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不同内植物固定耻骨上下支骨折生物力学特征的比较
1
作者 饶鑫 蒋代翔 +5 位作者 鲁辉 罗杨兴 李盟 刘定玺 吴启梅 刘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7期5757-5764,共8页
背景:经皮逆向空心螺钉、微创经皮钢板广泛应用于单侧耻骨支骨折中,但存在误穿髋关节和损伤骨盆内侧滋养动脉等缺点。一种新型逆行耻骨上支髓内钉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拥有透射次数少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目前缺乏上述3种内植物生物力学特... 背景:经皮逆向空心螺钉、微创经皮钢板广泛应用于单侧耻骨支骨折中,但存在误穿髋关节和损伤骨盆内侧滋养动脉等缺点。一种新型逆行耻骨上支髓内钉治疗骨盆前环骨折拥有透射次数少和手术时间短等优点,但目前缺乏上述3种内植物生物力学特征的验证。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方法,比较在不同工况下经皮逆向空心螺钉、微创经皮钢板和逆行耻骨上支髓内钉治疗耻骨上下支骨折的生物力学差异。方法:收集1名志愿者的骨盆CT数据,将数据导入mimics 20、Geomagic Wrap 2021、Soildworks 2019中,建成3种内固定治疗单侧耻骨支骨折的几何模型,分别为空心螺钉组、钢板组、髓内钉组。分别将上述模型导入Ansys 2022软件设置垂直工况、开书样工况、剪切工况进行前处理和计算,比较分析内植物的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在垂直工况下,空心螺钉治疗单侧耻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较钢板和髓内钉更为优秀,其内植物应力峰值最小,其余两组对比空心螺钉组峰值增加4倍以上;②在开书样工况下,钢板治疗单侧耻骨骨折有更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钢板组降低耻骨上支断端应力有较好表现,其他两组的应力较钢板组增加5倍以上;③在剪切工况下,髓内钉治疗单侧耻骨骨折表现出良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其维持骨盆位移效果最佳,其他两组骨盆位移比髓内钉组增加了25%以上;④提示不同内植物在生物力学上存在差异性:逆行经皮空心螺钉在垂直工况下内植物应力峰值最小,微创经皮钢板在开书样工况下减小耻骨上支断端应力最优,逆行耻骨上支髓内钉在剪切工况下骨盆位移最小,可以将内植物生物力学差异性与患者临床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最优内植物治疗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耻骨上下支骨折 经皮逆向空心螺钉 微创经皮钢板 逆行耻骨上支髓内钉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基于三维骨折地图技术的跟骨骨折线分布研究 被引量:3
2
作者 蒋代翔 鲁辉 +5 位作者 马玲 章花 刘定玺 胜照友 吴启梅 刘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8期2842-2847,共6页
背景:跟骨骨折在其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等方面复杂性极高,治疗难度大。现有的骨折分类系统多样,临床选择尚不统一。近年来骨折地图绘制技术愈发完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为全身各部位骨折的骨折特征及损伤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目... 背景:跟骨骨折在其解剖、生物力学、损伤机制等方面复杂性极高,治疗难度大。现有的骨折分类系统多样,临床选择尚不统一。近年来骨折地图绘制技术愈发完善,临床研究逐渐增多,为全身各部位骨折的骨折特征及损伤机制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目的:绘制跟骨骨折线图并转化为热图,分析跟骨骨折特征。方法:回顾性研究68例(74足)跟骨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选取一位34岁健康男性(右侧)跟骨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作为骨折线绘制模板。将68例患者足踝CT扫描数据导入Mimics 20.0软件,重建三维骨折模型,再将骨折模型导入3-matic 12.0软件,模拟骨折复位并与标准模板拟合,在标准模板上临摹骨折线,创建骨折线图并转化为热图,分析骨折特征。结果与结论:(1)跟骨骨折患者年龄大多分布于44-55岁,其中男性患者占85.3%,女性病例占14.7%;(2)跟骨骨折地图明显可见3条弧形带状高发区,A带:外侧壁环形高发区;B带:包含整个Gissane角并向外侧结节与底部交接处走行;C带:从后距关节面中间向后内侧走行,在内侧壁靠结节部向前部延伸;(3)结果表明,骨折地图能直观展现跟骨骨折特征,在跟骨的进一步分型、内固定设计、置钉策略、有限元分析的有效性验证等方面可以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骨折 骨折地图 骨折热图 骨折线 三维重建
下载PDF
空心螺钉固定Sanders ⅡB型跟骨骨折的有限元研究
3
