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金属陶瓷-钢覆层材料制备及其界面表征 被引量:4
1
作者 潘应君 温玉磊 +1 位作者 刘绍友 饶小林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09年第5期483-486,共4页
采用真空液相烧结法,在Q235钢表面制备三元硼化物基金属陶瓷覆层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能谱对其界面结构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在1 280℃温度下烧结,覆层材料具有良好的界面结构,其硬质覆层由三元硼化物硬质相和铁基黏结... 采用真空液相烧结法,在Q235钢表面制备三元硼化物基金属陶瓷覆层材料。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及能谱对其界面结构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在1 280℃温度下烧结,覆层材料具有良好的界面结构,其硬质覆层由三元硼化物硬质相和铁基黏结相组成,硬质相和黏结相分散均匀,覆层硬度(HRA)可达87;三元硼化物硬质覆层与钢基体间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在界面处存在元素的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硼化物基金属陶瓷 覆层材料 界面
下载PDF
高炉铸铜冷却壁Cu-Fe结合强度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5
2
作者 范晓明 李卓球 +4 位作者 黄安贻 余光明 范宝柱 钟毅 金凯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78-80,共3页
对比研究了空冷、冷却介质通入量分别为15t/h、13t/h和11t/h时,铸铜冷却壁与其内铸钢管的界面结合状况和结合强度,并借助电子探针分析了内铸钢管、铸铜冷却壁之间的原子扩散状况。结果表明,冷却强度对Cu-Fe界面的结合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 对比研究了空冷、冷却介质通入量分别为15t/h、13t/h和11t/h时,铸铜冷却壁与其内铸钢管的界面结合状况和结合强度,并借助电子探针分析了内铸钢管、铸铜冷却壁之间的原子扩散状况。结果表明,冷却强度对Cu-Fe界面的结合状态具有重要的影响,冷却强度越大,Cu-Fe界面冶金结合越差。空冷钢管与铸铜冷却壁本体之间的原子互扩散较好,有约100μm的扩散过渡层,形成了良好的冶金结合界面,结合强度达到160MPa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却壁 铸铜 结合强度 高炉
下载PDF
磷酸铝铸铁高温涂料的研制 被引量:4
3
作者 肖泽辉 冀运东 +1 位作者 罗吉荣 吴执成 《现代铸铁》 CAS 2003年第2期53-55,共3页
研究用磷酸铝作粘结剂配制铸铁件用高温涂料。采用震动法紧实涂料骨料,将紧实体积密度与松装体积密度对比,按照对比结果确定最佳颗粒配比,配制成涂料。生产试用表明,该涂料强度高,耐磨性好,适用于高要求的灰铸铁、球铁铸件。
关键词 磷酸铝 铸铁 高温涂料 粘结剂 研制 颗粒配比
下载PDF
离心铸造合金钢套筒的应用技术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永云 《特种铸造及有色合金》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8-49,共2页
通过对规格为 664mm/ 480mm× 3870mm ,质量为 45 0 0kg的大型硅钢钢板卷取机套筒的生产 ,对这种大型钢套筒在生产中常出现的裂纹、缩松、缩孔等缺陷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选择合适的涂料及合适的涂覆工艺 ,选取 2种离心铸造转... 通过对规格为 664mm/ 480mm× 3870mm ,质量为 45 0 0kg的大型硅钢钢板卷取机套筒的生产 ,对这种大型钢套筒在生产中常出现的裂纹、缩松、缩孔等缺陷进行了分析研究 ,发现选择合适的涂料及合适的涂覆工艺 ,选取 2种离心铸造转速 ,第一速度保证铸件成型 ,第二速度保证铸件在铸型内有足够出型强度 ,基本解决了钢套筒的裂纹、缩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心铸造 合金钢套筒 应用技术
下载PDF
基于CAN总线温度测量智能节点的设计 被引量:1
5
作者 石晓涵 余光明 黄安贻 《机械工程师》 2006年第10期88-89,共2页
CAN总线是一种具有高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的现场总线,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纺织、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及传感器等领域,并已经被公认为几种最有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文中拟定了一种温度测量智能节点设计方案,以DS1820为... CAN总线是一种具有高可靠性、实时性和灵活性的现场总线,目前广泛应用于汽车、机械、纺织、机器人、数控机床、医疗器械及传感器等领域,并已经被公认为几种最有前途的现场总线之一。文中拟定了一种温度测量智能节点设计方案,以DS1820为传感器,以AT89S52为微控制器,以SJA1000为CAN控制器,给出典型的CAN总线智能节点的硬件电路和软件初始化程序,并能够完全实现CAN总线规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N总线 智能节点 温度测量
下载PDF
用称重传感器实现倾角虚拟测量
6
作者 余光明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6年第5期47-50,共4页
将虚拟测量技术应用于平台倾角的测量,提出了用称重传感器测量倾角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发现该方法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但误差分布规律性较强,应用误差补偿方法以减小实际测量误差。经过补偿,使称重传感器测量倾角的实际误差大大... 将虚拟测量技术应用于平台倾角的测量,提出了用称重传感器测量倾角的设想,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发现该方法存在一定的测量误差,但误差分布规律性较强,应用误差补偿方法以减小实际测量误差。经过补偿,使称重传感器测量倾角的实际误差大大减小,最大相对误差为0.375%F.S.,最大绝对误差为0.1687°,达到了较高的测量精度,完全可以满足工程实际倾角测量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称重传感器 倾角测量 误差补偿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