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后外侧抗滑钢板内固定治疗B型外踝骨折20例 被引量:2
1
作者 刘勇 陈国川 +3 位作者 张富宁 俞玮 林明武 赵磊 《武警后勤学院学报(医学版)》 CAS 2018年第11期940-943,共4页
踝关节骨折发病率占全身各关节内骨折的首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B 型(Danis-Weber/AO)外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旋后外旋受伤机制(supination-externalrot... 踝关节骨折发病率占全身各关节内骨折的首位,治疗方法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而切开复位内固定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B 型(Danis-Weber/AO)外踝骨折是踝关节骨折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主要是旋后外旋受伤机制(supination-externalrotation,SER),以短斜形或螺旋形、远端骨折块向后外和近侧移位为特征[1]。其治疗要求必须解剖恢复外踝的长度和旋转畸形,治疗方法通常包括螺钉、钢板、张力带、髓内钉等。后外侧抗滑钢板最早是由Brunner 和Weber 1982 年提出,机制是用内固定钢板直接压于远端骨折块的尖齿部位,以较小的“巧劲”对抗远端骨折块移位的方向而获得解剖复位,当骨折端受到轴向负荷时,远端骨折块产生向后外上方移位倾向,被楔形卡于钢板和近端骨块形成的骨折斜面之间。钢板不仅能防止远端骨折块移位,而且将轴向负荷转变为对骨折端的轴向压力,起到“动力加压”的效果[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踝 骨折 临床疗效 抗滑钢板 中和钢板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