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重症颅脑创伤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 被引量:14
1
作者 梁晋 郭姗姗 +3 位作者 张丹 赵新亮 张记 符锋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881-885,共5页
目的探究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重症颅脑创伤(STBI)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特色医学中心2017年1月-2019年12月开颅手术的80例STBI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别纳入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以静脉... 目的探究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重症颅脑创伤(STBI)术后颅内感染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武警特色医学中心2017年1月-2019年12月开颅手术的80例STBI术后颅内感染患者,根据入院时间分别纳入对照组和研究组各40例,对照组以静脉注射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研究组以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感染控制时间,比较两组患者外周血感染指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及脑脊液常规生化(WBC、蛋白、葡萄糖水平)情况,并对鞘内注射两种药物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感染控制时间更短(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外周血中WBC、CRP、IL-6均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的上述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患者脑脊液中葡萄糖水平升高(P<0.05),WBC及蛋白水平降低(P<0.05),且治疗后研究组上述指标变化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鞘内注射万古霉素联合美罗培南可有效控制重症颅脑创伤患者术后颅内感染,安全性较高,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脑创伤 万古霉素 美罗培南 鞘内注射
原文传递
国外海警及我国海警卫勤保障建设的思考 被引量:4
2
作者 符锋 汤锋武 +3 位作者 孙圣凯 李伟鑫 陈孝储 孙洪涛 《武警医学》 CAS 2020年第9期823-826,共4页
建设一支强大的海警部队是维护我国海洋蓝色国土主权、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而提高海警战创伤救治水平是保障部队官兵作战能力和提升士气的关键。2018年7月,新调整组建的武警海警总队职责包括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海... 建设一支强大的海警部队是维护我国海洋蓝色国土主权、实现建设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关键,而提高海警战创伤救治水平是保障部队官兵作战能力和提升士气的关键。2018年7月,新调整组建的武警海警总队职责包括打击海上违法犯罪活动、维护海上治安和安全保卫、海上缉私等任务。海上执法过程中存在致伤突发性和难以预测性、致伤对象呈群体性和致伤因素多样化等特点,短时间产生大批伤员,医疗需求将陡然增加或异常复杂[1]。营救不及时将使很多伤员错过最佳时间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警 医疗后送体系 分级救治 战术战伤救治 前方手术队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生物材料制造领域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3
作者 李强 郭姗姗 +2 位作者 符锋 李倩 张丹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6期80-84,共5页
3D打印技术已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研究人员广泛使用的多功能支架制造技术,特别是生物材料与3D打印技术的组合使复杂器官制造成为可能。本研究首先对3D打印技术原理及分类进行介绍,并详细探讨液相结合喷墨技术、熔融沉积成型技术、选择性激... 3D打印技术已成为再生医学领域研究人员广泛使用的多功能支架制造技术,特别是生物材料与3D打印技术的组合使复杂器官制造成为可能。本研究首先对3D打印技术原理及分类进行介绍,并详细探讨液相结合喷墨技术、熔融沉积成型技术、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光固化立体造型术、生物打印等5种最具代表性3D打印技术在生物材料领域中的应用实例和不足。3D打印技术将使生物材料制造朝着"人工智能"支架的方向发展,使生物支架材料能够响应宿主变化而动态地改变自身属性,必将为组织修复提供很好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再生医学 组织工程 生物打印
原文传递
外泌体在慢性疼痛规范化管理中的应用进展
4
作者 薛亚倩(综述) 赵明亮(综述) +1 位作者 宫平(综述) 符锋(审校) 《武警医学》 CAS 2023年第10期913-917,共5页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成年人遭受疼痛,10%成年人被诊断为慢性疼痛[2]。疼痛诊疗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需医护协作、多学科结合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镇痛效果。护理... 疼痛是一种与实际或潜在组织损伤相关或类似的不愉快的感觉和情绪体验[1]。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0%成年人遭受疼痛,10%成年人被诊断为慢性疼痛[2]。疼痛诊疗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需医护协作、多学科结合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镇痛效果。护理人员是疼痛情况评估、诊治措施落实的主要执行者,在慢性疼痛规范化管理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泌体 慢性疼痛 生物标志物 诊断 治疗
下载PDF
慢性创伤性脑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2
5
作者 路旭 杨俊丽 +2 位作者 王娜 周沁晔 符锋 《中华神经创伤外科电子杂志》 2020年第4期244-247,共4页