作者 蒋代翔 饶鑫 +4 位作者 鲁辉 蒋鹏 纪振中 张奕 刘融 《中华创伤骨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618-625,共8页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空心螺钉内固定方式在Sanders ⅡB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一名志愿者(男性,26岁,身高173 cm,体重70 kg)跟骨CT基础上,通过Mimics 22.0、Geomagic12.0、Solidworks2019、ANSYS Workbench 2022等... 目的通过有限元分析研究不同空心螺钉内固定方式在Sanders ⅡB型跟骨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在一名志愿者(男性,26岁,身高173 cm,体重70 kg)跟骨CT基础上,通过Mimics 22.0、Geomagic12.0、Solidworks2019、ANSYS Workbench 2022等数字医学软件建立跟骨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Sandres ⅡB型跟骨骨折模型。螺钉分为以下3种:①纵螺钉:自跟骨结节向前部;②横螺钉:自跟骨外侧壁向载距突;③垂直螺钉:自跟骨底部向丘部,垂直于后关节面。螺钉配置方案如下:纵螺钉自跟骨结节上方、中部、下方为进钉点分为上方组、中部组、下方组,再依据双横螺钉+单垂直螺钉、单横螺钉+单垂直螺钉、双横螺钉+无垂直螺钉和单横螺钉+无垂直螺钉的配置方式进一步分为4个亚组,最终得到12个模型(a、b、c、d、e、f、g、h、i、j、k、l模型)。在后距关节面和中距关节面分别施加420 N和200 N载荷模拟成人单足站立时跟骨受力,分析各个模型的总形变位移,丘部、前部、关节面骨折裂缝相对位移,骨折断端、螺钉的应力峰值。结果i、j模型的总形变位移最低,k、l模型的形变位移最高;其余模型的最大形变位移变化幅度较小。丘部骨折裂缝平均相对位移在上方组最低(0.27 mm),下方组相对较高,其中k、l模型的变异最大;前部骨折裂缝平均相对位移在下方组最小(0.16 mm),其中i、k模型表现最佳;关节面骨折裂缝相对位移在所有模型中均保持在较低水平。上方组模型骨折断端平均应力峰值最低(60.20 MPa),中部组和下方组接近(分别为103.88 MPa和99.76 MPa)。上方组的螺钉平均应力峰值最小(222.77 MPa),下方组k、l模型的平均应力峰值最高,分别达到331.48、349.82 MPa。结论i模型(下置纵螺钉+双横螺钉+单垂直螺钉)在降低总形变位移和前部骨折裂缝相对位移方面具有优势,值得推荐。纵螺钉、垂直螺钉和横螺钉在跟骨骨折固定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跟骨 微创 有限元分析 空心螺钉
原文传递
3D打印技术治疗脑动脉瘤的应用前景 被引量:7
4
作者 张耀春 郑丽芳 刘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2期5243-5248,共6页
背景:介入治疗可以作为无法手术切除脑动脉瘤患者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但是手术初期病灶的定位或者介入治疗时导管的走行等,仅通过二维图像无法得到准确而清晰的显示,并且与操作者自身的经验及对图像的理解力等因素有关。3D打印模型是具有... 背景:介入治疗可以作为无法手术切除脑动脉瘤患者的姑息性治疗手段,但是手术初期病灶的定位或者介入治疗时导管的走行等,仅通过二维图像无法得到准确而清晰的显示,并且与操作者自身的经验及对图像的理解力等因素有关。3D打印模型是具有高仿真度及个体化特征的物理模型,在医疗领域具有个性化、精准化等优点,目前广泛应用于骨科、口腔颌面外科等,但是在颅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较少有报道。目的:归纳脑动脉瘤的分型及治疗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CNKI、万方数据库、Pub Med数据库、EI数据库,检索词为"脑动脉瘤,临床分型,治疗,3D打印,Cerebral aneurysm,Clinical classification,treatment,3D printing"。检索出相关文献96篇,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归纳出51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脑动脉瘤的分型、开颅手术及介入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等相关内容。结果与结论:①目前临床上常用的脑动脉瘤治疗手段各有其优势及局限性,在这种情况下提出3D可视化和3D打印技术,是对脑动脉瘤患者临床治疗的重要补充;②它可以通过放大、旋转、透明化等操作更直观、准确地显示器官解剖和空间结构,同时还可以准确定位动脉瘤发生部位、计算动脉瘤大小和体积、明确动脉瘤形态等,这对于颅脑动脉瘤的术前诊断、制定手术计划、手术中精确操作、提高手术成功率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③同时3D打印的实体模型在病情沟通、住院医师手术操作培训等方面也有广泛应用;④通过总结3D打印技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上的研究进展,对于三维可视化及3D打印技术的应用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无论是结合流体力学进行血流动力学的研究还是在现有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进行精细化处理,都推动了临床研究向前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动脉瘤 临床分型 治疗 3D打印 三维可视化
下载PDF
述评——3D打印技术在骨科的临床应用及展望 被引量:6
5
作者 叶哲伟 刘融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0年第1期I0003-I0006,共4页
