胸漏诊1例,纵隔损伤漏诊1例,胸腔积液漏诊3例,肺撕裂伤漏诊1例,复合病变漏诊1例,漏诊率8.75%(7/80),CT诊断的符合率明显高于DR,漏诊率明显低于DR(P<0.05)。结论临床胸部创伤诊断中多层螺旋CT技术诊断的准确性明显优于DR技术,此种诊断技术能够有效为临床急救措施提供切实可行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创伤 多层螺旋CT 数字放射摄影技术 符合率
下载PDF
结肠癌诊断中多层螺旋CT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李佩如 王骄阳 《中国药物与临床》 CAS 2020年第6期909-910,共2页
结肠癌是40岁以上人群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接处,且癌细胞会逐渐沿肠壁缓慢扩散,导致病情恶化[1]。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手术+化疗等。以往临床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电子结肠镜、大便潜血实验、... 结肠癌是40岁以上人群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主要发生于直肠与乙状结肠交接处,且癌细胞会逐渐沿肠壁缓慢扩散,导致病情恶化[1]。目前,临床上治疗方案主要包括手术、手术+化疗等。以往临床上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电子结肠镜、大便潜血实验、气钡双对比灌肠等[2],前者诊断准确率较高,但部分患者耐受性较差,且肠腔过度弯曲时进镜困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应用;而后两者漏诊率较高。随着多层螺旋CT技术的应用,为临床术前分期、治疗方案选择、治疗效果判定、术后复发预测提供了重要依据。本研究采取多层螺旋CT进行结肠癌诊断,并分析其临床价值,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便潜血 电子结肠镜 消化道恶性肿瘤 患者耐受性 结肠癌诊断 漏诊率 乙状结肠 多层螺旋CT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颈椎骨折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6
17
作者 吴文跃 程宋来 陈成忠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4期749-751,共3页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颈椎骨折患者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颈椎骨折患者120例X线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方式用于颈椎骨折诊断准确率及骨折部位检出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颈椎骨折患者诊断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颈椎骨折患者120例X线和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影像学资料,比较两种影像学方式用于颈椎骨折诊断准确率及骨折部位检出准确率。结果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颈椎骨折检出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用于颈椎骨折部位检出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层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用于颈椎骨折患者诊断临床价值优于X线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骨折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MRI增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脑灌注状态中的评估价值
18
作者 凌志宇 夏英意 +1 位作者 胡灵芝 舒红格 《中国现代医生》 2023年第3期36-41,共6页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灌注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53例AIS患者,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分为病情进展组(n=19)与病情稳定组(n... 目的分析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增强评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患者脑灌注状态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9月至2020年1月53例AIS患者,根据病情控制情况分为病情进展组(n=19)与病情稳定组(n=34),均接受常规MRI、MRI增强扫描检查,比较病情进展组、病情稳定组的病灶中心与对侧灌注参数[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并比较两组相对脑血流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flow,rCBF)、相对脑血容量(relative cerebral blood volume,rCBV)、相对平均通过时间(relative mean transit time,rMTT)、相对达峰时间(relative time to peak,rTTP),分析两组患者的脑灌注状态MRI特征。结果病情进展组、病情稳定组的病灶中心CBF、CBV均低于对侧,MTT、TTP均长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情进展组的rCBF、rCBV低于病情稳定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两组的病灶周围相对正常区域灌注情况将脑灌注状态分为4种:①灌注不足,主要表现为TTP、MTT显著延长,局部CBV、CBF显著降低;②侧支循环形成,主要表现为MTT延长,局部CBV增加或正常;③血流再灌注,主要表现为MTT缩短或正常,局部CBV显著升高,局部CBF稍微升高或正常;④过度灌注,主要表现为局部CBV、CBF明显升高,其中病情进展组的脑灌注状态以灌注不足为主。结论MRI增强扫描可提供AIS患者缺血半暗带与脑灌注状态信息,有助于指导临床拟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促进预后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增强扫描 脑血流量 脑血容量 表观扩散系数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脑灌注状态
下载PDF
双源CT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9
作者 应伟荣 陈松宽 《中国现代医生》 2015年第27期104-108,共5页
目的 分析双源CT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35例淋巴瘤患者和33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集双能量CT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到两组患者动静脉期的碘图、能量... 目的 分析双源CT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中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3年12月35例淋巴瘤患者和33例恶性肿瘤淋巴结转移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采集双能量CT图像,进行处理后得到两组患者动静脉期的碘图、能量衰减曲线等,测量两组淋巴结在碘图的碘浓度、碘覆盖值、病变同层大血管碘浓度等,测量两组患者平扫、混合及单能谱图像上病变淋巴结的CT结果。分析双源CT双能量扫描在淋巴瘤与淋巴转移瘤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淋巴瘤组患者CTP、CTAE、CTVECT值水平均显著高于转移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瘤组碘分布图相关能量参数CTA、CTV、ICAP、ICVP、NICVP显著高于转移瘤,NICAP显著低于转移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单能量keV下淋巴瘤和转移瘤淋巴结CT值比较,淋巴瘤CT值显著高于转移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淋巴瘤和转移性淋巴结不同单能量keV下病变淋巴结CT值变化趋势不同。结论 双源CT扫描与普通扫描不同,能够提供淋巴结形态学变化以及功能代谢状态,为淋巴瘤及淋巴转移瘤的鉴别诊断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源CT双能量扫描 淋巴瘤 淋巴转移瘤 碘分布图
下载PDF
隐匿型肺癌的影像学诊断 被引量:3
20
作者 尉仲春 钱明山 刘子江 《临床肺科杂志》 2003年第2期105-108,共4页
目的 探讨隐匿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隐匿型肺癌 10 0例胸片、CT片及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肿块分别隐蔽在肺尖 3例、肺门区 2 8例、支气管内 2例、奇静脉食管窝 7例、脊椎旁19例、心影后 13、膈肌后 7... 目的 探讨隐匿型肺癌的影像学表现特征。方法 对经病理证实的隐匿型肺癌 10 0例胸片、CT片及有关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肿块分别隐蔽在肺尖 3例、肺门区 2 8例、支气管内 2例、奇静脉食管窝 7例、脊椎旁19例、心影后 13、膈肌后 7例、膈肌上 4例、胸膜缘 10例及胸水遮盖 7例。其中鳞癌 35例 ,腺癌 5 0例 ,15例找到癌细胞但未定型。结论 隐匿型肺癌胸部平片容易漏诊 ,高 KV片对诊断有帮助 ,CT可清楚显示 X线平片不易显示的隐蔽性病灶 ,对早期发现和及早作出正确的定位定性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匿型肺癌 影像学诊断 胸片 CT 诊断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