慢性创伤性脑病(CTE)是一种以脑内磷酸化tau蛋白异常积聚为特征的神经病理学疾病。目前公认的神经病理学标准仍只是初步的,一方面因为该标准基于数量有限的选定样本,另一方面目前很少有研究将CTE的病理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 慢性创伤性脑病(CTE)是一种以脑内磷酸化tau蛋白异常积聚为特征的神经病理学疾病。目前公认的神经病理学标准仍只是初步的,一方面因为该标准基于数量有限的选定样本,另一方面目前很少有研究将CTE的病理与其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阿尔兹海默病)进行比较。此外,CTE被广泛认为是反复头部受击的结果,但一次中度或重度的颅脑创伤(TBI)也可诱发CTE。基于不同的观点,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CTE特点、研究历史以及TBI与CTE的相关性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创伤性脑病 颅脑创伤 神经病理学
原文传递
腔隙性卒中临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6
作者 姜微微 李倩 +2 位作者 郭姗姗 张丹 符锋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1年第2期68-72,共5页
腔隙性卒中(lacunar strokes,LSs)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及其他全身性血管病联系密切,其机制与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破坏等有关。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影像学及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发展,对LSs临床发病机... 腔隙性卒中(lacunar strokes,LSs)与脑小血管病(cerebral small vessel disease,CSVD)及其他全身性血管病联系密切,其机制与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破坏等有关。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影像学及基因测序等技术的发展,对LSs临床发病机制有了更多了解,有效控制CSVD、促进LSs后神经功能修复有望成为未来新的治疗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腔隙性卒中 病理生理 脑小血管病 脑白质高信号
原文传递
神经丝作为神经系统疾病生物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7
作者 张秀丽 郭姗姗 +2 位作者 李倩 高燕 秦喆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20年第5期76-80,84,共6页
神经轴索损伤(neuroaxonal damage,NAD)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导致永久性残疾的病理生理基础。关于NAD的可靠量化和纵向随访有助于评估疾病进程、监测治疗反应、促进治疗发展和判断预后。NAD后神经丝蛋白质(neurofilament proteins,NFP)... 神经轴索损伤(neuroaxonal damage,NAD)是许多神经系统疾病中导致永久性残疾的病理生理基础。关于NAD的可靠量化和纵向随访有助于评估疾病进程、监测治疗反应、促进治疗发展和判断预后。NAD后神经丝蛋白质(neurofilament proteins,NFP)水平在脑脊液和血液中均有所上升,且NFP可表明NAD的独立因果通路,故NFP很有作为NAD生物标志物的潜力。第一代(免疫印迹)和第二代(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神经丝(neurofilaments,NF)检测技术敏感性有限。第三代(电化学发光免疫)和第四代(单分子免疫阵列检测)检测技术的出现已能够可靠地测量血液样本中所有浓度范围内的神经丝。这项技术的进步为研究神经系统疾病中的神经丝铺平了道路。本研究旨在阐述目前所知的神经丝结构和功能、讨论NFP检测技术、了解不同年龄段人群神经丝的正常范围,并对NF作为多发性硬化、脑卒中、创伤性脑损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轴索损伤标志物的研究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丝 神经系统 多发性硬化 脑卒中 创伤性脑损伤 帕金森病
原文传递
粪菌移植在帕金森病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李亭 郭姗姗 +3 位作者 李倩 卢敬钗 刘洋 张丹 《河北医药》 CAS 2021年第2期280-284,289,共6页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神经元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异常折叠和聚集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PD与肠道菌群失调联系密切,存在双向调节。紊乱的肠道微生态所产生的致病物质如短链脂...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以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丢失和神经元细胞内α-突触核蛋白异常折叠和聚集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神经退行性疾病。PD与肠道菌群失调联系密切,存在双向调节。紊乱的肠道微生态所产生的致病物质如短链脂肪酸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可影响到脑中多巴胺的合成,因而影响到PD的病生理发展及疾病预后,可能是PD发病的始动因素。同时,PD患者也存在明显的肠道微生态紊乱,形成恶性循环。随着对肠道菌群作用的深入研究发现,通过肠道微生物制剂移植即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辅助治疗PD,虽缺乏特异性,但可减轻或抑制肠道炎症与氧化应激反应,并有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有效缓解PD的运动及非运动症状。FMT可能成为未来改善PD患者远期生存质量的有效辅助治疗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粪菌移植 帕金森病 肠道菌群-肠-脑轴 Α-突触核蛋白
下载PDF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2次置入治疗顽固性神经痛1例
9
作者 符锋 蒋显锋 +3 位作者 朱晓龙 赵明亮 宫平 汤锋武 《武警医学》 CAS 2021年第8期718-721,共4页
慢性顽固性疼痛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手段对其缺乏明显疗效,患者经历身心痛苦和社交情感障碍。20世纪80年代Tung等[1]首次通过鞘内注入吗啡治疗慢性难治性疼痛,可置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intrathe... 慢性顽固性疼痛一直是临床治疗的难题,口服或静脉药物治疗等传统治疗手段对其缺乏明显疗效,患者经历身心痛苦和社交情感障碍。20世纪80年代Tung等[1]首次通过鞘内注入吗啡治疗慢性难治性疼痛,可置入鞘内药物输注系统(implanted intrathecal drug delivery system,IDDS)逐渐成为慢性疼痛患者的一项有效、微创性治疗方案。因IDDS可将药物直接输注到脑脊液,具有选择性高、药物剂量小、不良反应少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痛 鞘内药物输注系统 2次手术 吗啡 罗哌卡因 管头位置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