13D技术及应用1.1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是一种通过逐层堆叠打印的方式来制造实物模型的技术。它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reverse engineeiring,RE),即利用各种数字化设备对现有实物... 13D技术及应用1.13D打印技术3D打印技术又称快速成型技术(rapid prototyping,RP),是一种通过逐层堆叠打印的方式来制造实物模型的技术。它在计算机的控制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reverse engineeiring,RE),即利用各种数字化设备对现有实物进行扫描和测量,利用计算机数据处理,运用各类可黏合材料进行精准3D打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数据处理 数字化设备 3D技术 逆向工程技术 快速成型技术 实物模型 应用及展望
下载PDF
3D打印腕手矫形器辅助腕关节骨折术后康复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4
6
作者 刘康 蒋国璋 +3 位作者 盛然 高迪 胜照友 刘融 《中国康复》 2021年第10期633-636,共4页
目的:设计并研发一种适用于腕关节骨折治疗的3D打印腕手矫形器,并观察其腕关节骨折外固定术后康复中的疗效。方法: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3D打印腕手矫形器。将70例腕关节骨折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患者佩戴3D打印腕手矫形器... 目的:设计并研发一种适用于腕关节骨折治疗的3D打印腕手矫形器,并观察其腕关节骨折外固定术后康复中的疗效。方法:自行设计并研制一种3D打印腕手矫形器。将70例腕关节骨折随机分成研究组与对照组各35例。研究组患者佩戴3D打印腕手矫形器,对照组患者佩戴高分子石膏夹板。由患者佩戴3D打印矫形器与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8周后,填写调查功能评估量表与满意度评估量表。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Mayo功能分值比较,治疗前<佩戴后第1周<佩戴后第2周<佩戴后第4周<佩戴后第8周(P<0.05),研究组治疗后每一个时间段Mayo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满意度各项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基于3D打印的腕手矫形器对比高分子石膏夹板外固定组治疗效果更好,满意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技术 腕手矫形器 腕关节骨折 骨科康复
下载PDF
脊柱内镜技术在脊柱退行性疾病中的应用现状与展望
7
作者 鲁辉 韩硕 +1 位作者 刘融 马学晓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82-86,94,共6页
近百年来,在经历了三代技术更迭后,脊柱内镜技术早已“脱胎换骨”,历经第一代YESS技术、第二代TESSYS技术及第三代的偏心环锯理念(ZESSYS技术)、可视化技术(TESSYS-Iess技术)和开放式手术视角下的脊柱内镜技术(Endo-Surgi技术)等一系列... 近百年来,在经历了三代技术更迭后,脊柱内镜技术早已“脱胎换骨”,历经第一代YESS技术、第二代TESSYS技术及第三代的偏心环锯理念(ZESSYS技术)、可视化技术(TESSYS-Iess技术)和开放式手术视角下的脊柱内镜技术(Endo-Surgi技术)等一系列理念和技术革新,凭借切口小、创伤小、可视化、并发症少及安全性高等优点,成为当今脊柱领域的“新宠”,并将在人工智能、介导现实、计算机手术导航、机器人及5G医疗等一系列前沿科技的加持下,开拓出更加广阔的天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柱内镜 脊柱退行性疾病 应用现状
下载PDF
基于深度学习的面部疼痛智能评估方法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刘定玺 蒋国璋 +4 位作者 章花 胜照友 刘康 鲁辉 刘融 《生物医学工程研究》 2022年第3期268-274,284,共8页
为了提高疼痛评估的快捷性、直观性、连续性、准确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面部表情图像的疼痛强度智能评估模型,为准确评估疼痛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实施有效镇痛措施提供补充依据。该方法采集7位志愿者在6种不同疼痛强... 为了提高疼痛评估的快捷性、直观性、连续性、准确性,本研究建立了一种基于深度学习和面部表情图像的疼痛强度智能评估模型,为准确评估疼痛病情、适时调整治疗方案、实施有效镇痛措施提供补充依据。该方法采集7位志愿者在6种不同疼痛强度状态下的表情图片,通过预处理和数据增广形成数据库,设计深度卷积神经网络并进行训练,使用特征级差异进行面部疼痛表情分类。在JAFFE、CK+数据库上进行模型性能验证和评价。模型在训练集、测试集分类准确率分别达到98.15%、90.91%,训练速度19 ms/step。模型在JAFFE、CK+数据库上的验证效果良好。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疼痛表情识别中准确有效,评分结果具有显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疼痛强度评估 卷积神经网络 面部图像 图像预处理 图像增广 表情数据库 分类器设计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唇腭裂精准与个性化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蒋海芳 刘融 +4 位作者 胡鹏 陈伟 魏在荣 杨成兰 聂开瑜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13-419,共7页
背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唇腭裂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目的:归纳3D打印在唇腭裂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唇腭裂精准与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 背景:3D打印技术的临床应用为唇腭裂精准化、个性化治疗提供了有效的辅助手段。目的:归纳3D打印在唇腭裂诊治中的应用现状,展望3D打印技术在唇腭裂精准与个性化治疗上的应用前景。方法: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PubMed数据库,以“唇裂、腭裂、唇腭裂、3D打印”为中文检索词,以“Cleft Lip,Cleft Palate,Printing,Three-Dimensional”为英文检索词,共检索出约77篇相关文献。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最终纳入68篇文献进行汇总、归纳,具体包括唇腭裂的分类、治疗、3D打印技术应用现状等相关内容。结果与结论:①在术前(后)正畸及塑形中,3D打印提供了个性化矫治器,且随着生物活性剂的加入,还出现了多种矫治器制造的新策略,包括使用新型材料和药物涂层,使得3D打印矫治器能具有抑菌性作用,提升了治疗效果,但目前矫治器材料强度、硬度以及长期有效性均有待进一步探索。②在手术计划与模拟环节中,引入3D打印导板和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用来规划手术指南,帮助了术者更精准地进行手术操作,降低了手术难度,然而其主要针对骨性组织的辅助治疗,在唇腭裂软组织方面的辅助作用较弱。③在术中植入物环节中,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因拥有良好的骨创导、骨再生性,且贴合患者骨组织的三维空间结构,是用于唇腭裂患者骨性裂隙植入修复的研究热点材料,但其在治疗过程中的生物相容性、安全性还未进行深入研究。④在手术培训与教育方面,3D打印解剖模型能帮助医学工作者更好地学习唇腭裂相关理论知识及手术技巧,同时可以作为医患沟通的良好工具。⑤因此,利用3D打印技术,配合计算机辅助虚拟手术系统以及个性化组织工程结构的生物材料来治疗唇腭裂,可促进唇腭裂由经验治疗向个性化及精准化治疗的转变,达到唇腭裂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唇裂 腭裂 唇腭裂 3D打印 生物材料 骨组织 正畸 塑形 精准化治疗
下载PDF
经皮逆向螺钉模拟治疗耻骨上支骨折的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鲁辉 徐玲 +2 位作者 蒋代翔 吴启梅 刘融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3期1999-2004,共6页
背景:经皮螺钉固定耻骨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螺钉进针点位置的选择缺乏力学验证。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探讨经皮逆向螺钉治疗耻骨上支骨折不同进针点位置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健康志愿者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对骨盆进... 背景:经皮螺钉固定耻骨支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但对于螺钉进针点位置的选择缺乏力学验证。目的:通过有限元方法探讨经皮逆向螺钉治疗耻骨上支骨折不同进针点位置的生物力学特点。方法:将健康志愿者的CT数据导入Mimics软件中,对骨盆进行三维重建,3-Matic软件划分耻骨上支骨折模型,并建立不同进针点位置的经皮逆向螺钉,模拟治疗耻骨上支骨折;Mimics软件材料赋值后,Ansys软件模拟在S_(1)椎体终板上施加600 N载荷站立位时的受力情况,并比较力学稳定性。结果与结论:①对于Ⅰ区耻骨上支骨折,如果进针点位于上部,对整个模型及螺钉产生的最大应力,均低于下部;进针点位于上部、下部,螺钉最大应力分别为4.57,10.50 MPa,上部明显低于下部,建议选择耻骨嵴中点上方作为进针点;②对于Ⅱ区耻骨上支骨折,进针点位于上部或下部效果相当;③对于Ⅲ区耻骨上支骨折,建议选择耻骨嵴中点下方作为进针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逆向螺钉 耻骨上支骨折 有限元分析 进针点 生物力学
下载PDF
基于人工智能弥散张量成像应用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胜照友 蒋国璋 刘融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63-1566,共4页
弥散张量成像(DTI)为可用于无创观察脑微观结构的影像学方法,其数据丰富且复杂,分析过程耗费时间较多。采用基于人工智能(AI)方法可自动提取DTI中的特征并去除冗余特征,提高处理DTI数据的效率及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多影像学依据。本文... 弥散张量成像(DTI)为可用于无创观察脑微观结构的影像学方法,其数据丰富且复杂,分析过程耗费时间较多。采用基于人工智能(AI)方法可自动提取DTI中的特征并去除冗余特征,提高处理DTI数据的效率及准确性,为临床提供更多影像学依据。本文就基于AI的DTI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弥散张量成像 磁共振成像 人工智能 图像处理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基于三维测量的颞浅动脉干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廖晓霜 鲁辉 +5 位作者 刘融 魏在荣 周健 陈伟 蒋海芳 聂开瑜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63-269,共7页
目的通过三维测量方法测量颞浅动脉干解剖学参数,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CTA检查的70例影像学原始图像,患者年龄30~79岁,平均60.0岁,其中女性32例,男性38例。通过专... 目的通过三维测量方法测量颞浅动脉干解剖学参数,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1年6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行头颅CTA检查的70例影像学原始图像,患者年龄30~79岁,平均60.0岁,其中女性32例,男性38例。通过专业医学三维重建软件(mimics)进行颞浅动脉重建后,测量颞浅动脉主干解剖参数:颞浅动脉干长度(AB)、C型弯曲的长度(CD)、水平测量的外耳道和颞浅动脉干之间的距离(EF)、C型弯曲弯曲度。结果在三维可视化模型上进行三维测量,男性与女性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不同年龄组测量结果无统计学差异。66%颞浅动脉干颧弓处出现C型弯曲;C型弯曲长度与弯曲度呈线性相关y=0.82788x-0.02919。89%C型弯曲处有分支血管发出;C型弯曲处发出的分支7%为颞中动脉,64%为颧眶动脉,29%为颞中动脉和颧眶动脉。70例数据中1侧颞浅动脉顶支缺如,1侧颞浅动脉额顶支分叉点位于颧弓处,分叉点处于C型弯曲中点。结论三维立体可视化可以精准地进行颞浅动脉干解剖学测量,为相关临床操作提供解剖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 数字化 解剖参数 三维重建
下载PDF
基于3D打印的可监测腕部矫形器设计
13
作者 盛然 蒋国璋 +1 位作者 刘康 刘融 《中国医疗器械杂志》 2021年第5期507-511,共5页
研制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可监测腕部矫形器。通过三维扫描仪采集患者腕掌关节轮廓信息,按照生物力学相关要求设计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的腕部矫形器。选用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材料进行3D打印制备。功能上,该智能矫形器能辅助... 研制了一种基于3D打印的可监测腕部矫形器。通过三维扫描仪采集患者腕掌关节轮廓信息,按照生物力学相关要求设计满足患者个体化需求的腕部矫形器。选用TPU(Thermoplastic polyurethanes)材料进行3D打印制备。功能上,该智能矫形器能辅助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进行早期康复训练,利用矫形器搭载的MPU6050惯性传感器、磁力计、时间模块等传感装置,监测其训练动作并记录训练时长,确保康复训练安全高效的进行,帮助患者早日回归正常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增材制造 脑卒中 偏瘫 早期康复 腕部矫形器
下载PDF
混合现实技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刘融 刘彬 +1 位作者 高迪 余昊天 《临床外科杂志》 2020年第10期966-969,共4页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6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均选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实验组在治疗中使用混合现实...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ixed reality,MR)技术在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椎体压缩性骨折病人66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3例。均选用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实验组在治疗中使用混合现实设备辅助,对照组为传统方式。统计两组手术时间、失血量、穿刺套管置入准确性、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情况及治疗前后康复评分等数据。结果通过重建的三维模型,可准确定位进针点,精准引导手术过程。实验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骨水泥渗漏率分别为(38.97±7.81)分钟、(15.59±6.78)次、9.09%,对照组分别为(48.34±10.71)分钟、(29.39±9.19)次、27.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后Cobb(9.52±2.51)°大于对照组(7.33±2.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老年骨质疏松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治疗中应用MR技术能够促进医患沟通,减少透视次数,缩短手术时间,降低骨水泥渗漏率,更好恢复Cobb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现实 骨质疏松 胸腰椎 压缩性骨折 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